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统战视阈下的青年统战工作研究
2016-04-11刘晓潇
刘晓潇
(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1)
文化统战视阈下的青年统战工作研究
刘晓潇
(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山西太原030001)
2015年中央统战工作会议释放出重视青年的重大信号,新时期统战工作必然将“青年”纳入重要统战范围。做好青年统战工作,以“文化统战”作为切入点,更能取得持久稳定的效应。作为统一战线重要内容和途径的文化统战,要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基石,以“媒介素养教育”为纽带,以“社会文化培育”为母体,倡导、培育和引领健康向上、积极有为的青年文化,进而使广大青年始终保持昂扬进取的精神风貌,增强文化凝聚力和向心力,助推统战事业与和谐社会的发展。
青年;文化统战;青年文化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青年工作,作出许多重要论述,对当代中国青年寄予高度期望。2015年中央统战工作会议特别提出要团结留学人员、新媒体中的代表人士和非公经济人士的“年轻一代”,并将其列为重点统战工作对象,释放出关注青年、重视青年的重大信号。贴近青年生活,研究青年问题,搞好青年统战,已然成为新时期统战工作的必修课。本文尝试以“文化统战”之视角切入,力求解析出通过青年文化建设来推进青年统战工作的一些有效路径。
一、将“青年”纳入重点统战工作对象是必然趋势
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之后,中青舆情监测室作了一项抽样监测。在新闻、微博和博客论坛平台上,随机抽样分析的2000条网民留言显示:31.2%的网民认为,在统战工作中最应重视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的青年力量。青年的创造力与影响力不言而喻,将“青年”纳入重点统战工作对象是必然趋势,理由有三:
首先,“大统战”视野下,统战不再局限于政治形态,而是扩展到经济、社会、文化、国防、外交等各领域。“大统战”的广泛性、包容性、整合性、和谐性和长期性,决定了新时期统一战线的团结范围更广、工作领域更大、手段策略更灵活。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青年发展是“大统战”的题中之义,统战工作的着力点和难点都在青年一代。
当今中国,“大国崛起”曙光在前,但同时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更需要以人才强国为抓手,凝聚发展智慧,在此历程中,青年才俊将成为重要主体。统一战线要以更加高远、更加开阔的视野,争取人心、凝聚力量,充分发挥统一战线“大团结、大联合”作用;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实现党和国家的宏伟目标而团结奋斗,就必然要将目光聚焦于青年身上,这是时代发展和社会情势的要求。
统战“新思维”,能给青年带来相对公平公正的发展平台和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使其能够更加自觉地投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中去;同时,作为统战事业的重要方面,青年群体在明确自身定位后,能够更积极地与社会发展的其他要素相调适,从而切实形成工作合力,服务正在发展崛起、更加文明健康的中国。
其次,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力量的进步性和破坏性,都是不证自明的。青年作为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作为希望和未来,引起重视只是时间和程度的问题。
关于“青年”,最经典的论述,要归于毛泽东。1957年11月17日,莫斯科大学,数千名中国留苏学生和实习生,期盼毛主席的接见。由此,毛主席留下了这段著名的嘱托:“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八九点钟的太阳”,意喻极度充盈的生命力,集中体现在青年数量和力量上。根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我国16至26岁的年轻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7%,达2.25亿,按绝对人数已一跃成为世界上的“第五大国”,而这一统计还未把27_34岁的青年人口计算在内。这是从数量上来看,人数之众,不可小觑。
从青年力量上来看。1919年五四运动,为青年力量之博大提供了历史证明,而此类证明不止一例。高尔基说得好:“我们的青年是一种正在不断成长、不断上升的力量,他们的使命是根据历史的逻辑来创造新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条件。”应该说,青年最富有朝气和梦想,振兴中华的历史进程,始终与中国青年相关联。
青年力量的进步性,体现在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各个时期。青年们用自己的方式,回应着事关人类发展的环境、贫困、和平等问题,而他们的回应也日益引起国家的关注和重视,例如:在欧洲,年轻人在政治舞台上的作用越来越重要。1993年,欧盟通过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其中第149条专门就青年人的发展作了说明;2002年,欧盟理事会建立了欧洲国家青年合作领域框架,力图给青年人搭建更广阔的舞台,让他们参与推动社会进步。青年们正在以其不懈的努力推动着社会进步,塑造着具有时代烙印的未来,其特有的力量与智慧不可小视。
