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文明观探析
2016-04-11纪亚光吴尹浩
纪亚光 吴尹浩
习近平文明观探析
纪亚光 吴尹浩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各项文明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力图打造新型文明观。在中华民族迈向伟大复兴的关键节点,习近平的新型文明观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现大国气魄与担当等方面均起到了导航作用。
习近平;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文明”与“富强”“民主”“和谐”并列,同为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在建设现代国家中占有重要地位。值得注意的是,学界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文明”内涵的解读,往往侧重精神层面。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国理政系列重要讲话中,对于“文明”进行了更加系统、深入的阐释,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诸方面丰富了“文明”内涵、拓展了“文明”视野。对习近平的文明观进行系统考察,有利于深入把握其治国理政思想的现实逻辑,洞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前景。
习近平的文明观具体体现在其关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见解之中。习近平的文明观既是对过去成绩的总结和反思,也是在新起点上对于文明发展的顶层设计。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是一个有机整体,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言,四项内容缺一不可。
一、物质文明观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在追求物质文明进步方面既有成功范例,也有惨痛教训。习近平回顾历史并观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现实目标,形成了对物质文明建设的新认识。
1.肯定物质文明建设的基础地位
“物质文明”是一个中性词,追求物质文明极大丰富是各个国家、民族的共同目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物质文明建设有了长足进步,但也产生了一些认识上的分歧,物质文明有被“污名化”的趋向。有些人将物质文明等同于西方文明,甚至将物质文明视为“纸醉金迷”“道德沦丧”的代名词。这种理解既有保守性,也带有一定的滞后性。习近平总书记认为:“要跟上时代前进步伐,就不能身体已进入二十一世纪,脑袋还停留在过去。”[1]26120世纪五六十年代,正值第三次科技革命在西方方兴未艾之际,发达国家生产力迅猛发展。新中国成立之初,一些人将追求物质文明视作资本主义的特性,而在发展上束手束脚,出现了“越穷越有理”“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等言论。首先指出这一思想沉疴的是邓小平,他说:“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总不能叫社会主义。人民生活长期停止在很低的水平总不能叫社会主义。”[2]30多年后,习近平进一步肯定了追求物质文明是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如果贫困地区长期贫困,面貌长期得不到改变,群众生活长期得不到明显提高,那就没有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那也不是社会主义。”[1]219“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包含了许多方面的内容,但以更高标准追求物质文明无疑是其重要内容。
2.重塑物质文明发展理念
改革开放初期,许多地方为了尽快改变落后面貌,喊出了“宁要污染,也要发展”“宁要毒死,不要穷死”等口号。从粗放式、野蛮式发展到追求科学发展,从追求数量到追求质量,这种发展观对20世纪的中国来说并不落后,而且至今仍被许多发展中国家采用。实际上,这并非刻意选择的结果,而是生产力发展的一般规律,因为在发展的早期,许多国家远没有达到科学发展的层次。21世纪以来,中国在发展中国家中一枝独秀,率先具备了科学发展的能力,迈上了科学发展的台阶。习近平提出“五大发展理念”,构建新型物质文明发展观,恰逢其时。
在“创新”方面,习近平认为,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不创新就要落后,创新慢了也要落后。显然,这是对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观点的升华。在“协调”方面,习近平认为,在中国当领导人,“必须在把情况搞清楚的基础上,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突出重点、带动全局”[1]49,力争在区域城乡、经济社会、新“四化”等方面实现统筹规划、协调发展,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活学活用。在“绿色”方面,习近平指出:“如果生态环境指标很差,一个地方一个部门的表面成绩再好看也不行,不说一票否决,但这一票一定要占很大的权重。”[3]习近平将环境好坏与中国梦挂钩,是具有开创性的。这种政绩观,对于个别仍坚持“唯GDP论英雄”的地区来说,无异于当头棒喝。在“开放”和“共享”方面,习近平提出“一带一路”战略,为我国边疆地区群众摆脱贫困提供了历史机遇,也为沿线相关国家减轻贫困创造了机会。贫穷是人类的公敌,中亚、西亚等地的动荡多与此有关。“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既是习近平对中国古代“大同”思想的现代演绎,也是他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具体践履。
