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政治认同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模式创新探究

2016-04-11李效武

社科纵横 2016年8期
关键词:理论课考核政治

李效武

(平顶山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河南 平顶山 467000)

政治认同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模式创新探究

李效武

(平顶山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平顶山467000)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引导大学生不断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的主渠道、主阵地,其教学效果是需要通过创新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方式予以实现。随着时代的发展,现有的课程考核方式越来越显示出不足。通过深化思政课考核评价模式创新,形成全面、系统、客观、公正的评价体系,是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努力方向。

政治认同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评价

政治认同是协调民意、凝聚力量、实现国家政治统一的有效方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引导大学生不断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的主渠道、主阵地,其教学效果是需要通过增强教学的影响力、说服力实现,更需要创新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方式实现。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环境的变化,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考试改革、考核制度与方法上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依然存在着目标不够明确、内容不尽合理、形式相对单一等不足。《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明确提出,“坚持知行合一原则,创新考试考核办法,探索建立科学全面准确评价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效果的评价体系。”这对于大学生积极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认真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以政治认同为视角,从“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界定及其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地位,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评价模式的现状,考核模式创新需要遵循的基本理念,构建科学评价体系的具体构想”等四个方面对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课考核评价模式进行探讨。

一、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界定及其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地位

所谓政治认同,即社会成员在一定的政治生活和政治发展中所产生的情感和意识上的归属感,具体体现为政党认同、国家认同、制度认同、体制认同、理想认同、政策认同、宗教认同等等。亚里士多德也曾指出,“一种政体如果要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必须使全邦各部分(各阶级)的人们都能参加而且怀抱着让它存在和延续的意愿。”政治认同既是把社会成员团结和组织起来的重要凝聚力量,又是激励和促进社会成员共同奋斗与前进的重要思想基础,同时还是社会成员共同遵循的价值目标和理想归宿。我国正处在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无论是政治组织,还是社会组织,抑或是广大社会成员,都难以避免地产生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方面的差异甚至逆反。面对这样一种现状和趋势,用社会发展的远大目标和共同理想来增进当代中国的政治认同,就愈益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必须完成的一个重大任务。大学生作为青年中的精英,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政治合法性的重要青年基础,他们的政治认同程度不仅关系自身政治素质的高低,而且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在经济社会发生深刻变化的时代条件下,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加强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一方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另一方面培养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对促进大学生提高政治鉴别力、增强政治敏锐性、树立正确的政治价值观具有特殊作用。而采取什么样的评价模式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进行考核,是能否实现上述教学目的的关键。在多元文化激荡和信息技术发展的今天,创新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模式,探索建立科学评价学习效果的评价体系,应该是我们的努力方向。

二、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评价模式现状

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考核评价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不突出,多数高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采取的考核方式仍以“重理论知识的识记、轻素质能力的应用”考核方式为主。许多高校沿用以期末总结性考试或闭卷笔试为主的考试方式,以考试分数高低作为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评价标准。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考评模式已越来越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需要,很难较好的完成政治认同教育的任务,突出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忽视学习过程考核,考核方式目的化。本来,考试只是手段,是检验学习过程是否达成教学目标的手段。通过考试,督促学生学习,促使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检验课堂教学的实效,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应有的目标。然而,这种把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当作了唯一的评价方式,对于教师,为了吸引学生,什么内容精彩就讲什么内容,完全不顾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系统性,考试时老师划范围、列重点布置学生准备,考试结束意味着该课程教学内容的完成,教师最后评出成绩,这门课程就结束了。对于学生,上课时大多在玩手机,听到精彩的部分才抬头听一听,好笑的时候配合笑一笑,期末时把老师布置的考试内容突击准备一下就万事大吉,考试是为了成绩,不仅要考试合格能顺利毕业,而且要尽量获得高分,以此作为评定奖学金、当班干部、入党和评选各类先进的先决条件。教师为考试而教,学生为考核而学,你好我好大家好,手段在无形中异化成了目的。

(二)忽视综合素质考核,考核方式功利化。作为对高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和主阵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肩负着帮助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把教学体系转化为信仰体系的历史重任。但是,现行考核没有实现教学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目的。改革开放尤其是实行市场经济以来,大学生深受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的影响,实用主义思潮在大学生群体中有相当大的市场,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即功利原则也影响到校园的每个角落。思想政治理论课“无用论”相当严重。而现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方式又进一步强化了大学生的功利化取向。大多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核是把学生成绩分为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两部分,平时成绩以学生考勤、作业和实践报告作为依据;期末考试题多以选择、问答等客观性试题比重大,而以体现学生创新思维、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综合思考、分析论述等主观性试题比重少。平时和期末成绩是4:6,只要学生不旷课,按要求完成作业,平时成绩就会很高,所以,一学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成了考试前几天的突击学习,一张试卷定成绩。这种呆板、僵化的考核方式根本不能激发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的积极性。

