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院校跨专业人才培养机制研究
2016-04-11邱钰芬翁彬瑜
邱钰芬,翁彬瑜
(龙岩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龙岩 364000)
应用型本科院校跨专业人才培养机制研究
邱钰芬,翁彬瑜
(龙岩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龙岩 364000)
随着中国经济转型改革的深入,新的产业发展对跨专业的新型人才及复合型人才需求不断增大。但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培养跨专业人才上面临新专业设置难、岗位对接效果不佳、跨专业人才培养滞后及跨专业选修课程实际效果差等制约因素。为提升跨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际效果,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立足自身发展,依托校企合作平台,从教师授课、学生选课、课程设置等方面入手,形成校内资源共享、学生自主学习的培训机制,实现与市场实际需求的对接。
跨专业;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
自2014年教育部对部分本科院校的转型政策出台后,全国1 200多所的普通本科高等院校,有600多所进行了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比重高达50%。应用型高等院校的定位由原来的科研教学并重发展向强化实践教学转变,但又区别于高职院校教育。部分院校在改革中,结合自身发展特色,申报建立了向应用型人才培养转型的专业群建设项目,项目往往对接地方产业链,对人才的培养进行了新的尝试,部分院校鼓励院系进行资源共享,跨学科、跨专业进行人才培养。在新的经济形势下,为适应地方产业升级转型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1 转型升级存在的问题及新的发展机遇
目前,在中国经济发展增速放缓的情况下,产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从三大产业的现状分析看,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较低。第二产业存在的产能过剩问题为企业转型升级增加压力,特别是钢铁、水泥等原材料工业矛盾突出,例如2015年,许多国有企业面临全行业的巨大亏损。与工业发展突出的产能过剩相反,服务业出现供给不足的问题,如健康、养老、医疗领域,仍存在巨大缺口。除此外,中国的服务业还存在结构不合理、国际竞争力弱、发展滞后等问题。
在新的经济形势下,中国依托“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15”及“互联网+”等战略,大力推进产业升级及经济转型,加大对智能制造、小微企业及新兴技术产业的扶持。在制造业领域,淘汰效能低、污染大的企业,推动高技术制造业的发展。同时,鼓励互联网信息技术与制造业、金融、电子商务的融合,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在对外投资领域,借助“一带一路”及亚洲投资银行的支持,推动产业转移的步伐,对外投资规模急剧增长。在电子商务领域,借助网络建设的高覆盖率,传统的企业营销模式受到了冲击,实体经济发展空间受到空前的挤压。新的消费模式造就了新的行业布局,电子商务平台、互联网金融、物流管理等行业迅速崛起[1]。
2 对跨专业人才的需求分析
2.1 新型领域人才缺口大
在新的经济形势下,结构性改革加快了新兴行业的发展步伐。这类产业要具有高效利用能源、减少污染、注重高新技术、创新等特点,集中于节能环保产业、基于新型信息技术及云计算的信息及文创产业、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能源及新材料产业,并鼓励小微企业的发展。新型产业发展产生了对新领域、新学科的人才需求,降低了对部分旧有的高校专业的需求,甚至出现部分专业面临被市场淘汰的境况。另外,在专业相符的情况下,仍存在高校专业知识体系培养与企业实际需求脱钩的情况,无法满足企业对新型实用型人才的需求。
2.2 复合型人才需求加大
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新兴行业发展迅速,对行业交叉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打破了学科、专业的限制,甚至交叉文科专业及工科专业。如跨境电商领域,不仅要求人才要掌握国际贸易理论及实务知识、电子商务领域的基础,同时还需具备较高的外语能力,对企业管理人员还加大了对企业经营管理能力的要求。在互联网金融领域,随着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逐步深入,具有信息技术专业背景的金融人才受到了市场的热捧。在G20峰会后,对能够接轨国际的金融合规人才需求不断加大,部分具有行业国际证照的高层次人才成为热需。在工业领域,对企业“一体化”经营的优势竞争格局的发展趋势明显,多数领域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缺口大,对人才的要求日趋多元化,要求人员具备营销、IT、行业信贷、保险等综合能力,而精通外语的设计人才往往是猎头市场追捧的对象。
3 应用型本科院校跨专业人才培养机制的制约因素