再次,青年力量有进步性,也有破坏性。青年不会天然成长和成熟,推动社会进步的年轻人自身也面临很多挑战,需要教化和引导。当前,青年思想观念日益多样、群体结构不断分化、利益格局更加复杂,引发了许多备受关注的青年问题。做好青年爱国统一战线工作,维护社会和谐与进步,有赖于这些问题的合理解决。
新世纪以来,全球化、信息化、草根化愈演愈烈,让转型社会中的青年们处于前所未有的活跃时期。他们的话语权不断增大,但随之也带来了生存压力陡增、社会文化不适等困惑,使得青年问题再次现实地构成了社会问题的一部分。大到气候变化、金融危机、世界安全,小到青春期性心理类问题、人际关系类问题、就业困难问题等等,都是当代青年迈向未来绕不开的现实问题。在中国,由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和青年群体内部的巨大差异,使得此类青年问题尤为突出,引发了许多误解甚至冲突。
很多青年问题的源头,在于不能真正地切近青年群体。我们面对的是一个纷繁复杂、变动不居的群体,要深入了解他们,反映他们的心声,团结教育他们,为他们搞好服务,确实是一项极其艰难而又必须做好的工作。
二、文化统战是做好青年统战工作的重要抓手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历史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使得青年群体的时代特征更为突出和复杂。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实现中国梦,需要依靠青年,也能成就青年;要深入研究当代青年成长的新特点和新规律,把准方向、摸准脉搏,牢牢把广大青年团结和凝聚到党的周围。
“把准方向、摸准脉搏”,是做好青年统战工作的关键所在。与以往的青年群体相比,当代青年对时代发展和社会情势的感知更为深刻,受各种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思潮的影响也更为强烈;同时,由于多数青年的价值观尚未定型,所以往往兼收并蓄,在思想观念、价值理念、思维方式上呈现出多元、多样和多变的特点。在这种背景下,以一元主流价值形态引导当代青年正确认知和处理多元价值冲突、坚定理想信念,成为做好青年统战工作的突破口。意识形态工作,归属文化范畴,由此,文化的力量也就凸显出来。
文化的凝聚力和整合力为实现“大团结、大联合”提供精神动力和价值支撑,巩固统一战线赖以建立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确立统一战线赖以发展的共同目标和共同理想。文化统战正是基于文化理念、利用文化功能,促使一定的社会力量形成整体联盟,从而实现争取人心、凝聚力量的统战方式。这种方式因为从意识形态根源入手,所以更彻底、更稳健,取得的效应也更长远、更深厚。
因此,鉴于青年群体在意识形态领域的特有表征,从“文化”角度切入,在“文化统战”的视阈下,倡导、培育和引领健康向上、积极有为的青年文化,增强文化凝聚力和向心力,进而使广大青年始终保持昂扬进取的精神风貌,是新时期做好青年统战工作的有效路径,更是精神内核。事实上,对青年文化的关注和研究越来越成为显学,也正是因为大家发现,把握当代青年的最佳途径,就是了解青年的文化现象。而了解青年,是团结青年的基础。
由“文化”定义类推可知,所谓“青年文化”,特指青年群体的精神需求、生活方式、行为模式以及价值观念的复合体,是与“青年”俱在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包含了服饰、语言、时尚、消费方式、闲暇追求以及审美观、道德观、婚恋观、人生观、价值观等诸多要素。其中,“价值观”是青年文化的核心要素,涵盖所有青年的生活现象,成为青年的人生坐标,支配着整个青年生活。
与主流文化相比,青年文化往往被视为亚文化,因而兼容了亚文化的批判性、自发性、非主流性和青年的创新性、模仿性、不确定性,表现得更为活跃鲜明、流动易变、多元开放和自发自我,而现代传播媒介的广泛流行,又使得这一文化形态越来越引人注目。
问题在于,这种处于破坏、颠覆状态的亚文化,容易使涉世未深、尚不成熟的青少年产生错觉。由于青年亚文化一般都呈现出抵抗主流社会文化的姿态,再加上其表现形式前卫怪异,使得青少年很容易不加辨别地接受附着于其上的价值取向,进而把亚文化宣扬的价值观念当作主流的健康的价值观念来吸收。青年亚文化对青年潜移默化的影响,以及与生俱来的边缘性、破坏性和颠覆性,决定了其必须加以引导,才能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三、文化统战视阈下建设青年文化的有效途径
在文化统战的视阈下,如何卓有成效地倡导、培育和引领青年文化,需要找准着力点。文化统战中的“文化宽容”,既要包容多种文化模式共存共荣、共生共长,更要有鲜明的文化主张和文化态度,树立起明确的文化形象,即主流价值观。鉴于青年文化的核心要素也是“价值观”问题,故青年文化建设的着力点就在于主流价值观的确立和巩固。主流价值观的确立和巩固有很多途径和形式,与“青年”关系较为密切且行之有效的,有以下几点。
(一)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基石
青年教育有其复杂性,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各种因素综合施力,但相对家庭和社会来说,学校是青年教育最集中的场所,也是青年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养成的主要精神环境,尤其是高等教育阶段,故文化统战的切入点也在高等教育。当然,高等教育有其自身规律和特点,文化统战所包含的多党合作文化、政党政治文化、阶层和谐文化、民族融合文化、海外归心文化、炎黄“根”文化等文化内容,不能生拉硬拽地填塞到高等教育过程中去。
