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提高干部平职调整科学化水平
2016-04-11林学启
林学启
(中共山东省委党校 中共党史教研部 山东 济南 250103)
论提高干部平职调整科学化水平
林学启
(中共山东省委党校 中共党史教研部山东 济南 250103)
摘要:干部平职调整是选人用人的一项经常性工作,是各级党委及其组织人事部门在干部职务不提升或不降低的情况下对干部工作岗位的变动。干部平职调整是促进干部成长进步的现实需要,是优化人才资源配置的现实需要,是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现实需要。但是,目前存在思想认识不到位,相关政策制度不配套,被调整干部适应新岗位的能力和素质等因素影响干部平职调整。因此,要按照职位匹配、有效沟通和结构功能原则,在思想引导、建立健全制度、加强分类实施、强化监督约束上下功夫。
关键词:干部平职调整 问题 科学化
干部平职调整是选人用人的一项经常性工作,是各级党委及其组织人事部门在干部职务不提升或不降低的情况下对干部工作岗位的变动。它可以在党政机关与企事业单位及其他社会组织之间、地区之间、部门之间、地方与部门之间、上下之间等进行,主要呈现为干部平职重用、交流任职和改任非领导职务等几种类型。和一般意义上的干部选拔任用相比,由于干部平职调整不涉及干部级别变动,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际工作者对干部平职调整都缺乏应有的关注和重视。
一、提高干部平职调整科学化水平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从干部人事工作的实践来看,干部平职调整对于优化各级领导班子结构和干部队伍建设,增强干部队伍整体活力,激发和调动干部“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积极性具有重要意义。
1.干部平职调整科学化是促进干部健康成长的现实需要。一个干部的成长,需要多方锻炼,特别是领导干部,担负重要责任,应当具有全面的素质。干部平职调整是多岗位培养锻炼干部、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的需要。如果一个干部长期在一个部门或一个岗位工作,由于职责定位比较单一、视野相对狭窄、工作历练相对不足等原因,会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和影响了他们的成长进步,一定程度上也容易产生惰性、疲沓等消极思想,对工作缺乏干劲和激情。从干部交流的角度,早在1962年11月29日,邓小平就指出:“干部在这里呆一呆,那里呆一呆,接触的面广一些,知识也多一点。”[1](P332)2010年10 月11日,习近平同志在与中央和国家机关到地方交流任职的中青年干部座谈时强调,双向交流任职,是着眼于改善领导干部队伍结构进行的一次探索,有利于改变中央和国家机关领导干部经历单一问题,有利于推动年轻干部踊跃下基层锻炼,鼓励基层干部安心踏实地干好工作。干部平职调整本质上是一种干部交流,既有利于干部在不同的工作环境和岗位上得到多种锻炼,还有利于把干部培养成“多面手”“万事通”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既有利于拓宽干部战略视野,增长见识,还有利于丰富干部工作经验,提高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因此,干部平职调整对于保持干部队伍朝气和活力,促进干部成长进步有着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2.干部平职调整科学化是优化人才资源配置的现实需要。干部平职调整,不仅是思想观念的交流碰撞,也是人才资源的交流整合;不仅是经验方法的交流互动,也是思想作风的交流升华。1975年7 月14日,邓小平指出:“有些人适当调动一下地方有好处,主要是换一个地方可以多接触一些人,多了解一些情况,遇事也会谨慎一些。总之,在一个地方呆久了不好。对干部要教育,要把这个问题讲清楚。”[2](P23)干部交流,一方面可以完善调整领导班子年龄、知识、专业、性别等结构,使领导班子结构更趋合理化,可以提高优化领导班子的整体战斗力;另一方面干部交流能够带来新的发展思路、新的工作方法,防止领导班子思想守旧、理念僵化,有利于从总体上提高领导班子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比如,东部发达地区的干部到西部落后地区去,可以为西部地区带去他们对外开放的思想理念和经验做法,弥补西部地区干部在推动对外开放和提升经济发展水平上的不足。同时,西部地区或者落后地区艰苦创业、吃苦耐劳的优良作风,也会对东部发达地区的干部产生强烈的示范教育效应。不可否认的是,上级领导机关的干部有机会到基层一线去,可以发挥他们经多见广、长于谋划、勤于思考的优势;基层一线的干部有机会到上级机关去,可以发挥他们熟悉基层情况、作风扎实朴素的长处等。因此,通过干部平职调整,有助于促进不同层级的干部之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从而实现人才资源合理配置。
