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经济学建设思考
2016-04-11宋圭武
宋圭武
(中共甘肃省委党校智库工作站 甘肃 兰州 730070)
中国特色经济学建设思考
宋圭武
(中共甘肃省委党校智库工作站甘肃兰州730070)
“四个全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也是中国经济学研究需要坚持的最新指导思想。在价值论层面,中国经济学一定要坚持劳动价值论。在产业层面,中国经济学应坚持新重农主义思路。在经济制度设计上,中国的经济学必须要把制度的公平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在经济增长动力选择上,中国经济学需要构建综合动力体系。在经济学研究方法选择上,中国经济学需要坚持唯物辩证法,需要树立全局分析、动态分析、辩证分析的思路,需要尽可能克服形而上学的研究思路。中国经济学追求的目标应是总体均衡,而不是局部均衡。
经济学中国特色思考
从经济理论实际演进的过程看,经济学总是要体现一定的国家特色,其产生总是与一些国家经济发展的实践背景紧密相关。重商主义,本质是英国的经济学,本质是为英国的商业资本开路的。重农主义,是具有法国特色的经济学。通过倡导自由放任信条,鼓励更加自由的国内谷物贸易、刺激农产品出口和制成品进口,最终也推动了法国工业的发展。德国历史学派,是德国特色的经济学。如何将一个分裂和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德国历史学派通过强调政府干预,有力促进了德国工业的增长。
目前,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均不同于其他国家。从外部环境看,中国正面对一个竞争更加激烈的世界经济形势。从内部情况看,国家发展正面临一个矛盾叠加的局面。在这样一个局面下,构建中国特色经济学,用于指导和服务于中国经济健康发展,意义重大而深远。如何构建中国特色经济学,下面笔者谈点不成熟看法,供大家参考。
在指导思想上,中国经济学一定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为重要指导思想,要围绕“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展开经济学研究。“四个全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也是中国经济学研究需要坚持的最新指导思想。
在价值论层面,中国经济学一定要坚持劳动价值论。劳动价值论,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在经济学上的具体实现。劳动价值论,也是真正科学的价值论。马克思把劳动作为价值的唯一尺度,蕴含着深刻的哲学品格。实现劳动者真正自由自主的劳动,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最终追求。
在经济产业选择上,中国经济学需要注重三个方面。第一,应坚持新重农主义思路。新重农主义的主要特点是:一是要大力发展农业;二是发展农业需要坚持政府主导,这一点不同于法国旧重农主义自由放任的思路。为什么要重视农业,因为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粮食不能主要依靠进口,粮食必须要保证基本自给,这是保障国家安全和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为什么要坚持政府主导,因为中国农业基础薄弱,农业发展水平总体还比较落后,需要政府发挥更大作用。另外,由于农业的比较优势往往与土壤、气候等有关,而这是其他国家所不可替代的,所以,中国坚持新重农主义思路,不仅有助于国家安全稳定,而且也有助于通过发挥农业的比较优势促进经济增长。第二,产业总体必须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思路。中国虽然一些资源从总量看排在世界前列,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很有限,坚持可持续发展是必然选择。如何坚持可持续发展,从生产方面看,需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要高度重视发展质量。要坚决淘汰过剩产能。从需求方面看,需要大力提倡节俭生活方式。对此,不能完全照搬凯恩斯主义刺激需求的思路来发展中国经济。从长远看,限制需求提倡节俭更符合经济学的本质。一是节俭有利于家庭经济稳定,而家庭经济稳定,有利于社会稳定;二是节俭对保护环境资源有利,有利于环境资源长期可持续利用;三是节俭有助于提高投资效率。因为在节俭的情况下,一些无效投资就没有市场需求;四是节俭有助于抑制金融和信用的无效扩展,有利于防止金融危机;五是节俭有助于抑制贪欲,从而有助于培育社会美德,而社会美德的增加又会大大降低社会经济的非生产成本。第三,必须要坚持高科技主义思路。重视农业,可以为国家安全稳定提供一个坚实基础。但有安全稳定,没有发展也不行,为此,国家需要集中精力发展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科技产业,这是保障国家具有强大竞争力的重要基础。
