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2016-04-11徐金超河南工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河南郑州451191
徐金超(河南工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 河南 郑州 451191)
河南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徐金超
(河南工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河南郑州451191)
【内容摘要】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是提升国家综合实力的助推器。河南积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推动了“富强河南”建设,但也面临一些瓶颈和问题。为此,要推动科技创新平台超常规发展,配置高效的创新驱动体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要完善财政金融体系,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强劲动力;要优化创新环境,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良好氛围。
【关键词】创新驱动发展创业科技
*本文为2016年度河南省软科学研究项目“河南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现路径与政策措施研究”(项目编号:162400410039)的研究成果。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是“十三五”时期经济结构实现战略性调整的关键驱动因素,是实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下全面发展的根本支撑和关键动力。近年来,河南省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决策部署,大力实施科技创新战略,推动了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在全面推进“四个河南”建设的新时期,河南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既面临良好的机遇,也面临严峻的挑战。为此,必须采取积极有效措施,确保这一战略的实现,助推河南振兴与中原崛起。
一、河南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问题
(一)取得的成绩
近年来,河南科技创新工作亮点频现,成效显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顺利推进,有望近期获批。中原现代农业示范区正式获得科技部批复,成为全国第一批国家级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以此为契机,示范区内的郑州、新乡、兰考3家被获批为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平顶山、焦作高新区正式获批为国家高新区,河南省国家级高新区的总数达到了7家。新增4家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数量达到14家。新增6家国家级众创空间、3家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8个成果获得国家奖励,数量创历史新高,尤其是首次获得了企业技术创新工程奖和科技创新团队,填补了河南省在这两项国家奖励上的空白,实现了河南国家科技项目奖项全覆盖。2015年前三季度,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5.4%。截止11月底,专利申请量达到63301件,专利授权量达到42444件,分别较上年同期增长22.1%、43.3%。具体来讲,取得的成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全力创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高层次科技创新宏观载体取得新进展
成立了由省长任组长的示范区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统筹财政资金110亿元支持示范区建设发展。在示范区创建工作的推动下,全省高新区发展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提升。加强中原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建设,明确将省内7个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全部归入示范区。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进展顺利,已正式开工建设。
2.大力推动大众创新创业,培育形成了经济发展新引擎
深入实施创新创业引领中原工程,积极促成科技部和省政府联合启动了“创新创业引领中原”活动,孵化场地总面积达到816万平方米,在孵创客团队9267个。实施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行动计划,统筹省级科技资金1亿元对众创空间发展给予支持。新培育“科技小巨人”企业124家,科技型中小企业3500家,全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已达11500家。新增“新三板”挂牌企业175家,均为科技型中小企业。与招商银行开展中小微企业“千鹰展翼”合作,已有514家企业进入“千鹰展翼库”,获得银行授信额度69.75亿元。
3.加快开放式创新,有效集聚了创新资源
深化与京沪等发达地区的合作,在科技部的关心支持下,河南省政府与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等17家国内知名高校、科研机构签订了科技合作战略协议,引进或共建了中科院过程所郑州分所等15个研发机构和技术转移中心。积极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推动省政府与美国HORMEL研究院联合成立的荷美尔肿瘤研究院的正式运行。促成国家自然基金委与省政府签订了第二期联合基金协议。
