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编辑者的现代科学精神
2016-04-11申心刚天津师范大学期刊出版中心天津300073
申心刚(天津师范大学期刊出版中心 天津 300073)
论编辑者的现代科学精神
申心刚
(天津师范大学期刊出版中心天津300073)
【内容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科研队伍的日益壮大,科研成果的数量呈迅猛增长态势。对编辑队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编辑人员不只是简单的格式规范、语言文字的加工者,他们除了要具备鲜明的政治观点、厚重的道德素养、扎实的专业知识外,还要有质疑、批判、创新等科学精神。同时,还必须大力加强人文精神的培养。否则难以适应新的社会形势,必然影响到我国科研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独立精神创新精神人文精神
一、编辑需要具备的基本科学精神
编辑在科学研究的社会系统中,因其与一线科研作者的依存互动关系,造就了他们独特而重要的社会地位。他们在甄别优秀成果、引导科研方向、促进学术繁荣的,承担着非同寻常的任务,成为国家科研事业发展中的重要角色。社会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对编辑人员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2005年,以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为标志,中国的科研事业将进入一个更新的时代,走自主创新之路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对科学研究的评判将以创新为技术准则。走自主创新之路,是一项全社会合力互动的系统工程,各行各业都需要更新观念,厉兵秣马,协同奋进。编辑工作者在迎接新任务的同时,也面临新的挑战。他们必须具备新形势所要求的各种条件。在这些条件中,除了职业技能的基本要求之外,更为重要的是要有一种精神,这种精神是围绕建设“信息化、国际化、生态化”的科研平台而凝聚起来的,是现时代对创新发展要求的积极回应。这种精神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开拓精神
编辑的科学精神在工作中集中体现为一种积极的开拓精神。要创新就必须有积极的开拓,打破陈规旧习,探索新方法,发现新事物。其实,这种开拓精神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词汇,它的主要特征和构成要素在几百年前的许多科学家身上就可找到。比如,牛顿、伽利略、达尔文等科学家,他们之所以在科学研究中做出巨大成就,就是因为其身上存在一种超越自我的进取精神。开拓的前提是质疑和否定,所以,质疑是一切创造的开始。因为这种精神在17、18世纪的科学家身上体现的比较集中,所以,后被称之为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是凝聚了许多人类优秀品质的综合体,既包括从古代传承下来的传统美德,如勤奋、好奇、求真等精神,也包括探索者所处时代的现实要求。从继承传统而来的文化结晶是比较纯粹的,现时的精神要素是复杂的、多维的、更加丰富的。这两种精神往往融合在一起,有时候很难分清楚哪个因素是继承而来的,哪个因素是现时代新产生的。比如,自由精神、宽容精神,在远古时代的智者那里就有萌芽,只不过在人类一代代的理解和积累中,它的内容变得越来越丰富。我们可以用这样的词汇来描述:独立思考,怀疑成论,求变求新,执着坚韧,等等。这些品质的养成,需要日积月累的刻意培养和熏染,需要实践者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有意陶冶和熔铸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这样的品质一旦形成之后,它不但规范实践主体的行为方式,其模范效力对其他行为者的行为意识、事业态度等也产生积极的引导作用。
(二)独立精神
独立性属于意志品质范畴,是指一个人在某个特定的时空内,其思维意志处于任意驰骋的自由状态,所受的外来干扰很小或者几乎没有干扰,同时,思维的阈限是广袤无垠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思维的稳定性和灵敏性,才能产生创新的灵感,尔后寻觅到有价值的创造要素。所以,独立性是所有其他品行存在与发生效力的前提和基础。这种独立性的内在品质是意志,他支配个体的价值行为,因而也是价值范畴的反映。一个人行为的持久程度、精力投入状态等表现形式,都反映着其价值观的稳定程度。具备了稳定意志品质的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愿景提出实施目的、规划实施步骤、营造行为环境、创造项目条件,在此过程中,所有行为都是积极主动的且不受别人观点的影响。反之,如果是独立性不纯粹的意志品质,则容易受到外来因素的干扰。比如,由于别人的暗示或环境发生了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使其对自己的设想产生怀疑,进而动摇原来的设想。我们知道,外界的干扰项总是不断产生的,对那些意志品质不坚定的人来说,就会在不断自我怀疑中向远离最初目标偏离,最终在踟蹰中浪费时间。然而,我们强调意志的独立性贵在强大,并不是说对外来影响因素完全无动于衷,甚至滑向顽固、执拗的另一端,而是面对动态的、复杂的局面,如何掌握其平衡点,如何做出正确的判断与选择。
体现独立性的第一品质要素是质疑与批判精神,它在独立性由静态变为动态结构中起着关键作用,或者说,它是走向既定目标的关键要素,也是连接独立性和发明创造的纽带。布鲁诺乌斯基在《科学和人的价值》中说,真理不是教条而是过程,追求真理的人必须是独立的,因为科学的最高价值是对真理的追求。科学家的天生活动就是就发现真理、捍卫真理。科学的本真就是突出独创性,这种独创性以实施主体的独立性为标志,所以,创新与独立是存在因果关系的。[1]
作为编辑,其与作者的养成目标是一致的,即必须具有独立的思维品质,必须培养辨识真知的“慧眼”,这种能力不但是对其工作评价的重要指标,而且是科学研究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从某种意义上讲,编辑的独立性的作用尤其重要。因为,编辑要经常性地审阅大量的来稿,稿件内容斑驳陆离,论述方式各有特色,如果编辑人员不具备真正的独立性品格,没有客观科学质疑与批判精神,就很容易被眼前的现象所迷惑,导致无所适从,难以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情境下作出最优选择。
(三)创新精神
