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文而异”用教材 区分类型找定位
2016-04-11罗树庚
□罗树庚
“因文而异”用教材 区分类型找定位
□罗树庚
“课文无非是个例子”。课文、教材是教师用来指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材料。“因文而异用教材,不同类型不同定位”是处理教材的策略。一篇课文是适合指向表达方式的迁移,还是适合着力语言的欣赏积累;是适合侧重语文技能的习得,还是适合倾向阅读策略的学习,是有规律可循的。
课文 阅读教学 功能定位 类型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课文无非是个例子。”课文、教材是教师用来指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材料。既然是材料,我们就要有“物尽其用”的思想,然而要真正实现“物尽其用”并不那么简单。正因为如此,如何定位一篇课文的功用问题,足以让许多教师纠结、苦恼不已。
怎么才能让一篇篇课文“物尽其用”?使用教材有没有什么规律和窍门可循?上海师范大学王荣生教授按照不同的教学功能将课文分为五种类型:定篇、例文、样本、用件和引子,为教师处理教材提供了一把金钥匙。除了这把金钥匙以外,还有没有别的破解策略?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摸索出“因文而异用教材,不同类型不同定位”的巧妙方法。也就是说,拿到一篇课文,通过文本细读,先确定它是适合指向表达方式的迁移,还是适合着力语言的欣赏积累;是适合侧重语文技能的习得,还是适合倾向阅读策略的学习。根据课文的不同定位,即“教什么”,再去思考教学设计,即“怎么教”。笔者根据自己的实践体会,把课文分为四类,逐一做具体阐述。
一、指向表达方式的迁移
拿到一篇课文,不论是什么版本,也不论是教材内还是教材外,教师边研读边要在心里不停地问自己,这篇课文有没有什么句式、段落或是篇章结构值得借鉴与学习的?边读边找,并及时将这些发现列出来。在此基础上,再去对照课程标准年段目标、课文所在单元的单元目标以及所教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等。通过找一找,相互对照,你就会发现哪些表达方式是学生“新的语言增长点”,就可以将这些内容作为教学的目标与内容。
如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星星的孩子》一文中有这样一句:“一个孩子坐在院子里,靠着奶奶,仰起头,指着天空数星星。”这是一个典型的连动句式,它不仅符合年段学习标准,也符合二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因此,教学这一课时,除了识字、写字的目标任务之外,我们可以围绕连动句式的学习来构建“指向表达方式迁移”的阅读课型,大体可以遵循“感知—深化—运用”这样的过程来设计教学。感知阶段,让学生读一读这个句子,然后把它拆分成五个单句。即一个孩子坐在院子里;一个孩子靠着奶奶;一个孩子仰着头;一个孩子指着天空;一个孩子数星星。让学生对比着读一读,体会连动句的简洁、连贯。深化阶段,教师可以找寻课文中同一形式的语言材料,对学生进行引导,提升认识。如可以引导学生看图说话:奶奶在干什么呀?学生也许会说:奶奶坐在椅子上;奶奶搂着张衡;奶奶笑眯眯地看着他数星星。等学生说好以后,让学生把这几个句子合并成一句话:“奶奶坐在椅子上,搂着张衡,笑眯眯地看着他数星星。”经过以上两个过程的学习,学生对连动句已经有了较清晰的认识。此时可进入第三个阶段,即运用阶段。在运用环节中,教师可以从文本中找寻合适情境进行迁移,如果文本中无法找到,可以从文本中延伸情境,或者用文本外的素材。如教师可以当堂表演自己从走进教室取来粉笔写课题这一过程,然后让学生进行说话练习。
限于篇幅,笔者仅举此一例。第二学段的段落学习,第三学段的篇章学习也是如此。一般来说,“指向表达方式迁移”的阅读课型,课文中都有比较典型的句式,或者是课文构段、成篇等结构上有比较显著的特色。拿到一篇课文,通过文本细读,如果它符合这个特点,我们就可以紧紧围绕“表达方式”的学习,按照“感知、深化、运用”这样的过程来设计教学流程。
二、着力语言的欣赏积累
