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高校加强宣传思想工作者宗教观和宗教政策教育的有效路径
2016-04-11周守高周良书
周守高 周良书
当前高校加强宣传思想工作者宗教观和宗教政策教育的有效路径
周守高 周良书
当前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处理宗教问题时面临着“双重压力”。缓解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者的“双重压力”的最有效途径,就是对其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国家宗教政策教育。根据当前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者面临的实际情况开展宗教观和宗教政策教育,应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核心四观”和国家宗教政策的“一二三四”为基本施教内容,还必须克服“有意规避”和“简单粗暴”两种不良倾向。
宗教观;宗教政策;高校宣传思想工作
当前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处理宗教问题时面临着“双重压力”,而缓解“双重压力”的最有效途径,就是加强对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者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国家宗教政策教育,即由国家有关部门根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际需要,对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者进行经常性的宗教观教育和宗教政策相关知识普及。这种教育以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者为对象,以高校工作中的突出问题为导向,以动态化、经常性教育为主要形式,以提升高校宗教观和宗教政策宣传教育实效性为目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高校宗教观和宗教政策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加强对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者的宗教观和宗教政策教育是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内在要求
2015年1月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在高校积极开展宗教观和宗教政策的宣传教育工作。高校宗教观和宗教政策的宣传教育工作一直在进行,但实际成效却并不理想。其原因有很多,但关键的因素是缺乏对宣传教育者本身即宣传思想工作者的专业化、系统化教育。
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者是对大学生进行宗教教育并处理相关问题的主要承担者。高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哲学社会科学课程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和心理咨询教师等,他们是目前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主体和骨干力量。在实际工作中,他们面临着“双重压力”:一是由于宗教观和宗教政策知识匮乏而内生的自我压力,二是自身以外各种外界力量强加的外界压力。破解“双重压力”,就需要对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者加强宗教观和宗教政策教育。
1.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者处理宗教问题时存在的自我压力
自我压力本质上是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者对自己所承担的相关事务的政治责任具有高度自觉的体现。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者的宗教观和宗教政策修养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处理相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强弱,也影响着相关工作的成效。总体来看,目前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者的宗教观和宗教政策修养水平普遍不高。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者对宗教的认识大多模糊不清,对宗教政策的了解和把握不全面、不扎实,从而在处理宗教事务时常常感到力不从心。这与党中央的要求是存在一定差距的。如果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者的宗教观和宗教政策修养长期处于较低水平,那么高校这个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就会留下易于突破的缺口。因此,必须强化对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者的宗教观和宗教政策教育,打造一支坚强有力的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者队伍。
在宗教事务方面,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者的自我压力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知识储备不足。当前,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者对宗教和宗教政策相关知识的掌握在总体上还比较欠缺,大多数工作人员的专业背景、职业经历与宗教事务和宗教政策的相关度不高,这造成了他们在相关知识掌握和思想认识上的先天不足,遇到实际问题时难免底气不足。二是工作能力不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者除了在高校进行宗教观和宗教政策的理论教育外,还要接触和处理校园中存在的涉及宗教事务的实际问题。是否敢于面对这些问题,能否正确处理和解决这些问题,对宣传思想工作者来说是一个考验。目前,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者在处理宗教问题时往往存在反应过度和干脆不闻不问两种偏激倾向,这实际上反映出工作者对自身处理宗教事务能力的不自信。三是担心事件处理后果影响不良。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者在处理宗教问题时,态度一般是认真谨慎的。然而由于这类问题的敏感性,似乎让每一位工作者都不得不考虑其后果是否会产生不良影响——对当事人是否不利,对自己是否不利,对集体和国家是否不利,等等。也就是说,在处理宗教问题时,工作者会或多或少地存在一旦处理不好就可能产生不良影响的心理顾虑。
2.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者处理宗教问题时面临的外界压力
首先是宗教势力在大学校园的不断渗透。一些宗教势力不断加强向大学校园的渗透,“宗教徒在大学生中的出现,已经成为不容回避的事实”[1],而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这与大学校园积极抵御宗教渗透的要求不相符合,更与建设社会主义大学、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的要求格格不入,也对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提出了严峻挑战。当然,导致这一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要让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者认识到自身工作的艰巨性与形势的严峻性,提高警惕性,在思想上自觉产生抵御校园宗教渗透的使命感和紧迫感,认识到加强高校宗教观和宗教政策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有效应对挑战。