3.1 新专业的设置受制约
据目前市场对人才的新型需求情况看,现有的专业设置无法满足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已有的专业设置甚至限制了跨学科的人才培养。高校现有的专业设置具有典型的学科分类特征,大多数院系的设置及学生管理都是相对独立的。新经济形势产生了对众多新型专业的需求,但应用型本科院校在设置新的专业方面受到专业目录及自身条件的双重限制。一方面,普通高等院校专业设置需依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高校要设置新目录中没有的专业,需要进行申请。申请条件除了需要满足设置新专业相关办学条件外,还应当提供专业相关部门的意见。另一方面,应用型本科院校还会面临自身条件不足的情况,如对新专业设置的前期调研不足,对相关专业领域的形势预测有偏差,教学人员配备不足及教学条件不充裕等硬件及软件的准备不够等因素制约。
3.2 跨专业人才培养具有滞后性
相对于“985”、“211”等重点院校,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历史短,教育的基础设施及教学人员配备较弱。在人才培养机制上,多以借鉴国内先进本科院校为主,对跨专业人才的培养具有滞后性。由于缺乏对学科发展最前沿的研究条件及配套的科研经费,难以真正结合院校所在地市的经济发展需求制定因地适宜的人才培养计划。另外,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面临转型改革,在教学领域,一些已淘汰或即将淘汰专业的专任教师自身的转型适应问题也成为发展的软肋。受职称及经费限制,教师的培训再教育以短期培训、短期学术会议为主,对行业、企业的最新知识运用了解甚少。与日新月异的企业运用技术及工具比较,高校人才培养的实践需经历申报、审批、试行、教材准备、编制、实际运用的漫长过程,难以赶上市场信息更新的步伐,跨专业人才培养滞后性特征明显。
3.3 岗位需求对接性差
长期以来,高校的人才培养机制与企业的实际人才需求之间存在对接缺口。由于高校的专业教育受到重理论教育、教材更新不足、学校实训平台不足、实践教育与企业脱轨等问题,大多数非技工类的专业教育难以满足企业的实际岗位需求。若缺乏对学校发展的清楚定位,应用型本科院校难以兼顾科学研究与实际应用,顾此失彼。课程实践要实现与企业需要人才对接需要不断更新已有的实训资源,在经费及人员配备上都难以实现。所以即使在一些专业的学生已经考取了相关岗位证照的情况下,仍无法实现与企业的用工无缝对接。企业对新进员工,特别是应届毕业生,需要进行岗位培训,甚至是重新再教育,部分技术类岗位同样存在这一问题。用工企业往往需要支付额外的培训教育成本。
3.4 跨专业选课实际效果不佳
根据目前的国内大多数高等院校的选课机制,学生往往只能通过全校性的公共选修课程达到跨专业学习和知识补充的目的。但选修课程受学分限制,开设课程的时间短,为方便全校不同专业学生选课,开设课程的难度低,对相关专业的基础知识要求低,教师在授课时还必须考虑到学生的接受程度,必须降低难度授课,在缺乏专业交叉课程的辅助学习条件下,选修课程的学分意义远高于学习意义。应用型本科院校在课程设置上更加重视课程的实践环节,公选课程的体系相对独立,辅修专业课程修读也会受主修专业课程的影响,学生需要花费较多的课余时间自行修读,且跨专业课程的跨学科运用性及实用性受限,师资资源共享仅限于全校性的公选课程,学生在跨专业培养方面只能通过旁听外院系的课程、申请辅修专业的形式达成,难以满足社会新型专业的实际需求。而学生在选择跨专业类别的选修课程时,往往会选择难度低、易于通过的课程,保证期末能够通过考试,这些因素均影响到学生修读课程的实际效果。
4 培养机制构想
4.1 开设与产业对接的新课程
由于新开设课程往往以专业培养方案修订作为基础,无需开设新的专业,不受专业设置影响。应用型本科院校可以根据新的产业升级情况,特别是地方经济的发展需求设置新的课程[2]。
4.1.1 建立校企合作平台 课程设置应基于实践调研的基础上,摸清新兴行业、转型企业的用人需求及专业技能要求,有条件的情况下,聘请企业专家指导教学。发挥产学研的长效合作机制效应,真正发挥应用型本科院校直接服务社会、对接企业的作用。
4.1.2 引入弹性授课机制 为了适应新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需求,在授课方面应引入弹性机制,打破专业设置障碍。涉及跨专业课程培养,需要整合全校资源,采用课程模块化教学手段,在课程授课教师充分讨论后,由不同专任教师授课,为学生提供多元化学习环境的条件。
4.2 实现与市场需求的实际对接
4.2.1 校内资源整合 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集中力量发展具有院校特色或地域特色的跨专业项目。在校内选拔行业发展需求大,具有一定专业发展基础的专业,建立新型专业群培养方案,集中跨院系、专业的教学资源,与企业实际对接。
4.2.2 教师培训机制变革 为解决跨专业人才培养的迟滞性问题,应尽量缩短对跨专业课程设置及项目申报的审批时间,简化程序,专任教师再教育不局限于理论学科学习,还应了解企业前沿信息,如参加一些行业的博览会或是企业家论坛,从行业或企业的角度了解人才的实际需求。
4.2.3 强化实训教学环节 聘请企业专家入校指导,甚至加入跨专业人才培养的团队。在教学中,实际对接企业的技术运用、平台操作及用人评价体系,有针对性地进行人才培养。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在实习实训阶段,让学生到企业实习或建立模拟实验室,加强实操训练。
4.3 灵活培养机制
