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自我概念”偏差与矫正对策研究
2016-04-11蔡蓓
蔡蓓
大学生“自我概念”偏差与矫正对策研究
蔡蓓
摘要:大学生作为青年中的一个特殊群体,虽然其“自我概念”发展的主旋律是积极的、健康的,但呈现复杂性、不平衡性及矛盾性等特点,故而“自我概念”往往出现种种偏差,导致出现大学生发展问题。本文在厘清当代大学生“自我概念”偏差基础上,提出一些矫正“自我概念”偏差的对策,帮助大学生不断提高和完善自我。
关键词:大学生 “自我概念”偏差矫正对策
蔡 蓓,江西警察学院讲师,江西省大学生思研中心研究员(南昌330100)。
一、导 论
个体并不是简单地对外部环境做出反应,或被环境所左右,个体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以自我认知为媒介,自我概念作为个体认知系统的核心部分,是个体根据已有经验对自我能力、价值等方面的知觉判断,它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心理结构系统(罗云、陈爱红、王振宏,2016)。
自我概念于1890年由William James提出。“自我概念”包括“成分自我概念”和“纯粹自我概念”两部分。此后,心理学家以其理论为原点,对“自我概念”的含义进行学术阐述。譬如,罗杰斯认为,“自我概念”是个体在生存环境中与他人、事物、社会相互作用时所捕获的一个综合性观念。又如,国内学者黄希庭认为,“自我概念”呈现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有组织的结构性个人认知,是一种自我评价,可以与他人进行区隔。概而言之,“自我概念”是个体通过自我观察、外部分析和社会比较等众多途径所获取的,对自身生理状况、心理特征、社会属性等方面的一种认知,其形成过程缓慢,但最终趋于稳定。大学阶段是大学生“自我概念”快速形成阶段,必定伴生出较多问题。自我概念发展良好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更高,自我更和谐,人际关系更好,学业成就更好、更易就业,更不易出现网络成瘾、吸烟饮酒、焦虑、抑郁等问题行为,反之,自我概念发展不好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低,自我和谐差,人际关系不好,学业成就不好、不易就业,更易出现网络成瘾、吸烟饮酒、焦虑、抑郁等问题行为(Arens,Marsh,Craven,Yeung,Randhawa&Hasselhorn,2016;Chen,Chiu&Wang,2015;Showers,Ditzfeld&Zeigler-Hill,2015;胡燕红,2015;刘颖、卫垌圻,2015;张云喜、亢旭东,2016;张爽、孙航、曾燕兰,2015),因此,非常有必要探究“自我概念”偏差的对策,帮助大学生不断提高和完善自我。
二、案 例
小张是某大学的大二学生,家在农村。长相平常,不出众,忧郁、敏感。大二时,一位长得帅的男同学很关心她,下课后两人经常在一起讨论学习问题。这让缺少家庭关爱的小高感受到了异性的关爱,她很渴望得到这份男同学的爱。同班不少女同学常夸那男个同学长得好看。她常照照镜子,对自己没有信心,感到同学们都在看着和讨论他们,小张开始失眠,“我长得丑,不聪明?”像石头压住心头,小张感到孤独和迷茫,与其他的同学一起时,感到自卑,不和其他同学一起时,觉得孤单。和那个男同学的交往,让她感受到了在家庭感受不到的温暖和欢乐,但对本身相貌和形体不满,引起严重自卑。这种认识不到自身优势、全盘否定自己,便是由自我概念出现偏差引起的。
三、大学生“自我概念”偏差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总体来说,大学生“自我概念”发展水平较高,但因其个体尚未完全成熟,“自我概念”呈现出复杂性、不平衡性及矛盾性等特点,因而容易出现各种偏差行为,影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大学生“自我概念”偏差的表现主要表现在:自卑(如本文案例中的小张)和自负、以自我为中心、完美主义、逆反与从众。
(一)自卑和自负
自我概念偏低的个体有一个通病:总拿自己的弱点与他人的优点相比,忽视自己的优点。上述案例中,与同学比外貌的结果使小张陷入自卑境地。
阿德勒有这样一个观点:追求优越和超越自卑,是人发展的最根本的动力。然而在生活中,我们所看到的自卑更多的是消极的,具有破坏性的。在这种“消极的自卑”的作用下,人们往往会对自己进行自我否定,这种态度让人裹步不前。然而,与“消极的自卑”相反的“自我接受”则是认可、肯定自己,能对自己的优长和短板进行客观评价,并坦然面对、接受,这无疑是心理健康的表现。但“过度的自我接受”,如因自视过高而妒嫉别人的成绩,则会导致心理不健康。
