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数学教学中追寻人文情怀

2016-04-11浙江省杭州市嘉绿苑小学俞丽娜

数学大世界 2016年1期
关键词:情怀人文图形

浙江省杭州市嘉绿苑小学 俞丽娜

在数学教学中追寻人文情怀

浙江省杭州市嘉绿苑小学 俞丽娜

人文性包括人的文化性和文化的人性,人文性的实质是人文精神或人文情怀,是以人为中心、对人的生存意义、人的价值以及人的自由和发展珍视和关注的思想。数学学科除了固有的知识性、工具性、客观性的特征以外,本身还具有极其重要的文化性、思想性和情感性。数学教学过程不仅应该充满理性智慧,而且应该充满人文关怀,放射着人性情感的光芒。

怎样提升小学生的数学人文素养?在新课程标准下,我们应该以一种怎样的视野去审视数学教学中的人文性?笔者认为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具体体现:

一、教师理念支配教学行为,在预设中渗透人文情怀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只有教师在思想和理念上科学地认识到数学教学中渗透人文思想的重要性,才会在具体的数学教学实践中关注数学中的人文,加强培养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孕育人文情怀。

1.教学目标的拟定充满人文情怀

拟定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教学目标时,不仅要考虑数学基础知识方面的目标和要求,还要考虑结合本节课的数学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哪些能力,结合本节的内容进行哪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有这样一个案例:

教师引导学生采用“正”字来记录数据,教师报水果名称,学生记录。汇报时出现了两种结果,一位学生说喜欢吃苹果的同学有9人,另一位学生说喜欢吃苹果的同学只有8人。

师:请结果是9人的举手。(有25人举手)

师:请结果是8人的举手。(有12人举手)

师:少数服从多数,喜欢吃苹果的同学有9人。

看上去老师是十分尊重学生的,可是却忽视了统计教学中的人文情怀。统计是完全依赖数据来作出判断和决策的,对数据的真实性和科学性有着很高的要求。如果教师在制订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时能把“让学生感受到统计对数据的真实性和科学性,从小养成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的良好品质”放进去,就会在这个时候让学生再统计一次,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2.教学内容的选择渗透人文精神

教师对教学素材的选择应该建立在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系统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对教材内容的选择进行“优化设计研究”。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灵活处理教材,让学生水到渠成地学习数学知识,就是数学人文精神最好的体现。

如在教学一年级“认识物体和图形”时,学生总是很难感悟“面在体上”。教师在上课时也总是拿着手上的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等教具和学具大做文章,让学生利用这些立体图形去画平面图形。而课本本身的意图是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平面图形,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平面图形的过程,感悟面与体之间的关系,但并不是说这些平面图形必须分别从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三棱柱的一个面“搬家”得到。所以在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的,我出示了一只用图形拼成的轮船,问学生这只轮船是由哪些形状拼起来的,等学生认识了平面图形后,再让学生用手中的学具或身边的东西也画这样一只轮船。这时候,有的学生用学具进行创作,也有的学生用文具画。不用刻意安排,学生已经很好地感受到了“面在体上”。

二、师生交往传递情感,在互动中感染人文情怀

教学相长,数学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促进的过程。在数学教学中交流的不仅仅是对概念的理解、知识的把握、方法的运用、结果的判定,而且同时交流着不同的思想、情感与态度,用心感受着彼此的情怀。

1.在交流中蕴育平等民主的思想

师生在交流过程中不仅要起到对概念的理解、知识的把握、方法的运用、结果的判定,而且同时也是不同的思想、情感与态度的交流和交锋。在交流中要为学生创设一种在课堂上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让学生感觉他和老师是平等的。

有这样一个案例:

一节低年级的数学兴趣课上,老师出示了这样一道题:路边停放着一辆车,挡住了商店所挂彩灯的一部分,问用什么样的办法可以知道挡住了几盏灯,分别是什么颜色的。显然,老师是想让学生通过两边露出的灯,发现这串灯的规律,然后利用规律来推理,得到答案。这时,有一个学生特别认真地说:“把汽车开走就行了!”所有的学生都乐了,老师却涨红了脸,认为这个学生的回答没有价值,急忙对大家说:“不对,要找规律。”