3.加快解决物质文明分配不均衡问题
早在1985年,邓小平就曾指出:“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可以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其他地区、其他的人,逐步达到共同富裕。”[4]149这种表达不是托词,它有具体的时间表。邓小平说,在20世纪末实现小康的基础上,再发展30年到50年,我们就可以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4]57习近平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显然是一个承上启下的目标。如果“第一个一百年”实现不了,必将动摇“第二个一百年”的根基。正因如此,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对扶贫工作的重视超乎以往,已将其列为党和国家要重点解决的事项。他曾在2015年提出,未来5年,我们将使中国现有标准下7000多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这是一个军令状,涉及党的信用问题,人无信则不立,政党亦然。习近平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为防止个别地区刮“浮夸风”,损害党的声誉,他又强调我国仍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决不能开空头支票,也要防止把胃口吊得过高,否则,结果只会适得其反,就有可能落入‘中等收入陷阱’”[1]214。
同时,习近平善于运用精准思维考虑问题,努力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等问题。在他看来,国家必须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我们应当追求物质文明的哪些内容?他的回答极接地气,那就是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如何避免贫困代际传递?他的办法是“治贫先治愚”。古人就有“家贫子读书”的传统,把贫困地区的孩子培养出来,这才是根本的扶贫之策。这也是解决物质文明成果分配不均衡问题的长远之计。
二、精神文明观
重视精神文明建设是党和国家的优良传统。时代在变,精神文明的内涵和外延也在变。习近平善于从微观视角把握这一变化,在信息化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提出了独具特色的精神文明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1.拓展精神文明的内涵与外延
随着物质文明的进步,精神文明也有必要与时俱进。围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这个问题,习近平给出了新见解。第一,将精神文明从个人层面扩展到国家层面。为了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繁荣,习近平倡导着力构建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丝路精神”。“丝路精神”把握了人类精神文明的通约性,成为沿线各国共同的精神财富。第二,提出中国梦,让精神文明无“死角”。习近平指出:“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1]8这是中国五大宗教都认可的淡化了意识形态色彩的梦想。凝聚宗教信徒是一个难题,而中国梦的提出则能够凝聚全体中华儿女。对此,连埃及《华夫脱报》也认为:“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超过13亿的多民族、多宗教国家而言,中国梦有利于将全体中国人民团结起来,以实现国家的持续发展。”[5]
除此以外,习近平还重新评估了精神文明建设的价值。2016年7月,习近平在“三个自信”的基础上,提出了第四个自信——“文化自信”。在他看来,中国的自信,本质上是文化自信,落脚点在精神文明建设。具体来说,三个方面的文化要成为未来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6]。他反对将精神文明视为物质文明的附属品,而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能否长远、中华民族能否延续文明的高度评估精神文明建设的价值。他开创性地强调,要加强贫困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只有做到“扶贫先扶志”与“扶贫必扶智”相结合,才能使物质文明建设走得更稳、更远。
2.以家风建设夯实精神文明建设之基