其次,大学生普遍缺乏对宗教问题的辨别和处理能力也在客观上加重了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者的工作压力。大学生是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者的主要工作对象,但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还不够成熟,自主辨别宗教问题和抵御宗教渗透的能力往往较差,亟须正确的引导。但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体系尚未包括宗教专项内容,这无疑加重了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者的工作负担和工作压力。
此外,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者还受到宗教观和宗教政策理论研究与实际教育普及之间严重脱节的影响与限制。在实际工作中,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者一方面需要通过宣讲、培训等教育普及方式及时地接受宗教政策理论教育,另一方面还需要将理论高效地转化为可操作的实际工作内容。但在我国当前的宗教观和宗教政策教育中,这两方面工作都还存在不足,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的脱节较为严重。其原因一方面在于我国开展宗教观理论研究的时间不长,很多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深化和总结,①参见:[1]龚学增.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几个问题[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1997(3):75-81;[2]卓新平,裴飚,龚学增,等.对话当代马克思主义宗教观[J].世界宗教文化,2010(6):43-47;[3]方立天.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J].中国社会科学,2005(4):41-52;[4]何虎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研究[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7.同时还在于我国的宗教政策仍处于不断发展与完善的过程当中。这种状况就使得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者缺乏应有的思想供给和理论供给,增加了他们在实际工作中实现宗教政策理论实际化、可操作化的难度。
二、加强对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者的宗教观和宗教政策教育的关键在于施教内容的选择
加强对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者的宗教观和宗教政策教育,是缓解上述“双重压力”的有效途径之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所强调的,要做好有关宗教方面的工作,“关键是要在‘导’上想得深、看得透、把得准,做到‘导’之有方、‘导’之有力、‘导’之有效”[2]。那么,如何去“导”?他进一步指出,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认识和对待宗教,遵循宗教和宗教工作规律,深入研究和妥善处理宗教领域各种问题,牢牢掌握宗教工作主动权”[2],增强宗教工作的实效性。
这种教育实际上包括宗教观和宗教政策两部分内容。宗教观教育主要指以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为内容所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其核心是加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解决在思想上如何认识宗教的问题。宗教政策教育主要指以我国宗教政策为内容开展的宗教宣传和普及工作,解决在行为上如何处理宗教事务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我国宗教政策的指导思想,而我国的宗教政策则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体现。这一辩证关系决定了上述两项工作既可以分开进行,也可以同时并举。
我国的宗教政策因涉及面宽而形成了内容丰富且不断发展变化的庞大体系。由于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者既不是宗教和宗教政策的理论研究者,也不是专门的宗教实务工作者,所以让他们把握研究中尚未定型的高深学理知识和实践中发展变化着的庞大政策体系,确有困难。因此,对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者进行宗教观和宗教政策教育的关键在于选择适当的施教内容。这既是对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导”的方法的有效呼应,也是对这一方法的具体的探索性运用。
(一)在宗教观教育方面,选择“核心四观”作为中心内容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主要由宗教的本质观、历史观、价值观和政教观等四个方面的核心内容构成。这四个方面科学地回答了“宗教是什么”“宗教是怎样产生、怎样发展的”“宗教对社会有什么功能”以及“宗教与政党、政治、政府、社会民众之间的关系”等基本问题,被称为“核心四观”。因此,必须把“核心四观”作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者宗教观教育的基本施教内容。
在宗教的本质问题上,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本质上是一种对世界的看法,是一种“颠倒”的世界观。因为是先有自然的人,然后才有人在头脑中造出了上帝,而不是宗教所宣扬的先有上帝,然后才有上帝创造自然界和人类。在宗教的历史问题上,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是由自然环境、认识水平和社会条件决定的。这个规律决定了人们不能人为地去消灭宗教,宗教在人类社会中会长久地存在。在宗教的价值问题上,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的社会功能既有明显的消极作用,又有安抚人心、稳定社会的积极作用。在宗教的政教观问题上,马克思主义也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政党、政治、政权与宗教的关系以及如何对待宗教信仰者的理论观点。把“核心四观”作为宗教观教育的核心内容,对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者全面把握宗教问题、提升对宗教问题的认知和处理能力,具有奠基性的作用。
(二)在宗教政策教育方面,选择实际管用的政策作为中心内容
如前所述,我国的宗教政策丰富而复杂,把握起来很不容易,所以选择适当的教育方法和路径就很重要。我们认为,从“上中下”三个层面,即宏观层面——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中观层面——《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政策》(“中发1982年19号文件”)、微观层面——部门法律法规涉及宗教的部分,来展开宗教政策教育,更易于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者理解和把握我国宗教政策的内涵和实质。
