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宋时期雷州港兴起的原因探究

2016-04-11申友良

社科纵横 2016年2期
关键词:雷州半岛徐闻雷州

申友良

(岭南师范学院法政学院 广东 湛江 524048)



唐宋时期雷州港兴起的原因探究

申友良

(岭南师范学院法政学院广东湛江524048)

【内容摘要】雷州港在唐宋时期的兴起是受多方面影响的,自然地理环境是它天然的优势,除此之外,还受到唐宋时期社会经济条件,国家政策,军事开发以及当地文化传统的影响等等。

【关键词】唐宋时期雷州港兴起原因

*本文为2014年岭南师范学院人文社科重点项目“唐宋时期雷州港对外贸易研究(WZW1403)”的阶段性成果;岭南师范学院南海丝绸之路协调创新中心项目。

雷州港又名海康港,位于现今雷州市的东部海岸,中国大陆最南端的雷州半岛中部。仅从唐代算起,已经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了。雷州港具有天然的地理优势,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前沿。它在经济、政治以及军事方面的优势,使得其在古代一直受统治者的重视。即使后来广州港成为重要的贸易港口,雷州港也依然具有其不可磨灭的特殊地位。但是目前国内学术界对雷州港的研究比较薄弱,特别是对唐宋时期雷州港兴起原因方面的成果较少,目前仅见赖琼的《历史时期雷州半岛主要港口兴衰原因探析》一文,该文虽有所陈述,但由于该文不是专门分析唐宋时期雷州港兴起的原因的,所以就很不全面。因此,本文将在该文的基础上,专门就雷州港在唐宋时期兴起的原因做出深入的分析和探究,以求证于同行专家们。

一、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

第一,雷州港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地处亚热带,濒临南海。地理坐标:东经109°42′12″~110°23′34″,北纬20°26′08″~21°′11′06″。光照充足、热量丰富。日照年平均2003.6小时,太阳年总辐射量大,年平均气温22℃,最热月份是7月,最冷月份是1月。年积温约8382.3℃。无霜期达364天。这样的地理位置决定了雷州港是一个终年不冻的港口。

第二,雷州市东西两面临海,海岸线蜿蜒曲折,连绵406公里,滩涂面积近150万亩,雷州市内水网交织,河渠纵横。集雨面积1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南渡河、土贡河、英利河、雷高河、通明河、调风河等,支流如叶脉分布,这种地形水文给予了雷州港优越的港口条件。

第三,雷州半岛属合浦郡徐闻县地,无高山峻岭,为低丘陵地形,平田沃土,正因为地形多为低丘陵,几成一马平川,没有险阻危隘,交通很为方便,这就为海内外来往交易提供有利的海滨港湾。而且三面环海一面坡,海湾众多,港埠星罗棋布,有利于海上商贸,以物博易,使其成为了南海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港口。

第四,粤西海区受大气环流的影响,每年秋天到来年春天,东北季风盛行,此时出海,顺风顺水,可以日行几十里;春末至夏秋,西南季风大盛,确实是海外来华的好时机,而季风的时差,不会超过两星期。[1](P62-63)

二、社会经济的发展

1.移民迁入,开始了对雷州半岛的大规模开发

唐宋是南海“丝绸之路”的繁盛时期。广东和广西两省的农业与手工业日益兴旺,促进了贸易的发展。随着中原和福建沿海居民以较大的规模迁入,开始对雷州半岛进行大规模的开发。雷州半岛古代主港口由半岛南端的徐闻港向北迁移到雷州治所海康县,称雷州港。[2](P42)雷州半岛的大规模开发,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雷州港作为当地最主要的港口,自然也得到了开发,由此而兴盛。