在经济制度设计上,中国经济学构建必须要把制度的公平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基于历史和现实的综合,不公平问题深刻制约中国社会经济健康发展,为此,经济制度构建要始终抓住公平这个牛鼻子。从长期和全局看,公平与效率本质是统一的,突出公平,实际也是突出效率。如何突出公平,需要坚持三个原则。一是先天收益平均原则。在先天资源收益分配方面,国家应体现平均原则。因为先天资源任何人都没有做出贡献,其收益理应为人们平均分享,不应由少数人独占或垄断。比如石油、煤炭等,其收益应尽可能全民平均分享。二是后天劳动收益按劳分配原则。在后天劳动收益方面,国家应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三是人道原则。国家对缺乏劳动能力或没有劳动能力的人,应实行人道主义救助原则,为此,必须要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公平原则是上述三个原则的有机统一。另外,在经济制度构建方面,一定要充分考虑与本土文化相嵌套的问题,不能盲目照搬国外的经济制度设计。文化是制度的深层制约。制度建设若不考虑文化的背景,制度往往会形式化,成为摆设。比如引进国外的政府采购制度,就需要结合中国的国情进行补充设计,不然实际运行的情况最终还是外甥打灯笼,一切照旧。
在经济增长动力选择上,中国经济学需要构建综合动力体系。要注重要素动力、制度动力、文化动力三重动力构建,尤其要着力构建文化动力,要把文化建设也要纳入经济学分析的框架。从文化动力构建看,需要国家大力建设一种富含利他精神的文化。斯密认为,利己是经济增长的动力,这是不准确的。利己只有经过特定的市场竞争制度约束,才能转化为经济增长的动力,利己本身并不是直接的动力。由于市场往往是有缺陷的,利己往往会利用这种缺陷对经济增长表现出诸多破坏。而利他则是经济增长的直接动力。第一,利他精神可以大幅度减少制度设立成本。利他的人更有自觉性,自然不需要更多制度约束。第二,利他精神可以大幅度减少制度的执行成本。第三,利他精神更有利于保障产品的高质量。第四,利他精神可以大幅度减少经济监督成本。第五,利他精神有利于保护环境和资源,从而也有利于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第六,利他精神有利于激活创新精神。利他蕴含包容品格,而包容是创新的环境前提。另外,利他的奉献品格也为创新提供了精神支撑。因为创新也需要一种奉献精神。第七,利他精神有利于实现开放发展。人们总是更喜欢与利他的群体进行交往,所以,利他的群体必然更容易与外部世界建立合作关系。第八,利他精神有利于实现共享发展。在利他的环境中,人们更容易实现高水平的共享均衡。而在利己的环境中,要实现共享发展,则困难很多。第九,利他精神有利于实现协调发展。在利他的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必然是协调的,也更容易实现城乡协调、区域协调等。
在经济学研究方法选择上,中国经济学需要坚持唯物辩证法,需要树立全局分析、动态分析、辩证分析的思路,需要尽可能克服形而上学的研究思路。在具体研究方法选择上,需要注重应用熟人路径法、典型案例法、定性分析法等方法。有一种观点认为,研究方法应是各国通用的,不存在和国情相适应的问题,这种观点是不准确的。比如定量研究方法,需要数据的真实性做保证。若没有数据的真实性,还不如用定性研究方法更好。另外,在准确大数据很难得到的情况下,多运用典型案例进行分析,也是一种有效思路。通过典型案例研究得到的结论,虽不能具有普遍准确性,但至少可以保证结论的真实性。另外,目前中国社会仍具有熟人社会的典型特征,调查研究选用熟人路径,会更有利于得到真实情况,保证研究的科学性。
中国的经济学研究需要坚决克服五种倾向。一是要坚决反对官本主义。官本主义在学术研究中的具体表现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一些学者将经济学研究看成是一种实现个人官职升迁的手段,学而优是为了仕,而不是为了学,不是为了研究问题,而是为了达到个人官职升迁目的,甚至为了达到个人官职升迁目的不惜说假话、套话、虚话,误国误民。另一个方面是一些人总是习惯于坚持官大一品,学问就高一等级的行为准则,导致一些基层研究者正确的意见和深刻的思想得不到重视和反映。二是要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学术研究,需要一定的形式来表现,但根本是内容要有创新。创新是学术研究的灵魂。学术进步的生命力就在于创新。有一些经济学研究论文,语言很华丽,格式也很规范漂亮,但思想贫乏,内容空泛,这种形式主义的研究需要坚决反对。三是要坚决反对教条主义。在借鉴别的国家的经济发展理论时,一定要结合中国的情况。另外,对一些经典作家的思想,一定要全面整体理解,不能片面解读,拿个别话语作为教条。四是要坚决反对机会主义。机会主义的具体表现就是不讲诚信,不讲规则,表现在学术研究上主要是抄袭拼凑,变相剽窃,钻学术管理制度的空子,为个人捞取名和利。目前,中国的经济学研究,反对机会主义也是一项艰巨而长期的任务,需要采取综合治理对策。五是要坚决反对主观主义。经济学研究要始终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为此,经济学研究者需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要深入经济实践前沿,了解经济运行的真实情况。
中国经济学追求的目标应是总体均衡,而不是局部均衡。这里所谓的总体均衡,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环境等方面的综合均衡,而不仅仅是经济方面的均衡。另外,这里的总体均衡,还包括历史和现实的均衡。发展不可能脱离历史,任何均衡都会具有历史的因素,尤其在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经济均衡必然会渗透更多的历史因素。脱离历史的现实均衡只存在于理论设计中,是不可能存在于现实中的。
宋圭武,中共甘肃省委党校学术委员会委员、教授。
F092.7
A
1007-9106(2016)08-00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