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楚文化精神及楚财政对当前公共财政建设的启示

2016-04-11◆叶◆陶

税收经济研究 2016年1期
关键词:楚文化公共财政

◆叶 青 ◆陶 醉



楚文化精神及楚财政对当前公共财政建设的启示

◆叶青◆陶醉

内容提要:随着经济与文化的高度融合,文化对于经济发展的导向作用日益突出。楚文化作为源远流长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其具有以祝融后裔、尚赤之俗为代表的神巫性,以《楚辞》、庄周散文为代表的浪漫性,以“筚路蓝缕”、“异乎经典”为代表的文化精神;楚财政作为楚国的固国之本,见证了楚国从发轫到昌盛。楚文化和楚财政对当前国家经济的发展和财政建设有着重要借鉴作用。文章试图通过对楚文化精神及楚财政内容的深入剖析,传承中华优秀文明,以指导当前公共财政建设。

关键词:楚文化;精神特质;楚财政;公共财政

社会经济的发展史是一部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的历史。随着社会经济的深入发展,经济与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不断加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对新时期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着重要影响。楚文化是中国春秋时期楚国存在期间及其实践所表现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称,具有以祝融后裔、尚赤之俗为代表的神巫性,以《楚辞》、庄周散文为代表的浪漫性,以“筚路蓝缕”、“异乎经典”为代表的文化精神,是汉文明和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楚财政是楚国的固国之本,是楚国发展壮大的基础。基于文化对于经济建设的导向作用,本文试图通过对楚文化精神及楚财政内容的深入剖析,来指导当前的公共财政建设。

一、楚文化的精神特质

楚文化自周初分封楚国僻居荆山起,在历史的长河里不断地发展壮大。楚文化的滥觞期始于西周之初,楚国在丹阳建国之时,迄于两周之交,楚国将盛之际。这一阶段的楚文明更多地保留了中原文化的特色,同时也吸收了少量蛮夷文化的特点。春秋时期是楚文化的茁长期,本时期的楚文明呈现出鲜明的特点,即以江汉平原为中心向四周传播。其鼎盛期以郢都纪南城的兴衰为标志,鼎盛期的楚文化在天文学、文学、历法、哲学等方面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楚都迁陈后,楚文化发展滞缓,自秦灭楚至汉武帝前期的近一个世纪为其转化期,楚文化与传统中原文化在这一时期交织融合,组成汉文化的一部分。通过对楚文化发展历程进行深入剖析,可以传承楚文化所蕴含的精神特质。

(一)筚路蓝缕,艰苦创业精神

战火连绵的商末周初时期,楚先祖被北方强大、先进的民族压迫而迁徙至南方。周成王时,先祖熊绎因灭纣兴周有功而受封僻处荆山。楚国建国初期,极为贫弱,是“蕞尔小邦”,在强国林立的环境中多次遭受周王室和其他各诸侯国的排斥、侵伐。因此,只有通过不断地艰苦努力和顽强奋斗,实现国家实力的发展壮大,才能在动荡的环境中生存发展。《史记·楚世家》记载楚君熊绎“辟在荆山,筚路蓝缕,以处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春秋中叶,楚庄王常向国人“训之以若敖、蚡冒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箴之曰‘民生在勤,不勤则匮’。”(《左传》宣公十二年),楚庄王熊侣不仅号召人民在农业耕作中辛勤劳作,更鼓励其在日常生活里艰苦奋斗。经过数代人的顽强努力,楚国国力不断增强,其都城纪南“车毂击,民肩摩,市路相排突,号曰朝衣鲜而暮衣敝”。①《新论》。正是楚人这种“筚路蓝缕”、艰苦创业的精神特质,使楚国这一居处一隅之地的小国不断发展壮大,终成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之一。

(二)追新逐奇,开拓进取精神

创新是楚文化的一大精神特质。楚人追新逐奇、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在诸多方面均有表现。政治上,西周中叶,楚君熊渠以“王”为名号分封诸子,其言:“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中原)之号谥。”(《史记·楚世家》),熊渠从“蛮夷”这个实际出发,勇于创新,另辟蹊径,创造性地建设楚国。东周时,楚武王兼并权国,改为权县,创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建制县。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闻名于世,而在此之前,楚国就在政治、法律、军事等领域实行了改革变法运动,即吴起变法。经济上,先秦的贵金属货币皆为楚币;文化上,屈原、宋玉首创辞赋,创新文体,开汉赋之先河;思想上,形成老庄崇尚自然,主张清静无为的道家思想;艺术上,中国第一位喜剧演员优孟是楚国人,其更被尊奉为中国古代喜剧的鼻祖;法制上,楚武王规定“楚王有过,亦必执行,由师保执行”,给楚国的国家治理以法制保障;技术上,楚国具有当时最先进的青铜冶炼技术,其生产出最早的铁器,且首创了铸造铁柔化工艺,从如今出土的漆器、丝绸刺绣方面的工艺来看,楚国当时的工艺十分精湛。

