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汉藏双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构的思考
——以培养康巴藏区双语教学背景下的汉语教师为例

2016-04-11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汉藏藏区双语

张 筠

★教育研究★

关于汉藏双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构的思考
——以培养康巴藏区双语教学背景下的汉语教师为例

张 筠

汉藏双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立足人才培养的整体系统,既要回应专业面向的需求,又要针对培养对象因材施教。厘清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把握汉藏双语实践教学的基本内涵,系统化全方位构建汉藏双语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是提高该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和应然途径。

汉藏双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构

四川民族学院的服务面向立足四川甘孜,辐射西藏昌都、云南迪庆、青海玉树等藏区,学院“十二五”期间根据“地方性”、“民族性”和“应用型”的办学定位,根据服务区域对藏汉双语人才的需求,确立将学院建设成为服务康巴藏区的“双语人才培养培训中心”,“十三五”规划进一步强调双语教学的建设力度。依托四川民族学院汉语言文学学科和专业基础,针对藏区汉藏双语人才在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方面的要求,开展汉语言文学专业适应性改造,探索和实践汉藏双语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法,将为培养适应藏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下得去、干得好、留得住”的应用型双语人才提供借鉴和参考。本文拟就以培养适应藏区双语教学视阈下的汉语教师为例,对关于汉藏双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构谈一些认识和看法。

一、问题的缘起

对汉藏双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构,落脚点在于培养适应藏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汉语类双语人才,其前提条件是藏区需要什么样的双语人才、藏区双语人才现状是否满足藏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面向藏区服务的地方民族高校的人才培养是否满足藏区经济社会发展对双语人才的需求。基于此,汉藏双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构,必须从地方需求、专业服务、培养对象等多个层面的符合度进行整体思考。以四川民族学院为例,汉藏双语专业培养藏区双语背景下的汉语教师从服务面向的角度需要考虑地方人才需求问题,即基层教育对汉语教师在数量和质量上的需求,质量上的需求包括对人才在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上的要求,实际上即需要什么样的人;从专业服务和培养对象的角度需要考虑怎样培养人,即培养的路径、方法等,培养针对性既要适应服务面向,又要适应培养对象。

笔者所在的课题组2012年以来承担四川省教育厅专业综合改革项目“汉藏双语专业人才培养教学改革”研究,于2012年至2014年曾深入甘孜、昌都、玉树、迪庆等康巴藏区重点对藏区汉语教师人才现状、藏区对汉语教师的需求、高校毕业生的专业适应性等进行调查,调查得知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汉语教师的双语能力和多元文化意识较为薄弱,跨文化适应性与基层需求存在一定差距;二是存在较为严重的专业不对口现象,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不完善,专业适应性较弱,对汉语教学的普遍规律和藏区教学的特殊性认识不足;三是教师的教学理念较为陈旧,职业认同感较为缺失。汉藏双语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回应藏区基础教育的需求,以上问题是专业建设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而同样需要面对的是培养对象的问题,课题研究期间,课题组对四川民族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及其相关专业学生进行了调查,专业培养需要面对以下问题:一是学生普遍来自内地,部分来自藏区和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多元文化意识和跨文化能力较为薄弱;二是学生的实践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为薄弱;三是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还需要进一步夯实,专业认知和专业认同感需要加强。

作为地方性、民族性院校,四川民族学院主要针对康巴藏区培养“下得去、干得好、留得住”的应用性人才,汉藏双语专业培养藏区双语背景下的汉语教师在人才培养体系的整体观照下既要回应藏区基础教育的需求,又要针对培养对象实际因材施教,因此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是汉藏双语专业建设的核心问题,其中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是双语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和关键环节,本文讨论汉藏双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构,在该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整体建设中,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必须厘清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及互为表里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关系的问题等,也必须对汉藏双语专业实践教学的基本内涵准确把握,培养藏区双语背景下汉语教师的实践教学体系建构只有在厘清这些问题的前提下,整体思路和基本理念才能清晰而具有针对性,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质量才能真正得到保证。