事实上,过分的自卑往往和过强的自尊心联系在一起。大学生只有通过相应强度、相反方向的自尊才能抵消过分自卑带给内心的痛苦和折磨。对于大学生自卑、自负心理现象,我们要学会分析,追本溯源,找到真正的原因,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
(二)以自我为中心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进行自我探索最集中的时期,在自我分化的基础上,经过不断地探索、认识自我,寻求自己独特的处事风格,进行自我设计,“我”在这过程中,就悄然成为其考虑问题的出发点,从而形成自我中心。而且,当今独生子女家庭居多,孩子成为几代家庭成员关注的焦点,难免造成孩子的自我为中心意识强烈,不懂得设身处地客观思考和分析,不懂得顾及他人的感受。需要指出的是,自我中心并不等同于自私,自私是有意识地不顾一切地将自己的利益置于优先位置,而自我中心的行为往往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发生的。
大学生为什么容易以自我中心?究其原因,大致有三个方面:大学生活与之前的中学生活形成强烈反差,他们未完全适应;自尊心过强且脆弱;对“追求自我”存在误解。
(三)完美主义
很多大学生都崇尚完美主义。对自己严格要求的确是好事,有着崇高的理想、于生活细微处精益求精,能够激励我们不断地努力、超越自我、趋向完美。但是大学生在追求完美的同时,实际上是在享受一种成就感和优越感,他们变得与众不同,优于别人。应看到,完美主义者对自己在乎的东西有着无限的要求和预望,一旦没有得到,自尊心就会受到极大伤害,挫败感强烈,因此,过于追求完美的人面对结果时,往往适得其反,使自我认知与适应陷入更加困难的境地。
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一是大学生的参照体系出现了偏差,唯书本论、唯精英论使得他们不能容忍自己的一点点瑕疵;二是大学生经过大学以前的那段漫长的学习生活时间,已经习惯活在他人的期望之中,把他人(如老师、家长等)期望当成了自己的需要,于是惯性使然,事事争第一的学习生活模式使得他们持续背负很重的思想负担,与此同时,衡量自己的标准也随着自己的不断进步而不断提高,从而陷入完美主义的窠臼,难以自拔。
(四)逆反与从众
所谓“逆反”,乃个体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反感于普适规则或行为,从而产生心理抵触。大学生具有逆反心理,是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的非理性产物,是一种畸性不健康的心理。所谓“从众”,是在群体环境下,迫于影响和压力,个体放弃自己对事物的看法,采取与群体中大多数人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大学生由于心理不够成熟,容易接受外界暗示,受人指使,在紧急和困难情况下往往没有自己成熟的想法。主要表现在,生活上无头绪,屈从于某些不良倾向等。盲目从众容易导致大学生心态失衡,甚至产生心理障碍。
大学生还未完全踏入社会,在与社会接触的过程往往表现出不适应,常常处于一种困惑与矛盾交织的状态。首先,大学生独立、保护自我和防御意识相对强烈,渴望自主自立,获得他人认可。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又总是事与愿违,造成独立意识的形成与发展受到阻碍,一些学生开始采用怀疑、漠视、反对等消极态度来突出自我、表现其独立的个性,从而产生逆反心理。其次,从众现象存在是基于重要文化差异而产生的。一项研究表明:“中国青年的价值选择总是与他人、特定的情境紧密相连,其‘个人’或‘自我’的概念总是与团体或他人相互依赖。”的确如此,大学阶段处于自我概念发展的重要阶段,这种强烈需要理解和尊重的敏感心理导致他们面临较强的从众压力。现实情况是,逆反和从众心理在大学阶段表现得相当突出,导致大学生“自我概念”产生偏差。
四、大学生“自我概念”偏差之矫正对策及调适方法
为了使大学生健康发展,需要纠正大学生的不良自我概念,可以采取的方法有:正确运用比较策略,客观全面地认识和评价自我,积极地悦纳自我、提高自身素质,完善与超越自我、应用榜样启示自我教育。
(一)正确运用比较策略,客观全面地认识和评价自我,积极地悦纳自我
大学生在社会交往中,要正确认知自我,认清自身的优缺点,弄清自己与团队的关系,以及自己在社会实践中所处的位置及角色;合理地运用社会比较策略,避免用自己的短处去比较他人的长处或者用自己的长处去比较他人的短处,避免缺乏全面综合考虑,让自己进入自卑、自负等极端心理;只有这样,才有助于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这样就会更多地表现出对自我的接受和认可。形成健康积极的“自我概念”,悦纳自我乃关键和核心。要学会正视自己的缺点,扬长避短,增强自信,通过努力弥补不足,获得成功。
在上述案例中,应让小张采用与其自身不合理信念辩论的方式来帮助小张认识到和男同学保持距离并不是自身不好。诸如,咨询老师和小张进行了交谈:
老师:“你和同学交往时为何不安?”
