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策略的探究
2016-04-11江西省赣州开发区汽车科技城高山小学校赖小华
江西省赣州开发区汽车科技城高山小学校 赖小华
小学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策略的探究
江西省赣州开发区汽车科技城高山小学校 赖小华
小学数学教学对于学生人生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可以引导学生始终保持对数学学习的兴趣,逐渐会内化成学习数学的习惯。但是在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之中,老师过于依赖应试教育,使数学课堂过于沉闷、无趣,并未重视对学生动机的激发,这样的教学不能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出来,会阻碍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之路的顺利发展,也不利于老师打造高效的数学课堂。本文以激发学生的动机为主,阐述了一些提高学生学习动机的策略,期望对于小学数学老师的教学能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小学数学教学;激发;学习动机
动机是指人们行为的推进因素,简单来说便是人们从事某事之时思想对其的支配。而小学数学是一门逻辑性较强,思维度较高的科目,存在高度抽象的特征,这对于小学生来说会感觉乏味且难以理解。因此,在教学之中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便显得非常重要。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也决定着教学质量的高与低,更决定了学生能否掌握技能知识。如果在数学教学之中,能够正确地掌握、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便可以将学生的内在潜能挖掘出来,才可以促使学生的智力得到较好的提升,才可以使学生的数学成绩与能力达到质的飞跃。
一、设计有趣的课前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一个精彩的课前导入,便预示着教学已经成功了一半。课前导入环节对于学生能否掌握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老师要重视课前导入环节,要精心设置一些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导入内容,这样便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探究欲望,自然而然会跟随老师的教学步伐完成整节课的学习。比如在学习“分数的性质”时,老师可以设计一个学生们都喜欢的熊大熊二的故事导入:有一次,熊二饿了,熊大便去森林找吃的,回来的时候抱了一大罐蜂蜜,这是熊二最爱吃的,熊二口水都流出来了,便奔过去,要抢熊大的蜂蜜,熊大拦着他说:“熊二,你要吃这个蜂蜜的2/3、4/6还是8/12呢?”熊二思考之后说:“我吃8/12的蜂蜜,分母较大的肯定是最多的,这样才会吃得最多,哈哈,熊二开心地笑了。”这时,熊大也笑了。这个有趣的故事讲完之后,班级中大部分的小学生都惊呆了,但是又不太明白熊大笑的是什么意思,都非常渴望老师讲解一下,这时便是老师顺着学生的疑问引导他们进入新知探索的环节,这样便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二、善于设置游戏环节,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小学生年龄小,自然会被新奇有趣的事物所吸引,而数学课堂每节课的时间都较长,如果老师单纯去讲,学生可能一会就没有兴趣了,所以老师可以利用学生喜欢的游戏环节,将游戏环节融入到教学中,这样便可以刺激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老师在游戏中进行正确的引导,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快乐,同时还可以使其掌握数学知识,达到了真正的寓教于乐的效果。此外,游戏环节需要学生们真实的参与,会给学生提供较多的操作环节,可以使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深刻的记忆与运用,可以培养学生们的团结合作精神。因此,利用游戏环节,不仅使学生们学到了知识,还会促使学生们全面发展。
比如在学习“梯形的面积”时,老师可以设计一个游戏环节,给学生们准备好纸和剪刀,使学生们自己动手操作,发现梯形的构成部分和构成规律,是由正方形或者长方形加上三角形组成的,这样学生们便可以深刻地记住梯形的面积公式,以及公式的由来,会使学生发现学习数学的奥妙,自然会达到激发其学习动机的目的,也使学生们喜欢上自己动手操作。
三、让学生自编习题,主动探索学习规律
传统的教学,我们采取题海战术,重复练习,把学生搞得精疲力竭,学生无法体会知识的真谛,感到数学枯燥无味。我们可以鼓励学生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在课外自编习题,下一堂课全班交流解答,来引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学生由衷地希望自己的习题比别人编得好,故学习兴趣浓厚,同时,自编习题的过程也是学生通过积极思考,主动探索知识结构和学习规律的过程。我在每章知识结束后,选择有关小升初试题,通过分析试题结构,介绍试题编拟理念“立足书本,来源书本”,以及编拟方法,使学生认识到掌握典型习题解法的必要性和解决综合性习题方法,树立战胜考试的信心,同时也学会了处理较难问题的方法以及编拟习题能力,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
综上所述,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对于学生的终身发展都是极其有利的。小学数学教材之中有很多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点,老师要善于研究和挖掘教材内容,这样才可以将学生的特征与教材相结合起来,才可以为学生设计出多元化的激发学生动机的方式,才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最终达到提高学习能力的目的。
[1]王廷美.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策略[J].中华少年,2016(12).
[2]徐珊.浅谈小学教学中学困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