二、需要厘清的几个问题

实践教学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和必须且不可缺少的环节,而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设置各实践教学环节的根本指向是“培养什么样的实践能力”和“怎样培养这样的实践能力”,其实质和终极目标即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基于此,讨论构建汉藏双语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需要厘清其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以及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关系等问题。

(一)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

1.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和归宿,即回答“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是由国家、学校和专业三个层面构建的一个体系。汉藏双语专业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其培养目标必须遵循和达到国家层面培养目标的规定和要求,同时必须依凭学校根据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并在专业中得到具体落实。

从国家层面来说,《高等教育法》将我国高等教育的总体培养目标规定为“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将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规定为“本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国家对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总体规定和对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规定是普通高校必须遵循和需要达到的基本标准。也就是说应用型本科人才首先必须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而且能够运用所掌握的本学科和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

从学校层面来说,四川民族学院是服务以甘孜藏区为核心的康巴藏区的地方本科院校,学校的人才培养定位是为康巴藏区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下得去、干得好、留得住”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各专业培养目标既要遵循《高等教育法》的基本要求,又要符合学校的服务面向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定位。汉藏双语专业培养目标根据学校的人才培养定位,具体到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适应性改造,为康巴藏区培养双语教学视阈下高素质汉语教师是提振藏区基础教育最迫切的需要。

2.培养规格

培养规格即培养目标在人才培养实践中的具体落实,是从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维度建构培养目标实施的具体路径,其中知识是基础,能力是知识外化的表现,素质则是知识内化的结果。面向藏区培养“下得去、干得好、留得住”的高素质汉语教师在培养规格上既要满足《高等教育法》的基本要求,又必须与学校和本专业的培养目标相适应,其知识、能力和素质必须同时具备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规格的共性要求和针对专业服务面向的差异性培养要求。

应用型本科面向行业和服务区域设置专业,以适应服务面向和行业需要为目标组织教学,以“理论应用”为要旨构建教学内容体系,培养学生应用理论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知识结构层面,应用型本科人才应具有相对稳定和宽厚的学科专业基础理论,为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能力结构层面,具有运用科学理论知识和方法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以及将解决方案付诸实施的实践能力;素质结构层面,应具备较强的社会能力,如学会学习、参与社会与语言沟通、文化表达等,以及意志力、情感管理以及思维的条理性和批判性等个性素质。针对汉藏双语专业培养藏区汉语教师的服务面向,其培养规格必须达成使培养对象成为藏区双语教学视阈下合格的高素质汉语教师。而研究培养规格的理据是藏汉双语教学背景下,汉语教学“教什么”和“怎样教”两大核心问题,以及汉语作为藏族学生母语之外的国家通用语在二语教学上的基本特点和方法。因此,藏区汉语教师必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必须围绕“教”和“学”构建,落实“下得去、干得好、留得住”的培养定位。

二、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关系

国家引导地方性本科院校举办应用型本科教育,既区别于传统综合性大学,也区别于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使其更加注重与职业岗位的工作实际相结合。举办应用型本科教育应对其根本属性和本质特征有清醒认识,根据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其“本质规定性”应是专业性应用教育[1],与学术性应用教育注重知识体系的全面系统不同,也不同于局限于工作流程的技术性应用教育。立足专业性应用教育的应用型本科教育强调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并重,要求基础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充分融合,使培养对象具有在工作一线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前所述,按照《高等教育法》规定,应用型本科教育作为本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目前一些应用型本科院校出于“社会本位”的思考,为了适应市场需求,在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上趋向于功用性知识和生产流程技术的掌握,削减学科专业基础课程,弱化学科专业基础知识,可能导致的后果是培养对象视野狭窄、知识结构不完整,致使发展后劲不足,迁移能力较差,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较弱。比较而言,综合性大学本科教育定位于培养研究型人才,其课程体系重在给予培养对象研究高深学问,创造新知识的学科知识结构;职业型本科教育定位于培养生产一线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其课程体系重在给予培养对象“怎样做”的基本技能;应用型本科人才较之职业型本科人才,在职业应用能力上不但要知道“怎样做”,更要知道“为什么这样做”,因此其课程体系则以学科为基础,以应用为导向,即“背靠学科,面向应用”,“背靠学科”是应用型本科课程体系区别于高职学院课程体系的根本所在,“面向应用”是应用型本科课程体系与综合性大学本科课程体系的根本区别。

