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台湾社会工作者素养模型建构及其启示

2016-08-02张金俊王文娟

社会工作 2016年3期
关键词:进阶社会工作者实务

张金俊 王文娟

台湾社会工作者素养模型建构及其启示

张金俊王文娟

摘要:在台湾社会工作教育、社会工作实务和社会工作制度等的推进下,台湾社会工作者的素养训练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历史进程且成效显著。在梳理相关文献、访问台湾资深社会工作教师和实务界人士的基础上,建构出台湾社会工作者一般素养、进阶素养和特殊素养的素养模型,希冀对我国大陆社会工作者素养的探索及其模型建构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台湾社会工作者素养模型

张金俊,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王文娟,安徽师范大学图书馆公共事业部教师(芜湖241002)。

台湾社会工作者的素养训练在社会工作教育、社会工作实务和社会工作制度等的推进下多年来成效非常显着。但是,在台湾社会工作学界和实务界,探讨社会工作者素养的研究成果却不多见。林万亿(2013)在《当代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一书中研究了社会工作者的特质、资格要件、专业进阶以及才能与技巧的养成。郑如雅、李易骏(2011)探讨了社区工作者的核心能力,认为社区工作者在专业服务中需要具备的能力有:认识社区及与社区建立关系、对社区情况进行评估判断、组织的能力、与社区居民团体协力、资源统合的能力、行政能力以及自省与成长的能力。庄晓霞(2012)提出社会工作者应具备原住民社会工作文化能力,认为这项能力不应只是一个强调有效服务的过程,更是一个在政策、专业和实务各个层面上反映原住民族主体性,以民族、部落长远发展、生存权利以及文化安全为考虑的一个过程。李明政(2011)认为社会工作者应重视跨文化能力的培养,并充分运用赋权、反压制或反压迫的理论观点,进行干预或介入的社会工作方式,修正“主流文化”的社会工作和“普遍主义”的社会工作的缺失。陈宇嘉(2011)等人建议台湾的社会工作者应该发展多元文化的敏感度、自我觉察、文化同理、文化相关伦理、多重的语言能力、多元文化的知识与经验、多元文化的策略与行动力、赋权与倡导等8项多元文化能力。针对台湾社会工作者素养的研究成果相对不多这种现象,笔者访问了台湾5位资深社会工作教师和3位资深社会工作实务界人士,他们认为,大家好像都知道台湾社会工作者的素养是什么以及如何培养的问题,已经形成了一种“默会的共识”,研究成果多少似乎并没有那么重要。而笔者认为,对台湾社会工作者的素养进行深入探讨并建构出模型是一项非常重要、非常有意义的工作,这样不仅可以“还原”出台湾社会工作者的基本素养,而且对我国大陆社会工作者素养的探讨以及模型建构等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台湾社会工作者素养训练的历史进程

台湾社会工作起源于1895年日本殖民台湾后所引进的社会事业,如穷人救济、医疗救济、职业介绍、儿童保护、少年教化、出狱教化等(林万亿,2013:166—169)。台湾光复后,日本殖民台湾时期的社会事业虽然被接收,但几乎陷于停顿状态。直到1947年6月1日台湾省政府成立社会处,将各市、县的救济机构进行合并或撤销,并于1948年1月起分别在高雄、花莲、新竹、澎湖、屏东成立5所救济院。当时的国民党政府认为,只要是本着国民党的社会政策而推动的工作就是社会工作,党政与社会工作不分这种现象一直延续到20世纪70年代以前,可见当时的台湾徒有社会工作之名而无社会工作专业之实,台湾的社会工作属于党政化、非专业化时期(林万亿,2013:176—179;詹火生,2014:1)。从1971年到1997年《社会工作师法》出台之前,台湾的社会工作属于半专业化时期(詹火生,2014:1)。从1973年开始,台湾的一些地方如基隆、台中、台南、高雄等地,开始以政府的名义约聘社会工作员。由于约聘的社会工作员大多不是社会工作科系毕业,且缺乏社会工作实务经验,他们在专业上的功能未能发挥,经评估后认为效果不佳。从1974年开始,在威权主义统治的政府带动和社会工作教育逐渐步入正轨下,台湾开始推行社会工作员制度。到1979年,社会工作员的足迹已经遍及整个台湾。由于约聘的社会工作员大多受过良好的社会工作专业训练,从事家庭、青少年、老人、社区等服务时成效明显,经专家评估后认为绩效良好(林万亿,2013:186—188)。但是,由于这些社会工作员是政府约聘的人员,在待遇与福利方面无法与公务员相比,身份地位也不明确,因此流动率很高,他们在社会工作实务方面的经验和一些好的做法无法传承下来。在台湾政府、台湾社会工作学界的努力下,台湾一些地方如台北、高雄于1990年开始为社会工作员设立编制(林万亿,2013:191—193)。1997年《社会工作师法》出台之后,台湾社会工作开始迈向专业化时期(詹火生,2014:1)。