长久以来,精神文明建设之所以饱受争议在于其自上而下的流程以及填鸭式的灌输教育,落后的手段和方式难以使群众拥有更多的获得感。习近平敏锐地意识到这个问题,强调精神文明建设必须要让老百姓有切实感受,“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1]136。为此,他重视从微观角度阐述精神文明建设,强调家风建设。在2015年的春节团拜会上,习近平说:“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7]这么做的目的,是要“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7]。良好的家庭关系是社会健康发展的前提,不能齐家就很难治好国,爱小家是爱自己的家庭,爱大家就是热爱国家。从小爱螺旋式上升到大爱,有利于发挥群众的主观能动性,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习近平在这个时间点上谈家风,还有一个深刻的背景,那就是已经拉开的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大幕。随着中国人均预期寿命的增加,许多家庭将要赡养更多的老人。弘扬家风中的孝道文化,是为未来工作做好提前量。素材从哪里来?一是从包拯、曾国藩等古人治家成功的事例中获得;二是从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善于治家、严格治家的事例中获得;三是从当代寻常百姓的治家智慧中获得。哪些人是家风建设的关键?习近平认为,一是青少年,二是领导干部。他指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7]只有将家风建设好,才能真正做到“精神文明建设从娃娃抓起”。对于领导干部来说,家庭是从严治党的第一道防线。习近平认为,领导干部的家风,不是个人小事、家庭私事,而是领导干部作风的重要表现。“贪腐父子兵”“我爸是李刚”等事例说明,没有“厚德载物”“勤俭持家”的家训家风,便没有“服务群众”“德政为民”的党风政风。习近平高度重视家风建设,为全面从严治党开辟了新阵地。
3.以网络精神文明建设弥补薄弱环节
随着社会的发展,电视、纸媒等逐渐没落,新媒体开始崛起。网络空间具有一定的隐蔽性,逐渐成为个别人眼中的“法外之地”。谣言四起、虚假色情信息泛滥的网络空间,不但不能成为群众的精神家园,更会使多年来的精神文明建设成果毁于一旦,甚至导致“苦口婆心万千言,不抵网络一谣言”的状况。对此,习近平不无忧虑。2014年年初,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成立,习近平亲自担任组长,李克强、刘云山任副组长。规格之高、重视程度之高前所未有,在世界范围内也是极为罕见。这为我国由网络大国向网络强国转变打了一针“强心剂”。
用什么手段来管理网络?最终要达到什么目标?习近平给出了自己的见解:“要依法加强网络社会管理,加强网络新技术新应用的管理,确保互联网可管可控。”[1]204之所以要“依法管理”,是为了让网络管理的法治化水平适应全面依法治国的节奏,防止其成为法治建设的薄弱环节。只有加强对新技术的管理,跟上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步伐,才能最大限度地压缩灰色地带。之所以追求“可管可控”,而不是“全管全控”,这体现了习近平对国家治理能力的信心,并告诫管理者要摆脱“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弱者心态。归根到底,是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滋养人心、滋养社会,做到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为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8]。对于利用网络传播宗教极端思想的问题,习近平较早地指出,这不是某个单一国家所能解决的。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上,他曾提出:“中方建议商签反极端主义公约,研究建立打击网络恐怖主义行动机制。”[9]在网络恐怖主义问题上,中国与相关国家存在着“一荣俱荣,一辱俱辱”的关系。习近平的提法体现了开放、包容的合作精神,展现了一个发展中大国的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
三、政治文明观
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是一部追求民主政治的历史,在战争年代曾创造出“三三制”“人民代表会议”等民主形式。在新的历史节点,习近平阐发了对政治文明的新思考,是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心态的具体体现。
1.民主是社会必需品,不是奢侈品
提到民主与自由,总有人将其与资本主义挂钩,仿佛民主与自由是资本主义的专属。这是一种惯性思维,是人为地将“中国特色”与人类共同价值割裂。在习近平看来,充分吸收而不是全盘照搬,辩证看待而不是掩耳盗铃,才是马克思主义者应有的姿态。对于民主亦是如此,具体形态可以不同,但绝不能连这种理念都没有。习近平的观点是:“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10]我们不学“苏联模式”的老路,更不会将“三权分立”等规则视为追求民主的必由之路。
中国需不需要民主?这本是一个无须讨论的问题。习近平重申:“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163党和国家、人民对民主的追求有终点吗?他认为,社会主义愈发展,民主也愈发展,追求民主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人民民主已是社会主义最大的民主,还需要继续优化吗?对于这一点,习近平认为毫无疑问,“要扩大人民民主,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11]。其中,制度设计是基础,具体形式是框架,拓宽渠道是方向,人民当家做主是落脚点。在中国,形式民主只是民主的外表,最终的结果是要实现实质民主。普通群众具备优化民主的能力吗?习近平的回答是肯定的。他在浙江任职期间,就曾在农村试行“民主听证会”机制,取得了巨大成功。他认为民主听证会是民主监督的一种有效形式,即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在村“两委”起草工作报告及财务收支情况报告、向村民发放书面提案表、征求党员和村民意见的基础上,召集村民参加民主听证会。在群众文化程度偏低的农村,这种机制能够激发村民的主人翁意识,降低基层腐败概率,提高村民自治能力。这项试验表明,群众不是没有践行民主的能力,关键在于外界是否愿意为他们创造必要条件,优化民主无须付出高昂的代价。