(三)清静无为,崇尚自然精神

楚国地处南方,崇山环绕、江河纵横、湖泊棋布,大自然为楚国人民设下了重重屏障,也让楚人远离了礼教宗族的约束,给予了他们静心观察、沉心思考的机会,正是这样的环境孕育了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思想。道家学派以“道”为核心思想,以“崇尚自然”和“清静无为”为基本观点,追求人性的朴真和精神的自由。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到“治人事天,莫若啬”,即为人处世和齐家治国,没有比爱惜精神更重要的了。老子认为要爱惜人力、物力和财力,维持自然的生态平衡,不断积“德”,即积蓄力量治理国家,最终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老子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②《道德经·道经第二十五章》。是指人的行为准则应取法于世间运行法则,生活劳作、繁衍生息;大地应取决于上天的运行法则,四季变化、孕育万物;而上天运行的法则取决于道的法则;最后大“道”取法于自然,以自然为法则,顺其自然而后成然。老子强调了宇宙万物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人只有与自然生态和宇宙环境和谐相处,才能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四)抚夷属夏,兼收并蓄精神

自夏朝至战国中期,三次中原人移居楚地产生了重大影响,一是夏商交替之际,芈姓祝融迁入楚地;二是商朝前期,商人南下楚地;三是周天子分封诸侯国,推动了迁移。这三次中原人的迁移都给楚地带来了中原文化。楚先祖在吸收先进华夏文化的同时,博采众长,广泛汲取各地风俗文化的精华,从而形成了独具地区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楚文化。由于楚国地处黄河和长江两大流域的交汇处,地理的交叉地带不仅使其接纳四方、多元共存,更推动着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实现了楚文化的丰富与发展。而楚文化最深层次的价值观也呈现着多元化的特点,儒、道、法、墨等诸子百家的思想都在此有所发展。从楚人抚夷属夏,吸收中原及其他各地优秀文化,到多元化的思想价值观,楚文化呈现出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特征。

(五)辛勤劳作,农耕文化精神

战国时期,农业在楚国得到极大的发展。主要表现在铁农具的普遍使用、耕地面积的增加、农田水利的修建和农作物的增产四个方面。春秋时期楚国冶铁冶铜技术已十分成熟,除兵器、礼器和日常用具外,也制造了大量具有不同用途的农业生产工具,主要有耒、耜、锄、镰等。①参见《河南省淅川县下寺春秋楚墓》《襄阳山湾东周墓葬发掘报告》《南阳市西关出土一批春秋青铜器》《秭归官庄坪遗址的试掘》等有关发掘报告铁农具的普遍使用是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标志,作为一种新的生产工具,推动了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随着铁农具在农业生产中的普遍使用,楚国采用先进的生产方法,不断开发周边面积,耕地面积进一步增加。据《淮南子·人间训》、《后汉书·王景传》及《水经注》等史料记载,楚庄王时期孙叔敖主持修建了期水陂和芍陂两大水利工程,其中芍陂成为中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之一,由此可见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农田水利事业十分发达。《战国策·楚策一》中记载楚国“粟支十年”,足见当时楚国农作物产量大,仓廪充足。

二、楚国财政的内容

财政随着国家孕育而生,依着同时期经济和政治的波动而逐流。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历史大动荡大变革时期,社会形态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同时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其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不断加深,此时的财政体系尚处于草创阶段,需要不断调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以促进国家的发展。楚国在这波澜壮阔的历史时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楚国的财政治理伴随着楚国的昌盛与衰落、百姓的富足与贫苦、经济发展的进步与落后。

