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吸纳优质异文化是文化繁荣和“五大发展”之用

2016-04-11上海开放大学徐汇分校上海200032

胜利油田党校学报 2016年2期

曾 铁(上海开放大学徐汇分校,上海200032)



吸纳优质异文化是文化繁荣和“五大发展”之用

曾 铁
(上海开放大学徐汇分校,上海200032)

【摘 要】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繁荣文化、文化慧人和社会进步是现在进行时、将来进行时,远无句号。推动“五大发展”和社会现代化,构建“美丽中国”,我们应继续学、用优质的异质文化,需要后者支援。达成文化繁荣、绿色发展,让中国大而强、大而优,我们的思想要解放、开放的窗口应拉大,从异质文化中可获得解决现实问题的“技术”与方法等。提高国人的综合文化素质,使之思想、精神现代化,继而全面提升社会品质,有效传播、应用先进文化、文明,提高劳动者素能最重要、最需要。

【关键词】异质文化;文化大繁荣;人的现代化;“五大发展”

一、“跟上时代前进步伐,就不能身体已进入21世纪,而脑袋还停留在“19世纪”

1.海纳百川,习用优秀的异质文化是追求、实现卓越的基座。现在是“世界大同”,互联网发达,文化、思想等资讯传播得快,推进文化大繁荣,我们不能自闭、与世界隔离,应有积极的姿态,增加开放度,礼敬、应用一切优秀的文化;推行、达成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五大发展”),我们要与他国共济共荣,不能与世界、与当代文明有间离。给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使中国伟大,我们应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并走向现代化;建设美好中国、使之“高大上”,我们不能有自足心态,当多维虚心、勤奋学习。现时,科学发展不可能在真空里自我前进,凡对改革、发展有好处的文化、思想等,我们应敞开胸怀自主地纳之、用之。“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不能像小脚女人”[1]372;海纳百川、学用优秀的异质文化(本文指域外的教育、文化、科技、管理等大文化,含物化文化、精神文化)是追求、实现卓越的基座;洋为中用,取则行远。一个国家在世界上获得尊重、让人仰慕之,是该国文化、经济、政治、教育、管理与科技等多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此乃构造国家综合实力、塑建国家好样貌之根本。国力竞争的实质是文化、文明无形的角力、较量,促进中国文化现代化和社会现代化,移用一些外国好的文化基因和异质文化是需要的,这没有什么政治问题。文化、教育、科技等多元、发展了,社会才能丰富、优秀,有品质。通视、吸纳好的异质文化与域外文明,是认清我们与正视、解决我们不足与问题的路径与方法。更多、更好地融入国际社会,提升国人形象、中国形象,并增加互信、改善外人对中国的认知、态度,基于平静、平和的心态,全方位地习用好的异质文化应然。

2014年5月,习近平指出:“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动力。”[2]中国“需要面对和破解的发展难题依然很多,任重而道远。我们要认真学习和借鉴各国人民创造的人类文明成果”[2]“中国将以更加开放的胸襟、更加包容的心态、更加宽广的视角,大力开展中外文化交流,在学习互鉴中,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作出应有贡献。”[2]客观地讲,近代以来“西药”治了中国经济社会的一些“病”;近30多年的经济社会长足发展,我们从异质文化里获得了许多有益的东西;事实表明,助推文化繁荣、科学发展,“两脚踏东西文化”(林语堂)是要素、是必要的,这非自贬、无能。现在,经济全球化、信息社会化带来的商品流、信息流、技术流、人才流、文化流,如长江之水,挡也挡不住。对外开放、发展,要着眼、着力于人,推动我们在眼界上、思想上、知识上、技术上走向开放,通过吸纳世界先进知识和技术,不断把对外开放提高到新水平。时下是知识分享和全球化时代,我国的经济发展在资源、技术上对许多国家有较大的依存度,推进文化繁荣和社会建设学用异质文化是基础与诉求。“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李斯《谏逐客书》)。不断提高社会品质,建和谐、美好的中国,我们仍需要优秀文化、思想的西学东进,并本我地消纳优秀的异文化,以免盲目、盲干走弯路或浪费人力、物力与宝贵的时间。