在台湾社会工作从有名无实到逐渐专业化的发展历程中,社会工作者的素养训练一直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从1945年到1950年,台湾虽然没有社会工作教育,但还是举办了一系列社会行政人员训练班和社会工作人员讲习班,除了教授社会工作方法之外,还有社会工作概论、社会调查与统计、儿童福利、儿童心理与行为指导、社会政策、社会安全制度、劳工保险等课程。虽然任课教员大多是社会学出身,但这些课程已经让当时的社会行政人员和教保人员大开眼界(林万亿,2013:179)。台湾省立行政专科学校于1950年9月设立的社会行政科可以说是台湾社会工作教育的源头,龙冠海、叶楚生、李鸿音、张镜予、李定一、王祖祥、何孝元等曾在此任教,给学生讲授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等课程(林万亿,2013:179—180)。此后,台湾的社会工作教育在经历了依附社会学系之后开始缓慢发展。1973年,台湾大学社会系开始分社会学、社会工作两组教学。台湾的社会工作训练水准开始逐渐提升到硕士和博士层次。到2013年,台湾的社会工作系(组)有32个,研究所硕士班(组)有23个,博士班有6所,社会工作学生人数快速增长(林万亿,2013:179—209)。从1965年台湾采取社区发展的方式推动社会福利以来,美国式的社会工作通过专家顾问、留学生、学术交流、出版等渠道,普遍影响了台湾的社会工作教育(林万亿、沈诗涵,2008),台湾社会工作者的素养训练也深深烙上了“美国印迹”。在社会工作实务领域,尽管存在着部分实务领域中如家暴领域的督导功能未能完全发挥出来以及在一些实务领域中督导的品质和数量不够充足等问题,但根据受访的社会工作教师和实务界人士的说法,就台湾社会工作督导现状的整体来说,富有成效的督导制度给了资历较浅的社会工作者以指导和协助,有效地提升了他们的专业素养、服务品质和服务绩效。

二、台湾社会工作者素养的模型建构

台湾的社会工作者有四种类别:社会工作师、专精社会工作师、公职社会工作师以及社会行政人员。社会工作师是指根据社会工作专业知识与技术,协助个人、家庭、团体、社区,促进、发展或恢复其社会功能,谋求其福利的专业工作者①台湾《社会工作师法》,2009年5月27日。。专精社会工作师是指社会工作师完成专科社会工作师训练,并经相关主管机关甄审合格后,可以请领专科社会工作师证书。台湾于2009年7月13日公布了《专科社会工作师分科甄审及接受继续教育办法》,第三条确定专科社会工作师分科为医务,心理卫生,儿童、少年、妇女及家庭,老人,身心障碍5个领域。需要说明的是,社会工作的专精化并未获得台湾社会工作界的普遍支持,反对者主要来自两种思维:一种是承继自批判“社会工作师法”造成“社会工作的建制化”而不是“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另一种思维来自于对考试恐惧的直接反弹,“连社会工作师都考不上,还奢谈什么专精社会工作师?”(林万亿,2013:236—238)从2005年起,台湾的公务人员考试增加了公职社会工作师考试。所谓公职社会工作师是指具有公务人员资格受雇于公部门执行“社会工作师法”规定业务的社会工作师。设置公职社会工作师是因为长期以来公部门严重缺乏社会工作人力,而各地方政府的社会行政人员忙碌于行政业务,无暇兼顾到直接服务的提供(林万亿,2013:238—239)。社会行政人员的职责范围包括社会福利政策规划、计划(方案)推动、资格审核、资源联系、宣传、研究、督导、考核、评鉴、法制研拟、预算编列等,大多属于社会工作中的间接服务(林万亿,2013:239—241)。台湾这四种类别的社会工作者虽然都有素养方面的相关要求,但正如前面所述,可能是由于大家“默会的共识”的原因吧,相关研究成果并不多见。笔者在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以及对台湾5位资深社会工作教师、3位资深社会工作实务界人士访问的基础上,试图建构出台湾社会工作者的素养模型(图1)。

