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议程设置: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选择

2016-04-11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议程设置媒介素养思想政治教育

杨 芳

(南京工业大学 党委宣传部,南京 211816)



议程设置: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选择

杨芳

(南京工业大学 党委宣传部,南京 211816)

摘要:随着数字技术的进步,新媒体已渗透进现代社会并对高校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产生深刻影响。在高校传统育人方法实效日渐式微的背景下,借鉴和利用现代资讯手段,可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路径,提高教育实效。在新媒体语境中借助议程设置理论、熔炉理论、舆情监管、培养媒介素养等可构建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路径。

关键词:新媒体;议程设置;媒介素养;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数字技术的进步,新媒体日益渗透进我们的生活,并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乃至左右我们的生活。新媒体重构了传统的各种传播关系与要素的新秩序,其娱乐化、工具化、碎片化等特点深刻地影响着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完全稳定形成的大学生。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导致了当下高校传统育人方式实效式微。因此,利用传播学议程设置理论建构一条实实在在的路径,扬长避短地使用新媒体,借其超时空性、超工具性、超公共性、超交互性、超媒体性等特征,是提升高校育人实效的重要课题。

一、新媒体语境下议程设置的价值特色

新媒体起初指20世纪后期出现的与报刊、广播、电视三大传统媒体相异的网络媒体,包括网络、手机、数字电视等。而本文所指的新媒体主要指博客、微博、微信、QQ、新闻客户端和社交网站等被大学生所追捧的信息获取和对外交流沟通的工具。新媒体依托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新兴科技,不断推陈出新,打破了传统媒体的监管方式,影响着媒体的传播秩序。[1]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是“麦克风”,受众的主体性身份得以重建,他们变被动地接受讯息为主动地发布信息,表达态度,甚至结成同盟,把握了一定的“话语权”。

议程设置理论由美国传播学家M·E·麦库姆斯和D·L肖提出的:公众对于外部世界的图像舆论,除了人际传播的影响之外,基本受大众传媒议程设置的控制。[2]该理论目前已正式走向前台。“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是指媒介通过反复播出某类新闻报道,强化该话题在公众心目中的重要程度。”[3]换言之,在大众传媒的议题选题与受众的关注度之间存在着一种因果联系,经过一段时间的信息的反复接收与灌输,媒介想要突出的议题就会成为公众(受众)的优先议题。在数字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谁占领了新媒体,谁就占领了舆论的高地;谁在新媒体语境下掌握了话语权,谁就把握了主动权。高校作为培养人的高地和聚集地必须转变传统育人方式,充分利用议程设置理论,利用校报电子版(网络版)、校园网、官方微信、官方微博、新闻客户端、电视台等平台有目的、有系统地设置议题,使其成为优先议题,提升受众(在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新媒体语境下,议程设置呈现出以下价值:

(一) 以鲜活的叙事教育实践,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课程设置中,能够摒弃空洞理论说教,代之以鲜活的叙事教育实践,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众传播的环境下,高校要结合主题宣传,渲染舆论氛围,提升发言的频率,对议题进行分析评议,以引导舆论走向。每个人的思想、观点、立场和行为的形成过程都是环境作用于人以及人在环境中不断进行自我改造的过程,两者辩证统一。如“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子《劝学》)即强调了环境对人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感染作用。因此,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学校的校报网络版、官方微信、官方微博、新闻客户端、校园新闻网、腾讯企业号可联袂互动,打造一个立体的全方位宣传格局。摒弃空泛的理论教育,采用“榜样敘事”,将空洞的说教大话语转化为榜样叙事、自我叙事、网络叙事等鲜活生动的宣传形式,让受众在不自觉中接受熏陶、启发,找到归属感和共鸣,进而学有榜样、追有标兵,自发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培养意见领袖,引导舆论方向

在课程设置中,可以采用互动性议题,培养意见领袖进行分析评论,利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引导舆论方向。郭庆光指出:意见领袖是指那些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们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4]不久前,北京大学原副校长梁柱发表的《怎样才能做到真正的历史清醒》一文,标题被篡改为“盲目追求真相不讲立场就是历史虚无主义”,一些网络大V不经核实即转载或发表评论,极大地误导了舆论。[5]由此可见意见领袖对新闻事件的影响力和推动力之大。2015年4月15日,江苏第一门户网站中国江苏网和南京市重点新闻门户网站龙虎网推出了“‘南京工业大学’慕课达人:两年修读国内外名校40多门课程,南工男生‘揣’名校40门课程结业证书逆袭成为北大硕士”,于是南工官方微信、南工搜狐新闻客户端转载并以“大学如何进行高效学习”为题进行互动式讨论,最后以数个免试保送硕士研究生的学霸作为意见领袖引导同学们大学里不要虚度光阴而是要努力掌握知识掌握本领,有效地浓厚了学习氛围,助推了“南京工业大学学风建设年”建设。

(三)利用新媒体技术,扩大信息容量,凸显议程效果

利用新媒体超链接功能,使所有资源得以突破时空界限,向受众立体呈现信息,扩大信息的容量、提升信息的质量,凸显议程效果。浏览南京各高校官方客户端发现,在端午、中秋、冬至等传统佳节都不约而同地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上超链接了许多关于节日的解读,并配以小编“记得吃完月饼给家人打个电话噢”、“美美的饺子是不是让你想起了远方的爹娘,打个电话啦”等温情脉脉的提醒。没有关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说教,在数字技术的帮助下传统文化已悄然渗透进受众心里,成了刻骨铭心的印记。这种对于文化自信的培育效果显然不是“两课”课堂机械地宣扬传统文化所能比拟的。2015年9月2日,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南京工业大学校报(校报电子版)、校园网、官方微信同时推出“烽火炼就赤子心,鲐背之人能忧国——访原南京建筑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抗战老兵薛凤鸣”一文,同时采用超链接的方式推出了关于抗日战争、反法西斯战争的文章和影像资料,学士反响强烈,潜移默化地凝聚了学生的爱国心,激发了学生的强国志。