2.自主地习用异质文化或他人优长,促我们发展是必须的。繁荣文化、提高国家综合实力,我们应正视历史与现实,积极回应时代诉求,跟上民心流变;对发展大势应有正确的估量,“陈规当变终须变”(经济学家厉以宁);文化大发展,要重视提高人民的融合、沟通与学习能力,并扩大全面观察世界和与世界充分交流的管道。在社会进步中,特别是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中,人类没有多大的选择权,只能认识、顺应它。“形势在发展,时代在进步。要跟上时代前进步伐,就不能身体已进入21世纪,而脑袋还停留在冷战思维、零和博弈的旧时代。”[3]如是,文化、社会当应现实而变化,不断发展、推陈出新,应随生产、生活方式的变迁而变动。我国是后发国家,利用后发优势,扬长避短,走文明大道,可整合传统和现代、中国与西方的优质文化资源,变劣势为优势,逐步实现生态文明(2014年初,中国社科院“全球环境竞争力报告”显示,我国生态环境竞争力排名倒数第九;空气质量在133个国家中排名倒数第二)和有质量、有效益的发展,提高人民幸福指数与人民的满意度。历史揭示,一个国家的文化及发展和国家进步离不开对世界的把握、融合,学习、移用是关键词。优秀的异文化是生成、富裕我们内在财富的分子;推进科学发展、参与世界文明进程,我们不能误读、曲解异质文化。对异文化的迎与拒,我们有自主权、选择权,西天取经、用他人之优长,进而促进科学发展是必须的。

我们已是地球村的村民,中国的“五大发展”与世界息息相关、一荣俱荣。虚怀若谷,集众智、促发展是不二之选,乃成功之道。我们处在工业文明适应、发展期,中华文化、文明及发展须适应、对接现代与当下。突破思想局限,打破清规戒律或人为的不合理之规制是文化昌盛、构建现代中国的内需,多些观看世界的视角,让人民知世界,且具有现代思维、思想是人与社会现代化建设的急需。现在,各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大都具有全球向度与现代性,科学发展、构筑强盛中国,我们有许多且要参考的域外经验、教训或样本等。“聪者听于无声,明者见于未形。”基于中国眼力、中国需求,适度地在技术、文化、思想层面“师夷”是需要的。我们有经验丰富、人数特多、执政时间很长的执政党,我们的鉴别力和转化、消化力颇强,打破旧观念牢笼,宽领域习用优质异文化、文明不必拘谨或有禁区。大卫·雷·格里芬在《后现代科学》一书中提出,中国可通过了解西方世界所做的错事,避免现代化带来的负影响[4]。因此,有效推进文化繁荣和科学发展,我们应戒骄戒躁、改变天朝第一心态,应高密度、宽泛、全时空地与发达国家交流、沟通,对好的异文化、文明,我们要不拘旧规,可自为、多多地转为或化为己有。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推动社会全面进步,让中国与世界发展大势同向、同步,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理论、行为必须与时俱进,不能保守僵化。

二、“国家要发展繁荣,必须把握和顺应世界发展大势,反之必然会被历史抛弃”