(一)楚国财税收支情况

楚国从建国初期的“蕞尔小邦”,到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之一,与其完备的税赋制度紧密相关。楚国的主要财政收入来自于楚赋税,主要包括田赋、军赋、关市税等。春秋时期楚国地租为其主要收入,《周礼·夏官司勋》记载“掌赏地之政令,凡颁赏地,三之一食”就是当时部分田赋政策;战国时期墨子提及“农夫入其税于大人”②《墨子·贵义》。便是对楚国田赋而言,可见田赋在楚国税收占据重要地位。楚国军赋在这一时期发生很大变化。由于土地私有化的增多、生产力的发展以及战事的加剧,先前的井田制逐步瓦解,军赋开始按照土地实际面积和贫瘠程度征收来满足财政开支的要求。同时,随着楚国经济的发展,“车毂击,民肩摩,市路相排突”③《新论》。,关市税也成为财政收入重要来源,楚怀王向贵族发放行路符节:“见其金节毋征,毋予馔食;不见其金节则征。”④出自《鄂君启节》中《舟节铭文》。即见到金节则不征税,没有金节则征税,可见关市税在楚国的重要性。此外,茶税、户口税、贡纳收入也是楚国的财政来源。

“国之大事,在祀和戎”,⑤《左传·成公十三年》。即祭祀及军事支出是当时楚国财政的主要支出。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为应对频繁的战事,建立了庞大的军队。《左传·昭公十二年》记载楚国的四个县便有“千乘”,可见楚国“带甲百万”可能性颇大。按照当时兵役制度,楚国的军需负担是很重的。在这一时期,日祭、月祭、时享、岁贡的制度维持不变,繁重的祭祀制度自然耗费不少。不仅如此,春秋中后期,中央集权官僚制度的逐步建立,使得谷禄官俸成为楚国财政的重要开支。另外,王室支出也是封建时期不可少的开支,从如今荆楚出土文物可见当时楚王室的奢靡。

(二)楚国的财税改革

楚国于荆蛮荒野之地的极贫小国,在楚王的带领下,国势日昌,春秋时代晋升中原霸主,得益于楚国坚持对本国的财税改革。楚国在赋税制度方面的突出改革就是实行量入修赋。楚康王十二年,任命蒍掩治理楚国赋税。其改革措施包括:“书土田,度山林”,登记各地田地的肥瘠,计算山林的面积和产出;“鸠薮泽,辨京陵”,保护水资源,区别山地丘陵;“表淳卤,数疆潦”,查明盐碱地和水淹地;“规偃猪,町原防”,规划小块土地;“牧隰皋,井衍沃”,在池泽地牧畜,在肥沃土地修建沟渠,然后根据百姓收入的不同,向他们“赋车籍马,赋甲兵、徒兵、甲楯之数”①《左传·襄公二十五年》。通过“量入修赋”促进生产的发展及百姓收入的提高,来增加国家税赋,极大地增强了楚国的财力。

楚国不仅在“开源”方面进行了努力,在“节流”一端也推行了改革。战国时期,楚悼王为破除旧贵族势力,缓解不断激化的社会矛盾,任命吴起为相。吴起为相后,“均楚国之爵,而平其禄,损其有余,而继其不足。”②《吴子》。对没有功劳的贵族及其后裔,降低其爵、消减其俸禄,节省下来的费用补充军事支出。这样一来,既削弱了贵族势力,又“抚养战斗之士”。吴起还整顿楚国吏治,“罢无能,废无用,损不急之官”,即精简本国官员,任人唯贤;并且“塞私门之请,一楚国之俗”,③《战国策·秦策三》。杜绝权门请托之风气,刷新吏治,节省不必要开支。两项举措并进,楚国的财政收支结构得到优化,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是楚国称雄的重要保证。

三、楚文化精神及楚财政对公共财政建设的启示

源远流长的楚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其所体现的楚文化精神是当前财政建设不可或缺的精神动力,楚财政作为楚国的邦国之本,其治理方法也值得借鉴。

(一)促进民众创业,避免财政“越位”、“缺位”

党的十七大已提出“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政策,十八大报告进一步强调“要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这是我国首次将鼓励创业纳入就业方针。创业作为一种民众就业途径,对于实现我国劳动者的充分就业具有重大作用。当前,我国用于扶持民众创业的财政资金主要是就业专项资金,具体包括扶持公共就业服务支出、职业培训补贴、小额贷款担保贴息等。地方政府近年也设立了创业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因创业带动就业而产生的相关费用,如创业项目奖励、创业专项服务等。随着财政对于民众创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增大,其所产生的政府“越位”、“缺位”等问题也随之出现。首先应该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要让市场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即充分发挥市场在促进民众创业这一领域中对于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减少财政的低效创业干预。然后,政府通过财政手段弥补市场的失灵,达到促进创业的目的。

