浅析生态文明建设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2016-04-11张月瀛
□张月瀛
(河南省委党校,河南 郑州 450000)
浅析生态文明建设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张月瀛
(河南省委党校,河南 郑州 450000)
当前,我国经济增长与生态平衡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一定程度上呈现为较严重的经济生态危机。因此,十八大针对当前的经济生态危机,提出新的发展模式,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与政治、经济和文化、社会生活的一致性与协调性。本文主要介绍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要素,并结合分析两者之间的冲突、协调和融合过程,揭示生态文明建设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从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两者之间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实现良性发展态势。
生态文明;经济发展;冲突协调;融合
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经济高速增长,生态文明建设初具成效。一方面,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生态的破坏和环境的恶化,制约了经济的可持续性增长。因此,在党的十八大中明确指出,生态文明的建设发展与人民的福祉息息相关,不但需要契合整个民族的发展现状,更应关系到人们的生活状况。同时,任何政策的制定都要契合民意,应符合整个民族的未来发展。由此可见,在新的历史条件与发展机遇下,生态文明建设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已上升到新的历史高度,应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用,加大生态文明建设的力度,并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之中,融入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之中,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促进经济可持续、协调发展。
1 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
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之间相互依存,由于生态文明建设要以经济发展为基础,并在经济发展中起到较为重要的影响,因而在工业文明下若单纯地追求经济的增长,会忽略生态系统危机,所以引发生态系统的不协调发展,所以生态文明建设这一理念也将不复存在。
人类文明推进中,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正在逐步提升,自然已经成为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近代以来工业革命的大肆发展,让自然生态受到破坏,并且人类在初期建设中更看重自身利益,没能注意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协同关系,故此建设初期对自然景象掠夺式破坏,这必然会造成人类与自然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对人类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不利,因而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要瞬时而为,在实现经济良性发展的前提下要有不断地提升生态文明的建设发展要求。
2 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冲突分析
2.1自然生态规律和经济发展规律间的冲突
所谓自然生态规律,是指自然现象中固有的、本质性和必然性的,并在发展中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本质联系。自然生态规律的具体表现主要是自然系统之间的关系,这些自然系统主要为生物系统、环境系统、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这些自然系统之间彼此联系、互相作用、互相依赖、共同发展,并通过彼此之间的不断联系、作用、转化等而实现平衡。也就是说,自然系统在内部具有较强的自我平衡性,它可以通过内部的协调、调整而达到内部的平衡。同时,这一自我平衡性有一定的限度,超出一定的限度,自然系统的平衡将受到破坏。因而,在自然系统可承受范围内,外力因素的渗入并不会影响其原来的平衡,而且通过适度的利用和开放生态资源,将促进经济的发展。但是,如果超出自然系统可承受范围,外力因素渗入过多,过度的攫取,甚至破坏生态资源,将破坏自然系统内部的平衡性,最终将阻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经济建设的同时,应学会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并努力维系各生态系统之间的平衡和协调。自然生态规律和经济发展规律间的冲突。经济发展规律是指人们在社会生产、分配、交换以及消费过程中所呈现的本质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规律主要是市场经济规律,市场经济规律是市场运行的内在关系。这一规律常常受到市场中经济价值规律、供需规律和竞争规律等的影响,因而迫切需要在诸多要素的影响下,对现有资源配置进行优化,以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经济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极容易出现重经济效率,轻环境保护的观念和做法出现,从而导致自然生态规律与经济发展规律之间出现冲突。同时,因市场经济活动通常情况下以利益作为出发点,资本在运作的时候也总是习惯在最大化利益取得的前提下对自然进行索取,这必然使自然经受较大的环境压力,也容易出现对自然过度索取情况的发生,且极容易破坏自然系统的内部平衡。虽然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经济觉得了巨大的成就,环境保护意识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是总体而言环境保护的意识还比较落后,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速度。一方面,在我国经济发展初期,一穷二白的国情决定必须大力发展经济,只有这样才能为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由于我国技术、人才、设备等相对而言都比较落后,不得不采取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不得不走上了片面追求经济收益的发展之路。