1.宏观层面
“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是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从我国国情和宗教具体实际出发,汲取正反两方面经验制定出来的。”[2]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是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者需要把握的最高一层政策,其他两个层面的政策都受其约束和指导。这一基本方针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被提出,并写入了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其内容是: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这四个方面的内容是当前准确把握与坚持宗教工作基本方针的关键所在。
(1)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要最大限度把广大信教和不信教群众团结起来”[2]。具体说来,就是让每一位公民既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这种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种宗教的自由;在同一宗教里面,有信仰这个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那个教派的自由;有过去不信教而现在信教的自由,也有过去信教而现在不信教的自由。这实质上就是让宗教信仰成为公民个人的私事。
(2)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关键是“要提高宗教工作法治化水平,用法律规范政府管理宗教事务的行为,用法律调节涉及宗教的各种社会关系”,特别是要处理好“国法与教规的关系,提高法治观念”。[2]具体包括:切实保障宗教信仰自由,保证正常宗教活动的有序进行,保护宗教团体的合法利益;实行政教分离的原则,任何宗教都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都不能干预国家行政、司法和教育等国家职能的实施;绝不允许恢复已被废除的宗教封建特权和宗教压迫剥削制度;绝不允许利用宗教反对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破坏国家统一和国内各民族之间的团结;绝不允许利用宗教损害国家和社会的利益,妨碍其他公民的合法权利。这里的要旨是保护合法、制止非法、抵御渗透、打击犯罪。
(3)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就是绝不允许任何境外宗教势力控制我国的宗教,绝不允许任何境外宗教团体和个人干预我国宗教事务,绝不允许任何境外宗教组织用任何方式在我国传教。这一原则实质上是要求我国宗教在对外关系上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不受任何外国势力支配,抵御各种形式的宗教渗透,平等友好地开展对外交流。
(4)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就是要引导信教群众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维护祖国统一,维护中华民族大团结,服从服务于国家最高利益和中华民族整体利益;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文化,努力把宗教教义同中华文化相融合;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自觉接受国家依法管理;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这实际上就是要求宗教活动要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的最高利益和民族的整体利益。
以上四条要求可简称为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的“四句话”。这“四句话”是从宏观层面对目前我国宗教政策的高度概括,是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者在分析和处理宗教问题时一定要把握的总的指导原则。
2.中观层面
《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政策》,是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者需要把握的中观层面的政策。这份文件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中国共产党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政策,是对中国共产党在宗教问题上一系列基本认识原则的反映。针对高校工作的实际需要,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者应重点把握“绝不允许宗教干预国家行政、干预司法、干预学校教育和社会公共教育”[3]60和“共产党员不得信仰宗教,不得参加宗教活动”[3]66这两条。前一条政策强调宗教与行政分离、宗教与司法分离、宗教与教育分离。后一条政策强调共产党员不准有宗教信仰,思想上要同宗教信仰者划清界限,不参与宗教活动。
当然,该文件关于其他方面的一些具体规定和原则,也是我国宗教政策系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这里只是根据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者的一般需要而提出应该重点把握的两条原则。这两条原则可简称为“三分离一不准”。“三分离一不准”原则在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中的“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的内涵中也有所体现,之所以再次强调,是希望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者在掌握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的基础上更加认识其重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的讲话重申了“三分离一不准”的原则:“必须坚持政教分离,坚持宗教不得干预行政、司法、教育等国家职能实施”,“共产党员要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无神论者,严守党章规定,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党的宗旨,绝不能在宗教中寻找自己的价值和信念”。[2]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者应将该原则看作在实际工作中遵循的重要标准。
3.微观层面
涉及宗教内容的部门法律法规属于微观层面的政策,是实际工作中需要把握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不同部门的法律法规涉及宗教问题的有关规定,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宗教事务条例》等的相关规定。我们也可以把部门法律法规中有关宗教问题的政策性规定,以及基层制定的符合国家宗教政策的涉及宗教问题的具体规定,简称为“两规定”。这“两规定”是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者执行我国宗教政策时需要把握的最主要细则。