当遇到文质兼美、诗情画意这样的经典美文,把它背下来,恐怕就是最好的教学目标。这时候,我们可以考虑采用“着力语言的欣赏积累”阅读课类型。这类阅读课可以怎么设计呢?笔者以特级教师王崧舟执教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孔子游春》中的一个片段来加以阐述。
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写得太美了。课后练习中也明确要求把这一部分背诵下来。面对这么优美经典的一个片段,如何落实“着力语言的欣赏积累”呢?王老师用了三个步骤。第一步:感悟。提问学生,孔子的课堂和我们现在的课堂相比有什么区别?孔子的课堂里有什么?学生通过找寻,发现孔子的课堂里有阳光,有桃红柳绿、草色青青的大自然,有欢腾的泗水河。待学生找寻发现结束后,王老师呈现了这样两组词组:阳光普照、泗水欢腾、桃红柳绿、草色青青,广袤的大地、茂密的森林、温暖的太阳、和煦的轻风。让学生反复诵读这两组词组。在完成了初步感悟以后,接着进入第二步欣赏:用师生接读的方式,让学生赏析语言,体会语言的准确和丰富。王老师引读“大自然”,学生接读“多像一位伟大的母亲”;王老师引读“广袤的大地”,学生接读“是她宽广的胸怀”……没有过多的讲解分析,王老师通过引读,通过课件呈现文本方式的变化,让学生体会到课文语言的美。这么美的语言如何让学生积累背诵下来呢?王老师的第三步积累是这么做的:通过不断减少文本呈现内容,领着学生由朗读到背诵。等学生差不多都背下来以后,他话锋一转:“同学们,你们发现没有,孔子的课堂里还藏着一个秘密,一半是真真切切看到的,一半是联想到的。”说着,他给学生出示半填空式的练习:“看到习习的春风,想到________。看到________,想到宽广的胸怀……”让学生试着默写。
“着力语言的欣赏积累”这类阅读课,针对的就是经典美文。遇到这类课文,我们不妨选用这种类型的教学策略。当然,感悟、欣赏与积累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选取王崧舟老师的课例做范例,主要是因为他的这个片段很有典范性。我们在实际教学中,一定要因文而异,因人而异,灵活处理。
三、侧重语文技能的习得
一篇课文既没有什么表达方式值得学习迁移,又没有优美句段值得欣赏积累,遇到这类课文,笔者一般会用它来对学生进行某项语文技能的训练。小学里要达成的语文技能有许多,譬如理解词语的能力、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能力、批注的能力、复述的能力、概括的能力等等。可以说,听、说、读、写等运用语言的技能一点不比字词句段篇的学习来得次要。因此,遇到这类课文,我们可以把重点放在“侧重语文技能的习得”上,借课文习技能。
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选学课文《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一文。可以说,文章平白如白开水。怎么用好这个材料呢?根据第二学段的年段目标,结合它所对应的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单元目标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笔者确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通过讲故事,练习复述能力。围绕这一目标,大体上安排了以下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尝试,进行提要性复述。让学生读课文想象画面,并用简洁的词语把画面说出来,再用这些词语说一说故事梗概。第二个环节提升,进行创造性复述。课文第五自然段花珊除妖这一部分是整篇课文最惊心动魄的。可以让学生把这一部分再想象成几个小画面,借助这几个画面,绘声绘色地讲一讲。等学生基本上都能复述后,笔者提出更高要求:添油加醋讲故事。让学生适当加入自己的想象,把故事讲得更生动、更形象、更丰满。第三个环节内化,进行全篇课文的创造性复述。