图1 台湾社会工作者素质模型图

台湾社会工作者的素养要求一般包括8个方面,分别是价值观念、专业知识、专业技巧、专业能力、人格特质、文化能力、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这8个方面的素养又可以归类为一般素养、进阶素养和特殊素养。其中,一般素养包括专业价值观念要求的“专业价值”和“专业伦理”、专业知识中的“基础知识”、专业技能中的“基础技能”、专业能力中的“基础能力”、人格特质、职业道德要求中的“服务意识”以及社会责任要求的“关怀社会”;进阶素养包括专业知识中的“进阶知识”、专业技能中的“进阶技能”以及专业能力中的“进阶能力”;特殊素养包括文化能力要求的“文化觉察”、“知识获取”、“技能发展”、职业道德要求的“敬业意识”以及社会责任要求的“变革社会”。台湾社会工作者这些方面的素养训练主要通过社会工作教育(在台湾,没有接受过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人,一般不能被接受成为专业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实务以及社会工作制度等方面的努力和推进。

在台湾,从业的社会工作者最基本的要求是必须具有一般的社会工作素养。在价值观念上,社会工作者要遵循社会工作“以人的尊严和价值为核心价值”的理念,努力使案主免于贫穷、恐惧、不安,维护案主基本的生存保障,让他们享有尊严的生活。同时,社会工作者也必须遵循社会工作的伦理原则,如尊重、关怀、正义、坚毅、廉洁、守法、专业等①台湾《社会工作伦理守则》,2008年3月28日。。社会工作、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相关基础知识必须要了解和熟悉。一些基础的专业技能如建立关系、倾听、提问、回应、反映、澄清、沟通、协调、倡导、领导、组织、情绪管理、冲突管理、系统化、评估、规划、评鉴、结束等(林万亿,2013:253)也必须要掌握。专业能力方面的基础能力如教育他人、解释复杂的心理现象与社会现象、在压力的情境下做好工作、妥善处理冲突情境、研究计划的执行能力等也必须要具备。在人格特质上,林万亿综合国外相关研究以及实务经验的体会,认为社会工作者应具备的特质有关怀人群、乐观进取、温暖友善、分享感受、包容差异、真诚可靠、自我肯定、成熟敏锐、理想而务实、巧思而不匠气等(林万亿,2013:225—229)。在职业道德要求的“服务意识”方面,社会工作者应以坚毅的精神、理性客观的态度帮助案主和协助同事,为案主寻求最佳利益的维护②台湾《社会工作伦理守则》,2008年3月28日。。社会工作者必须秉持关怀社会的理念,倡导与实践社会公益,保障弱势族群免于生命、身体、自由、财产的危险与意外风险,促进社会福利的发展③台湾《社会工作伦理守则》,2008年3月28日。。

随着台湾社会的发展和社会工作专业化的持续推进,社会工作者必须具备一些进阶素养才能真正做好社会工作。在知识爆炸的年代,专业知识的衰退期加速,因此,教导社会工作学生如何选择、判断、吸收新资讯等进阶知识,与如何学习累积知识同样重要。此外,福特主义的生产关系被引进社会服务的提供与输送过程中,被管理阶层拿来极大化控制实务社会工作者的活动,使劳动更加弹性、标准化与规格化(林万亿,2013:250),这也使得新知识的获取显得异常重要。在专业进阶技能上,社会工作需要掌握高级的同感、讨论敏感的情绪主题、取得案主的深度信任、维持好专业关系、创新解决案主问题的方法等技能。在专业进阶能力方面,认定与获得助人资源、把所学的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理论应用到实务情境中、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识别案主的生涯成长与社会工作者的生涯成长、评估成就、压力与感受等都是社会工作者需要具备的能力。此外,受访者几乎一致认为,社会工作者的进阶素养还应该包括持续不断地自我教育与反思、撰写专业报告、具备至少一种精通的服务与治疗技巧、把综合观点的知识与技巧应用到各种不同的体系内、传播社会工作知识等。