文化统战需要技巧,需要考虑青年的接受力和理解力;文化毕竟是软实力,统战文化的浸润作用也应该是潜移默化的。这就要求文化统战的无形之手牢牢把握住高等教育的人文环境和文化氛围,即“校园文化”。也就是说,要在当今高等教育中体现文化统战的力量,校园文化应该发挥重要作用。校园文化是学校本身形成和发展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其中,青年学生的思想观念、心理素质、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等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随着当代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进入互联网环境,青年文化的触角也伸展到高校,当代青年尤其是大学青年,日益受到青年文化的浸染,其人生与社会、理想与追求、情与爱都在其中表现出来,青年文化现实地体现着青年大学生精神生活的社会关系。作为青年的主要聚居地和青年文化的繁衍之地,大学校园为青年文化建设提供了广阔空间。由于青年文化主要涉及价值观问题,所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成为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引领青年文化的两大抓手。
首先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文化化人的手段之一,青年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也最为直接。如果说思想政治教育为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提供了强制性的正向优化,那么青年文化则以“涵化”的形式作用于大学生的思维和心理系统。由于这种习得靠周围环境和人群自然得到,所以更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感受和认知,也必然会干扰或阻碍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化,甚至偏离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
在这种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和内容都要升级。首先,思想政治教育不能无的放矢、大而化之,要更有针对性。既要研究新时期大学生群体的整体特征,又要研究其内部结构分化带来的群体差异,还要研究学生青年群体与社会青年群体的差别。在充分了解和把握受教育者心理定势、情感认知及思维结构的基础上,因类施教、分层施教。其次,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因循守旧、墨守成规,要更有创新性。有研究者发现,近几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上重新重视起生命教育、公民教育,在形式上引入探究式教育、手段上拉入网络教育,甚至大学生思想政治辅导员团队也向专业化和职业化发展,等等,这些都是新形势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益探索,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与青年文化因子的有益结合。
再来看理想信念教育。青年文化产生的原因很多,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传统文化的缺位和外来文化的渗透。二者的相互作用直接导致了青年群体理想信念的普遍性缺失,而理想信念的缺失,又成为做好青年统战工作的思想隐患。
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外来文化尤其是西方文化的传入无可规避。由于东西方文明的差异和冲撞,使得广大中国青年在文化调适的过程中,非但没有找到融会贯通的路径,反而走失在西方文化的迷雾中,既不能汲取西方文明的营养,更不能秉持住民族文化之“根”,造成了在对外来文化的生搬硬套和对传统文化的轻蔑漠视中的茫然失措。因此,将华夏文明优秀的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精神持守和理想信念归位,是重建青年理想信念的根基,也是培育健康有为的青年文化的基石,更是文化统战的基本方面。
(二)以“媒介素养教育”为纽带
媒介素养教育,是随着媒介尤其是新兴媒介的广泛应用而产生的新概念,是一个复合词,其理解由“媒介素养”和“教育”两部分完成: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于媒介信息的选择、使用、理解、质疑、评估以及制作和生产媒介信息的知识、技巧和能力;媒介素养教育,即是如何引导或创造条件使社会和公众有能力科学地、理性地接触和使用媒介,旨在培养人们对媒介本质、手段及其效应的认知力和判断力。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文化统战要充分发挥效力,就不得不与时俱进,关注、研究和利用新兴媒介。同时,由于青年文化的发展蔓延主要归功于网络媒介的推波助澜,新兴媒介在为青年创造独立精神社区的同时,也伴生了媒介素养问题。青年不仅是新媒介的主要接触者和积极使用者,也是最容易受到互联网不良信息影响的群体,还是网络犯罪受害者的“重灾区”,这就使得青年媒介素养教育尤为迫切,故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正规教育体系,培养青年的媒介批判意识,使其能够辨别和抵御大众传媒的不良影响,已势在必行。