(三)忽视评价多样性,评价主体单一化。教学评价是对教师的教学过程及教学效果进行的价值判断,即教师的教学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应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程度、思想道德情操的养成提升程度和教材体系到信仰体系的转化程度的评价。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体系中,往往只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评什么、怎么评,全由教师说了算。对学生的评价也往往侧重于对学生学习知识的程度进行考核和评价,而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情感、心理和价值观等综合素质的考察比较缺乏。而对于教学过程另一个主体的学生,则扮演着被评价者的角色,消极被动地接受教师对自己作出的评价。还有,不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应该有不同的评价内容,但事实是,教师都用知识的掌握程度这个同一根尺子对学生进行评价,这是不科学、不客观的。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考核评价应注重学生的理想信念、政治觉悟、行为表现和思想道德等的考查。而教师在这些方面只能做阶段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过程性评价还应该有班主任、辅导员、学生自己以及与其在一起学习生活的同学。

三、考核模式创新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

考核是教育评价的一种重要手段,具有直接检测学生学习效果和间接评估教师教学效果的双重功能。部分传统的考核方式违背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目标,扭曲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本质,造成学生的认知和行为的不一致,更难以实现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任务,因此,必须对高校思想政治课考核评价模式进行创新。在对考核模式进行改革创新时,不能率性而为,仍要坚持按规律办事。《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明确提出,“坚持知行合一原则,创新考试考核办法,探索建立科学全面准确评价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效果的评价体系”。

(一)知行合一原则。知识是教育得以进行、价值得以传递的必要前提,教育目标的实现必然以知识作为载体,这既是教学本身的要求,也应成为考核的对象之一。思想政治理论课需要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进行传授,让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入脑、入心,最终通过基本理论的学习内化成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实践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生命力,思政课的考试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结合,一方面要考查学生运用理论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激励学生关注现实;另一方面要考查学生是否在实践中把思想道德品质内化为实际表现。理论和实践两者相辅相成。

(二)考核内容全面性原则。围绕学生的全面自由发展,围绕21世纪人才素质的需求,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政治思想、道德素质、法律素养等综合素质。考核的内容设计不能仅局限于书本,更应来自生活,考核所测试的,不仅仅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测试学生查阅资料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更要测试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价值判断能力与实践能力。

(三)“互联网+”原则。移动互联网时代,给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带来深远的影响。互联网云平台技术,使得思政课的考核呈现了新的特点。基于互联网云平台空间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考核模式,把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融为一体,使得考核结果更加全面、客观、可信。

四、创新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的具体构想

著名教育学家泰勒曾指出:“评价过程在本质上是确定课程和教育大纲在实际上实现教育目标的程度的过程。”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属于课程评价的一种,更是德育评价的一种,但又不同于一般的课程评价,也不同于一般的德育工作评价和品德测评,很大程度上是政治认同度测评的重要手段。因此,要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就必须创新考核评价体系,构建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正是可供选择的路径之一。

(一)清晰认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考核的认同内涵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使之树立社会正能量,理解并掌握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在当今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多元化的思想意识形态和信息迅速膨胀和传播,这些难免会影响到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取向,因而强调对大学生进行政治认同的引导,是非常必要的。所以一方面要在课堂教学的随机讨论中,鼓励学生从不同的思路、观点、角度来分析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处理问题,让学生充分体会理论知识的魅力。鼓励和肯定学生运用理论知识支持自己的观点,让学生享受自由的学术空间。同时要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分析问题,从哪些知识点来引人问题的核心,真正使大学生体会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用性。另一方面采用多元化手段,引导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对“三个自信”的认同,从而自觉接受、自愿遵循和自觉服从以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对我国民族文化,优良传统,善良风俗的广泛认同,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凝聚力之所在,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考核设计,必须要强化对这些主要观念的认同,要结合现实生活,创设一些具体形象的生活情境,尤其是创设一些会出现强烈价值冲突的生活片段对大学生进行情感、信念、意志和行为方面的考核,通过思考和答题,测试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政治立场和伦理情操等,深层次地展现大学生的政治认同程度。