“把汽车开走就行”是多好的回答啊,是创造性的体现,表扬才对。如果这个老师当时能说:“你想的真好,开走汽车是个好办法,可是司机不在,怎么办呢?”孩子的探索得到了肯定,其他学生也会由此产生发言的安全感,师生之间的心里距离会更近,课堂的探索会更加活跃。

2.在探究中搭建个性创新的舞台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尓说过:学习数学的唯一方法就是请学生“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数学知识自己去发现或者创造出来。否则都是沉闷模仿的数学,无价值的数学。

在教学简便计算时教师总会给学生进行复习铺垫,如98=100-(),196=200-( )等,然后再导入新课出示:175+98。按知识迁移规律,学生马上会想到把98看成100来进行计算会更简便。看似水到渠成,其实无形中把学生的思维定势在“看成整十、整百”上了,把学生的思维空间一下子给框死了。如果教师能把这个环节设计成:老师钱包里的钱是276+98的和,看谁能用简便灵活的方法算出来。学生就会想出:276+98=274+(2+98),276+98=(276+90)+8,276+98=276+100-2,276+98=300+100-24-2等多种计算方法,学生的创造力就会被激发出来。

儿童对未知世界总是充满好奇,具有探索和创新的欲望。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发挥儿童的这种心理品质的价值,积极创设探究的主题和问题情景,创造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数学情感的学习环境。

3.在评价中健全坚毅自信的人格

教师评价学生,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不要用完美无缺的答案作为评价结果的唯一标准,要根据具体问题,分析肯定其中积极的因素,然后帮助提出改正的方法,评价结果的描述应采用鼓励性语言,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帮助学生树立自尊心和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8加几的加法”新授时,课堂出现了如下一幕:

师:你们还会算哪些“8加几”的算式?

生1:我会算8+8=16

生2(立即大声反对):不!8+8=17。

(众生哗然,都说“错了”。)

师(微笑着):大家先别急,说不定这位同学有什么新发现,听听他怎么想的,好吗?

生2:昨天我计算9+8=□时,不是说过9向8借1来凑10吗?计算8+8=□时也一样,8向另外一个8借1,另外一个8就剩下7,不就等于17了吗?

(哦,原来是受9加几算法的负迁移影响。找出了症结后,教师把生2的想法板书在黑板上,让大家了解个中的错误原因,也让生2明白自己的疏忽所在,最终算出了正确答案,教室里又回归平静。)

师:通过刚才的争议,同学们都明白了计算8加几有一种方法就是利用8和2凑成10进行计算……

(师话音未落,生2又激动地站起来发表意见。)

生2:我明白了,计算8加几就拿2凑成10,以后计算7加几就拿3凑成10,计算6加几就拿4凑成10……这样计算快多了。

(生2语速之快,观点之妙,令全班同学刮目相看。)

当学生8+8=17的答案遭到众人一致反对时,教师选择的不是施展权威一票否决,而是宽容接纳、亲和带引。延迟的评价给学生提供一个表白、辩解的机会,更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寻因、纠错的台阶。于是,这位遭遇挫折的学生重拾可贵的信心,迸发创新的火花,真正满足了学生把自己当作“发现者”和“探索者”的心理需要。

爱因斯坦曾说过:只教给人一种专门知识、技术是不够的,专门知识和技术虽然使人成为有用的机器,但不能给他一个和谐人格,最重要的是人要借着教育获得对于事物和人生价值的了解和感悟。人文精神的弘扬与科学精神的提高是人类世界的两种基本价值尺度,代表着人类发展的两极,两者是平衡发展、缺一不可的。只要我们在数学教学中时时注意渗透人文情怀,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我相信数学教育的明天会更美好!

猜你喜欢

情怀人文图形
赣鄱情怀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人文绍兴
分图形
人文社科
找图形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图形变变变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图形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