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发课堂活力,享受成功的快乐
2016-04-11浙江省义乌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刘艳霞
浙江省义乌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 刘艳霞
散发课堂活力,享受成功的快乐
浙江省义乌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 刘艳霞
教育改革与教育观念的更新,始终是同步的,只有更新教育观念才能从根本上促进教育改革。要让课堂散发出生命的活力,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快乐,我认为一定要对好课的标准进行重新认识,我从以下四方面探讨。
一、“一个都不能少”——面向全体学生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全面发展,并不是让每个学生,及其每个方面都要按统一规格平均发展。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每个学生学习有价值、必要的教学,以及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首先,要相信所有智力正常的儿童都能学好小学数学。教学实践经验表明:数学成绩不佳的儿童中绝大多数都不是由于自身的智力因素造成的,主要是由于他们的非智力因素和教学造成的。因此,我们不能把差生形成的原因完全归结于以上的原因,更不能将差生和“弱智”简单地画等号。对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树立起每个学生都能学好数学的信心,这是搞好面向全体学生的根本保证。
其次,尊重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个性差异。正如世界上寻不见完全雷同的一对树叶一样,人海茫茫、教诲无边,我们既找不到两个完全相似的学生,也不会找到能适合任何学生的一种通用的教学方法。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去关注、去研究学生的差异,以便找到个性化教学的科学依据。那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能否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
再次,评价学生面向全体学生。传统的教师以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评价的唯一尺度,且具有甄别和选拔的“精英主义”功能倾向。这压抑了大部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潜能,使他们成为应试教育下潜在的牺牲品。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关注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通过评价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二、“在活动中学数学”——关注学习过程
“数学是人们在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的基础上,逐步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应用的过程”。这一过程不能只是接受现成的数学知识,而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的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许多东西是教师难以教会的,要靠学生在活动中领会。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才是有效的学习。新课程标准中就非常强调经历数学活动过程。注重过程,就是把学生的学习看作是一个系统,注重在学习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学习质量的评价和监控,并及时针对学生学习情况提出努力方向、改进措施,不把重点放在期末一次评价学生学习成绩优劣上。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应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学会的,让学生去亲自体验;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做的,让学生亲自动手;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说的,让学生自己动口。为学生创造多一点的思考时间,多一些活动的空间,多一点自我表现的机会,真正做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则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三、“数学的生命在于应用”——注重学用结合
数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数学的应用业已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不能“掐头去尾烧中段”,要重视数学模型的建立和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一堂好课,不仅要让学生理解建构知识的意义,还应使他们懂得知识的来源和实际应用,“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一方面,数学课本中有许多知识都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特别是几何初步知识、统计知识及一些应用题的学习,都是从实际出发,经过分析整理编成数学问题的;另一方面,由于课本的容量有限,使得许多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事例不能很多进入课本。因此,教师应处理好数学的学与用的关系,注重学用结合,进一步认识和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注重学用结合,应在课堂上充分挖掘教材中蕴涵的数学应用性因素,坚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出发,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应尽可能地利用学生生活中的情景和数据编制数学问题,体现数学和生活相伴;应在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上,改封闭式的单向结构为开放性的多向结构;应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探索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实践和应用中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四、“课堂散发出生命活力”——着眼全面发展
叶澜教授说过:“课堂教学应被看作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
在数学课上,学生们除了学习数学知识,发展智能,还带着自身的情感、动机、需要等一并投入课堂;学生们除了与教师交往外还与同伴之间进行相互交往;学生们除了认知、情意方面的发展,还包含群体合作能力等多方面的发展。诚然,这一系列目标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但却必须通过每节课来实现,渗透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中。在每一节数学课上,每个学生都是把整个生命投入课堂的,我们所进行的都应是“完整的人的教育”。
着眼学生的全面发展,应在教学课上营造生动、活泼、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无论是课堂的引入、新知的展开、结论的获得、技能的形成、情意的发展、个性的展现……课堂的每一分钟都能像磁石一样紧紧地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应创设一些具有一定思考性、探索性、思想性、趣味性的问题情景与任务目标,让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和交流数学活动,有效地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助互动;应充分地挖掘数学的形式美和内在美,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和育人功能,使学生在学数学的过程中经常伴有轻松感、快乐感和成功感,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数学的乐趣,享受成功的快乐。
一堂好课,不应过分追求讲授技巧的滴水不漏、教学环节的天衣无缝、技术末节上的精雕细刻,而应在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下,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习进程,注重学用结合,着眼全面发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