2.陆上丝绸之路堵塞,海上丝绸之路大发展

北宋仁宗景佑五年(1036年),党项人元昊在河套地区称帝建国,史称西夏,定都中兴府(今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控制了河西走廊,通西域的陆上丝绸之路被阻绝200多年。因此,入宋以后,海上丝绸之路在中西交通的地位更显重要,东南沿海地区陶瓷业也在此时期得到迅速发展,著名的官窑民窑出现,陶瓷产品通过海道运输优势大量外销。[3](P15-16)陈听思之兄知其弟在雷州任刺史,建言海船运粮节约时间,这一建言促成了我国历史上首次大规模的海上运粮,这也是促进海上丝绸之路发展的重要原因。

3.航海交通和造船工业发达

唐宋时期频繁的航海贸易,也促进了雷州港造船工业的发展。随着民间水上运输越来越发达,官营的船厂也应运而生,先后出现了雷州船厂、芷寮船厂、梅箓船厂等,船舶制造业兴旺一时。[2](P43)

唐宋时期,我国沿海还没有实行海禁,航海交通和造船工业都比较发达。尤其是史称“贞观之治”的唐之初年,我国重新出现的统一局面,给封建王朝的国力带来了空前的强盛,国民经济发展较快,航海交通事业也在这一时期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4](P54)。航海交通和造船工业都是港口发展的重要条件,其的繁荣发展必然促进雷州港的港口经济的发展,壮大雷州港的实力。

4.民间贸易繁荣,对外贸易日趋频繁

隋唐时期由于口岸东移,广州成为当时全国最大都会,泉州也成为全国重点出口商港之一,雷州港的贸易商船除了同西南诸国仍保持其贸易往来外,也频繁往来于福建、广州等地。[5](P52-53)

宋元时期雷州港的对外贸易和对内通商日趋频繁。粤西沿海有商船靠泊,雷州“泛海通……淮、浙、福建等路。”

《汉书地理志》载,从中国南海输往南番诸国的产品是“黄金杂缯”。屈大均《广东新语》云:“雷人善织葛,其葛产高凉、硇洲,而织于雷”。雷州人不但善于织葛,而且织葛已成为雷州当时的支柱产业。

雷州陶瓷也是出口东南亚诸国的主要商品。雷州陶瓷出口在唐宋以前已有可能,但在唐宋时期达到高潮。南宋以后,由于铜钱大量外流,国内流通的钱币越来越少,造成钱荒,以至物价下跌。为了应付这种局面,嘉定十四年规定凡买外国商品,以绢帛、锦绮、瓷器之属博易,不得使用金银铜钱。这更使陶瓷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海康窑规模之大,产品数量之多,在这一规定之后达到顶峰。唐代以后的出口货物大多为陶瓷,所以史学界称“丝绸之路”亦为“陶瓷之路”。

5.雷州半岛陶瓷的大量外销

唐代以后,中国政治经济中心逐渐向东南沿海迁移,形成新的格局,促进了雷州半岛的经济发展。入宋以后,海上丝绸之路在中西交通的地位更显重要,东南沿海地区陶瓷业于此时迅速发展,著名的官窑昆窑出现,产品利用海道运输优势大量外销。海上丝绸之路成为了南海陶瓷之路。南宋嘉定十二年,朝廷既要满足对香药等奢侈品的大量需求,又想节制盒银铜钱货币外流,“乃命有司止以绢帛、锦绮、瓷器之属博易”,丝绸和瓷器成了官方梅外博易的主要货物,所需数量很大。这种“以物博易”政策的出现井严格执行,在客观上刺激了东南沿海民窑陶瓷业的发展。当时,为了适应海外市场和本土日用的需求,雷州半岛也逐渐形成了窑口集中的窑区,产量大、产品精美,满足海内外的需要的同时促进了雷州半岛的经济发展。另外,宋雷州陶瓷产品,主要是通过雷州港从海上丝绸之路外销的,加快雷州港贸易的繁荣。[3](P16)