3.干部平职调整科学化是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现实需要。毛泽东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就是要有计划地培养大批的新干部;我们的责任,就在于组织他们,培养他们,爱护他们,并善于使用他们。”[2](P526)干部平职调整就是对干部的培养、使用和管理,可以让每一个干部在不同的岗位上进行锻炼,提升能力,施展才华,这也是组织人事部门更好地掌握和了解干部德、能、勤、绩、廉的重要渠道、重要载体。根据每个干部的特点、专长和能力,征求个人意见,经由组织人事部门妥善安排,将他们选拔交流到更适合其发展的岗位上,真正达到人岗相适、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效果。同时,干部平职调整也是匡正选人用人不良风气的重要措施,通过更换干部的工作环境,可以有效防止拉票贿选、跑官要官、买官卖官、带病提拔、暗箱操作等腐败现象发生,从而保证把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优秀干部推荐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形成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不断提高选人用人科学化水平。
二、当前干部平职调整存在的主要问题
习近平同志指出,把好干部选用起来,需要科学有效的选人用人机制。要紧密结合干部工作实际,认真总结,深入研究,不断改进,努力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有效管用、简便易行的制度机制。干部平职调整工作,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强队伍建设,特别是领导班子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和常规性工作。但是由于主客观种种原因,干部平职调整也同其他工作一样,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有碍于领导班子的优化组合和干部队伍的整体效能,使党的干部路线方针政策不能全面贯彻落实。
1.思想认识不到位,影响了干部平职调整的正常运行。有的地方和部门存在狭隘的地域观念和本位主义思想,在推荐平职调整对象时,有能力、有培养潜力的干部舍不得调整交流出去,怕影响班子现有结构和单位部门当前工作,调整交流进来的干部又不愿意接受,怕影响、耽误了本单位、本部门干部的提拔使用;有的把干部平职调整当作“甩包袱”的机会,把政绩平平、在本单位、本部门能力一般、难以继任的干部调整到其他单位部门为“官”,在一定程度上对平庸和不胜任现职的干部起了保护作用,影响干部平职调整工作的健康发展。从被调整干部本身看,有的怕脱离了熟悉的成长环境圈,担心到新岗位任职会影响今后的进步;有的条件好的地方或单位的干部,贪图安逸,不愿到条件艰苦的地方接受锻炼。被提拔重用的干部大多愿意被调整,被平职调整的干部往往找一些借口不愿去任职,尤其从条件好的地方或部门平职交流到条件相对艰苦的地方任职,还会产生一些误解,甚至发牢骚。一些地方的干部和群众对平职调整的干部存在不同程度的偏见,特别对从机关交流到基层、从“热门”岗位交流到“冷门”岗位、从发达地区到欠发达地区平职交流的干部,往往怀疑其是不是在原单位表现不好而被组织“发落”,在工作上不信任,等等;这些思想认识,都是阻碍平职调整干部的屏障。
2.相关政策制度不配套,影响了干部平职调整的健康发展。在干部平职调整工作中,对于干部平职重用、平职交流任职、改任非领导职务的政策边界,目前我们缺乏明确的政策制度依据。特别是对平职重用和平职交流任职的把握模棱两可,不好认定。对于平职调整的情况,即使《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和《党政领导干部交流工作暂行规定》也仅仅是对干部交流工作做了原则性的政策规定,在交流干部的管理使用、交流对象的选拔确定、征求调出调入单位意见的方式方法、与交流对象谈话的程序、内容、方式等方面,并没有很详细的政策制度规定。比如,从省里的宣传部副部长平职调整到市里任常委宣传部长,或者从市里常委宣传部长平职调整到省里担任宣传部副部长,究竟是平职交流还是平职重任,其界限就难于界定。还如,对平职调整的挂职干部的管理由于没有非常明确的制度保障,出现了原单位管不了,现单位很少管的现象,缺少经常性的严格督查和行之有效的约束措施。
3.被调整干部适应新岗位的能力和素质,影响了干部平职调整工作的实际效果。有的干部担心对新的环境不了解,对新的岗位不适应,到职后不敢大胆开展工作,进入角色比较慢。有的干部没有扎根工作的思想意识,表现出短期行为,个别干部为尽快离开不满意的岗位“创造”条件;个别从机关部门到基层工作的干部摆不正位置,总觉得自己见过“大世面”“层次高”,不愿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有的干部自身素质不高,到新的工作岗位后,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不适应要求,推动工作的能力比较弱。有的干部群众观念淡薄,方法简单,与群众打不成一片,较长时间内很难融入到新的工作中。这些状况的存在与干部平职调整的初衷相背离,使得平职调整的积极效应难以充分发挥出来。
造成上述问题的存在有多种原因。譬如:从非公务员单位调入公务员单位或参照管理单位担任领导,涉及身份改变的问题,涉及编制数额的问题,导致平职调整难。同时,由于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部分干部群众的功利意识和“官本位”思想较重,社会上包括干部本人大多都有这样一种认识,那就是在政治上只能进步,不能后退,职务或职级上只能上不能下,工作单位只能好不能差,而有的干部由于善于跑官要官而频繁调整,并越调越好,造成不好的影响。
三、提高干部平职调整科学化的路径分析
虽然干部平职调整工作的相关制度还有待完善,但是作为干部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样要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等相关政策法规要求,以推进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制度化为目标,有效遏制干部平职调整中的不正之风和用人上的腐败现象的发生。按照党的建设科学化的要求,把握职位匹配原则、有效沟通原则、结构功能原则,提高干部平职调整科学化水平。