(二)开辟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的新空间

1.利用新媒体拓宽课程考核的空间。当前高校大学生以“90”后群体为主,他们较以往几代人相比,生活条件普遍得到了改善,生活环境得到了普遍的优化,而且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他们获得信息和知识的方式,也越来越依赖各种新媒体。2015年,平顶山学院针对该校大学生做了一个关于“高校思政课教学‘进头脑’状况”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的1500位学生里面,当被问到“你了解社会政治经济信息的主要渠道为什么”的时候,有28%选择了门户网站,25%选择了思政课教师,12%选择了微信与微博,14%选择了同学,通过结果可以看到,选择通过新媒体的数量已经超过了通过思政课教师的数量,这说明新媒体已经成为影响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渠道,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就必须要与时俱进,及时利用好门户网站等新媒体,不但是在日常教学中要利用新媒体,在课程考核时也应当利用好新媒体,将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考核的空间从现实空间扩宽到信息网络空间,如部分高校利用互联网云平台技术,设计开发了课程考核的软件,实现了无纸化考试,实现了学生考试的网络化。

2.结合多种考核形式,增强考核的人性化和科学性。灵活运用新媒体的平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核,需要大量的现代化和信息化技术作为支撑。教师将涉及大学生政治认同度考核的相关内容设计成科学合理的题目放到新媒体,如手机APP、微信公众号当中,让学生可以更加便捷的,随时随地地参加考试,甚至可以采用多次考试,以最高分为最终成绩的方式进行,这样学生在纠错当中可以不断地提升认知度。运用新媒体的平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考核,可以在节省纸质成本和教师阅卷成本的同时,提高大学生对思政课课程考核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外,除了运用新媒体的平台之外,还有其他的考核形式可供选择,如化“大考”为“小考”,口试等。口试可以采用随堂面对面的方式进行,也可以采用课后利用虚拟平台的方式进行,运用当前流行的BBS、QQ、微信、微博等工具,教师与学生自由平等对话,在与学生的谈话中,认识和感受到学生的情感,理想信念,价值取向,对某一社会焦点问题的看法和立场等,从而给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政课课程成绩的评定提供比较客观和真实的参考,而且口试的考核方式,更有利于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增加学生对教师和对教育教学工作的认同感。总而言之,在当前形势下,思政课的考核形式不应当只限于单一的模式,要采用多种考核形式,实现更加科学的、客观的、全面的、综合的考核。

(三)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的思路,强化知行合一

1.提高过程性考核的分值,延伸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的期限。思想政治理论课既具有理论性,也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对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度的考核,不能够只停留在对其理论和观念的考核,而是要坚持知行合一,把对价值认知的考核和对行为认同的考核提升到同等的高度,适当地延伸考核的期限,把大学生的日常生活表现和社会参与状态也纳入考核的范围,组织大学生深入社会,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社会活动来考核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程度。应科学地提高大学生社会活动考核分值的比重,辅之以一套比较完备的考核评分标准,并且在制度、人力、物力、财力上提供保障。

2.适当延伸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的期限。根据思政课课程的不同,适当地延伸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的期限,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可以将考核期限延伸到大学生的整个校园学习生涯,除了要完成相应的期末考核之外,要把大学生在校期间的表现也纳入考核的范畴,如某学生在某一学年在校期间完成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期末考核,但是在下一学年严重地触犯了校纪校规,那教师在评定该生的最终成绩时可考虑相应地减少分数,反之如有积极的道德实践行为,如“见义勇为”,“拾金不昧”,“诚实守信”等,就可以进行相应的加分,实现学生课程成绩的高低与学生实际的道德操守和政治思想表现的好坏直接挂钩。通过延伸思政课考核的期限,让学生学会长期的道德和行为自律,从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长期性。

总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考核方式的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特别是在当前,一些地方普通本科高校面临转型发展的难得机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外环境不断变化,党和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工作的政策文件,高校、社会、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工作有新的期待,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迅速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深入研究如何更有效发挥考核的指挥棒作用,以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具体方式创新促教学改革,以教学多元化改革推进考核具体方式创新,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做到与时俱进,努力成为当代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优秀课程。

[1]安身健.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障碍及对策分析[J].河南社会科学,2014.

[2][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吴寿彭译.政治学[M].商务印书馆,1965.

[3]杨江民,徐承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效度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1).

[4]刘东梅,雷虹艳.试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大学生对党的政治认同[J].学理论,2013(12).

[5]瞿葆奎.教育学文集·教育评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6]舒永久.对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体系的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11).

李效武,平顶山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G641

A

1007-9106(2016)08-0023-05

*本文为2015年度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项任务研究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考核方式研究”(项目编号:2015-szk-024)。
*

猜你喜欢

理论课考核政治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内部考核
“政治攀附”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公立医院 如何考核?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