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学生思维可视化的情境设置

2016-04-11蒋惠清陆启威

河北教育(教学版) 2016年1期
关键词:灯泡摩擦力可视化

○蒋惠清 陆启威

基于学生思维可视化的情境设置

○蒋惠清 陆启威

构建适切有效的教学情境,是引发学生主动思维,并促成学生持续深入探究的关键。设置有效的教学情境,需要了解学生的思维状态和动向,让学生思维可视化,并在此基础上及时调整或改进情境设置,使教学情境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1.设置问题情境,让判断思维可视化。设置问题情境,在学生对问题的判断中老师可了解学生“可视化”思维动向,及时进行教学策略的调整和改进,将学生的探究引向深入。比如《浮力》一课,老师设置的问题情境是:将木块、塑料板、泡沫、铁块、苹果等物体逐一放到水里,让学生看它们或沉或浮。实验中学生只对这些材料的浮沉感兴趣,并不曾想到与所处环境(水)进行对比和思考。面对学生的这种思维倾向,老师需要跟进设置问题情境:将水里溶解一些盐,然后再将原先的苹果放进盐水里,苹果上浮。“为什么水里的苹果下沉,盐水里的苹果上浮?”两相对比,学生自然会将思维聚焦在“液体”上,于是很容易想到这些物体与液体比较,重的下沉,轻的上浮。将学生原先只进行材料之间轻重的对比转化为每一种材料与水比较,而且是相同体积的材料与水比较轻重,这才是揭示沉浮秘密的核心问题所在。

2.设置材料情境,让联想思维可视化。当学生面对新领域的探索时,会自然联想到已有的学习认知和经验进行思维的判断、分析和信息处理,从而一次次展开对未知领域的求知和探索。比如《简单电路》一课,老师将导线、小灯泡、电池等材料分发到每个小组,指导学生随时画出每一次尝试的连接方法。待学生终于连亮小灯泡后,要求学生将自己尝试连接的各种电路图进行比较,分析并归纳出连亮小灯泡的正确方法。学生虽然最后连亮了小灯泡,但却不知小灯泡为什么亮?对于“电流怎么流经小灯泡的?”学生还是一头雾水。这时老师可以将电池和小灯泡剖开,让学生看到里面的结构,他们就会很容易明白电流的流动过程,从而弄清楚电路连接的本质和规律。对于学生的联想思维,老师不仅要关注联想得来的“做”,更要引导学生从“做”中探究事物的内在规律,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深入思维的能力。这是学习的归结点,也是学习的本质所在。

3.设置话题情境,让逻辑思维可视化。设置话题情境,要注意认知的逻辑性和层次性,应扣住问题的本质和核心点,让学生的探讨沿着一根主线向问题本质深入。比如《摩擦力》一课,可以引出“生活中哪些地方有摩擦力?”“这些摩擦力有什么不同?”这一话题,这个话题的好处在于:一是学生依照经验可以说出很多摩擦力存在的地方,可以在实践和生活中回顾并巩固自己的认知。另外,对于“比较不同地方摩擦力的不同”,可以引发学生聚焦并探讨“有的摩擦力大,有的摩擦力小”“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等一连串的问题。这些问题形成了探究摩擦力的一条逻辑主线,循着这条路径展开的问题探讨才是有效的。

4.设置分析情境,让推理思维可视化。设置分析情境,就是引发学生不断的推理思维,提高学生自我探究的深度和准确性。比如《电磁铁》一课,影响磁性强弱的因素远不止“电流强度”和“线圈匝数”,当老师放开让学生思考“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还可能有哪些?”时,学生会分析出“与缠绕导线的粗细有关,导线越粗磁性越强”。那为什么会是这样呢?学生就会依据“线圈数不变,磁性增强”推导出“流过线圈的电流增强了”,至于为什么电流增强了,这其中的知识初中会学到,但学生会依据推理思维,归结出较为合理的原因和结果,这既满足学生的认知需求又促进了能力发展,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品质。

猜你喜欢

灯泡摩擦力可视化
基于CiteSpace的足三里穴研究可视化分析
『摩擦力』知识巩固
理顺摩擦力
灯泡创意秀
基于Power BI的油田注水运行动态分析与可视化展示
透析摩擦力
基于CGAL和OpenGL的海底地形三维可视化
点亮小灯泡
点亮小灯泡
灯泡创意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