4.推动重点产业和领域创新,有力支撑了产业转型升级
实施重大科技专项92项,总投资达到163.56亿元,其中研发投入达到29.84亿元,高压大容量柔性直流输电装备关键技术、高纯硅烷气的新型关键技术等一批核心技术产业化实现重大突破。进一步凝练了重大装备、智能制造等15项重点研发专题,确定了67个拟立项支持的重大科技专项,预计投入省财政资金3.78亿元。实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行动计划,组建“机器人与智能装备”等27家联盟。新培育高新技术企业341家,总数达到1354家,重点培育了64家成长性好、创新能力强的瞪羚企业。
5.加快推进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激发了科技创新活力和动力
积极推进省级财政科技计划和资金管理改革,优化整合了财政科技专项,省科技计划体系由32项整合为5类计划。全面实施了以奖代补、后补助等财政科技经费支持方式,提高了财政科技投入的使用效益。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向创新创业,设立了科技创新风险投资基金,基金首期规模达到5亿元,重点支持科技型小微企业以及初创期科技型企业。开展了“科技保”科技金融服务,15家企业获得拟授信1.35亿元。
(二)存在的问题
尽管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与先进省市区相比,河南还存在一定差距,在推动创新驱动发展过程中还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一是创新意识亟待加强,创新型经济发展不够均衡。一些企业缺乏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忽视科技研发的现象比较普遍。正如业界专家所言,“大型企业动力不足,不想创新;中型企业怕担风险,不敢创新;小型企业能力有限,不会创新;微型企业融资太难,不能创新”。二是创新要素需要强化,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研发投入强度不够。创新平台的作用发挥不够。一些创新平台存在规模小、专业化程度低,权责不明确、机制不完善,硬件设施差、服务能力弱等问题,无法满足企业创新发展的综合要求。三是创新资源集聚不够,科技优势尚未充分转化为产业优势。科研机构缺乏整合优化。一些科研机构存在管理分散、行业分割、实力不均、低水平重复建设等问题。科技资源未能有效利用。不同系统、部门和单位对科技资源实行封闭管理,资源共享和对外开放程度不够,导致科技资源利用效率低下,难以形成集成优势。产学研合作不够紧密。由于高校院所的科技成果与企业需求存在差异,企业承载能力不强,成果转化缺乏成熟的价格形成机制和利益共享、风险分担机制等原因,产学研各方尚未建立长期、有效、稳定的合作关系。四是创新管理体制和机制建设滞后,创新政策执行落实有待加强。创新的管理体制不顺畅。具有科技管理职能的政府部门间配合联动不够,有限的财政科技投入由若干部门多渠道配置,造成财力分散、项目分散和区域分散的状况。县(市)科技管理部门的编制、人员、经费等无法得到保障,大多数县(市、区)机构改革撤并了科技管理部门,科技职能有弱化现象。创新的考核促进机制不健全。科技强省建设的主要目标尚未纳入目标责任制考核体系,对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考核缺少技术创新评价指标,致使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缺乏推进科技创新的动力和压力。
二、河南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路径选择
(一)大力发展新型研发机构,支持新型创新创业,构建科技企业孵化育成体系
一是大力发展新型研发机构。制定全省新型研发机构发展规划,支持各地区大力培育和建设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充分发挥新型研发机构孵化企业、服务企业、集聚人才和深化产学研合作的平台及枢纽作用,成为科技型企业孵化的创新载体,把科技孵化器在孵企业数量作为考核新型研发机构的重要指标。抓好关于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发展试行办法的贯彻落实。加大对新型研发机构初期建设、研发投入、仪器购置及骨干团队引进等方面的财政补助力度。二是加快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要落实国家级科技孵化器税收减免政策,细化孵化器建设用地政策措施,每年安排一定比例的计划指标作为孵化器建设用地,落实工业用地孵化器载体房屋可分割转让政策。制定科技孵化育成体系建设专项规划,对孵化器区域布局、建设运营、孵化服务等进行引导。建设一批前孵化器、加速器、专业孵化器和大型综合孵化器,建立孵化器运营绩效评价机制,建设孵化器行业公共服务平台,促进全省孵化器运营机构合作与交流。三是大力支持新型创新创业。要制定关于发展众创空间的实施方案,充分利用高新区、科技企业孵化器和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的有利条件,充分利用科技金融相融合的手段,在全国率先开展互联网股权众筹试点,加快建设一批众创空间,给予一定的创业培训补贴、租金补贴和优秀项目资助。鼓励青年人才创新创业,加快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局面。
(二)推动科技创新平台超常规发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加快形成要素完备、配置高效的创新驱动体系