2.开阔法治建设视野
作为根本大法,《宪法》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习近平要求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宪法》,他认为:“宪法只有不断适应新形势、吸纳新经验、确认新成果,才能具有持久生命力。”[12]为了强化民众对于《宪法》的认识,在他的提议下,每年的12月4日被确定为国家宪法日。在他的力推下,我国宪法宣誓制度出炉。宪法宣誓制度是世界上大多数有成文宪法的国家所采取的一种制度。在140多个有成文宪法的国家中,规定国家公职人员必须宣誓拥护或效忠宪法的已达90多个。显然,这是借鉴西方法治文明的一项创举。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重视中外司法交流,交流对象不局限于欧美等法制建设的先行国家,也包括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等。他不戴有色眼镜看待他国的司法建设,不仅参考发达国家的法治之路,也主张学习发展中国家法治建设的亮点,从而开阔了我国法治建设的视野。
在法治建设的实践环节,习近平突出强调实效性,力求少做无用功。在科学立法环节,他反对轻质量、重数量,认为不是什么法都能治国,不是什么法都能治好国;越是强调法治,越是要提高立法质量。在严格执法环节,他希望执法不要有选择性,不管级别有多高,谁触犯法律都要问责,都要处理,天塌不下来。在公正司法环节,他认为公正是司法之魂,“如果不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人民群众就不会相信政法机关,从而也不会相信党和政府”[13]。在全民守法环节,他要求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每个党政组织、每个领导干部必须服从和遵守宪法法律,不能把党的领导作为个人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的挡箭牌。干部投身法治建设,“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从来都是一条铁律。
3.人权也分缓急,沟通成为法门
在人权的各个事项中,习近平最重视基本的两项——生存权和发展权。在大多数群众的生活和工作已步入正轨的当下,重点保障特殊群体的权益,是经济新常态下发展权嬗变的必然结果。所以他指出,必须“真抓实干,不能光喊口号,决不能让困难地区和困难群众掉队”[14]。靠什么来保障发展权?他认为必须依托法治,“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严肃惩治司法腐败,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11]。在此基础上,才有机会实现下一个人权目标,即“拓宽民主渠道,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15]。“饿着肚子搞政治”是许多国家的弊病。当今世界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在没有解决好民生和司法公正问题的前提下,顺利发展民主政治。另外,他还指出中国人权事业的另一个增长点——环境权利,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习近平的人权观体现了循序渐进的原则,“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值得注意的是,习近平并没有忽视台湾同胞的人权。他曾指出:“我们将深入了解台湾民众尤其是基层民众的现实需求,采取积极有效措施,照顾弱势群体,使更多台湾民众在两岸经济交流合作中受益。”[16]
习近平极为重视人权领域的沟通与对话。他在与蒙古、阿塞拜疆等发展中国家领导人会晤后发表联合声明时无一例外地指出,反对在人权问题上搞双重标准和将人权问题政治化,反对以人权为借口干涉别国内政,愿就人权问题加强多边沟通与合作。在发达国家极力指责发展中国家人权问题的当下,中国并非唯一受害国,与他国合作发出反击之声是非常必要的。他在与荷兰、英国、瑞士等发达国家领导人会晤后,也都曾发表联合声明指出,愿本着平等和相互尊重的精神,就人权问题加强交流,共同进步。习近平对于人权的重要论断,即“民主和人权是人类共同追求,同时必须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本国发展道路的权利”[17],得到了各方的认同。在发达国家掌握舆论话语权的当下,习近平发出“中国声音”,为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继续发展人权减轻了外部压力。
四、生态文明观
近些年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逐渐成为社会共识。共识之外却仍有杂音,污染事件偶有发生,群众满意度有待提高。基于此,习近平对生态文明建设多次表明了立场。
1.从“六个新高度”考察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究竟有多高?对此并不是每一位党员干部都十分清楚。搞清楚这个问题,可以减少在建设中出现“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情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从“六个新高度”审视了生态文明建设。第一,从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高度。恩格斯曾说过:“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1]231能否做好生态文明建设,将直接检验干部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第二,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习近平指出,要“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真正下决心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18]。