4.3.1 以赛促学 应用型本科院校在转型过程中,注重实践教学环节,为了更好地适应企业的实际需求,可以引入由企业或行业协会举办的相关模拟赛事。如跨境电商,阿里巴巴集团旗下阿里大学与高校签订的相关合作协议中,由高校派教师进行跨境电商培训,获取阿里巴巴商学院的讲师认证。教师可以带动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平台的实战,在学校的跨境电商协会甚至课堂中引入平台,由企业提供免费账号,学生组队进行实际操作。若设立专门课程,提供全校性公选课程,让学生跨专业组队,如赛事队伍含市场营销、金融、数学与计算机、外语等不同专业学生,进行阶段性的评价考核,将最后的平台销售业绩为考核指标,既可以让学生向不同专业同学补充专业知识,又能调动学生自主性的学习,增强实际运用能力。
4.3.2 企业入课堂 发挥校企合作平台的作用,在相关课程中聘请企业相关的专家进入课堂,帮助教师整合实际授课内容,在丰富、更新理论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增加实践知识运用。另外,聘请有关的行业专家进入课堂,开设讲座,从企业实操角度,告诉学生新的岗位需求及对人才的需求方向,让学生在学校培养之余,自发学习。在学生实践环节教学中,让学生接触新的行业或岗位,进一步明确新的岗位需求,促使其自主学习。
4.4 课程机制改革
为解决跨专业选课缺乏实际学习意义的难题,应用型本科院校可以采用学程制的试点,引入高年级本科生的跨专业选课机制。在新的经济发展形势下,对紧缺的专业或学科进行融合、创新,如设立互联网信息技术、金融、外语等学科的学科群,在课程设置和授课安排上侧重新的形势需求,并适当增加相应的内容。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跨学科融合。按学科分类列出可选课程,允许学生自行选课并获得相应的学分。一方面,学生可以有针对性地弥补专业课程的不足,增加对学科的补充理解,掌握实际技能。另一方面,通过自行选课机制,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部分跨学科课程的基础课程或者必备的知识可以自发进行补充学习。
[1]杨秀英.培养跨专业复合型高技能人才浅析[J].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4):58-60.
[2]张亚峰.工程管理专业跨学科交叉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鸡西大学学报,2013(3):24-25.
责任编辑:吴艳玲
Research on the Mechanism of Cross-major Talents Training in Appli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QIU Yufen,WENG Binyu
(Longyan University College of Economic and Management,Longyan 364000)
With the deepening of the reform of China’s economic transformation,under the new circumstance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the demand on new talents and compound talents across the professional continues to increase.However,the training system in appli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limited in the factors as limitation to the new professional setting,the corresponding position difference,cross disciplinary talent training lags behind the actual effect of the courses and invalid professional selective courses.In order to improve the actual effect of training professional talents,Appli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should be based on their own development,make the best of Cooperative enterprise,changing from the teaching,students and course structure.So as to form the training mechanism of resource sharing with students’independent learning, and meet the actual demand of the market in talents.
cross-major;appli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training
G642
A
2016-08-12
邱钰芬(1983-),女,福建省龙岩市人,讲师,研究方向:运用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