6.雷州港拥有建港的重要基础

建港条件充分,经济基础雄厚,雷州半岛建立港口具有优越的条件。除去拥有良好的自然条件外,更具有良好的经济基础,即原有合浦港和徐闻港建设所遗留下来的仍可以利用的物质基础,合浦和徐闻作为历史上著名的贸易港口,具有相当优越的港口条件,如码头、货物集散地、货物运输的交通线路以及历代的雷州海防要塞、水军寨等。[5](P284-285)虽然港口建设的必要条件都是一样的,但合浦港和徐闻港留下的“遗产”都为唐宋时期雷州港的建立和兴起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为唐宋时期港口建设选址于雷州港提供了优越的条件。不必再重复建设港口基础设施,大大减少港口建设的资金投入,节约生产成本。

三、文化传统:雷州半岛素有港口贸易的历史文化传统

雷州半岛素有港口贸易的历史文化传统。雷州半岛位于我国大陆的最南端,因其优越的地理位置,早在秦汉时期就成为我国海上贸易的始发港所在地,在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也一直是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6](P101)因此其先后出现了多个著名港口,如西汉时期的徐闻港,一直被认为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承载着大部分国内外货物交易的责任,大量汉代遗址和文物都表明,汉时徐闻港一直与海外有着频繁的贸易交往。西汉时期的著名港口还有合浦港,由于受季风的影响,徐闻港的利用受到一定程度上的限制,所以在西汉时期有了第一始发港徐闻后,还必须有中转港合浦,等到东北季风起时,船队便从北部湾北段的合浦港出发,顺风顺流通行无阻地航行。[7](P77)正是由于有徐闻港、合浦港等港口的建设先例,经过历史的洗礼,孕育了雷州半岛港口贸易的历史文化传统。在唐宋时期,尽管主港已转向广州港,雷州半岛的雷州港港口贸易依然比较繁荣。

四、政治因素

1.唐宋时期,沿海尚未实行海禁,鼓励发展工商业

唐宋时期,沿海尚未实行海禁,鼓励发展工商业,海上对外贸易繁荣。唐宋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社会经济文化空前繁荣,善于继承和实行开放的政策使中国古代对外开放达到高峰。唐中后期,均田制的废止与两税法取代租庸调制;农业生产技术改进,水利事业发展,粮食产量提高,农业经济区域扩展;手工业部门分工精密,制作能力增大,区域布局更为广阔;城乡商业繁荣,出现夜市与草市、墟市。标志中国中古社会向近世社会转变,从而也为海上丝绸之路提供更宽广的发展空间和更丰实的经济基础。而正位于沿海的雷州半岛更是具有发展海上贸易的优越条件,海上丝绸之路的大发展必然会带动沿海港口的大发展,这促进了雷州港的繁荣发展。

2.自隋唐始雷州港的逐步开发发展起来

自隋唐始,雷州港随着中原王朝对海南岛及周围地区的逐步巩固和对雷州港的逐步开发发展起来。隋唐时期,中原王朝对于海南岛及周边地区的统治较秦汉时期明显加强,特别是海南岛地区,与中原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日益密切,已成为中原王朝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隋在海南岛设置珠崖、檐耳、临振三郡,唐代海南岛属岭南道,唐王朝置崖州、檐州、振州和万安州。入宋以后,海南岛属广南西路,宋设置琼州、昌化军、万安军和珠崖军(南宋改称吉阳军);元属湖广行省,元王朝于其上置乾宁宣抚司、南宁军、万安军和吉阳军;明清皆属广东省,于其上置琼州府。对海南岛及周围地区统治的巩固,使得徐闻地区突出的军事和政治地位随之消失。[6](P103)与此同时,经济重心的南移,随着北方移民的不断迁入,雷州半岛的人口也逐渐增加,雷州半岛开发的深度和广度都在不断增强,使雷州港不断获得开发。

