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史志有“脑补”功能
——贺《上海府县旧志丛书》收官

2016-04-11王家范

上海地方志 2016年2期
关键词:旧志县志方志

王家范

地方史志有“脑补”功能
——贺《上海府县旧志丛书》收官

王家范

上海地区府县志出现于宋朝,发生在中国经济中心南移之际,带有鲜明的历史变迁标记。笔者研读《上海府县旧志丛书》得出结论:宋明以来江南经济的发达是长期自然积累、顺天应时的结果,并非政府刺激拉动的产物。上海地区方志旧籍保存了相当丰富的财政改革实录,资政之效实为大矣。

上海府县旧志;丛书;江南经济;财政改革;资政

尚记得2011年年底,收到《上海府县旧志丛书·松江卷》两箱14大册,一册册摆现,蓬荜顿亮,心情也突然好起来(老伴刚过世)。史学界有个行规,史料没有做到“一网打尽”,就不能轻易说大话,下断论。笔者一直从事江南区域史教学与研究,深感搜寻地方志之不易,常窘迫于阅读不齐,史料断档,想好的课题不敢下手,烂在肚里(例如上海县志、嘉定县志,大约有一半左右,通常看不到。)如今足不出户,上海一府十县方志旧雁尽归,书香绕梁,怎能不兴奋?

作为乡土文化建设的重头戏,方志旧籍的整理与点校出版,上海向走在全国前列。继2006年《上海乡镇旧志丛书》十四册出齐,上海方志办于2007年又正式启动了《上海府县旧志丛书》整理点校大工程。至2015年底“上海县卷”四册顺利收官,前后耗时九年,也可谓“十年磨一剑”。“丛书”全套厚厚36册,共收录府县志旧籍70余种(如将附录部分乡土志等计算在内,约有百来种),均经整理者对版本精心比勘选择,重加考订辨讹。全书一律以繁体横排(含相关舆图)重新梓印,封面装帧与页面布局,均显庄重浑厚大方,汇集一起,金碧辉煌,老牌古籍出版社名不虚传。直至目前为止,像这样市、地一级含多县的方志旧籍地区性“集成”规模的新版,在全国是第一家。我想,其影响必不止上海一地,其他地区摩肩接踵而上,中国方志旧籍出版又一波新局面的出现,是可以预期的。

如果把这个“规模集成”放到历史时间长河里,或许更能体察到她意义的不寻常。中国之有地理志书至少可直溯至汉唐以前,然府县志则出现稍晚,大体要到宋代才成气候。上海府县志,如同江南其他地方一样,恰当中国历史一大转折发生之际,顺时应运而生。这转折便是中国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由经济富庶而臻文化发达,由此南方修志之风赶上时代,烙上了鲜明的历史变迁标记。然而,那时受印刷条件的限制,印数极少,更要命的是时常遭遇战争兵燹乃至水火灾害,再加保护不善,所修方志历代损佚情况严重,惨不成睹。例如,有方志专家统计,可考的宋人志书有800多种,现在留存下来的不过30多种。据2005年《上海方志提要》等书统计,1949年以前上海方志约有397种(含宋8元6明59清223民国101。此统计扩大及府县志之外的类志),今仅存132种,佚失情况也十分令人痛心。历代志书是不可逆的文化财富,佚失了也就永远从地球上消失了,不可挽回。正因为如此,学界明智人士一再严重呼吁,收藏保管单位除妥加保护外,应尽早筹集资金,先建立电子数据库,然而逐渐整理印行出版,以飨学人在内的广大公众,使之物尽其用,推进历史文化建设。迄今上海仅此两项志书整理出版工程,使近二百种地方志书旧籍得以全新形态呈世,永存人间,不可不谓于今人后世均积善积德,功德无量矣。

到现在,民国时代的东西也可算作“古董”啦,如此规模的旧志“集成”,当然更是价值连城。从1034年亮相《华亭十咏》,横跨了877年的上海府县志的历史记述,对我们有什么用?艰辛问世之后,“丛书”编纂出版方在急切期待后续效应,读者也会好奇地动问,很想知道个究竟?

