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服务社会、服务发展、服务创新
——《上海府县旧志丛书》出版感言

2016-04-11许洪新

上海地方志 2016年2期
关键词:旧志华亭上海地区

许洪新

服务社会、服务发展、服务创新
——《上海府县旧志丛书》出版感言

许洪新

地方志蕴藏丰富的史料,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上海是中国方志编纂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志书修纂传统久远深厚,私家修志盛行,质量普遍较高。据笔者不完全统计,至1949年上海地区修有各级各类方志及方志资料至少340余种,然而迄今见存不过约180种。整理出版上海地区旧志的意义不仅在于保存珍贵的历史文献,更在于开发利用这一宝贵资源,服务社会、发展和创新。

上海府县旧志;特点;保护;利用

2016年年初,《上海府县旧志丛书·上海县卷》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印就问世,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主持的上海旧志整理工作,经十多年的努力,已告基本完成。《上海府县旧志丛书》全套11卷,16开本,36册,辑有1949年前修纂的上海地区府县卫厅志书59种,附录各类府县级方志资料20种,合计79种。连同前几年完成的《上海乡镇旧志丛书》收辑的76种乡镇、寺庙、山水等志及正在整理的民国《上海市通志稿》,总计156种,基本收辑了迄今存世的上海地区旧方志。

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历史,绵绵延延,从未中止,这是世界上任何国家与民族都难于比拟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有累世不绝的修志撰史和浩如烟海的文献典籍。方志,是一地从自然到社会的历史情状及其演变轨迹的载体,向有“一方之全史”“地情百科全书”之称,以其存史功能,进而发挥着资政、育人等社会作用。于今存世的旧方志,就是浩如烟海的文献典籍之一,据海峡两岸学者合作编纂、台湾汉美图书有限公司1996年出版的《中国地方志总目提要》,大约有8500种。这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是一座可供今人与后人不断认识、研究与开发的巨大史料宝库。

上海是我国方志编纂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今上海地区是以华亭、嘉定为母体,加上崇明而发展起来的。春秋时代属吴越,后为楚地,秦代起分属长水(由拳)、海盐、疁(娄)、昆山、嘉兴、前京、胥浦等县。唐天宝十年(751)、南宋嘉定十年(1217)相继于今吴淞江故道南北,分设华亭、嘉定两县;之后陆续设府州及其余各县。记有上海地区地情史事的文献,肇端于《越绝书》。汉代以降,至华亭、嘉定设县,见辑于《娄地记》《吴地记》《扬州记》《吴郡图经》《吴郡图经续记》《吴郡志》及一些总志中。独立的上海地区的志书,最早是成书于北宋祥符(1008-1016)之前的《华亭图经》,惜至南宋绍熙(1190-1194)前已佚。北宋景祐二年(1035)华亭知县唐询曾见该书,并称该书“所记土地、人物、神祠、坟垄,所言甚详”,按图踏访“多得其真”,取其尤著者作了《华亭十咏》。事见今存上海地区最早志书绍熙《云间志》。松江府与嘉定、崇明修志始于元代,分别有至元《松江府图志》、至元《练川志》和至正《崇明州志》。上海、青浦始于明代,即洪武《上海县志》和万历《青浦县志》。金山立县前于洪武年设卫,正德间有《金山卫志》。其余于清代设县后不久都修有县志,川沙虽于清亡后设县,但嘉庆间有《抚民厅志》。清乾隆以后,乡镇修志大兴,尤以光绪及民国前期最频。据笔者不完全统计,至1949年上海地区修有各级各类方志及方志资料至少340余种。

旧志刊刻甚少,即刊印本也不多,大多以稿钞本行世,又历兵燹水火,所存极稀。宋元明三代,上海地区至少纂有各类志书63种,今存仅18种。如宋代,华亭修志6次,所属青龙镇修志2次,仅绍熙《云间志》存世。元代,松江府、崇明州各修志4次,嘉定县修志一次,均不存。洪武《上海县志》亦佚,仅《永乐大典》中见存一条资料;再后的弘治《上海县志》与正德《金山卫志》,都赖宁波范氏天一阁存得孤本,上世纪30年代被上海通志馆同人发现后才影印行世;万历《青浦县志》也以孤本存藏日本上野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摄得胶卷后得以流传。南汇地区最早的志书《鹤沙志》佚亡后,仅从嘉庆《鹤沙瞿氏族谱》中得窥撰者《自序》和若干内容。笔者与纂《中国地方志总目提要·上海卷》时曾逐一访求,加上之后的发现,迄今见存的上海地区旧志与旧志资料约180种。

然而,幸存志书的命运也不容乐观,虫蚀脆损、管理疏忽,正在日益减少。《光绪〈南汇县志〉札记》,为清末秦荣光对光绪《南汇县志》的正讹,原藏某省图书馆,前几年查询时已有目无书;嘉庆《大场镇志》,50年代中入藏吴淞区图书馆,后在搬迁中遗失。旧志稀珍,有关部门往往秘不示人。如嘉庆《嘉定县志》,原仅国家图书馆与南京地理所有藏,2009年蒙友人告知本市某单位征得海宁陈氏藏本,为谋整理底本,初持社科院历史所介绍信前往查阅,继按该单位要求改持社科院介绍信并发了函,仍遭拒绝。此次整理底本乃国图藏本,内缺数页,殊感遗憾。两套丛书中遗辑的若干,大多因此。若能抛弃部门观念,整理质量必将更好,重复出版也可减少,纳税人的钱也可发挥更大的社会效应。总之,旧志存本既少,流传不广,开发利用困难,极大制约了这一史料宝库为社会发展服务的功能。