第三,从生产力进步的高度。习近平开创性地认为生态文明也是生产力,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的论述。他明确提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1]234第四,从能否实现“中国梦”的高度。在习近平看来,没有“绿色梦”,便没有“中国梦”。如他所说:“希望北京乃至全中国都能够蓝天常在、青山常在、绿水常在,让孩子们都生活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之中,这也是中国梦中很重要的内容。”[19]第五,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高度。在习近平看来,绿色发展是很能体现“中国特色”的一个方面。离开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将重走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中国特色”将大打折扣。第六,从国家安全的高度。习近平在2014年4月提出的总体国家安全观概念,共包含“11种安全”,生态安全就包含其中。他进一步分析道:“森林是陆地生态的主体,是国家、民族最大的生存资本,是人类生存的根基,关系生存安全、淡水安全、国土安全、物种安全、气候安全和国家外交大局。”[19]习近平在新高度上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阐述,对社会各界深化生态文明认识具有醍醐灌顶的作用。
2.以“红线”意识思考生态文明建设
相对于底线,“红线”的标准更高,“红线”是高压线,触碰它就将付出严重代价。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应该受到惩罚。”[1]237他对环境与民生的关系作了新的阐释,指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把不损害生态环境作为发展的底线。”[1]233按照这种思路,破坏环境就是破坏民生,而保障和改善民生正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任务。从这个意义上说,破坏环境就是与党的政策唱反调,违背党中央的精神,这无疑为个别地方政府和某些企业打了一针“清醒剂”。2014年,习近平对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新疆卡拉麦里自然保护区等地私自调减面积给矿产业让路等问题专门作出了批示,一大批责任人受到惩处,保护区内所有建设开发活动被停止,社会反响极佳。2016年8月,习近平在青海考察时,对三江源开发问题也划出了一条红线。他指出:“‘中华水塔’是国家的生命之源,保护好三江源,对中华民族发展至关重要。青海省担负着筑牢国家生态屏障的重要职责。实践证明,在三江源地区限制或禁止开发,不是妨碍发展,恰恰是有利于发展。”[20]这种表态不是针对三江源一地而言的,而是适用于许多地方。习近平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也指出,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21]对于比长江污染更严重的淮河、黄河等流域的当地政府来说,习近平的话极具警示意义。如何维护这条红线,他认为要在两个方面下功夫,即“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1]240。生态文明建设与依法治国挂钩、与国家治理能力挂钩,为党的执政能力提升带来了新契机。
3.确立“健康中国”新目标
习近平认为,人民身体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是每一个人成长和实现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础。纵观世界各国的发展实践,加大医疗卫生投入不是推动全民健康的唯一手段,保护好生态环境,减少因环境问题带来的疾病,实为关键之举。习近平率先提出“健康中国”概念,并要求“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健康基础”[22]。“健康中国”由此上升为国家战略,生态文明建设也有了一个崭新的目标。若要实现“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保障,不能仅仅依靠医疗卫生手段,生态环境的保障作用更具持久性、普惠性。
哪些问题应当成为攻克的重点?习近平的想法是“重点抓好空气、土壤、水污染的防治,加快推进国土绿化,切实解决影响人民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22]。这种健康观以严重影响健康的问题为导向,以满足群众基本需求为出发点,使得“健康中国”的概念更接地气。在空气、土壤、水污染三大类问题中,他尤为关注的是大气污染问题,因为在他看来,空气质量直接关系到广大群众的幸福感。在此基础上,党中央为华北治理雾霾问题开出了良方,强调“应对雾霾污染、改善空气质量的首要任务是控制PM2.5,要从压减燃煤、严格控车、调整产业、强化管理、联防联控、依法治理等方面采取重大举措,聚焦重点领域,严格指标考核,加强环境执法监管,认真进行责任追究”[23]。正是在这样优良的顶层设计之下,两年来华北地区的空气状况不断改善,也为其他地区改善空气质量提供了重要参考。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对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都提出了真知灼见。