1.提高与世界优质文化的融合度、匹配度是文化繁荣、民族进步的要件。我们生活在一个相互依靠的时代,各国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紧密相连和需要合作共赢。实现经济绿色、平衡、有未来的增长,我们需借力异质文化、有些外援。与各国达成亲诚惠容,实现国家间,特别是大国间不冲突、不对抗之状,发挥负责任大国的作用,我们要大范围识读异质文化,全面推动科学发展需要提升优质异文化的接受度、应用度。自信地学习世界、融合世界,让世界先进经验为我所用,我们就可复制成功、创造成功,直至成为大国。“一个国家要发展繁荣,必须把握和顺应世界发展大势,反之必然会被历史抛弃。”[5]所以,文化大繁荣当有效地传达先进的文化及理念,发力抛弃与当代文明相左的意念和行为;科学发展必须与世界发展相向而行,让我们行进在全人类都在走的主干道上。生活在中西摩擦、交融和全球化交往的当代,我们要“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不主动树敌,全面了解西方及其文化、思想,并洞悉世界发展之势,习用优秀的异文化是科学发展的正常途径。成为世界大国,“条件之一就是既能够吸引别人的注意力,又能够持续保有这种吸引力。”(美国汉学家史景迁)实现人的现代化,增强国家软实力(“软实力之父”约·奈说:软实力即赢得人心,让别人心甘情愿地按照你希望的去做是有方法的),发展、美化中国,让中国“英挺”、使人敬仰,吸用一切有助于我们发展的异文化不可少。

由民情、国情可知,“五大发展”任重道远,要解决的现实问题较多。因而,我们不能满足现状、不思进取,开放的文化、善于学习的社会才有活力、动力,才有光焰的未来。给力推进经济社会绿色发展,我们应多站在世界看中国,要关注世界动态,更多地与国际接轨;基于观察世界、思考中国的事,并大量学用外来的好东西不关涉立场问题。中国社科院院长王伟光在“中国梦的世界对话”国际研讨会上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是闭关自守、抱残守缺,而是以包容开放的心态,从世界不同文明中汲取一切有利于中华民族复兴的智慧,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造福中华民族,造福全人类。”[6]文化繁荣、社会发展,当对接国际发展大势、合乎时代要求;文化、社会全面进步,我们不要怕这怕那,也不可目中无人,拟多参照国际通用的规则办法谋事、行事,以提升经济自由度与国际化度,让中国见称于世界、使之被全球人爱戴。世界近代发展史告诉: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领先的国家都有很强的学习力、转化力,都注重文化的交融。看别人可以反观自己,打破思维定势,廓清误区、不自我障目,不断提高与世界优质文化的融合度、匹配度是文化繁荣、民族进步的要件。发展的状况、趋势要求:第三次工业革命或工业3.0时代,在许多领域我们仍需要西方的技术性辅助与提携。

2.达成社会全面进步,我们需要世界有益文化与世界智慧。文化是促进社会高品质发展最持久、最深层的因子;“欲求超胜,必须会通。”(明·徐光启)优秀的民族文化,都非缘于封闭、自我纯化,而是对外开放、兼收并蓄、不断更新的结果;中国的现代文化、文明需要转化,即由“传统的”转化到“现代的”、由“西方的”转化到“中国的”以及二者之交融。当下传播、践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来源就包含了马克思主义和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它吸收了国外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7]。改革、开放和现代化是我们经济社会进步的路向与核心,达成社会进步、繁荣,我们当有清醒的头脑,需要世界有益文化与世界智慧。过去与未来,国家竞争力的强弱主要源于对人类知识、智慧组合力的强弱,在于能否通过汲取组合出新局面、新气象。在各种社会性要素全球性流动的今日,文化繁荣、思想观念的变革对于理解、助推这个飞速变化的世界将起着越发重要的作用。搞工业化、现代化建设,我们仅有几十年时间,虚心习用好的异文化才能较好、科学地利用人、财、物助推发展,进而实现“两个一百年”的目标。我国是制造业第一大国,是世界最大出口国和第一货贸大国(我国是120多个国家、地区最大的贸易伙伴),还是重要的资本输出国。信息传通、交流可共进,资讯不畅、封闭则退步;纳新吐故,展现中国魅力,全面顺应、对接世界发展大势乃文化自觉、文化繁荣与科学发展的基点与追求。将中国打造成制造业强国、创新大国,在理智地移用优质异文化问题上,我们当不拘泥,有勇气、有担当、有作为。