三、汉藏双语专业实践教学的基本内涵

(一)汉藏双语专业实践教学的客体对象

实践教学的本质是实践,人类的实践对象包括自然对象、社会对象和精神对象,“以自然对象为客体的实践教学的任务在于引导学生揭示自然界发生的现象以及自然现象发生过程的实质,进而把握这些现象和过程的规律性以便解读它们,并预见新的现象和过程。…以社会对象为客体的实践教学在于引导学生对这些现象和规律进行揭示,…指向精神对象的实践教学在于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层次、品味、情操、胸怀。”[2]“应用型人才强调“理论应用”,即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其实践教学更倾向于是一种教学理念,实践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实践规律,获得实践知识,形成实践能力。汉藏双语专业培养指向是藏区双语人才,以康巴藏区双语视阈下的汉语教师为例,其实践教学要求学生掌握以藏语为母语以汉语为二语的汉语教学规律,运用民汉双语教学基本理论和技能及其他相关学科基本理论和技能,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其实践教学以社会对象和精神对象为探究客体,既要重视对学科专业知识的培养,也要重视对学生精神品质和人文情怀的培养。

(二)以问题为导向的实践教学理念

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具备运用理论的综合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即要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创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因此,基于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以“理论应用”为主旨构建实践教学内容,人才培养目标落脚于“应用”,“理论”针对指导“应用”而存在。如何“应用”、运用什么样的理论指导“应用”、如何创新理论强化“应用”、“理论”与“应用”的关系等是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体系建构需要思考和回答的问题。应用型本科培养立足于工作实际创新性解决问题的人才,其实践教学的理念以“问题”为导向,以发现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为突破口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以问题为导向”是使学生的素质培养和针对实际工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更具针对性。培养藏区汉语教师,应思考和研究“下得去、干得好、留得住”的路径和方法,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的实践教学理念,有利于从专业素养、精神品质、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培养等多个维度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三)以能力为导向的实践教学目标

以培养双语视阈下藏区汉语教师为例,汉藏双语专业构建实践教学体系需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分析双语视阈下藏区汉语教师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构建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二是确定双语视阈下藏区汉语教师的核心能力、专业能力及其他相关能力,并围绕双语视阈下藏区汉语教师的能力和素质培养设计实践训练方案。

依据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双语视阈下藏区汉语教师的培养,其实践教学目标应该包括知识认知目标、能力培养目标和素质涵化目标。知识认知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双语教育和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并通过教育教学实践,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再认识;能力培养目标是在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分析问题及创造性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素质涵化目标是对学生社会能力、精神品质、个性素质等方面的培养。其中社会能力如综合运用、团队精神、组织协调、跨文化交流、自我完善与发展等;精神品质和个性素质如人文情怀、思想境界、视野胸襟、个性心理、行为习惯等。

四、构建汉藏双语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

立足于地方民族院校的应用型本科专业建设,覆盖大学1-4年,渗透第一课堂到第二课堂全方位“一体化”建设是建构既要有人才培养体系的整体观,又要具有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的汉藏双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有效途径。