一是打造牵动力强、影响力大的科技创新集聚区。集中力量推进科技创新城建设,在落实现有规划的基础上,争取在股权激励、人才特区、科技金融、财税改革、管理创新等方面取得突破。以现代农业示范区为载体,以省农科院和河南农业大学为主体,集聚全国的农业科研力量,打造在全国叫得响的农业科研洼地和产业化基地,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二是完善科技企业孵化器服务功能。通过政府自建、政策引导、配套支持等方式,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提升现有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培育能力,鼓励高校、院所、企业多元投入,强化商务、法律、财务、贷款、人力资源、风险投资、公益中试等增值服务功能,并在产业选择、内部服务等方面探索专业化发展的途径,使孵化器成为培育科技企业、促进成果转化、形成产业集群、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载体。三是推进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与加速成长。动员和鼓励骨干企业牵头建立联盟,制定出台《促进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加快发展的意见》,在技术研发、资源共享、市场开拓、国际合作、标准化促进、人才培养引进等方面加强对联盟的支持力度,扶植和培育一批在国内外具有广泛知名度和影响力的联盟,逐步形成市场导向、产带学研、自下而上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四是加快科技服务平台建设。围绕河南产业结构调整,以增强自主研发、中间试验、工业性试验能力为目标,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按照类别和级别予以配套支持。对创新平台实行定期评价、有进有出的动态管理,支持符合条件的平台晋级国家级创新平台,并积极推进平台的行业开放和资源共享。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创业共享服务平台、科技成果展示交易市场的运营效率,加大面向企业和高校院所的宣传力度,更好地为创新各方提供各类专业化服务。
(三)完善财政金融支持体系,放大资金的使用效能,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强劲动力
一是加大财政科技资金投入并明确扶持重点。通过财政投入的大幅增加和稳定增长引导全社会投入,集中现有科技专项资金,重点向对产业发展具有牵动力的重大科技研发和产业化项目倾斜,向技术含量高、产学研结合、产业链条长、产品附加值高、节能减排的创新项目倾斜。重视对科技企业的上市引导和培育,加大对企业在股改和上市等关键成长期的资金支持,通过资本市场助推科技创新。二是调整财政资金存量结构。将支持高校科研项目资金调剂一部分直接用于支持企业新产品研发,对高校参与企业项目给予奖励。调整研发资金用于保障性、竞争性和公益性类别的结构,保障性资金应对省级科研院所给予稳定支持,资金列入年度部门预算且不再进行二次分配;竞争性资金应重点用于科技竞争性项目,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对能够推动我省经济发展的重大、共性、关键性技术进行攻关;公益性资金应统筹考虑公益性科研项目的研究和转化,对影响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的公益成果积极推广转化。三是创新财政企业资金使用模式。改变政府资金“点对点”、“一对一”支持方式,逐步加大财政对企业间接投入比例。有计划地增加省创业投资政府引导基金规模,帮助高新技术企业特别是孵化期、上升期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加大专利权质押担保贷款风险补偿金投入力度,帮助有核心知识产权的企业缓解融资难问题。强化普惠制奖励引导作用,加大对全省企业申请及获得专利授权的普惠制奖励力度,激发企业自主创新积极性。四是以财政资金撬动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鼓励银行开发更多符合科技创新融资特点的金融产品,对科技贷款达到一定规模、设立科技支行、创新科技金融产品成效显著的银行机构,给予贷款贴息或财政资金奖励。通过创投、担保、小贷、租赁、股权交易、天使基金等多种金融工具和金融产品,放大政府科技资金的引导效应和使用效益。把一部分适合由政府担保、投资公司管理的财政科技专项资金以投资经营的方式支持企业的发展,同时也以此增强政府支持企业的力量。
(四)进一步完善创新环境,强化政策、市场、人才、舆论的支撑保障,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有力条件
一是营造良好政策环境。尽快推进《河南省企业自主创新促进办法》出台,争取政策条款上有更大的突破。简化高新技术企业资格认定程序,降低中小企业享受政策的门槛;对科技人员留职离岗创办科技型企业,资本注册实行“自主认缴”或“零首付”;省级平台在孵企业缴纳税收地方留成部分5年内全额奖励返还企业。地方政府和省政府各相关部门应及时出台《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科技强省建设的决定》的配套政策,摒弃短期行为和部门利益,拿出“只要全国其他地方有的政策我们都可以给”的勇气和魄力,并重点在政策落实上下功夫,强力推动创新创业迈上新的台阶。二是营造良好市场环境。从司法和行政两方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建立专利资产权威评估机构和专利供需服务平台,加大对侵犯知识产权的惩处力度,规范、整顿知识产权服务市场秩序,强化对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代理服务机构的政策资金扶持,形成鼓励创新、保护创新成果的良好环境。三是营造良好人才环境。采取给予高额项目启动经费和创业资助、建设高规格人才公寓、开通就医及子女就学“绿色通道”等有力措施,集聚各领域拔尖人才和科学家级别的高端人才;定期组织海外和省外学习交流活动,大力推进以科技领军人才、产业领军人才和优秀创新团队为核心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建立党委政府领导联系高级专家制度,安排或增加科技人才专项经费,全面落实博导、博士后津贴待遇,设置“创新人才奖”等措施,做到以感情、事业和待遇留住人才。四是营造良好舆论环境。加大对创新活动和创新典型的宣传力度,定期举办科普展览、讲座,建设科普画廊、科普基地,开展多种形式的创意创业大赛,广泛传播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提高企业对创新声誉的重视程度,在全社会形成创新光荣、创新有为的社会共识以及尊重创新、保护创新的良好氛围。
中图分类号:F1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 9106(2016)06- 0028- 04
*作者简介:徐金超(1967—),男,法学博士,河南工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