文化是人与社会健康发展的灵魂与内力,民无文化行而不远;国少文化,急功近利,祸害多多。文化大繁荣,其命唯新、要在有慧人之效,推进人的现代化与科学发展唯此唯大。自隋、唐开始,中华文化、文明就凸显出其较大的吸收度、包容性。目下,我们需加强与世界的沟通、互动,应继续引进对我国经济社会建设有利的物质、技术和文化等。在经济全球化之势下,文化繁荣、科学发展不可能是孤立的过程,这需有全球视野,要有时代意识、世界意识;达成文化发展、繁荣,提高人民的素质、能力,时代性、世界性和先进性是中心。一切文明成果都值得尊重,一切文明成果都要珍惜。对待不同文明,我们需要比天空更宽阔的胸怀。如果我们不博采众长,大量利用国际资源、技术和管理思想等,并广泛吸收其他民族创造的优秀成果,就不可能取得今天这样的发展成就(GDP世界第二是其一)。社会发展史表明,任何脱离世界潮流的自闭、停滞、墨守成规,只能导致落后;落后必然丧失安全、会丧失生存条件。开放进步、封闭落后是铁律、是真理,在社会信息化的时下,谁善于向其他民族学习,谁就会有更好的发展;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能否在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领域占一席之地,是国家间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也是维护国家主权和发展安全的命脉所在。已经站起来、富起来的中华民族,要做到强壮起来,并展示中国之美,仍需要广泛地学鉴[8]。发展,“西学为用”、兼蓄融通是砖石。如此,才能让史学家汤因比预测的“中国有一天会吸收其他文明的力量,在新世纪为人类贡献一个新的文明起点”得以实现。

三、实现文化昌盛和科学发展,“我们应该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

1.拿来主义是建文明、和谐、平等、富强的中国之需。中华文化吸纳、消化异文化的胸襟弹性大;中华文明及发展乃兼取众长、以为己善的过程。开放,才能革旧布新、云蒸霞蔚;包容,方可百川汇海、欣欣向荣;多元共存、和而不同是中华文化的特征,开明、纳用有益的异文化是盛唐气象之基。2014年,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演讲时说,中华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而形成的文明”[9]“多年来,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先后传入中国,中国音乐、绘画、文学等也不断吸纳外来文明的优长。”[9]“明末清初,中国人积极学习现代科技知识,欧洲的天文学、医学、数学、几何学、地理学知识纷纷传入中国,开阔中国人的知识视野。”[9]他提出:“我们应该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为人们提供精神支撑和心灵慰藉。”[9]现在,国人、外国人已生活在同一时空里,异文化、文明我们耳闻目睹、经常接触。异质文化、文明是繁荣文化、科学发展的参照,习用好的异文化乃文化繁荣、科学发展求真、务实之法;扩大视界,解放知识,固本求新,打造公民社会与文明型国家,“西衣中胆,中魂西技”当继续。今天,习用西方的一些制度及安排,以完善我们的制度建设,推进制度现代化,继而提高我们的社会治理水平与社会品质很需要。

推进文化大繁荣与“五大发展”,多层次传达、展现人类的文化精神与文明是实务,我们当以开放的姿态,不断多元地师人之长,以丰富中华文化、文明的内涵,增强中华文化的生机以及科学发展的品质。2014年,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柳鸣九在《光明日报》等主办的活动的祝词里说:“十九世纪以后,特别是到中国清朝后期……法国书籍成了中国人心仪倾慕的对象,甚至有不少成了中国人救国自强的启示录与教科书。严复等先驱先贤所译的《法意》《民约论》等法国书籍就起了这种作用。对于法国书籍在中国社会进程中与文化发展中所起过的积极作用,中国人是不会忘记的。”中国前驻法大使蔡先生认为,19世纪后,法国启蒙思想家的思想,对中国革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周恩来、邓小平等去法国留学,就是去寻求救国之路,这就是思想影响[10]。学习使人进步,骄傲让人落后。鲁迅的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成为新文艺、人不能成为新人之认识,至今有效、有启思。近几十年的经济社会发展证明:拿来主义让我们受益匪浅;拿来主义是建文明、富强中国的内需。