(一)模块化:以能力和素质为导向建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专业应用能力包括专业基本技能和专业核心应用能力,专业基本技能是完成专业工作必备的基础性技能,专业核心应用能力是学生综合应用专业知识完成实际工作的综合应用能力。梳理双语教学背景下的藏区汉语教师完成汉语教学工作必备的知识、素质和能力,以“问题”为导向构建“模块化”和“项目化”实践教学模式,是培养“下得去、干得好、留得住”的适应藏区基础教育需要的汉语教师值得探索的路径和方法。“模块化”和“项目化”是基于能力导向的实践教学模式,分析双语教学背景下的藏区汉语教师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设置专业基础模块、专业应用模块、综合应用模块等实践教学模块。

1.专业基础模块

专业基础模块实践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学科基础理论的认知实践和基本技能训练,实践教学环节有理论课程实训和第二课堂实训,旨在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础能力。该模块培养双语教学背景下汉语教师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包括汉语听说读写技能、语料搜集整理和分析研究、文学鉴赏和批评、文献检索与资料整理、演绎和归纳等逻辑思维、藏语听说和藏族文化解读等。

2.专业应用模块

专业应用模块实践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专业方向基础理论的认知实践和基本技能训练,即专业核心应用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旨在强化专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主要实践教学环节有理论课程实训、第二课堂实训、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项目实践、实践学期、专业竞赛等。双语教学背景下藏区汉语教师应具备的专业核心应用能力包括汉语教学能力、课堂教学能力、教学组织能力、自我教学评估能力等,各项能力获得由各模块细化技能共同促成。

(1)汉语教学模块。梳理康巴藏汉双语教学背景下的汉语教学的特点,该模块教学应培养学生以下能力:语言基本知识与技能、汉语习得与学习策略、汉语教学法等。其中语言基本知识与技能包括汉语和藏语基本知识和技能,藏语基本知识和技能的获得其作用在于辅助汉语教学。

(2)课堂教学模块。遵循课堂教学规律,该模块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掌控教学秩序的能力。该模块应培养学生具备以下能力:确定教学目标的能力、教材分析和研究能力、开发利用教学资源的能力、编写教案的能力、分析和研究学情的能力、以学生为主体设计教学活动的能力等。

(3)教学组织模块。要求培养学生具备组织教学活动,激发教学对象学习兴趣等方面的能力,即教学实施能力。该模块应培养学生具备以下能力:运用教学语言的能力、运用板书和恰当使用多媒体等辅助教学手段的能力、创设课堂情境和调控课堂节奏的能力、组织研究性学习的能力等。

(4)教学评价模块。该模块主要训练自我教学评价能力,即正确评估教学对象的学习效果和学习能力的能力。该模块要求学生具备对教学对象进行学业评价的能力和自我教学反思的能力,其中包括设定评价目标和标准的能力、选择评价方法和搜集整理评价资料的能力、反馈和矫正的能力等。

3.综合应用模块

综合应用模块实践教学内容包括核心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主要实践教学环节有第二课堂实训、专业集中实践、项目实践、专业竞赛等。该模块素质养成和能力培养主要通过小组合作、团队训练等形式实施。

(1)核心能力模块。核心能力即关键能力,大致包括职业行为能力,即把握工作目标、分析工作程序、执行工作任务的能力等;人际互动和参与社会的能力,即包括与他人合作及在团队中工作的能力、计划和组织活动的能力等;方法能力,即搜集、分析、组织意见和信息的能力以及表达意见和信息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2)综合素质模块。综合素质模块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具备跨文化交流和交际能力以及自信乐观和宽容开放的心理素质、润物无声的良好职业道德、人文情怀和审美情操等基本素质。

(二)层次化:以递阶渐进模式建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遵循知识获得和能力培养的一般规律,实践教学课程的层次化是将汉藏双语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实施以递阶渐进的方式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使各实践教学环节统摄于人才培养的整体目标和培养规格之中,包括课程实践、专业集中实践、综合实践三个层次。

