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青少年户外教育内容体系构建研究
2016-04-11傅钢强周红伟
傅钢强,周红伟
我国青少年户外教育内容体系构建研究
傅钢强,周红伟
近年来中国的体育教育内容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青少年身心的良性发展。本研究主要从青少年户外教育的起源和国内外户外教育的开展现状入手,结合国情论述了中国的青少年户外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健康教育、生命教育、生活教育和生态教育4个部分,并提出了推进中国青少年户外教育有效实施的“三位一体”路径,旨在为今后中国的青少年户外运动推广和户外教育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青少年;户外教育;内容;体系构建
1 青少年户外教育的起源
青少年户外教育起源于英国,英国著名教育学家童子军创始人罗伯特·贝登堡(Robert Baden Powell)在19世纪 70 年代就开始探索关于青少年户外教育的问题。当时英国的工业革命给社会大众带来了巨额财富,同时也造成了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特别是国家的很多青少年缺乏了人格上的精神教育,失去了责任,丧失了使命。虽然当时有不少社会团体积极组织力量挽救广大青少年于堕落中,但却没有看到这些弊病产生的最终根源是由于青少年物质财富的饱和后缺乏了正确的人格教育。所以当时社会最最需要的,就是集中力量针对青少年的天性给以积极的思想引导和品格培育。
贝登堡认为青少年不能仅依靠教室的课堂获得知识,全面的教育应该引导青少年走到户外的大课堂中去呼吸新鲜空气,去学习,去玩耍,去锻炼。贝登堡曾在书中说过:“在那大自然赋予的泥土芬芳中,行走在山间野路的漫游中,那跳动的灵魂开始四面环视起来了。野外大自然是给人接触和观察那丰富多彩世界的最好学校,即使在日常生活中只添加了少量新鲜的户外元素,也就可以了。”[1]1929年,贝登堡出版了《童子军与青年运动》一书,书中提出了他的户外教育思想就是“为生活而准备的教育”。贝登堡还指出:造成英国目前青少年精神萎靡不振的主要原因在于传统的教育存在一定的“漏洞”,这个漏洞就是平时的学校教育太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而脱离了生活实际。贝登堡所讲到的生活实际,不仅是指生存下去的意思,而是指要通过户外运动这个平台学会生活和社会技能,然后教导别人如何去构建和享受生活,最后创造个体生活和生命的价值,并从中能得到幸福和感悟。
2 青少年户外的国内外发展概况
美国:早在19世纪初期,美国的一些教育学家就发现把青少年带到野外去教授一些合适的实践技能、个人态度和社会价值可以有效促进室内的教育。在1850年,福瑞德克·威廉姆·甘(Frederick William Gunn,1816—1881)和他的妻子在首都华盛顿创办了第一所以户外运动课程为主要内容的户外教育学校,该学校要求所有学生都必须每年到海边去进行一次沙滩露营,这被认为是青少年户外教育的开端。到了20世纪20年代,哥伦比亚大学的夏普博士(L.B Sharp Lloyd,1895–1963),受杜威开放式教育思想的影响,正式提出了“户外教育”项目,他本人也被称为“户外教育之父”[2]。另外,关于青少年户外教育还有很多学者功不可没,朱利安·史密斯博士(Dr. Julian Smith,1901—1975)不仅把青少年户外教育看成一种团队协作活动,而是要更突出户外教育独有的自然化的教育价值,他认为户外教育是一种丰富和拓宽课堂教育的有效途径。在各位学者的有力促成下,户外教育课程项目在美国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遍布华盛顿、加利福尼亚、德克萨斯、密歇根、印第安纳、纽约和新泽西等州。
英国:英国的户外教育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在英国,户外教育被界定为在户外环境里,通过为青少年及成人提供特定的户外活动实践机会,以维护和发展其自尊心和自信心的教育性过程。2006年,英国政府有关部门为了鼓励中小学生走出课堂,发布了《课外学习宣言》,为青少年户外教育在英国的顺利开展和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外部政策环境。实践证明,户外教育不但能够激发青少年的好奇心与学习动机,而且对于教室内学习有困难的青少年特别有效[3]。截至2006年,在英国大约成立了100多所户外学校,这些学校开展的户外教育内容和过程都是相同的,要求学习者持之以恒定期参与。
日本: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户外教育思想传入日本,在日本称为“野外教育”,它以“生存下去的力量”为主题,由政府部门负责实施,如今在日本已相当普及。日本的户外学校虽然不像英国户外学校那么系统,但是日本户外学校最终的培养目标也是培养一个体格健壮、心理健康和有一定社会生活技能的良好公民[4]。20世纪80年代,日本长野县创立了第一所户外森林学校—“森林幼儿园”。这所幼儿园的教育理念是感受和关爱自然,主要是指引导孩子在大自然中进行户外活动,充分调动孩子们的感官,全身心去感受大自然。