因初期对自然的索取尚在自然系统的可承受范围之内,因此以经济发展为主的经济发展之路取得了积极成效,我国经济增强迅猛,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另一方面,我国当前已进入改革的深入期、攻坚期,迫切需要通过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过去那种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不重视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不重视资源与环境之间的协调性的经济发展老路,容易引发资源和环境方面的诸多问题,已经不适合现代经济发展,迫切需要加以改革。而改革首当其冲必须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因为环保意识的滞后容易导致人们在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再次不重视或忽视环境保护,再次陷入用环境污染的代价换取更高经济收益,然后再发过来花费巨资修复、保护环境的老路。这种“先污染,再修复或再保护”的经济发展老路将形成恶性循环,必将进一步加剧自然生态规律和经济发展规律之间的冲突。
2.2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均衡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冲突
党的十八大以来一直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重视生态文明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在加快主体的功能区域战略发展要求的前提下,要推动各个地区之间的主体功能性定位,进而带动各个地域之间的发展,满足各个地域的科学、合理要求。基于此,在社会经济、资源条件等相关因素制约和分布不均衡状况下,一方面,要求资源密集,但经济欠发达的部分地域应将关注点集中在环境保护功能的实现上。对于资源密集的地域,如果环境保护力度不够,环境的破坏最终反过来将制约相关产业的发展,进而不利于地区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要求资源稀缺,但生产比较发达的部分地域应将关注点集中在经济发展的能效上。通过经济发展的效能以弥补资源的不足,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总之,通过协调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种种举措,以协调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均衡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冲突。例如,西藏地域,它属于经济欠发达,但自然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域,特别是河流资源。因而西藏经济发展的整个产业基础比较薄弱,但其自然资源比较丰富,特别是大的河流都流经该区域,因而在考虑西藏经济发展时应重点考虑发挥西藏环境保护功能的实现上。否则,如果西藏环境保护力度不够,西藏环境的破坏最终反过来将制约西藏乃至我国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进而不利于地区经济的发展,更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首先,我国大型河流的源头都集聚在西藏,如果西藏环境保护力度不够,会造成大规模的污染,这一损失是无法用经济加以衡量的。其次,目前西藏地区经济相对而言欠发达,能调用的资金有限,如果环境保护不力势必会制约诸多旅游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再次,西藏自然资源丰富,西藏更是很多河流的发源地,环境保护力度的加强,不仅对西藏本地有利,也惠及相关河流的中下游地区。因此,对于经济发展较好的东部地域,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应与西藏共同分担和承担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
总之,我们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均衡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冲突比较明显,在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生态文明建设中,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矛盾是引发区域间不平衡的关键点,应注重加以协调。
2.3产业结构调整和劳动者结构性失业的冲突
生态文明建设的前提是经济发展,目前经济是制约生态环境的首要因素,故此需将环境优化促进经济发展作为发展的新目标和新举措。工业文明下产业结构调整和劳动者结构性失业的冲突逐步加剧。一方面,工业文明下资源的投入由原有的生态型转为科技性,即原有的资金主要是依靠原始材料获取经济收益转为依靠科技获得经济收益。比如藏区很著名的中药红景天,它既可以美容养颜,又可以加入名贵的补品中,以加大药效,一度受到市场的热捧。为此,部分藏民会直接上山去挖掘红景天换钱,但长此以往下去会破坏藏区环境,导致其他植被,甚至藏区生态环境也遭到破坏。随着挖掘红景天藏民的增加,自然生长的红景天的数量逐年减少,于是红景天的价格逐年攀升,从而导致更多的藏民去寻找和挖掘现存的红景天……此类恶性循环若不制止,将会造成整个藏区的生态环境破坏。终止这一恶性循环,满足市场对红景天需求的办法之一是: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转为依靠科技获得经济效益,即开展红景天人工种植和加工。
若开展红景天种植和加工,不但能满足市场上红景天的供给,也能开展相关的衍生产品,获取更大的经济收益。但是,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是一把双刃剑,科技的运用势必会减少劳动力的需求,引发机器对人的排挤。因此,红景天的人工种植和加工技术的推进必然减少劳动力的需求,导致生产中的很多工序由及其代劳,引发科技对人的排挤。同时,红景天能得到有效供给,势必会影响红景天的市场价格。故此技术引领下,新的创新经济要经受人与自然之间的能动作用的考验,将加剧产业结构调整和劳动者结构性失业的冲突,让人与自然,人与科技的和谐发展目标受到严苛的考验。
3 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协调与融合
3.1转变经济发展理念