1.课程实践。课程实践包括单独的实训课程和学科基础理论课程、教师教育理论课程等。单独实训课程如讲课训练、规范汉字书写、口语训练;理论课程的实践教学则应改变为“理论+实践”课程,教师讲授基本知识和理论,在此基础上设计问题、任务和项目,学生以小组合作方式围绕问题搜集资料、展开讨论、撰写讨论报告等,通过“做中学”使学生对学科基础理论和专业基本知识进行再认知。该实践层次随着理论和实践课程开设覆盖本科1-4年。

2.专业集中实践。专业集中实践侧重于结合各学期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开展的实践训练,以项目的方式围绕问题和能力导向进行集中实践,以此帮助学生更好掌握和应用理论知识,培养学生专业应用能力,使学生带着问题实践,并在实践中强化理论认知,最终使“理论应用”落实于实际工作。该实践层次能力培养包括学科专业和教师教育专业技能训练和专业应用能力训练,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实践教学周、第二课堂实践、专业竞赛、社会实践等。该实践层次的实践内容随学生认知水平和认知规律在1-3学期有计划实施。

(1)实践教学周:以学期或学年为单位在学期初或学期末或者寒暑假设立1-2周实践教学周对学生听说读写技能、师范技能或双语教学能力、跨文化适应能力以及核心能力等进行训练,训练实施以单项测试或小组合作等方式进行。各学期或各学年的实践教学周具体内容遵循专业教学规律和教学计划循序渐进予以实施,将理论认知、理论应用、实践操作融为一体。

(2)第二课堂实践:第二课堂以活动为载体,以任务驱动和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理论应用”实践和综合素质实践。第二课堂实践包括专业基础模块、专业应用模块和综合应用模块等相关内容,实施训练以项目方式开展,同时包括校级、省级和国家级大学生科技文化活动项目和创新创业项目。

(3)专业竞赛:包括系、校级和省级、国家级与本专业相关的竞赛项目。其中系级竞赛项目根据本专业实践教学要求进行策划和设计,并与实践教学周和第二课堂实践综合考虑,在实践项目上同时设置单项竞赛和综合性、设计性项目,单项竞赛项目是对单项专业技能的强化和巩固,综合性、设计性竞赛项目是对专业应用能力的加强。

(4)社会实践:以培养双语教学背景下藏区汉语教师的汉藏双语专业社会实践的主要目的是要求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并服务于社会,是开展课外科技文化服务活动的重要手段,是职业岗位实践和专业实践的预备和延伸。社会实践利用寒暑假进行,学生组成社会实践小组,按照递阶渐进的顺序,不同年级设置不同主题,如一年级以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为主题,二年级以认识专业、了解专业为主题,三年级以服务专业、提升专业应用能力为主题,2-3年级主题均围绕藏区双语教学、藏族儿童汉语习得、跨文化交际等问题设定。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要求完成社会实践报告,并展示社会实践成果。

3.综合实践。综合实践是在学生基本完成专业理论课程和阶段性实践训练之后的综合实践训练,与专业集中实践侧重于某方面专业能力训练相比较,综合实践是对本专业知识全面深化基础上培养学生专业综合应能力。该实践层次主要教学环节包括科研实践、实践学期。综合实践的实施学期安排在3-4学年。

(1)科研实践:应用型本科学生必须具备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科研实践是培养学生具备针对实际工作的初步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以及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科研实践的途径有申请大学生科研项目、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参加科技竞赛以及创新创业竞赛项目等,使学生在参与科学研究和创新活动中,受到科研工作的基本训练,提高学生运用跨学科综合性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等。

(2)实践学期:实践学期主要实践内容包括专业实习、顶岗实践、毕业论文等,实施学期为第4学年7-8学期。该实践教学环节可以整体连动、互为衔接,专业实习时间一般为12周,通过教学见习、编写教案、课堂教学、班主任实习等实习环节使学生对教师角色、课堂教学技能、班级管理等有感性认知和实践操作;顶岗实践是要求学生直接从事教师岗位的实际工作,学习专业实践知识,提高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在实践工作环境中的工作方法、思维方法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毕业论文是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实践环节,其选题应该结合双语教学实践,所要研究的问题来自双语教育一线,并在专业实习、顶岗实践期间完成。

