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经验,让数学课堂充满张力
2016-04-11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震泽实验小学沈晓蓉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震泽实验小学 沈晓蓉
活动经验,让数学课堂充满张力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震泽实验小学 沈晓蓉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把数学教学中的“双基”发展为“四基”,即除了“基本数学知识”和“数学基本技能”之外,还加上“数学基本思想”以及“数学基本活动经验”。这就要求在现今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除了要掌握知识与技能之外也要重视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学生只有在课堂中主动参与活动、获取经验、运用经验,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让数学课堂充满生命的张力。
一、贴近于生活的活动经验,让数学课堂充满实用性张力
当下的教育体制,大部分学生都是死读书,很少会将知识运用于生活,所以数学课堂教学任务除了传授必要的数学知识外也要让学生意识到数学的生活化,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生越是关心生活、了解社会,就越能接受新的数学知识,越能轻松学习。苏霍姆林斯基曾言:“源于生活的教育是最无痕的教育。”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数学,在日常生活中培养数学头脑,数学思维习惯,逐步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并学会经验迁移,让数学课堂充满实用性张力。
例1 在讲授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正数、负数、0大小比较时”时,我先用投影展示出若干个城市的温度。分别为:南京——0℃、三亚——零上20℃、哈尔滨——零下20℃。然后提出相关问题:
(1)这三个城市哪个温度最高?哪个温度最低?
(2)零上20℃是什么数?零下20℃是什么数?
(3)正数、负数、0的大小关系如何?
评析:知识来源于生活,某些日常生活中经验的积累,可以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进而解决新问题,从而意识到数学学习的实用性。
二、模型化活动经验,让数学课堂充满思维性张力
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与低年级同学相比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很多问题的解决还是需要依靠形象思维。对大部分同学来说规律的发现、答案的求证就是从具体的形象出发,学生通过自主实验、仔细观察,从而达到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目的。特别是在面积单位的教学中,更是需要具体实物来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探索经验,让数学课堂充满思维张力。
例2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有一节内容是学习面积单位“公顷”。“公顷”本身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学生不大容易理解到底“1公顷”有多大?所以我在讲授这一部分内容时先带学生在操场上走了100米,了解100到底有多长,然后告诉他们1公顷就是指边长为100米的正方形面积。小学生对于抽象的图形想象存在着一定的困难,所以我就带学生在校园里走了边长大约为100米的正方形,并跟他们讲述一公顷大约为我们自己学校面积的三分之一。以具体的学校为依据,在此基础上估计一公顷就很简单了。
评析:从个体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角度来看,儿童的动作思维、形象思维产生较早,抽象思维出现较晚。对于刚刚进入高年级的小学生来说,直观的观察、形象的实物是非常重要的,这对他们抽象思维的形成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有利于他们更准确、快捷地开展探索活动,更有利于他们对枯燥概念的理解、记忆与运用。
三、操作化活动经验,让数学课堂充满实践性张力
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课改后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学习方式,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提高课堂的时效性。教师应组织现实的、有趣的、跟教学内容相关的,并且富有挑战性的操作活动来开展教学。如:利用裁剪、拼接研究相关平面图形的面积推导问题,从而发现数学性质,引起学生探究问题、发现问题的求知欲望。
例3 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
在推导梯形面积公式时,教师先让学生拿出事先剪好的六个梯形,让他们两两组合,看他们能拼成哪个常见的平面图形?注意提醒学生在拼接的过程中思考以下问题:
(1)拼成平行四边形的两个梯形有什么关系?
(2)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与梯形的上底、下底的关系?平行四边形高与梯形高的关系?
(3)每个梯形面积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关系?
评析: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观察,记录数据,分析数据,了解到①平行四边形由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拼接而成,进而联想到每个梯形的面积应该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②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上底+下底,平行四边形的高=梯形的高。结论得出的过程中同学之间可以相互讨论、相互质疑,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加深了同学们的感情,而且也能产生不一样的头脑风暴。
四、兴趣化活动经验,让数学课堂充满活力性张力
学生不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关键在于学生的参与度,参与度越高,学生获得的知识经验就越多、越容易,所以在教学中适当引入游戏、故事、竞赛、小礼品等是非常必要的。在放松的情境下思考数学知识,不仅可以激起他们思维的浪花,而且也能将他们牢牢地抓住。学生在这种轻松、不恐惧、不害怕、不紧张的课堂中投入学习,内在潜能才能得到完整的激发,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例4 二年级学生学习“统计与猜测”时部分同学并不能很准确地理解“一定”、“可能”、“不可能”这些抽象的词语,所以我在教学时设计了一个小游戏,让学生亲手实验,具体操作,并在游戏中体会、感知。
上课时教师拿了一个骰子进教室。
师:“今天我们上新课以前先做个小游戏,游戏名叫掷骰子。”
学生:“好。”(学生跃跃欲试)
师:“在我每次掷骰子以前你们必须先回答我一问题。第一个问题:我能掷出9吗?”
学生:“一定不能,因为骰子里没有9点。”
师:“我可能掷出6点吗?”
学生:“可能。”(学生自己上台掷骰子时发现有时候掷出了4点,有时候掷出了6点)
师:“每次都能掷出6点吗?”
学生:“不可能。”(学生根据刚刚这位同学掷骰子的结果得出结论)
评析:游戏是孩子认识世界的其中一种途径,尤其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他们几乎一直处于游戏的状态。游戏中玩耍,游戏中学习。况且某些数学游戏所蕴含的知识恰好与教学内容本身相符,那么数学游戏恰好利用这点,使原本枯燥乏味的数学生动起来。
数学活动经验是知识,是学生经过数学学习后对整个数学活动过程产生的认识,包括体验、感悟;同时数学活动经验是过程,是经历,学习个体必须主动地通过眼、耳、鼻、舌等感官直接接触客观外界,不断地尝试而获得。实践越多,获得的经验越多、越丰富。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师必须精心设计、合理组织数学活动有效开展教学,帮助学生积累各种数学活动经验,从而让学生学会学习,快乐学习,有效地学习,让数学课堂真正地张弛有度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