小张:“由于我想到别人可能拒绝我。”
老师:“你在交往没开始前已经想好了结果?”小张:“是的”。
老师:“你可以想想这样担心有必要吗?”
这样的交流能让小张反思自己退宿的原因。还应该让小张意识到拿自身的弱点与他人的优点作比较,会让自身更自卑,应该多看到自身优势。在相关活动课上(比如“优点轰炸”游戏),引导其他同学多称赞小李的优点,如热心、善良等。同学的称赞会使小张重塑自信。认知调整后,小张自我概念得到调整,使其能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乐观生活。
(二)提高自身素质,完善与超越自我
在生活和学习中,难免遇到困难和挫折。积极的自我概念会让人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不灰心、不气馁,保持乐观和自信。埃利斯ABC理论指出,人的问题行为和不好情绪不是由事件直接导致,而是个体对事件的不当认知和评价引起。虽然我们不能选择和改变压力情境,但是可以改变对刺激事件的理解与评估,从而间接影响和缓解压力。研究表明,积极信念、理性、自信会影响对压力的感受和评价。一个具有理性思维、高度自信的人在困难和挫折面前能够冷静地分析问题,充分相信自己能够迎接挑战、战胜困难。建立科学的思维及合理认知,是影响个体提高抗压能力的重要方法和途径。同时,大学生还应该学会正确的归因。正如韦纳的归因理论所言,成就需要高的个体把成就归为个体努力,把失败归为没好好努力。事实上,不甘失败、不断坚持的人,便会取得成功。因此,大学生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积极完善与超越自我。
(三)应用榜样启示自我教育
积极榜样展示的积极向上、不畏困苦的积极形象,激励大学生努力实现“可能的自我”,是不断提高和发展自我的动力,无疑对于大学生形成积极“自我概念”起到促进作用。相反,消极榜样展示的不思进取的消极形象会让学生深切地感到恐惧、不安,但为了避免自己重蹈覆辙产生类似的结果,也会启示大学生奋发进取,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因此,积极榜样对大学生能够起到激励作用,消极榜样能够起到警醒作用,二者都是促进大学生成长的强大动力。
五、结 语
“自我概念”之所以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由来已久,一则是因为形成一个良好的“自我概念”,是心理和教育情景中期待的结果;另则是因为其还是获得其他期望结果,如学业成就、社会竞争力等的一个推动因素或中介变量。“自我概念”对大学生的行为和观念产生重大的影响,与其个体发展、心理健康等息息相关。故此,本文在厘清当代大学生“自我概念”偏差基础上,初步提出一些矫正“自我概念”偏差的对策,帮助大学生不断提高和完善自我,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蔡蓓,高静,2015,《学业复原力在大学生自我概念与学业成就间的中介作用——基于1067名大学生的调查研究》,《江西社会科学》第9期。
[2]胡燕红,2015,《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应对方式与自我和谐关系研究》,《校园心理》第2期。
[3]林锦秀,2008,《西方心理学中关于自我的研究》,《教育研究》第1期。
[4]罗云、陈爱红、王振宏,2016,《父母教养方式与中学生学业倦怠的关系:自我概念的中介作用》,《心理发展与教育》第1期。
[5]刘颖、卫垌圻,2015,《大学生成就动机、自我概念与择业倾向的关系》,《中国大学生就业》第2期。
[6]张爽、孙航、曾燕兰,2015,《大学生自我概念与社会适应的关系问题研究》,《通化师范学院学报》第2期。
[7]张晓,2009,《浅谈大学生心理承受力脆弱的诊断与调适》,《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第11期。
[8]张云喜、亢旭东,2016,《惧怕否定在来访女大学生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间的中介效应》,《中国学校卫生》第3期。
[9]Arens,A.K.,Marsh,H.W.,Craven,R.G.,Yeung,A.S.,Randhawa,E.,&Hasselhorn,M,2016,Math self-concept in preschool children:Structure,achievement relations,and generalizability across gender.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Quarterly,36(1).
[10]Chen,B.H.,Chiu,W.C.,&Wang,C.C.,2015,The Relationship Among Academic Self-concept,Learning Strategies,and Academic Achievement:A Case Study of National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in Taiwan via SEM.The Asia-Pacific Education Researcher,24(2).
[11]Khan,S.,Gagné,M.,Yang,L.,&Shapka,J.,2016,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dolescents'self-concept and their offline and online social worlds.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55(2).
[12]Showers,C.J.,Ditzfeld,C.P.,&Zeigler-Hill,V.,2015,Self-concept structure and the quality of self-knowledge.Journal of Personality,83(5).
编辑/陈建平
基金项目:江西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招标课题——大学生自我概念偏差与矫正对策研究(JD1420)
[中图分类号]B8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828(2016)03-0111-05
DOI:10.3969/j.issn.1672-4828.2016.03.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