3.统治者实行一系列的安民休息政策

为恢复社会经济发展,宋初曾下诏要官吏劝民垦田,发展生产。雷州半岛除饱受战乱苛政的蹂蹭而导致人口锐减、经济衰落外,还面临农本不兴、土著逃离、中央权威不达的现象。故而对雷州半岛,在一般性的体养生息、劝垦奖励的养民政策外,又实行特殊政策。首先是废除苛政。雷州归宋的次年,即开宝五年(972年),就“罢岭南采珠媚川都卒为静江军”,并且“其壮者为军,老者放归田里,不得以采珠为业,于是俗知务农矣”。其次是减免赋税。开宝六年(973年),“灭广南无名率钱”。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和九年(1016年),分别免除雷州每年的丁钱和“无名商税钱”。绍兴十年(1140年),“镯雷、化等十州免行钱”。最后是打击割据势力,将雷州附近高钦廉诸州的土著酋帅的兵权、财权都收归中央,并毁坏各地关津山寨,解散土著部众为自由民户,其中不少人流入雷州成为编户齐民。北方长期以来的战乱及全国经济重心的南移,也造成大批劳动力涌入雷州。这些都降低百姓生产的负担,提高民众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并为生产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为该地的社会生产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促使雷州半岛的经济开发进入一个新阶段。[8](P41-43)

4.区域政治中心的确立,进一步促进雷州港港口贸易的发展

《读史方舆纪要》载:“(雷州)府三面距海,北负高凉,有平田沃壤之利,且风帆顺易,南出琼崖,东通闽浙,亦折冲之所也”。其地理位置的优越性随着岭南地区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从隋代开始显现,隋代于此正式置海康县,并成为合州治所在地,开始取代徐闻成为雷州半岛的政治中心,自此以后,这种区域政治中心地位一直没有变化“(海康县)附郭,汉徐闻县地,属合浦郡,隋析置海康县,为合州治,唐为雷州治”。区域政治中心的变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港口的发展,正是因为治所在海康的设立,必然会带动当地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以及大量人口的集聚,而这些为该区域的港口贸易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条件。

五、结语

综上所述,唐宋时期雷州港之所以能够取代徐闻港而兴起,除了雷州港本身具有形成港口的良好自然条件外,还受到了当时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的,例如时任政府的态度、贸易路线的影响、港口自身物质基础建设、人口数量等。也正是因为雷州港所具备的这些独特的条件,在唐宋时期才能抵挡住当时的“大港”冲击,一直保持自己的港口地位而不被动摇。而部分学者将唐宋雷州港兴起的原因简单地总结为政治和经济原因,一带而过,未能就其具体史实进行分析,忽略了其兴起是由众多比较复杂的原因所构成的事实,这就是本文研究的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顾涧清等著.广东海上丝绸之路研究[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

[2]湛江年鉴编纂委员会编.海上丝绸之路与湛江沿海古代港埠[A].湛江年鉴2000[C].北京:作家出版社,2000(12).

[3]阮应祺.海上丝绸之路航线上雷州半岛主港概述[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2(2).

[4]广东省海康县政协文史组编.曹建华.雷州港略考[A].海康文史[C].1984(2).

[5]李建生,陈代光主编.余石.雷州港是我国古代对外贸易的重要口岸[A].南海“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雷州城. [C].北京:海洋出版社,1995.

[6]赖琼.历史时期雷州半岛主要港口兴衰原因探析[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3(3).

[7]申友良.南海丝绸之路第一港:徐闻港[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

[8]王为东.宋代雷州半岛经济发展浅探.[J]湛江海洋大学学报,2002(5).

*作者简介:申友良(1964—),男,湛江师范学院历史系副教授,历史学博士,博士后,从事中国史、民族史和中西文化交流等方面研究。

中图分类号:K242;K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106(2016)02-0134-04

猜你喜欢

雷州半岛徐闻雷州
雷州半岛崩岗区不同植被重建模式下林下植物多样性分析
清代雷州半岛糖贸易及其规范化——以新发现的雷州花桥碑刻为例
“曹灿杯”湛江展区终极展示暨颁奖典礼在徐闻举行
湛江市文艺骨干 “四力”培训班在徐闻举行
雷州半岛石狗文化旅游资源创新开发探析
雷州书画作品选
雷州湾海域悬浮物浓度遥感监测研究
中国大陆最南端
——徐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