二、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选择

高校理应正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实效性式微的现实,借助新媒体,化弊为利,做好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一)在新媒体平台中,应用议程设置功能,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由于新媒体重构了传统传播关系,曾经处于被动接受的“受众”,在点对面的单向的传播中处于失语状态。而在新媒体语境下,受众恰似翻身“农奴”得解放,人人都是“麦克风”。他们在自由张狂中走向“网络水军”“娱乐至死”的窠臼而洋洋然不自知。因此,高校要充分利用众多新媒体平台,契合重大时机,以主题宣讲、系列推介等形式传递正能量,唱响好声音。

(二)利用媒体集群对受众进行舆论包围与渗透,形成熔炉式育人实践

无论是亚里士多德的理性德育需“在生活中形成”、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斯普朗格所说的生命感、价值感的“唤醒”,还是鲁洁的“生活德育”、叶谰的“生命德育”,从中都不难发现道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强调体悟与感觉。我们必须利用媒体集群产生育人合力。“集群”的概念产生于企业界、经济界和管理界。集群可以看作是在增值生产链中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公司的生产网络,形成协同合力的一种组织形式。 如此看来,集群理论也可以被借鉴进传播学领域,那么媒体集群便是高校内传统媒体、新媒体和高校外社会媒体中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及网络大V的自媒体等之间联结而成的联盟。媒体集群中每天都有目的地宣扬真善美、摒弃假丑恶;受众每次阅读和刷屏跃入眼帘的都是责任与担当,都是为实现中国梦而奉献的言与行。这种多角度、全方位地为受众提供的经过遴选的有深度、有思想、积极向上的信息,通过轮番“轰炸”和多维度的数字展示信息形成的熔炉,焉能不激活见贤思齐、见不贤而自省的意识,进而提升大学生对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诚实守信等思想品德内容的主体认知,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为行。

(三)做好对自媒体的舆情监管,掌握新媒体的话语权

自媒体风靡的当下,关于党和国家政策的不实言论,在经过舆论发酵后,会对国家形象造成影响,严重的甚至会动摇大家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决心和信心。而“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因此不能采取粗暴的叫停方式,而要通过舆情的收集,变被动为主动,有针对性地推出经过精心设置的议题,变被动为主动,加强对受众政治思想方面的引导。

(四)培养并提升受众的媒体素养,营造和谐有序的新媒体环境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正确地判断和评估媒介信息的意义和作用、有效地创造和传播信息的素养。公众的媒介素养水平直接影响其对信息的解读与研判。高校要着重加强对大学生飞媒介素养教育,引导其有效利用大众传媒帮助自己成长与进步等,培养大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使之具备对新媒体负面信息的分析和评判能力。[6]为提升受众媒介素质,高校应大力开展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媒介教育。同时利用新媒体平台对媒体素养进行图解式说明。媒介素养教育中要引导学生不信谣、不传谣,不媚俗、不低俗,增强对负面信息的抵抗力和免疫力,做到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唱响好声音,学会借助新媒体帮助自己成长和进步。媒介素养的提升是个漫长而长远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媒介素养教育与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中诚信教育、八荣八耻等各项教育相辅相承、相得益彰。

参考文献:

[1]罗淼.新媒体时代的电视发展[J].新闻传播,2015,(5).

[2]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M].北京: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9: 212.

[3]【美】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特: 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M].郭镇之, 译.北京: 华夏出版社, 2000:99.

[4]郭庆光. 传播学教程[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20.

[5]李江静,徐洪业.准确把握互联网意识形态话语权争夺的新形势[J].:红旗文稿,2015,(22).

[7]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5.

(责任编辑:孙书平)

Agenda Setting Theory: the Path of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Context of New Media

YANG Fang

( Department of Party Committee Propaganda, Nan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Nanjing 211816, China )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digital technology, new media have permeated into modern society and have exerted a deep influence on college students' study and life. In order to expand the educational effects, we can make use of modern digital technology to create a new path and methodolog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hile the effects of traditional education tend to decline. In the context of new media, we can employ agenda setting theory, melting-pot theory, supervision of public opinions and cultivation of media quality to construct a new path to promote the actual influenc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Key words:New Media; Agenda Setting; Media Qualit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D64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605(2016)02-0098-03

作者简介:杨芳(1974-),女,江苏高邮人,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与新闻传播研究。

基金项目:江苏高校哲学社科研究基金项目“全媒体视阈下高校把握主流舆论场话语权的对策研究”(2012SJB860002);江苏省学校党建研究会课题“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的形成与引导研究”(2013JYJLX-YB05009);南京工业大学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全媒体视阈下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生态构建”(SZ20150103)

收稿日期:2016-01-06

猜你喜欢

议程设置媒介素养思想政治教育
“互联网+”时代传媒对媒介域“私有化”的应对
新媒体背景下中学生媒介素养现状与应对
网络负面热点事件对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影响
“互联网+”时代高职学生媒介素养的培育路径研究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大学生媒介素养调查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如何讲好南海人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