在台湾,社会工作者的敬业意识和变革社会的能力可以看作是他们的特殊素养。社会工作者应该爱岗敬业,并注意自身言行对案主、服务机构、社会大众所产生的影响④台湾《社会工作伦理守则》,2008年3月28日。。受访者认为,当前台湾社会工作职业的薪资大部分在25000—35000新台币之间,普遍不高,造成社会工作者流动频繁、难以久任,一些社会工作者在工作岗位上有消极怠工的倾向与行为,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他们认为,敬业意识应该作为社会工作者的特殊素养,以维护社会工作的积极正面形象。当社会出现不公正的现象时,社会工作者应努力实践社会的公平正义,给弱势族群提供合法保障,协助受压迫、欺凌者获得社会安全保障⑤台湾《社会工作伦理守则》,2008年3月28日。。此外,受访者认为,社会工作者需要具备影响政策形成与变革、寻求必要的组织变革、推动社会变革的能力、决心与魄力。

台湾是一个多元文化的社会,自古以来即充满不同的族群移民台湾(陈宇嘉,等,2011)。1987年台湾“解严”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之后,台湾在族群文化和社会意识形态方面日趋多元化,原住民、“外籍配偶”、“新台湾之子”等议题及其衍生的社会问题在社会工作中受到重视,社会工作无法再忽视多元文化社会结构所产生的挑战(李明政,2011:59),社会工作者的多元文化能力这种特殊素养也被逐渐重视。李明政(2011)把国外学者关于社会工作者多元文化能力的要项引介到台湾社会工作中。多元文化能力要求的“文化觉察”“知识获取”“技能发展”(表1)

表1 社会工作者多元文化能力要项

陈宇嘉等人在总结国外文献的基础上,提出了他们认为适合台湾的社会工作者多元文化知能发展模式(陈宇嘉等,2011)。首先,社会工作者应先面对自我觉察,之后累积自己的多元文化知识基础,重新调整自己对服务对象与方式的典范模式的转型,进一步让自己能在多元文化的经验与让自己参与在其文化当中,去学习其价值、特色,最后才发展多元文化的服务技巧。(图2)

图2 社会工作者多元文化知能模式

三、台湾社会工作者素养及其模型建构的启示

笔者在这里要讨论的一个重要问题是:面对众说纷纭的社会工作者素养问题,我国大陆的社会工作者素养结构究竟应该是怎样的?笔者认为,台湾社会工作者素养的相关研究、社会工作者素养中的一般素养、进阶素养以及特殊素养及其模型建构,对大陆社会工作者素养的探索及其模型建构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首先,必须要厘清我国大陆社会工作者素养的结构问题。借鉴台湾的经验,大陆社会工作者素养的结构可以分为一般素养和特殊素养。一般素养应包括价值观念、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能力、人格特质、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等7个方面。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一般素养也包括了台湾社会工作者的进阶素养。毋庸讳言,大陆社会工作者的专业和职业认同度都非常低,因此,必须把专业价值和伦理的教育和训练放在最为重要的位置上。在专业知识方面,社会工作者对社会学、社会工作、心理学、管理学、人类学、历史学、哲学等学科的知识都应该有一定的了解和把握,同时必须树立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在专业技能方面,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社会工作行政、社会工作督导、社会工作评估、社会工作研究等方法技巧都应该熟悉和掌握,同时发展一项突出的专业技能,如学校社会工作、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老年社会工作、妇女社会工作、农村社会工作、医务社会工作、社区社会工作、残疾人社会工作等。链接资源、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把所学的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理论知识应用到实务中、能参与和带领小组工作、机构管理、项目管理、团队管理、计划执行能力等专业能力必须要具备。在人格特质方面,林万亿论述的关怀人群、乐观进取、温暖友善、分享感受、包容差异、真诚可靠、自我肯定、成熟敏锐、理想而务实、巧思而不匠气等12个方面也可以拿来借鉴。在职业道德上要强调服务精神、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在社会责任方面,要强调服务社会和努力改变社会中不公平的现象,为弱势群体争取合法的保障和利益。特殊素养应包括文化能力和心理素质2个方面。在文化能力上,强调文化觉察、知识获取和技能发展3个层面。之所以把心理素质作为特殊的素养,是因为大陆的社会工作实践表明,社会工作者应该具备良好的心理调适能力,其关键是要认清“我是谁”,即要正确认识自我,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给自己一个清晰合理的定位(张金俊,2010)。