能够马上派用场的,其实倒不用我们多去操心。游魂于市场谋求赢利的聪明人多得是。他们灵机一动,从中捕捉商机,藉开发“历史遗存”,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成功的案例不少。例如传统上海菜肴的克隆,上海民间风情的演出(含民俗节庆、服装展示、歌舞俚曲等),花园豪宅、廊街楼亭的仿制等等。

历史仅可供玩赏之用?不,她的真正价值,特别的价值,往往匿藏于“无用”之中。无用尽处是大用。这里,我换个通俗的说法,历史有“脑补”的功能!许多人往往不知道她含有滋补大脑“智慧元素”的药疗成份,“服后”必能使人头脑明智。

大家都相信,今人比前人聪明。没错,就看现在的小孩知道的东西真多!但假如愿意认真细究,也不难发现聪明的同时,偏颇也多,缺陷也明显。比如急功近利,看不远,见识短。笔者读江南地区史料,常常感触宋明以来江南经济的发展不是靠政府刺激拉动。一种历史性的经济发展局面的形成,是长期自然积累而成,一种顺天应时的自然过程。司马迁早在两千年前就说得明白: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其后南方经济超过北方,江南成“繁华之乡,礼义之邦”,也无不应验司马迁的这一“经济学原理”具有预见性。而在今天,一些满口洋文、用繁复的数学模式唬人的经济学家,执迷于“有形之手”,由他们的误导而造成的经济失误,恰恰表现出对中国原有的经济学“历史常识”完全无知。胡冥顽至此,竟置“中国智慧”于度外,岂非需要用历史“脑补”一下?

如果通读这套“丛书”,必能获得一种强烈的历史印象:包括上海地区在内的明清江南(此处指“小江南”),依靠稻、棉、丝三大资源优势,造作出内外贸易兴旺的经济态势,市镇的发达,城市的繁荣,庶民的小康,以致雄居全国之首,闻名海外,都是水到渠成的自然结果。广大村民对稻、棉、丝三大资源的选择开发和精心经营(包括由妇女主要参与的丝棉家庭手工业),完全是出于谋生谋利的动机,不需人为干预。他们适时地依据自身的能力和市场的需求,因地置宜,人人尽其能,全家动员,朝夕劳作,充分发挥劳动力密集的经济优势,创造出了世界农业时代可能达到的GDP最高水平。不少生动的史料,很可以教训那种轻视普通民众“经济理性”水平的无端傲慢。农民对市场的敏感程度并不低。松江高低乡农民(低乡农民也会选择合适的地块种植棉花,例如青浦),从生活中学会了根据市场价格态势,如何调度稻棉的耕作比例,例如棉价下跌势甚,便会改棉作为稻作;更从观察地力消耗规律,掌握了稻棉轮作或豆棉间作技术,既提高耕地利用效率,又保持地力长期不衰,应对市场风险留后手,等等。

明清的江南府县志,财政赋役篇幅所占比例相当高。府志和有些县志甚至开列出了政府各类收支的全部细目(附有表格),崇祯《松江府志》是这方面内容写作的典范,成全国方志中的佼佼者。读方志,一般人都注意阅读文教以及相关的人物传记,对人口、田亩、税粮、漕运、编役等数字成堆的资料懒得读,以为对今人已经没什么用处。确实,这完全是陈年旧帐,琐碎繁复,但当年却成了政府官员政绩的“硬指标”,乌纱帽的升降多系于此,是“性命交关”的大事。江南既成全国经济富庶之地,不可避免的,必是全国财政负担最重之区。如何尽职尽能地既完成国家财政征收任务,又不损伤地方经济元气,更能使征收细则(含税、役)比较符合实际情况,体现公平原则(“均税均役”),众人服帖,民心不乱,是那个时代“社会管理”列于首项的战略性课题。上海地区方志旧籍保存了相当丰富的财政改革的实录,包括历次改革方案的动议、争论,实施细节,乃至缙绅贤达的评论,细读就可以况味前人是如何立足本土、管理地方的;官员管理地方,不仅需要背熟政典,更需要有权变的“智慧”。这些数量可观的实录里体现出来的是,上自国家大员(巡抚、巡按),中至府县长官,下达绅士三老,三种力量之间的“谈判”技巧与互争“游戏”。各方都施尽解数趋利避害,竭力使之有利于己,最好的结果也只能是各得其“份”,理想的三赢是不可得的。这种历史情节,既是各方争取利益最大化的博弈,也是服从现实、权变计谋的智商竞赛。我以为,有实际操作经验的官员,如果阅读并细致体察其间玄妙,从历史中得到的启发,是政治学教科书里读不到的,或许会有更接地气、民情的收获。

K29

王家范,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上海 200062)

刘雪芹)

猜你喜欢

旧志县志方志
论旧志的活化利用:以旧志整理出版为例
Effects of O2 addition on the plasma uniformity and reactivity of Ar DBD excited by ns pulsed and AC power supplies
县志里的乡贤
黑龙江民国方志所刊名家墨迹选
嘉绒藏族地区的旧方志编纂
旧方志中的聚落地理学信息及其价值评估——以天津市旧志为例
对当前旧志整理的几点看法
——以山东省部分史志机构的旧志整理成果为例
县志
《天津区县旧志点校》蓟县卷整理出版
Average Incremenral Correlarion Analysis Model and Irs Applicarion in Faulr Diagno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