2.文化大繁荣要重视、促进中华文化的现代重构与完善。完善自我文化、推进科学发展我们要摈弃文化中心主义,我们的传统文化是开放、开明的,它不排斥对其他好的文化之融合、再造与应用;中华文化的发展是继承、批判、革新、创造的变化进程。不日新者,必日退;“日新其业,变则可久,通则不乏”(刘勰)。推进、实现文化繁荣、科学发展,需有当代文化的会通,我们的思想、行为不能疏离当下、远离世界,应以广阔的胸怀理解其他文化或文化类型,这是由认识他者反观自我的过程,此举有利于辨清自身文化的优势和不足,并给力文化大发展,进而优化、强大中华文化。有效促进人与社会进步,我们当科学、从容地面对世界,要抛弃残留的唯我独“中”、唯我独“大”的虚枉情结。大尺度地向外看、多了解全球信息,我们才能自省、自觉,“不敢以一得自喜”(曾国藩)。社会进步文为先,成就大事业、成为大国,文化繁荣、发达是先决条件,在本土文化中注入、嵌入新思想、新内容则是关键元素;发展、壮大我们的现代文化,拟以异文化为充、以域外文明为助。现下,看文化、看经济社会发展与看国家都需要全球化的视角,推进政治文化建设,助促政治、社会发展要学习共有、共享、共创的现代文化与当代文明,要走全球共同的发展道路。当前,各国的发展有同呼吸、共命运之关联;发展,我们不可孤芳自赏或“埋头拉车”。使中华文化成为“强文化”,增加其世界接受度和提升中国形象;讲中国故事、传播中国价值,提拉中国的好感度;学用国际语言、遵守国际法则与让中华文化有“国际口音”是前提。

进步、现代、优秀是中华文化及繁荣的主题词,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传统文化,用扬弃的态度对待之;技术性的吸用异文化,致力于中华文化的改革繁荣,使之充实于现代化是对传统、对民族的负责。1922年,梁启超在东南大学演讲时说,我们要选出西方文化好的部分,补充我们的文化,造成一种新文化。文化大发展当重视、促进中华文化的现代重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文化,使之成为21世纪的新文化乃基本内容与目标。2014年末,习近平在澳门大学对大学生说,中华文化“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赋予中华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使之成为我们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11]。优秀的异文化、文明是去糟粕、赋予中华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的“分子”。达成文化繁荣需要文化反思、超越,要在中华文化里加入更多的先进文化和被世界认可、接受的成分。当今,各国发展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伴、共生关系,为此,我们应多向国际通则看齐,用“世界语言”发中国之声和与他国交往。发展,逐步实现愿景,让社会充满喜和乐,我们要革弊鼎新,将全球优秀的文化及其资源引入中国;中国文化要在请进来的基础上走出去,使我们的文化国际化、文化现代化是需求[12]。使中华文化“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鲁迅,1908年),进而让中华文化与人类先进的文化融为一体,并建成美丽中国是文化大繁荣的指向与要务。

