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弈与动员: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利益表达路径研究
2016-04-11万红斌
◇万红斌
博弈与动员: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利益表达路径研究
◇万红斌
基于资源动员能力和行政权力为核心编制人际关系两个因素,失地农民在与基层政府博弈中的利益表达可归纳于四象限中。第一象限:利益可协调,内部资源动用;第二象限:利益不可协调,内部资源动用;第三象限:利益可协调,外部资源动员;第四象限:利益不可协调,外部资源动员。关系网络、策略性上访、上访、极端事件分别是四象限的代表性利益表达方式,失地农民根据具体情境选择表达方式从而致使四象限关系相互转化。
失地农民;利益表达;博弈;动员
10.13999/j.cnki.scyj.2016.11.012
一、问题的提出与分析思路
农民利益表达问题一直受到学者们的关注,对此也提出了一些具有解释意义的分析框架。以李连江、欧博文“依法抗争”,于建嵘“以法抗争”,应星“草根动员”,吴毅“权力—利益的结构之网”为代表。
上述分析框架对于理解农民采取何种利益表达行为有所帮助,但是亦有不足。他们或者高估农民的民主与法律意识,或者无限放大农民的弱者地位。为此,本文拟结合博弈论和资源动员理论,对学者们提出的农民利益表达模型的合理内核进行整合,既重视失地农民利益表达的主动性,又保留在以行政权力为核心而编制人际关系网络对失地农民利益表达的影响。在此框架下,把失地农民利益表达分为四种方式,并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二、博弈与动员:失地农民利益表达路径选择
失地农民为在与政府的博弈中获益,必定动用资源增加博弈的筹码。在此过程中,失地农民会综合考虑“行动成本~收益”、动员对以行政权力为核心而形成的社会关系网络的影响以及失地农民自身对利益受损的忍受度,做出是否动员,动员哪些资源和对象。据此分析,本文把彼此利益是否可协调与资源动员手段的不同相交叉形成四象限,并分别分析各象限下具有代表性的利益表达方式。
1.第一象限:利益可协调,内部资源动用
利益可协调是指失地农民在与基层政府博弈的过程中发现,双方的各自利益具有可协商性,博弈主体本身不存在根本矛盾。
此处之所以用资源动用而不是资源动员,是因为资源动员理论是解释公开抗争的集体行动。但是受我国自古以来以行政权力为核心配置资源的影响,乡村社会成员会自动围绕行政权力开展经济、社会以及政治互动,并以此编织人际关系网络。
因此,作为乡村社会成员的失地农民在利益表达时,不仅要追求自身利益的实现,而且还要顾及表达和实现利益的方式对政府关系的影响。所以,失地农民在博弈中发现政府给予的经济补偿基本达到其接受范围时,普遍不会主动的通过资源动员手段把与基层政府的矛盾以公开的集体抗争的方式展示在社会大众面前。基于此分析,在利益可协调的范围内,失地农民在表达利益时通常借用自身关系网络。
关系网络指人们之间特定而亲密的社会关系作为一种资源,失地农民利用这一资源,实现利益表达。在中国这一“熟人社会”,失地农民与基层政府官员本身就包含于一个复杂的人际关系网络之中,在网络中的人各自掌握一定的资源并且与其它成员之间以互惠的方式履行各自的义务,身处网络中的人在日常生活中既躲不开又自觉运用这一资源。正是这一义务使得失地农民在表达利益时,可以动用各种资源和社会关系对其利益表达的客体——基层政府施压。
2.第二象限:利益不可协调,内部资源动用
2012年调查数据显示,农民因失地获得每亩18739元补偿,但是政府因卖地收入高达每亩778000元,土地收益分配的严重不均导致失地农民对政府不满情绪的增加。
但是,无论作为个体还是群体的失地农民都位于社会底层,能力不足和资源的匮乏本身就制约其利益表达渠道的选择。即使利用有限的人际关系网络表达利益诉求,在保证能维持失地农民最基本生活需求的前提下,基层政府不会轻易妥协让步,当本地发展严重依赖土地财政时尤为如此。
因此,在以行政权力为核心编制的人际关系网络和根深蒂固的民不与官斗思想的影响下,失地农民在保证不与基层政府正面为敌的前提下会运用策略性的上访的方式,尽量以较小的代价满足部分利益诉求。
基于策略性的上访区别于行动上的上访,后者具有政治色彩,直接以基层政府为抗争对象。而前者是在维持与基层政府正常关系的前提下,把上访作为一种姿态而非一种实践,通过策略性的上访给基层政府施压,尽量争取自身利益。
我国上访遵循属地管理、分级管理原则。失地农民清楚,自身利益的实现不能寄希望于高于基层政府之上的权力关照,而得依靠基层政府。即使越过基层政府向更高权力机关表达利益诉求,具体操作性措施的落地还得基层政府来执行。更重要的是基层政府与农民的互动并非只围绕某一件事发生,受“日常
化权威”的影响,这种以行政权力为核心的互动关系更广泛地体现在平常交往之中,有形或无形并长期渗透于乡村生活。
因此,失地农民在博弈中发现即使彼此利益不可协调,也会努力维持与基层政府的关系,不会逞一时之能,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但是,即使是策略性的上访,要让利益表达更有效果,还必须受上访的规模影响,而这需要集体行动的内部动员,即积极表达利益诉求的失地农民通过自己的领导力、话语权、组织能力、资金、关系网络等资源把周围具有相同或相似利益,但行动上不如他们积极的失地农民动员起来形成集体上访的姿态,以便向基层政府施压而为博弈增加砝码。
