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让我学会了聆听
2016-04-11河南省长葛市双语实验小学
河南省长葛市双语实验小学 刘 娜
3/4让我学会了聆听
河南省长葛市双语实验小学 刘 娜
一、问题
很多时候,教师就是课堂的“主导”,因为教师“说一是一、说二是二,学生也不会反驳,久而久之,学生也就习惯了这一种教学方式。但是教师所说的就全是正确的吗?通过一次关于3/4的探讨,让我明白教师也不是万能的,总有一个方面可能会被忽略,让答案并不完美。
二、过程——由3/4引发的思考
如往常一样,这节课我讲了“两根绳子,第一根截取了1/4,第二根截去1/4米,剩下的哪根长?”这个问题,通过计算,大部分孩子能理解,最终得出:因为两根绳长不确定,有三种情况,所以无法比较。最后我又多了句嘴:“绳子一根截去的是量,另一根截去的是率,所以无法比较。”然后我又出了一个问题:“一根绳子,第一次截去全长的3/4,第二次截去3/4米,哪次截去的长?”孩子们不假思索地回答:“无法比较。”“为什么?”我问,“因为第一次截去的是量,第二次截取的是率”,当时我就懵了,就在反思自己:是不是不能总结什么规律呢?这些题必须让孩子经过计算,不能那么功利,真的怪我了,真是搬着石头砸自己的脚。这时我就画图分析说:这一根绳子平均分成四份,第一次截去的已经是3份了,不管后边剩下多少米,它也只能占1/4,所以肯定是第一次截去的长,因为这个率已经过半了。”我觉得没什么问题,都已经过半了,应该没什么问题,以前十几年都是这样讲的。可这时,我们班的课代表贾硕同学的手一直不放下,他站起来说:“老师,我有疑问,如果这根绳子是1米长呢?那不就相同了吗?”我一愣,是啊,如果是1米的话不就相同了吗?当时没有反应过来,只是为了教这个知识点而教的,我也没有深入探究过这类题,只是在心里想,这道题肯定不会出错,因为经常考试。课间,我再看了这道题,一想:这根绳子不可能是1米,1米的绳子截去3/4后不可能还有3/4米,所以赶紧给大家讲了讲。真的很感激贾硕,如果不是他的勤于思考,我可能永远都不会觉得孩子心中会有什么疑问,可是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呢?我不禁陷入了思考,课下也问了贾硕,他说:“因为两根绳子一样长时,绳长就可以是1,所以我觉得这个也可能是1米吧。”原来他是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那你没考虑到什么情况呢?”我追问道,他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说:“没考虑到如果总长是1米的话,截去3/4后,应该还剩1/4米,不可能还剩3/4米。”是啊,孩子出错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作为教师,不能孩子一出错就觉得他没在听,也许他还在思考,他还在想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后孩子如果出错了,要静静地听听孩子出错的原因,或许老师就是为了教知识而教的,但孩子却是在思考的,谢谢这个孩子给我上的精彩的一课,让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学会聆听。
三、反思
通过这节课,让我明白:
1.并非所有的题目都要总结规律
如课上的第一个问题,总结了规律后,他就会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解决其他题,还有我们教的分数应用题,要不要总结:当单位1是已知的就用分数的乘法,当单位1是未知的就用分数的除法呢?总结了,这类题就变成了单纯的套公式的题,但效率高,做题速度快;如果不总结,他们会理解算理,但做题速度慢,特别是差生容易出错。
2.接受孩子犯错,但是要及时更正
当孩子回答问题出错的时候,一定要问问他们的想法,听听他们的思路,不能武断地认为他就是没按照自己的思路走,孩子是独立存在的、有思想的思考者,不能把他们当成接受知识的机器。
数学的世界无限大,我们不能给某一堂教学给出某一个肯定。作为教师,应该明白,虽然数学要遵守一定的规律,但是规律并非一定要运用到数学之中。我们应该懂得随机应变,让数学课堂与学生的生活相互结合起来,这样才会让数学知识的学习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最真实的求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