3.助中国成为世界强国乃文化大繁荣的使命与功课。缓解文化焦虑,扭转文化上“外强我弱”之况,并呈现出“江山代有才人出”之局面是文化繁而荣的要义与追求;用科学文化、法治文化等富裕、完备中华文化,并用之引领社会变革,从而让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成为民主、法治、公正的现代国家乃文化大繁荣的意涵与功课。有学者说,中华民族曾是很有力量对待外部文明的民族,但在近代以后收缩成封闭、防范和抵御的状态;中国文明的复兴要点是重新能够与世界相容。全球化时代,民族在与外部的遭遇中不断生成、辨识、发展自己,无法拒绝他者。晚清、民国初年,西方是我们无法应对、消化、吸纳的外部,一个绝对的他者。今天,在学习、发展中,外部慢慢转化成内部,外部的东西变成了中国自身的构成性部分[13]。革除体制、机制弊端,实现人的解放、发展,促社会进步,让中国有吸引别人之魅力,我们应平实、中肯地看待异文化,不再贬损所有的西方文化。“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而这种贡献,在过去一个长时间内,则是太少了。这使我们感到惭愧。”[14]提高我们的硬、软实力,大力改变此状况,习用异文化是充分条件。建构影响力强、国际地位高的世界大国(在全球性各类认可度大、权威的评比、排名中处于中上等是其基本标志),我们须顺天应人,与世界发展大势同声相应、相向、并力而行,提升社会文明度与中国的美誉度,有主见的习用世上所有的好东西则是基础。

世界文化丰富多彩,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学习、借鉴是文化大发展、社会进步的前置条件;世界大国乃经济、政治、文化与军事等强国,成长为有影响力、号召力的大国,我们的时钟不能卡住不动了,不能自我孤立或自闭;学习、熟悉与自主地使用异质文化资源应当、必须,此乃发展的利器。现下,我们须睁大眼睛读世界,应有国际比较视野。文化的影响力、感染力大、强是文化强国的重要标志;文化创新力、传播力是全球公认的文化硬通货,具有全球权威的影视、音乐、新闻、游戏、视觉艺术、工业、时尚、建筑设计等奖项,均以创新、创意作为首要标准。“近代文化,外国比我们高,要承认这一点。”[15]我们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但是,我国还缺少以10种以上语言在全球发行1亿册以上的单部文学作品和在全球票房超过3亿美元的电影和动画,连续演出超过10年的优秀演出剧目。具有全球标志性的20多个文化奖项、评选,如诺贝尔奖、普利策奖、艾美奖、奥斯卡奖、金球奖、普利兹克建筑奖等,我国所占比重很少。就中国何时是世界强国问题,澳大利亚的报纸曾提出标准,即大多数国家的精英都愿意把自己的孩子送到中国留学;全球大多数人特别是年轻人更多地看中国电影、听中国音乐、读中国书籍;全球的消费者选购产品时,更多地选择中国品牌[16]。上述现象和说法值得大家深思、揣摩。我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已加入13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参加、签署了300多个国际多边条约等。可见,继续形塑好中国形象、传送中国声音,让中国的世界话语权或发言更多、更有力自然且迫切,学用外来好的实用文化、艺术文化与思想文化等则是基石;将中国建成世界强国,文化大繁荣须为之长期地做实事、有贡献,我们要长期奋斗。

四、结 语

长期处于初级阶段的中国,繁荣文化与社会的进步是现在进行时、将来进行时,远没有句号。开放是基本国策,发展是开放、蓬勃、持续的发展;坚定不移、披荆斩棘走入现代化,对异质文化我们不应深闭固拒,习用优秀异文化是我们发展的技术性选择,它已有并还会有明显的绩效。习用异文化、文明属应人民之所需和求发达我国的策略与管钥,“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孙中山),渐次达成富国足民,我们要抛弃“荒岛孤人之思想”(孙中山),不能“总是反对外国,极端信仰中国要比外国好”(孙中山)。历史昭示,与优秀文化和现代文明绝缘的民族都是“矮小”、落后的民族。提高生产力、增加绿色GDP与提升GDP含金量以及缔造文明、幸福和高贵的国家,我们需要外资、外才和外国技术,需要好的异文化。现代化、文明化潮流势不可挡,推动中国全面发展,我们要关注世界动态,更多地与国际接轨,对世界大势我们还须强化观察力、提高了解度。