其次,建构出大陆社会工作者素养模型。大陆社会工作自恢复和重建以来,学界关于社会工作者素养的研究也有一些成果。孙明(2009)从知识结构、能力要求和职业道德3个方面建构了城市社区工作者的素养模型。吴伟莎(2011)从品德、业务能力、工作方法、管理能力、沟通能力等5个方面建构了社区社会工作者胜任力模型。马灿(2010)则从专业理解、资源整合、坚韧和正视困难4个层面设计了社会工作者的素养模型。我国大陆社会工作者的素养模型不应该是一元的,而应该是复数的和多元的,可以允许有多种建构和多种解释,关键是要有用和实用,要适合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大陆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和趋势、社会工作教育和实务发展的需要以及社会工作者的实际情况。

台湾社会工作的专业化从1997年算起至今虽然还不到20年的时间,但是台湾社会工作者素养的训练及其对社会工作者素养构成要素的“默会的共识”却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历史进程。实践证明,台湾社会工作者的素养是普遍较高的。大陆改革开放尤其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和十七大以来,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推动下,已经发展了一支近二十万人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据统计,到2015年我国大陆已经有206183人取得了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他们在提供社会工作专业服务、解决群众实际困难、化解社会矛盾纠纷、推动社会管理创新和社会治理创新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这支队伍在发展过程中还面临着素养不高这一比较突出的问题。台湾社会工作者的素养及其模型建构,对进一步推动大陆社会工作者素养的探索研究以及提高大陆社会工作者的素养有着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宇嘉等,2011,《台湾社会变迁中社会工作多元文化知能之挑战与未来发展》,《台湾健康照顾研究学刊》第11期。

[2]李明政主编,2011,《多元文化社会工作》,台北:松慧有限公司。

[3]林万亿,2013,《当代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台北: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4]林万亿、沈诗涵,2008,《1980年代以来台湾社会工作与社会福利学术的发展》,《社会政策与社会工作学刊》第1期。

[5]马灿,2010,《社会工作者素质模型设计》,《社会工作》第2期。

[6]苏兰花,2006,《社会工作者素质开发研究:基于上海市社会工作者的现状分析》,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7]孙明,2009,《城市社区工作者素质模型评价研究》,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8]吴伟莎,2011,《社区社会工作者胜任力模型构建研究》,天津财经大学硕士论文。

[9]徐红梅、伍幼林,2010,《国内社会工作者的基本现状及能力建设研究》,《城市问题》第9期。

[10]詹火生主编,2014,《台湾社会工作》,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11]张金俊,2010,《高校学校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要求》,《社会工作》第12期。

[12]郑如雅、李易骏,2011,《社区工作者核心能力之探讨:专业社会工作之经验与观点》,《台湾社区工作与社区研究学刊》第1期。

[13]周献德,2009,《浅论社会工作者的核心竞争力》,《社会工作》第8期。

[14]庄晓霞,2012,《原住民社会工作文化能力内涵之探讨:以花莲县为例》,《社会政策与社会工作学刊》第1期。

编辑/陈建平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828(2016)03-0096-08

DOI:10.3969/j.issn.1672-4828.2016.03.011

猜你喜欢

进阶社会工作者实务
ICC TA858rev实务应用探讨
社会工作者职业认同与组织认同对职业流动影响的研究——基于对广州市社会工作者的调查
传祺GM6:家用MPV新进阶
领克进阶
2018车企进阶十字诀
论我国人口促进社会工作者核心能力的培育
进阶中的北汽新能源
社会服务机构中社会工作者激励因素研究
ODI实务
FDI实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