3.第三象限:利益可协调,外部资源动员
随着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深入推进,国家对农村的经济投入必然增加。失地农民作为理性人,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即使在与基层政府博弈中发现征地补偿达到了预期标准也可能提出超额诉求,他们往往积极动员公众、上级官员以及媒体等外部资源,形成公开的集体行动或具有集体行动性质的公共事件,制造舆论压力,争取基层政府妥协退让。在此情境下,失地农民通常采取常规化利益表达方式,从而呈现出维权与牟利相结合的特点。
常规利益表达方式是指,利益表达主体采用合法与半合法手段,有分寸有节制的采用可控范围内的利益表达方式,其具有公开性、政府可控性,对公共秩序无破坏性或破坏性较小等特点,如越级上访、短时间小范围堵塞交通等。上访的利益表达是其代表方式。
与司法诉讼相比,上访作为诉苦的技术更为失地农民熟悉,并且上访不需要细节举证,失地农民更易掌握。目前的上访已不仅是失地农民争取合理利益的渠道,随着利益诉求的增多,部分失地农民已成为上访专业户,闹访事件频发。但是,上访解决问题有限且上访成本高。作为理性的行动者,失地农民往往通过集体行动的规模吸引媒体的关注,引起上级政府对上访行为的重视,充分调动外部资源,增加解决其利益诉求的机会。
4.第四象限:利益不可协调,外部资源动员
据调查,近13%的农民未因征地得到任何补偿,10%的农民也只是获得口头许诺。失地农民生活得不到保障,其与政府之间的矛盾不可避免的无法协调,而上述三象限的表达方式无效时,便采取以身抗争等非常规利益表达方式。
非常规利益表达具有突发性、强对抗、不可控等特点,主要表现为围攻党政机关、聚众滋事扰乱等违法群体性行为以及以自杀为代表的极端个体性行为。但是,即使是极端的“以死抗争”,仍然是基于理性考虑的。根据失地农民的经验,媒体会选择性的报道更具冲击性的极端事件,此种事件更容易引起社会公众的关注。媒体的此种做法在失地农民中形成“示范作用”,使他们抛弃相对而言更无效的常规集体行动,寻求激进的利益表达方式,在多次博弈中失地农民便形成了“闹大”才能解决问题的思维定势。
三、四个象限的相互转化
失地农民本着实用主义的态度,会根据博弈具体情境的变化而采取不同的行动以致四象限相互转化。四象限内在逻辑转化关系如下:
假设第一象限利益可协调,失地农民动用内部资源,这便形成几种结果:
1.进行利益协调,所需利益实现
这是博弈双方最理想的结果。
2.不能达致利益协调,可能导致向第二象限 (妥协或沉默)或第四象限(激化)转化
农民阶层内部早已分化,属于不同阶层的失地农民在知识水平、人际关系网络、资源动员能力方面必定存在很大差异,不同阶层失地农民对同一问题会因不同考虑形成不同利益诉求、采取不同利益表达方式。当博弈双方出现根本分歧时,有较多知识与资源的较高阶层失地农民往往有更多的表达利益的渠道,在不触碰基层政府核心利益的前提下尽量争取可得利益,向第二象限转化。而资源拥有量少、知识水平低的失地农民,与高阶层失地农民相比,其本身更缺乏生存能力与表达渠道,因失地而导致利益根本受损,通常会使其丧失生存的依托,便会转向更激进的利益表达方式,即向第四象限转化。
3.即使失地农民在博弈中发现彼此利益可协调时,受利益诱惑、废除农业税后基层政府权力的相对走弱的影响以及社会开放性增加带来的外部资源动员的相对简单化,多种因素相加便使得失地农民容易选择向第三象限转化
假设第三象限利益可协调,失地农民动员外部资源,发动群体事件,与基层政府公然对抗,可能导致两种结果:一是基层政府迫于维稳的压力,在利益可协调的范围内作出让步,以消除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二是如果失地农民不依不饶,提出不合理要求,基层政府不让步,彼此矛盾激化,达致利益不协调。面对基层政府的强势,失地农民基于各方面权衡利弊,可能会妥协,向第二象限转化;亦或者失地农民抱着与基层政府血拼到底的决心,用更激进的表达方式动员更多的外部资源,势必争取自身利益最大化,即向第四象限转化。
[1]孙立平.博弈:断裂社会的利益冲突与和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于建嵘.当代农民维权活动的一个解释框架[J].社会学研究,2004(02).
[3]应星.草根动员与农民群体性利益的表达机制[J].社会学研究,2007(02).
[4]吴毅.“权利—利益的结构之网”与农民群体性利益的表达困境[J].社会学研究,2007(05).
(作者单位:武汉理工大学)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博弈与动员: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利益表达模式探讨”(2016-zy-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