一是职位匹配原则。每一个干部的工作职位都面临着特定的工作环境,赋予特定的工作内容,承担着相应的工作责任,组织对每个职位也都有特定的任职要求,比如,智力、人格、胜任能力、基本素质、经验、知识技能等;同时,组织对相应职务的薪酬、待遇、晋升机会等也有相应的政策描述、政策依据。如果在调整前不综合考量被调整对象的岗位专长、能力素质,就可能会出现调整后人岗相斥的现象。干部与调整后的岗位相适应,工作起来才能顺风顺水、得心应手,才能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做出令党和人民满意的成绩。
二是有效沟通原则。干部平职调整虽然是组织行为,但是组织行为的对象从来是工作岗位和人,因此,组织需要与被调整干部本人和单位主要领导进行积极的沟通协商,并充分听取和尽可能尊重被调整对象的合理意见。这就需要采取组织与被调整对象反复沟通、征求意见、形成双向选择的良性运转模式,以此确定被调整对象的岗位,这样被调整的干部到新岗位上去工作就不会有情绪和思想疙瘩。
三是结构功能原则。干部平职调整要调优配强班子,选准用好干部,尽可能实现班子的最佳组合。要注意在领导班子的年龄结构、性格气质、性别比例、专业特长等方面合理搭配。同时,又要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的有关规定,合理配备党外干部、少数民族干部。通过优化班子的年龄、专业、性别和能力等方面因素,不断优化班子的整体功能,增强活力。通过平职调整,在改善领导班子结构的同时,对有发展潜力的干部,把他们调整到经济建设、信访维稳、基层岗位进行锻炼,把他们培养成复合型人才,提高处理解决复杂问题和驾驭全面工作的能力,加快干部成长步伐。同时,干部在一个地方、单位和部门呆久了,容易被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人情往来所困扰,通过调整任职,干部到一个新的地方、新的岗位,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预防干部的不廉洁和不作为情况发生。
在以上原则的指导下,推进干部平职调整要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加强思想引导,营造干部平职调整社会环境。对干部进行平职调整,由于不涉及干部的职级提拔,相对受到重视程度较低,容易造成思想认识不到位的现象。针对干部思想上存在的这些问题,要通过学习和宣传,把干部平职调整中的提拔、重用、交流等类型同等看待,系统考虑,避免出现重提拔重用、轻交流轮岗等不良思想认识,消除对干部平职调整的误解,提高对干部平职调整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2.建立健全制度,保证干部平职调整有法可依。在平职调整干部时,要加强制度建设,规范好提名、酝酿、征求意见、公示等环节,确定好交流的原则、范围、对象、条件、程序等标准,要严格干部平职调整的动议范围、时间频率、比例幅度等,做到有计划地进行调整,减少随意性,减少频繁交流,按制度规定操作落实。对干部平职调整的指导思想、对象范围、工作程序、相关政策、纪律要求都要作出明确规定,增强干部平职调整的规范性,避免盲目性和随意性。
3.坚持分类实施,完善干部平职调整运转机制。一是培养型调整。对表现优秀、成绩突出的干部,在严格执行干部选拔任用基本程序的基础上,将其放到更能发挥干部特长特点、培养干部能力的岗位上,实行台阶式、递进式培养干部,促进干部更快更好成长。二是交流型调整。对在同一单位工作时间过长,或长期在管理人、财、物和审批、执法等关键岗位的领导干部进行调整交流任职,防止干部滋生腐败。三是轮岗型调整。主要是解决一些干部在同一岗位任职时间过长,致使知识和经验受到限制,思维方式、工作方法受到固有模式影响,难以开创新局面等问题。四是回避型调整。对因年龄及其他原因退下来的领导干部,在改任时原则上不在原单位安排。同时,原则不再安排非领导职务,只保留行政级别,其非领导职务用来提拔下一层次干部。五是惩戒型调整。坚持从严管理干部,加大治庸治懒力度,对工作积极性不高、工作推诿扯皮,长期处于消极落后状态的干部,必须及时进行组织调整或者诫勉谈话,视具体情况做出免职、责令辞职、降职等组织处理,有效解决机关工作中存在的人浮于事、敷衍塞责等问题,促进干部真抓实干、敢抓敢管风气的形成。
4.强化监督,确保干部平职调整健康有序。一是要建立健全监督工作的制度体系。要紧紧围绕干部平职调整工作动议、考察、推荐等环节实施全过程监督,不断建立和完善干部平职调整工作的监督制度体系。特别是对平职调整初始提名环节,对于提名的方式、范围、及提名的主体、程序要制定一些工作规范,体现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以实现干部人才资源配置的最优化。二是要加大领导干部平职调整工作监督检查力度。各级党委组织部门要把领导干部平职调整的工作情况与贯彻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关于加强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的意见》结合起来,严厉查处干部平职调整工作中的违规用人行为,坚决整治选人用人上的各种不正之风;认真受理、查核和处理群众反映的干部平职调整工作中的有关问题,对检查发现的问题要认真抓好整改和处理工作。各级组工干部要坚持公道正派,严格执行组织人事纪律,强化干部选拔任用的责任追究,并及时向群众反馈查核处理结果。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责任编辑:洪美云
中图分类号:D630.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4641.2016.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