除此以外,他还曾力邀印尼、文莱等国宗教领袖访华,为中华文明与伊斯兰文明沟通、交流提供新契机。在与中亚、西亚等地区的国家领导人的会晤中,他无一例外地指出,坚决反对将恐怖主义同特定宗教挂钩,支持相关国家捍卫自身文明理念的努力。中国由此成为世界大国中少有的、能够不将恐怖主义与特定宗教挂钩的国家,为“一带一路”战略向西延伸赢得了人心。在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上,在习近平的提议下,大会开创性地设置了宗教领域的分论坛,无神论者、伊斯兰教人士、基督教人士、佛教人士齐聚一堂,共商人类文明发展大计。在全球化背景下,这种文明观讲求人类普遍价值的互联互通,致力于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把握了人类利益和价值的通约性,体现了发展中大国的责任与担当。正所谓“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的建设过程中,习近平极为重视群众的获得感,而不是泛泛地空谈文明,这就使得稍显抽象的文明建设更接地气,为真正实现文明“共建”“共享”奠定了民意基础。在这样的“文明观”的指引下,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有能力担负起“破冰者”的角色,将社会主义文明发展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度。
[1]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2]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12.
[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4:104-105.
[4]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 郑东超.国际回声[N].人民日报,2013-10-31(23).
[6] 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01(2).
[7] 习近平.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2-18(2).
[8] 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二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N].南方日报,2016-04-21(2).
[9] 杜尚泽,黄文帝.习近平出席上海合作组织杜尚别峰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凝心聚力精诚协作推动上海合作组织再上新台阶[N].人民日报,2014-09-13(1).
[10]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2). [11] 习近平.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4-09-06(2).
[12] 习近平.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2-12-05(2).
[1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4:718.
[14] 习近平在云南考察时希望谱写好中国梦的云南篇章[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5-01-22(1).
[15] 习近平.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N].新华每日电讯,2014-09-06(2).
[16] 习近平总书记会见宋楚瑜一行[N].人民日报,2014-05-08(1).
[17] 艾斐.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国梦提供思想保证[N].人民日报,2016-05-10(7).
[18] 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划定严守红线大力治理污染[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3-05-25(1).
[19] 为了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关心生态文明建设纪实[N].人民日报, 2015-03-10(1).
[20] 冒雨查看易地扶贫情况与一线生态管护员视频连线习近平叮嘱要保护好三江源[N].北京青年报,2016-08-24(A3).
[21] 习近平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强调一条心一盘棋共建黄金经济带[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6-01-08(1).
[22] 习近平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强调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N].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6-08-22(4).
[23] 迈向健康中国新征程——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关心卫生与健康工作纪实[N].人民日报,2016-08-20(1).
(编辑:朱效梅)
纪亚光,历史学博士,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吴尹浩,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