整节课,笔者就做了一件事——进行复述能力的训练。为什么侧重这项语文技能呢?除了前面提到的年段目标、学生水平等之外,还是“因文而异”。《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是一篇民间传说。山歌是拿来唱的,故事是用来讲的。因为它是一个故事,而且文白如水,且又是选学课文。因此笔者确定了这样的训练目标。另外,受应试观念的影响,复述等技能训练相对来说不太被教师重视。其实,复述是小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复述可以分为再现性复述、提要性复述和创造性复述。
四、倾向阅读策略的学习
综观当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最欠缺的恐怕是对学生阅读策略的指导。何谓阅读策略,简单说就是为了达到某些阅读目标,所采取的一系列有计划的阅读方法和技巧。譬如预测与推论、联结、视觉化、自我监测、问问题、启动先备知识、整合资讯等等。
目前,我们听到的绝大多数阅读课,基本上都是前面三种类型,“倾向阅读策略的学习”这一类型的极少。为了让大家直观了解何谓“倾向阅读策略的学习”类型的阅读课,笔者以台湾青年名师范姜翠玉老师执教的《老榕树下读报纸》一课为例,做一简单阐述。
《老榕树下读报纸》是作家李潼的作品。文章主要写“我从小学四年级开始,为祖父和他的老朋友每周读报半小时。这一习惯坚持了七年。为了让祖父们听懂,我必须把国文转化成台语,为了避免祖父们注意力不集中,我要精心考虑播报新闻的先后顺序。因为读报,也促使我走上了作家的道路”。
范姜翠玉老师是如何来执教这样一篇课文的呢?第一环节启动先备知识,进行自我监测。教师给了学生一组词语:阅读、旅行、睡觉、写作、游戏、思考、朗读、观察、发呆、劳动,问学生:“你认为做哪些事会帮助你成为一个好的写作者?”这个类似于意见调查的环节,开放性大,因为学生个体的差异,呈现出精彩纷呈的答案。第二环节预测与推论。上课前不告诉学生要上什么课文,学生不做任何预习。这是台湾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特色。为了让学生进行预测与推论,教师采用逐步呈现教材的策略。她给学生呈现了课文第一部分:我从小学四年级开始,有七年的时间,在每个星期天下午,为祖父和他的老朋友读报半小时。这个“每周一报”的语文经验,居然成为我走上写作之路的重要练习之一。教师让学生猜一猜“读报能为写作提供哪些重要的作用呢”。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教师逐一将学生的看法写在黑板上。第三环节整合资讯,提取信息。教师这时候才把教材发给学生,让学生静静地默读。学生拿到课文后专注的阅读情态以及那种极想快点印证自己猜测的神情,给人极深的震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提取出作者认为读报给他写作带来帮助的经验。之后,教师让学生进行学习成果展示,在展示的过程中进行资讯整合。最后再把这些信息与学生先前的猜测做对比,让学生发现哪些不曾猜到。
这是一节极其典型的“倾向阅读策略学习”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它让我们看到了异样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为我们因文而异用“课文”教“语文”打开了一扇窗。
学习语言,具体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学习字词句以及段篇,这是构成语言的物质材料;其次是学习听、说、读、写等运用语言的技能,这是语文能力的具体体现;再次是学习必要的语言知识和规律。学习语言好比盖房子。盖房子需要水泥、砖头、沙子等材料,这些材料就好比语言的物质材料;盖房子需要熟练的泥水匠,泥水匠盖房子的本领好比语言的技能;盖房子需要事先画好图纸,图纸好比语言知识和规律。
阅读不同文体的文本,应该采取不同的阅读姿态和方式。同样,教学不同文体的文本,应该采取不同的阅读教学策略。拿到一篇课文,我们该如何用好这个“例子”呢?因文而异,选取不同的阅读教学类型,让我们的语文课扎扎实实,让我们的学生一课一得,或学习表达,或积累背诵,或长进技能,或提升阅读策略。
[1]励汾水.小学语文有效练习探析[M].宁波:宁波出版社,2013.
[2]罗树庚.寻找核心教学价值 凸显语言文字运用[J].小学教学,2014(11).
(浙江省宁波国家高新区实验学校 31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