(二)改革创新,建立现代财政制度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首先要转变政府职能,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避免政府对资源配置的过多或不当干预,但在市场调节“失灵”领域要保证政府的有效干预,将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有效结合,实现帕累托最优。其次,建立现代预算管理制度,科学合理地进行公共财政预算编制,严格规范执行过程,通过内部监督、外部监督、社会监督等多种方式提高预算的公开透明程度。再次,深化税收制度改革,完善地方税体系,逐步提高直接税比重,调整部分税种的征收范围、环节、税率。第四,健全合理规范的政府间关系,在明确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基础上,理顺各级政府间的财政关系,合理划分政府间的事权与财权,保证二者及由此产生的财力与支出责任的相互匹配。最后,建立健全财税立法,为财政收支、管理活动提供行为规范和法律依据。

(三)重视生态环境建设,增强财政的支持、调节作用

财政是政府对市场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在生态环境建设和环境资源配置中,公共财政具有突出的调控作用。通过与实际相适应的、合理的财政政策,优化财力分配结构,科学地安排基础性建设和公益性建设投资,加强生态建设和保护。一是构建财政政策支持体系,以地方财政为主,中央财政为辅,设计科学合理的支持方案以推进生态环境建设,从实际出发,调整财政收支结构,统筹中央和地方两级财政,同时省级财政支出预算中增加生态环境建设及保护支出。二是增大对省级以下政府转移支付力度,发挥财政杠杆作用,引导和鼓励企业保护环境和投资生态环境建设。三是以政府财政为基础,建设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资环境,鼓励民间资本、社会资金流入生态环境建设。

(四)“四两拨千斤”,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

社会资金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通过财政政策对我国社会资金进行积极引导,能有效缓解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金投入不足,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应,保障国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其一,利用公共财政构建新型投资融资平台,调整政府对提供公共产品的企业进行补助的方式,为市场主体创造进入公共产品领域的机会和条件,使政府逐渐从公共产品投融资主体中退出。其二,通过财政监督、审查,加强对民间借贷组织的管理,增强民间借贷的合法性和安全性。其三,推动企业信用融资的信息化、公开化,整合小微企业和贷款机构的信息,构建政府、企业、贷款机构三方的信息交流平台,实现多方共赢。其四,以公共财政为基础,通过资产证券化推动地方融资平台进入资本市场,一方面可以加快相关资产的变现流通,缓解地方债过度集中与银行的风险;另一方面可以引导资本市场的资金流入,服务实体经济的运行。

(五)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优化财政补贴方式

随着经济和农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政府要合理调整对农业的财政投入,使财政对农业的资金投入与农业发展规模相适应。一方面,逐步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兴修农田水利,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速农业机械化、现代化进程,实现农民增产、农业增收,推动农业的长期健康发展;另一方面,优化财政补贴方式,提升补贴资金使用绩效。完善公共财政对农业的补贴方式,成立政策性农业保险机构,改革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方式。建立“农业补贴基础信息管理系统”,以农业普查及土地承包确权等为基础,利用卫星遥感等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基础数据库,并以此为基础开展农业补贴,从而提高补贴效率。除此之外,整合各类补贴资金,依法补贴,分类处理,权责明确。推行补贴项目预算管理办法,完善监管体系,加大监管力度,保证补贴资金到位,避免挤占、挪用现象的发生,达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叶青,陶醉.“经济决定税收”思想的历史回顾[J].税务研究,2015,(9).

[2]王宏.早期楚文化探索的几个问题[J].华夏考古,2014,(3).

[3]俞思念.传统文化与现代经济的结合[J].江汉论坛,2005,(3).

[4]殷义祥,丹枫.楚文化的特点及影响[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2).

[5]江凌.试论荆楚文化的流变、分期与近代转型[J].史学集刊,2011,(5).

(责任编辑:启明)

中图分类号:F8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280(2016)01-0076-05

作者简介:叶青,男,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财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湖北省政协常委;陶醉,男,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财税学院博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楚文化公共财政
试析地方公共财政预算的决策机制
湘楚文化之杨家将与太极起源
荆楚文化 漆器之美——项目式美术课程设计的探究学习
荆楚文化的特质及其现代价值研究
秦楚文化交融的结晶:商洛花鼓
探析我国公共财政管理费用支出控制策略
楚文化在当代公共艺术创作中的体现
第二届楚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点摘编
法律结构变迁与现代公共财政模式建构
图 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