(三)项目化:以问题为导向提高学生专业应用能力

实践教学“项目化”体现了应用型本科的“应用性”特点,“项目化”即是以问题为导向设置实践项目,培养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综合素质。与其他综合实践项目不同,项目教学是结合实际工作岗位解决实际问题的项目进行课程设计的教学形式,能够使学生运用跨学科综合性知识培养综合能力。汉藏双语专业根据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要求以及产学研一体化实践的要求,根据藏区双语教学具体工作的实际需要,设计若干项目教学,在不同学段实施,循序渐进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项目教学与工作实际紧密结合,以团队方式开展,在本学校教师和实践基地一线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问题调研、制定实施方案、进行成果展示等,撰写项目实践报告,并以口头报告形式说明项目实践过程和问题解决方案。项目教学直接面向藏区双语教学一线的实际问题,以问题为导向更为综合地培养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团队协作精神、人际交往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等。

结 语

以培养康巴藏区双语教学背景下的汉语教师为例,构建汉藏双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在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整体关照下,首先必须厘清的是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问题。即是明确立足藏区“培养怎样的汉语教师”和“怎样培养这样的汉语教师”的问题,这是该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根本前提;其次需要厘清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问题。应用型本科在理论和实践关系上落脚于“理论应用”,即“背靠学科,面向应用”。藏区双语教学背景下汉语教师的培养,须立足双语教育和汉语教学理论,并将学科理论运用于实践教学;三是明晰汉藏双语专业实践教学的基本内涵,在剖析培养对象应该具备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基础上,对实践教学的客体对象、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进行梳理,使该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构有所遵循。根据藏区双语教学背景下汉语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围绕学生专业应用能力的培养,构建“模块化”和“项目化”内容体系、“层次化”课程体系,形成从第一课堂到第二课堂、从校内到校外、从低年级到高年级零间隙整体、系统、全面覆盖的汉藏双语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汉藏双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构有赖于教师观念的转变、民汉双语教育学科理论的支撑、具备藏汉双语能力和跨文化意识的师资队伍、科学的实践教学管理机制等保障条件。

[1]潘懋元.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年

[2]王源远、王丽萍.高校实践教学的理论认识与实践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年第1期

[责任编辑:王鹤艳]

Meditations on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of Chinese-Tibetan Bilingualism --Take Cultivation of Chinese Teachers with Chinese -Tibetan Bilingualism as an Example

ZHANG Jun

The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of Chinese-Tibetan bilingualism should meet the market demands of the talents and cater for all abilities of the students. Hence, it is advocated in this paper that bo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ultivation objective and Cultivation scale and the nexus between theoretical teaching and practical teaching should be delineated, the very essence of Chinese-Tibetan bilingualism should be grasped, and the systematic and comprehensive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of Chinese-Tibetan bilingualism should be established.

Chinese-Tibetan bilingualism; practical teaching; establishment of system

张 筠,四川民族学院副教授。(四川康定,邮编:626001)

G752

A

1674-8824(2016)06-0086-07

本文系四川省教师教育研究中心资助项目——“面向康巴藏区的汉藏双语师资培养模式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TER2009-019;四川省专业综合改革项目——“汉藏双语专业人才培养教学改革”阶段性成果,川教函【2011】659号。)

猜你喜欢

汉藏藏区双语
多康藏区藏族源流考释
打造人民调解升级版 维护藏区和谐稳定
2《步辇图》:初唐汉藏关系图录
藏区包虫病防治缺长效机制
汉藏姐妹一家亲
论藏区社会控制与赔命价习惯法的治理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
古代汉藏文化交流研究成果(1979-2011)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