为此,整理出版上海地区旧志,化一为百为千,既可有效保存这些珍贵的历史文献,使之免遭亡佚;敞开这座史料宝库的大门,更有利于社会各界开发利用,更有利于深化地情研究,疏理上海历史文脉,从而更有利于继承中创新,推进上海社会和各项事业的发展。这实是一项保护历史、续接文脉、服务当代、造福后世的功德无量之举,也是上海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之一。

综观上海地区的旧志,至少有下列显著特点:

一、修志持续性强。以松江府为例,自至元十四年(1277)设华亭府,旋更名松江,至清亡而撤,前后14修,平均46年一修。上海县,从至元二十七年设立,至1927年市县分治,一共13修,周期49年。嘉定县,至1949年计15修,亦49年一修。清代所设各县修志周期更短,宝山县,雍正二年(1724)至1949年,6修7稿,平均32年。尤值得注意的是元代,不足百年,松江府、崇明州均4次修志,周期24年。修志持续性强,显示地方官员重视修志,标志上海地区修志传统久远深厚,更使所积累的史料具有连续性。

二、私家修志盛行。府县志多属官修,有财力人力保障。但上海地区有大量乡镇、山水等志,又有为数颇多补正府县志的方志资料,大多私家修纂。如王沄《云间第宅志》、秦荣光《同治〈上海县志〉札记》、褚华《沪城备稿》等。宝山罗店陈如升以光绪《宝山县志》多误,竟凭一已之力重修了一部,这是很了不起的。私家修志盛行,反映了地方上拥有一群关心桑梓,留心地方文物掌故的文化人群体,甚至数代相继,如真如王家芝,与纂光绪《宝山县志》,今上博藏有《王家芝先生光绪〈宝山县志〉采访所得》;其子守余与纂民国《宝山县续志》,撰有《邑乘访稿》;守余子德乾纂有民国《真如志》,还辑有《真如太原王氏家谱》,记述了大量的地方掌故。类似的情况,各县都有。这表明上海地区商绅阶层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参与意识。

三、蕴藏丰富的反映上海近代化的资料。方志中记述的微观史料,反映了一地发展的具体细节,对认识一地历史特点和发展轨迹有着细部放大和使之丰富鲜活的作用,这对于打造具有文化多样性特点的上海新城区极有意义。综合一地或一时段的大批方志史料,又可于纵横双向考量中,把握地情发展的全局与全过程,这是微观史料的宏观价值。“百年看上海”,相较于全国多数地区的旧志,上海地区的旧志反映近代化的资料更丰。从初著欧风美雨的洋务运动、西学东渐,到市政、市容、民风丕变,进而成为近代中国经济、文化中心与远东国际大都会,史料甚丰。综合疏理同治至民国的三部《上海县志》,结合民国间法华、真如、江湾等乡镇志及《上海小志》《瀛壖杂志》《上海乡土志》等私家小志,近代化轨迹十分具体形象。民国《奉贤县志稿》、民国《杨行乡志》,还辑存日本侵华战争和日军暴行的大量史料。如民国《杨行乡志》,详记了一二八、八一三两次淞沪抗战战事之进展,更按图按自然村列出1937年9月12日死难的172名无辜乡民,其中134人有名有姓,最长者85岁,最小仅3岁。

四、质量普遍较高。上海地区旧志颇多出于名家之手,如主纂崇祯《松江府志》的陈继儒,分主万历、乾隆《青浦县志》的王圻、王昶,主纂乾隆《娄县志》的陆锡熊,主纂同治《上海县志》的俞樾,纂修光绪南汇、华亭、奉贤三部县志的张文虎,都是一代大家;主纂嘉庆《松江府志》的孙星衍以及蒋敦复、秦荣光、黄炎培等也都是名学者。他们的修志思想、体例与方法,多有可圈可点之处,非常值得我们这些后学者师法继承。

这次整理出版的两套丛书中,除前述嘉庆《嘉定县志》、陈如升光绪《重修宝山县志》外,还辑有多种稀见稿钞珍本,如原藏台湾的咸丰八年《金山县志稿》、新发现的民国《三林乡志残稿》等。附录辑入的1960年修纂的《浦东县志》和《崇明县志稿》两部志书也是首次刊印。浦东县,1958年9月撤东昌、东郊两区设立,1960年11月撤,这是大多数上海人已淡忘的一个建置县。这部志稿为只存设了两年多的建置县存史,其价值不言而喻。此外,1968年台湾台北市浦东同乡会编撰的《浦东地方志略》,内容虽稍简略,却透发出旅台上海浦东人眷恋故土的浓浓思乡爱乡情怀。

此次整理出版,尚有几种未被辑入。笔者认为既为保存历史与文献典籍,似应尽力集辑为好。故建议不妨再各补辑一卷,使两套丛书能真正集大成,以传后世。更期望各藏书单位出于大公,全力支持;而有关领导亦能关注此事,从中协调。

K29

许洪新,上海市地方史志学会 (上海 200030)

刘雪芹)

猜你喜欢

旧志华亭上海地区
论旧志的活化利用:以旧志整理出版为例
上海地区居民对冰雪运动的认知及参与行为研究
上海地区2型糖尿病中医证候分布特征初探
彩色防滑磨耗层技术在上海地区道路整治中的应用
孙剑:倾听思考 乡村振兴是我的履职核心
来新夏与旧志整理*
旧方志中的聚落地理学信息及其价值评估——以天津市旧志为例
仲夏夜
《天津区县旧志点校》蓟县卷整理出版
上海地区胃蛋白酶原参考值的建立及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