编辑作为科研成果的重要鉴赏者、评判者,其能力与责任中铭刻着批判、创新等角色基质,应该与作者在互动中前进,质疑中求真,甚至他们的创新构想有时应该走在作者之前。尤其是人文、社会科学编辑,他们不仅要对原稿进行二度创作,对创作形式——研究方法的重要性还要有更加深刻和全面的理解,研究方法的多样性是由科学研究本身的规律所决定的,对于同一事物的认识,从不同角度观察会有不同的理解,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研究结果,这些方法之间既相互检验,又相得益彰。因此,编辑者更需要有宽阔的思路和深邃的观察力,要透过文章的表象,深入到文章内部,准确把握其精神实质,充分地透视整个文章的架构,由表入里,洞悉全局,从内涵到外延了然于心。
二、编辑需要具备的现代科学精神
今天,我们对科学精神的理解又赋予其新的内容,即理解科学精神时,不仅要继续崇尚其独立、质疑、探寻精神,还要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和我国现阶段的文化特质的视角审视和把握科学精神。任何精神都属于文化的一部分,而文化是动态的,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国家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所以,在我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时代风貌、精神状态、价值理念、道德标准等都是这一时期的文化在现实中的反映。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念: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2]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也是现阶段党中央所倡导的符合时代要求的精神道德标准。这一核心价值观的表述精炼而内涵丰富,既有国家层面的内容,也有社会层面的,还有公民个人层面的。这些内容都与科学精神有紧密联系,它是当前我国文化发展的主旋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着丰富的内涵,具有不同的维度,既有先进的政治理念,也有高尚的道德内涵。比如,诚信、友善等是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是个人修身养德的基本要求,其道德价值历久弥新、千年不衰。它所包含的丰富的精神营养,既有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成分,又有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容。对于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仍需要继承和发扬,对于发达国家的一些人文或科学文化,我们也要适当借鉴,对于糟粕性的东西则应当坚决放弃。比如,在西方曾一度兴盛的理性主义,由于它推崇科学技术文化的实际运用,其目标得到社会的热烈响应,它所包含的核心要素成了时代的宠儿,社会发展一度非常兴盛。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性另一侧面的弊端也日益凸显,日益膨胀的欲望使理性主义的方向逐渐走向单一和偏狭,引发了严重的生存危机。反思其原因,缺少人文关怀旨趣是主要原因之一。所以,提倡人文精神是当代社会发展不可回避的问题。人文精神其实本就是科学精神的组成部分,只不过它在一个时期被忽略而已。如今,它的内涵有了更深入、更全面的拓展,人文精神中的道德价值越来越受到重视,时代的发展正在完善着我们的创新命题,在以人为本的现代价值语境中,我们更要追求现代科学精神。
就每个公民个人来说,能够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坚守诚信原则,爱岗敬业,这不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外化,同时,也体现了一种具有时代特点的科学精神。负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和弘扬优秀文化责任的编辑工作者,应严格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理论指导,坚守意识形态领域的政治标准,严格遵守中国共产党关于新闻出版的各项政策,遵守国家在新闻出版方面的法律法规,把出版平台作为宣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坚强阵地,为我国的文化建设做出积极贡献,这就是现时代科学精神的风貌。
何为现代科学精神?现代科学精神就是以现时代的价值维度去审视和丰富科学精神的定义,其最主要的特点是人文精神的融入。人文精神的核心是把人的生存、发展、幸福作为至高追求,人是实现人类至善的目的,而不是这一过程的手段。所以,科学理性和人文精神,如同真理和价值的统一关系一样,纯粹的方法离开了人本追求会变得毫无意义。由此可见,编辑素质的提高是我国科研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编辑队伍在展现和传播人类先进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交流科研信息、促进学术繁荣和促进生产力发展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编辑队伍的整体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在经济全球化、信息普遍化、文化多元化的复杂形势下,要坚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主阵地、弘扬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旋律、为社会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任重而道远。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树立和强化现代编辑理念,吸收发达国家编辑队伍改革的成功经验,结合我的实际情况,才能够成为具有现代科学精神的创新型编辑人才,才能为我国实现创新型国家的伟大战略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余谋昌.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N].科技文萃,2004-06- 30.
[2]中共中央.党的十八大报告[EB].http://baike.so.com/doc/ 5372909- 5608867.html.
中图分类号:G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 9106(2016)06- 0148- 03
*作者简介:申心刚(1963—),男,天津师范大学期刊出版中心副编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