上述“三个层面”构成了我国宗教政策的主体内容。概括起来,就是“‘四句话’+‘三分离一不准’+‘两规定’”,我们可以将其简称为“一二三四”。把握好“一二三四”的具体内容,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者在处理涉及宗教的一系列问题时,就应该能够更具理论自信与能力自信。
三、对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者的宗教观和宗教政策教育需要克服两种不良思想倾向
对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者加强宗教观和宗教政策教育,不仅要选择合适的内容,还要密切关注他们在思想上存在的不利于接受教育的因素。目前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者中存在着两种不良的思想倾向,一是有意规避涉及宗教的问题,二是简单粗暴地对待宗教问题。这两种思想倾向严重影响了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者接受宗教教育的效果。要克服这两种思想倾向的负面影响,就必须深刻分析其产生和存在的社会历史根源。
1.长期存在的对于宗教问题的戒备意识是造成“有意规避”倾向的社会心理根源
对待宗教的态度往往反映出人们对宗教的认识。人的认识心理“有着各种不是理性的成分”,“这些非理性的成分都是心理学的题材。它们是在我们身中的盲目力量和活动”。[4]但它们的前提是人,“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5]153。目前我国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者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经历过极左年代、见闻过当时情景的人群,第二类是改革开放前后出生的“70后”“80后”人群,第三类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生的“90后”人群。这三类人认识宗教的心理往往存在非理性成分,他们对待宗教的态度也多是非理性的,在对待宗教问题时容易产生戒备意识,对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产生不良影响。
当前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者队伍中在相关岗位上发挥主导作用的主要是前两类人群,当然也有小部分的“90后”,而接受相应管理和教育的对象主要集中在第三类人群。经历过“消灭”宗教的极左年代的人,耳闻目睹过涉及宗教的人或事所遭受的打击,往往本能地在内心产生对宗教问题的畏惧心理,在实际工作中容易有意规避涉及宗教的事务,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对宗教问题采取不沾不靠、敬而远之的态度。这反映出的实际上就是工作人员防止自己受到牵连的戒备意识。而就“70后”“80后”工作者来说,他们的戒备意识则更多地表现为对宗教蔓延问题的担心。这些人接受的是无神论教育,理应对宗教及相关事务有较为稳妥的认识和把握,但事实上有相当一部分人对宗教的消极作用注意得多,对积极作用注意得少,因此他们更倾向于对宗教及相关事务采取防范渗透和警惕限制的高戒备态度。“有意规避”“戒备意识”的存在,在客观上不利于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者了解和把握宗教及相关问题的全貌。
就小部分的“90后”工作者来说,由于他们自出生以来就一直身处国际和国内宗教发展的繁盛时期,同时也是经济社会迅速转型、各种思想和观念激烈交锋的时期,因此接触宗教的机会明显增多。与前两类工作者不同的是,他们对宗教问题的担心并不明显,对防范宗教渗透的警惕性也不高,再加上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尚在完善和成熟当中,因此对宗教问题的重视程度不够,很少积极主动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和国家的宗教政策。这恰恰给当前各种宗教势力在大学校园的渗透留下了可乘之机。
2.过去对待宗教的极左行为是造成“简单粗暴”倾向的社会实践根源
人们在“现实生活过程中还可以描绘出这一生活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反响的发展”,“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5]152在那个极左年代,宗教界人士被批被斗,与宗教有关的文化象征如塑像、建筑等被毁,相关文献资料被烧,与宗教稍有牵连的非宗教界人士也都遭殃。
尽管这些已成为历史,但社会观念一旦形成,其影响就是长期性的,不可能一下子改变或消失。时至今日,当时那种认为宗教是“专政的对象”的观念在社会中仍然有不小的市场,其影响也不容忽视。比如,我们在实际生活中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一些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者在对待宗教及相关问题时总是戴上有色眼镜,流露出不屑的态度,轻视或忽视对宗教知识理论和宗教政策的学习,在实际工作中总是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方法。
总之,长期存在的宗教戒备意识和对待宗教的极左态度与行为,成为当前有意规避宗教问题和简单粗暴地对待宗教问题这两种不良思想倾向产生和延续的深刻社会心理与实践根源。受其影响,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者在接受宗教观和宗教政策教育时多是不认真、不情愿的,因此导致宗教教育流于形式,无法产生良好效果。面对当前高校宗教观和宗教政策教育的迫切形势,应选择适当的施教内容,克服不良倾向的影响,解决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做好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列宁说:“用纯粹说教的方法消除宗教偏见,那是愚蠢可笑的。”[6]因此,在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者的宗教观和宗教政策教育中,要紧紧围绕大学校园生活中存在的有关宗教的实际问题,采取适当的教育形式和有效的方法,提升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实际效果。
[1] 左鹏.当代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解析[J].思想理论教育,2006(9):41.
[2] 习近平在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强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全面提高新形势下宗教工作水平[N].人民日报,2016-04-24(1).
[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综合研究组,国务院宗教事务局政策法规司.新时期宗教工作文献选编[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5.
[4] R.G.柯林武德.历史的观念[M].何兆武,张文杰,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6:262.
[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6] 列宁全集(第1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7:134.
(编辑:杨增岽)
周守高,历史学博士,北方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周良书,法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