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济发展:保持中高速,迈向中高端

2016-04-11郭春丽

时事报告 2016年4期
关键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服务业

郭春丽



经济发展:保持中高速,迈向中高端

郭春丽

“十三五”规划纲要在我国今后5年的主要发展目标中明确提到:“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基础上,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主要经济指标平衡协调,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农业现代化进展明显,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成长,服务业比重进一步提高。”在具体的经济发展类指标的设置上,包括了国内生产总值、全员劳动生产率、城镇化率、服务业增加值比重等4项。

国内生产总值是“十三五”规划的关键指标。2015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达到67.7万亿元。规划纲要从发展需要和可能出发,将“十三五”时期年均经济增长速度设定为“大于6.5%”。从发展需要看,“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党的十八大提出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志性指标。“十二五”时期我国年均实际经济增速为7.8%,要实现翻番目标,“十三五”时期年均增速需达到6.54%。也就是说,将经济增速设定为大于6.5%,是实现经济总量翻番目标的底线。从可能性看,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持续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的基本特征没有变,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十三五”时期保持大于6.5%的增速,不成问题。按照这一增速,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可以实现大于92万亿元的预期目标。

全员劳动生产率是“十三五”规划中新增加的经济类指标。全员劳动生产率指根据产品的价值量指标计算的平均每一个从业人员在单位时间内的产品生产量。这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活动效率的重要指标,也是生产技术水平、经营管理水平、人员技术熟练程度和劳动积极性的综合表现。设置这一指标,既体现了“十三五”时期我国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战略思想,也体现了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增长动力由依靠要素投入到依靠创新和效率提高转变的趋势。“十二五”时期,在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技术管理水平提升、劳动力素质提高等多重因素影响下,全员劳动生产率从2011年的6.34万元/人提高到2015年的8.74万元/人,保持了年均增长7.44%的速度。“十三五”时期,客观上,随着要素供给条件变化,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替代劳动密集型产业步伐将加快;政策导向上,随着创新驱动发展、人才优先发展等战略深入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持续推进,激励创新和人才优化配置的体制机制不断完善以及人力资本素质继续提高,全员劳动生产率可以保持规划纲要设定的年均增长6.6%的速度,到2020年实现大于12万元/人的预期目标没有问题。

城镇化率指标在以前五年规划中指的是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十三五”规划则同时列出了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两个不同统计口径的指标。我们知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走的是农民工和市民“双轨运行”的城镇化道路。当前农民工已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主体,但受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影响,被统计为城镇人口的2.77亿农民工及其随迁家属,未能在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保障性住房等方面享受城镇户籍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这在统计指标上表现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差距较大,2015年我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39.9%,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6.1%,二者相差16.2个百分点。从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的角度出发,“十三五”规划同时设置以上两种统计口径的城镇化率,并设定5年内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分别提高5.1个、3.9个百分点,分别达到45%、60%的预期目标,是与2014年出台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进行了对接。这两年,我国以“一融双新多群”工作为重点,扎实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推动农村转移人口融入城镇,截至去年底,已有24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出台户籍制度改革方案。“十三五”时期,我国还要继续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健全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建立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财政性建设资金对城市基础设施补贴数额与城市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机制,努力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完成约1亿人居住的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到2020年,完全可以实现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的预期目标。

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是反映产业结构调整趋势的指标。我国工业化正处于中期向后期过渡阶段,第二产业比重将进一步下降,第三产业比重加速上升,产业结构逐步从以制造业为主转向制造与服务并重。2012年,我国第三产业占GDP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达到45.5%,2013年、2014年、2015年则分别达到46.9%、48.1%、50.5%。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保持了快速发展态势,服务业主导经济增长的态势基本形成。适应服务业占比加快提高的产业结构调整趋势,“十三五”规划将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设定了5年提高5.5个百分点的目标,比“十二五”时期设定的5年提高4个百分点的目标高出1.5个百分点。“十三五”时期,国家将开展“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行动”,启动新一轮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实施高技术服务业创新工程等,并加快放宽服务业市场准入,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和高品质转变,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6%的预期目标在2020年完全有条件按时实现。

(作者为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研究所副所长)

猜你喜欢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服务业
2021 年内蒙古自治区常住人口主要数据公报
河南省县域城镇化率影响因素分析以及空间分异性研究
自动化正悄然无声地重塑服务业
北京城市副中心:常住人口控制在130万以内
服务业:从一二三到三二一
2015年上海市常住人口首现负增长
安徽省生态足迹与城镇化率关系实证研究
2014上海民营服务业50强
2014上海服务业50强
基于Logistic模型的县域城镇化率及其推进预测
——以济南市平阴县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