在中国,青年媒介素养教育的启动虽晚,但教育界专家们已经在教育途径、方法等方面有了很多成功的思考和探索,比如:主动以丰富生动的文化产品和娱乐形式占领新媒介领域;制作更符合青少年心理和口味的文化产品;将传统教育内容与数字化媒介有机结合;强化媒体自律,强调媒体对青少年的社会责任;形成全社会对媒体的监督,从根本上营造积极健康的媒体环境,等等。应该说,这些方法都是合理的,而且是行之有效的。但是,笔者认为,青年媒介素养教育不能只在形式上做文章,而应该正本清源,在研究、把握和针对青年群体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育理念上的革新。
首先,摆正对“青年”的认识。青年对自己亲身参与的文化最容易产生认同,这也是青年文化为何影响至深的原因。所以,关注青年“使用与满足”的客观存在,才能导出正确合理的教育模式。所谓“使用与满足”,简单来说,就是青年地位和价值的认同感。青年沉溺于网络媒介的诱因之一,就是家庭或社会没有为他们提供适当的存在空间,忽视了他们的存在感,微信朋友圈流行“刷存在感”也是这个道理。目前,虽然社会舆论已经初步形成了重视青年的大原则,但在广大教育者特别是家长眼中,他们不过还是“孩子”而已;而对广大青年来说,“孩子”是他们最不愿意加诸己身的称谓,因为其中包含着有意无意的漠视或轻视。所以,为青年留出合理的讨论空间,让他们发出声音并认真聆听,从思想上重视,从心理上尊重,给予他们“需要感”和“价值感”,才能在媒介素养教育中把青年的注意力和作用力导向更有建设性的方面。
其次,摆正对“媒介”的认识。长期以来,教育界尤其是家长对青少年使用新媒介充满了恐慌,视其为洪水猛兽,训诫方式经常是专制性的,盲目批评、责骂甚至暴力对待。这种教育理念,缺少沟通和理解,很难引发青少年的情感认同,因此效果有限,甚至会产生负面效应。所以,媒介素养教育的前提是对媒介的理性认知。媒介本身无害,只是当受众和传者误读、误用或刻意扭曲时,媒介才成其为问题。媒介素养教育的出发点不是向青少年灌输“媒介有害论”,而是要让他们明白,媒介文化健康的价值取向和使用方式是什么,在网络世界中如何正确区分利弊、合理取舍。
教育理念是教育行为的先导,对青年的媒介素养教育依赖于教育者本身的媒介素养。所以,青年媒介素养教育要置于国民媒介素养教育的大框架下,才能更好地发挥效力。
(三)以“社会文化培育”为母体
时代、民族、经济、政治等社会因素,是青年文化的母体:一方面,青年文化必然会承继社会主体文化的发展路向;另一方面,作为社会文化系统子集的青年文化必然要承受社会文化大环境的影响。所以,青年文化建设必然要放在“社会文化”母体中来孕育和养成。
由于社会文化的文化结构主要地由社会意识形态构成,因此在中国,社会文化“母体”集中地体现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又集中地体现为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
青年文化的时代性和进步性决定了它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中起着驱动作用,青年群体将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主力军,习近平总书记也对此作了充分肯定:“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青年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基本遵循,并身体力行大力将其推广到全社会去。”
同时,基于青年文化的批判性、颠覆性和破坏性,在青年文化建设中,更要强调社会先进文化的浸染和引领作用。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先进文化建设的要点和目标,是承接和弘扬中国自古所崇尚的和为贵、和谐为美的和谐社会理想,建设各阶层人民和睦相处、和谐共治的和谐社会,因此青年文化发展战略也要纳入和谐社会建设的总体规划之中。在和谐社会的框架下,倡导建立“青年友好型社会”,从而形成青年文化与社会文化的良性互动,不仅需要青年自身用力,更需要全社会发力。在这一过程中,由于青年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对主流社会的抵触甚至对抗,因此如何找准接洽点,从而实现两者的合流,将是青年文化建设的重点和难点。
我们知道,统战工作的基本要素是“人”,统战工作就是做人的工作;同时,由于文化的本质就是“人化”和“化人”,故统一战线的深层基础就是文化力量。在中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育具有鲜明时代性、浓郁民族性、高度民主性、深广群众性、积极创造性的先进文化,以社会先进文化的凝聚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既是文化统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文化统战视阈下建设青年文化、做好青年统战工作的归依,更是统一战线“文化化人”的意义所在。
(责任编辑白继英)
D613
A
1008-9012(2016)01-0037-05
2016-02-28
刘晓潇(1985-),女,山西朔州人,中山大学哲学硕士,山西社会主义学院统一战线教研室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华文化与统战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