“搞现代化建设,我们既缺少经验,又缺少知识”;实现现代化“要利用外国智力”[1]32,需要优质异文化的帮助。闭目塞听、自我陶醉或学习好的异文化仅止于外形是发展的大敌[17]。当下,我们拟深度研探、汲取120年前甲午之战清军失败的原因及教训;提高国人、实现国人人心的改变与中华民族的改造、社会的改造,从而壮大自我、推进社会健康发展,放下历史包袱,传播先进文化、文明,强化现代国民意识与提高人民的素能最重要、最需要。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没有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相反地却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8]299顺利达成文化大繁荣和法治中国,让中国大而强、大而优,我们的思想还要解放、开放的窗口应拉大,从异文化和他国的经验中可获得解决现实问题的借镜。扩大中华文化及发展与异质文化的交集,学习世界各民族的一切长处[19]258-263,包括对手的长处;增强文化敏感性与优秀异文化的摄入度,从异文化中吸取、提炼有益成分助益社会进步是文化繁荣和科学发展的“职业”与基本项目。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习近平.在中国国际友好大会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16(2).

[3]习近平.在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第四次峰会上的讲话[EB/OL].[2014-05-21].http://news.xinhuanet.com/2014-05/21/c-1110796357.htm.

[4]Griffin.O.R.后现代科学[M].马季方,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5]习近平.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的演讲[EB/OL].[2014-03-29].http://www.gov.cn/xinwen/2014-03/29/content.2649512.htm.

[6]王伟光.中国发展进步的精神旗帜[N].解放日报,2013-12-08(2).

[7]虞云耀.共产党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N].光明日报,2014-05-07(1).

[8]金一南.心胜[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3.

[9]新华社.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演讲[N].解放日报,2014-03-28(2).

[10]肖连兵.在中国最有影响的十部法国书籍[N].光明日报,2014-02-26(1).

[11]霍小光,李寒芳,张雅涛这里是爱国爱澳的新园地[N].光明日报,2014-12-21(2).

[12]胡思华.引进与创新才能让中国文化走出去[N].东方教育时报,2013-12-18(13).

[13]杨炼.诗歌是全球化时代的提问者[N].文汇报,2014-04-30(8).

[14]毛泽东.纪念孙中山先生[EB/OL].[2004-12-29].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1-12/29/content-2391674.htm.

[15]毛泽东.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EB/OL].[2004-12-29].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4-12/29/content-2392090.htm.

[16]花建.中国如何迈向文化强国[N].光明日报,2014-06-09(1).

[17]曾铁.优秀的外来文化是文化繁荣与科学发展之“砖石”[J].福建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1).

[18]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9]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责任编辑 王爱玲)

Absorption of Quality Different Culture Being Utilization of Culture Prosperity and"Five Development"

ZENG Tie
(Xuhui Branch,Shanghai Open University,Shanghai 200032,China)

Abstract:Over a long period of time in the entry-level stage of China,cultural prosperity and cultural benefiting people and social progress is ongoing now and in the future and is far from a full stop.To promote the five developments and social modernization and construction of"beautiful China",we should continue to learn and use different culture of high quality and needs support from the latter.In order to realize cultural prosperity and green development and make China big and strong,big and good,we need to open up our thoughts,enlarge the reform window,and obtain techniques and method from foreign cultures to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To 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Chinese culture and modernize the thought and spirit,and then enhance the social quality and effective dissemin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advanced culture and civilization,the most important is to improve the labor quality.

Key words:different culture;cultural prosperity;human modernization;"Five Developments"

【中图分类号】G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326(2016)02-0039-06

DOI:10.13600/j.cnki.jpsslof.issn.1009-4326.2016.02.011

【收稿日期】2015-12-28

【作者简介】曾 铁(1958-),男,安徽芜湖人,上海开放大学徐汇分校教授。研究方向:科技传播、文化发展和成人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