党的十八大提出生态文明的新发展布局,这是对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次升华。在推进五位一体建设布局中,在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观念的前提下,要转变与生态文明建设观念相背离的错误价值理念。首先,树立正确的主体观念。正确的生态观是维系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发展的关键要素,自然发展中,人类是主体但是不是主宰,人类能够适应自然的发展,并促进经济的发展,但是不要试图改变自然的发展。同时,人类在促进经济发展时应遵循自然规律,更不能肆意妄为,否则经济发展将受到阻碍,也必将受到自然的惩罚。其次,树立正确的合作观念。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不是对立的关系,更不是主宰与被主宰、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而是互相依存、互相影响、制约的合作关系。因此,应转变过去那种向自然界无度索取、过度开发的陈旧生态文明观念,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3.2推进产业转型
产业转型需要科技创新作为推动力,而科技创新要以生产力的发展作为基础。因此,应在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前提下带动战略经济的发展,并在发展中统筹全局。当前,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在产业结构调整、产业转型、生态发展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在当前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建设中,环保科技已成为科技发展的新动力。因此,在当前产业转型和产业结构转型中,树立正确的运营科技带动生态的发展理念,使技术创新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一方面,在战略型发展的前提下,促进先进制造行业的蓬勃发展。另一方面,不断带动传统产业发展,促进传统行业的优化和升级。当前,我国很多传统产业在发展中还有巨大的潜力,只是由于科技和网络的影响,其发展呈现一定的滞后性。但这并不代表传统企业已经凋零,相反传统企业只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做好结构调整,采用契合现代网络科技运作模式,一定能转型成功,并取得良好的效果。最有利的证明就是现在很多传统餐饮行业,为适应现代网络发展需求,将自己的产品放到美团、饿了吧等相关团购网站上进行营销。这种新网络模式的推出使顾客不需要到店消费,只需要通过手机APP就可了解店内的特色菜品,并进行预订。而且顾客消费完毕还可以根据菜品状况做点评,以便让更多的网络顾客了解饭店的经营状况,进一步推动餐饮业的完善和发展。网络科技为传统餐饮行业带来新的挑战,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机遇,并能由此带动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飞速前行。总之,大力发展科技有利于产业转型的顺利实现,同时也为科技信息产业的再次升级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因此,在推进现代信息及时产业化体系的情况下,要求健全信息安全保险系统,完善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
3.3完善区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完善区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既有利于缩小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又有利于化解地区间生态保护的冲突。当前,区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下区域利益之间的博弈,受到地区利益驱动,尚存在补偿金额少、主观性大、量化不科学等问题。一方面是因为以财政发展为契机的生态补偿机制缺乏科学有效的量化评估,因而补偿数额缺乏量化,补偿偏低。另一方面,各区域之间的生态补偿衡量标准上主要是以主观性为前提,缺乏定量定性的衡量标准,导致补偿标准主观性大、量化不科学等问题出现。因此,迫切需要进一步完善区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和量化标准,正确衡量和评估生态经济价值,切实补偿到位,从而真正协调和解决经济发展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之间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冲突问题,促进各区域之间经济协调发展、持续稳定发展。
总之,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并不冲突,两者之间互相促进、互为条件。一方面,在合理的范围内生态文明建设将促进经济的发展,同时经济的发展将进一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另一方面,经济发展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必须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否则必将受到自然的惩罚,进而阻碍经济的发展。因此,在当前经济建设中,必须处理好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必须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中,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协调发展,才能实现增长中的鱼和熊掌兼得。
[1]林凡第.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冲突、协调与融合[J].山东工会论坛,2014(6):3-6.
[2]李锡炎.协调推进西部地区经济增长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路与对策[J].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13(4):5-9.
[3]郭立伟,沈满洪.生态文明建设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评析[J].经济问题探索,2010(2):3-6.
[4]舒小林,高应蓓,张元霞,杨春宇.生态文明建设与政治发展[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3):5-9.
[责任编辑:王文俐]
2016-04-01
张月瀛(1970-),女,河南南阳人,硕士,现工作于河南省委党校经济学部,副教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三农问题。
F120
A
1008-9101(2016)03-006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