德国:1881年,德国教育学家就提出了建立户外为主题的学校,目的是为了帮助长期生病的青少年学生提高学业。然而直到1904年,德国才建立了第一所全日制的户外教育学校,招收的学生全都是身患疾病的儿童[5]。德国户外学校的办学理念是主张以户外运动的方式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老师多采取表扬和鼓励方式来跟每个学生进行交流和互动。通过互动,让孩子们感受到来自老师和同学的爱和大自然的独特魅力。
国内:中国青少年户外教育才刚刚起步,在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方面都还处在探索阶段。当然在国家体育总局登山运动管理中心等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国内相关学者已经开始慢慢探索厘清中国主要地区的青少年户外教育现状,分析户外教育的特点与意义,初步归纳出了中国青少年户外教育的发展脉络。然而上述研究仅仅是停留在一些表面现象的描述,至于这些现象背后深层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有效地解决问题,大多数未做深入和充分的论述。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随着中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的持续下滑和青少年的发展性缺陷越来越明显,受现代教育理念的影响和影视媒体的积极宣传,青少年户外教育将会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重视,成为一个新的研究热点。
3 青少年户外教育内容体系的构建
户外教育特定的目标体系决定了户外教育的开展内容。因此本研究尝试着以开展户外教育的培养目标为重要依据对户外教育的外延进行划分,其内容主要为健康教育、生命教育、生活教育和生态教育。
3.1 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主要是指户外运动对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的干预。体育是人类在日常生活实践过程中演变出的一种特殊的运动形式,它是以身体活动为手段的运动教育。户外教育作为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身体锻炼部分价值一直未被重视。笔者认为户外教育的身体锻炼价值主要有两个方面:(1)促使户外运动参与者发展成为一个有较强运动能力的人;(2)使参与者能成为熟练掌握户外运动各方面专业知识与技能(包括户外运动形式和户外运动文化)的人。随着个体社会生活压力的不断增大,人们也逐渐意识到在整个身体健康中心理健康所占的重要性,尤其是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户外运动是以通过与自然的亲密接触的运动形式来满足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的一种社会活动,因此,通过户外教育不仅可以增强青少年的身体素质,也能保证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最终对其终身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
3.2 生命教育
近年来,青少年的伤人和自杀事件层出不穷。人们不禁在问:我们的孩子到底怎么了,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漠视自己和他人生命的事情发生,我们的教育出什么问题了?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学校片面地追求升学率,而忽视了教育对人的生命价值和情感等方面的关怀。另一方面,目前很多学校开展的生命教育,也仅局限于对学生一些书面或口头上的生命保健知识,而对生活中突发事件的处理缺乏相应的引导和教育,以至于有些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往往采取一些极端的方式来解决。户外运动作为一门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运动,具备特有的生命教育内涵和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如何把生命教育和户外教育有效融合起来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珍爱生命,是我们户外教育中一个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的课题。笔者认为在户外教育中,如何教授学生求生是重要的一方面,比方遇到地震、火灾、溺水等突发事件中的逃生自救技巧等。如何正确面对死亡也是户外教育应该重视的另一方面,通过户外教育将有关死亡的知识及其应用传递给人们及社会,教育青少年树立起正确的死亡观。
3.3 生活教育
中国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认为体育来源于生活,最终是为生活而服务的[6]。然而,目前的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却发现有部分教师片面追求教学的生活化,会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甚至夸张的把生活中的场景模拟呈现出来。比如,在中小学的某些公开课中,授课教师为了呈现逼真的教学场景,会将一些扁担、铁锹等生活实物搬到体育课堂上来,让学生了解和学习其用法。这种做法刚开始看,会给人一种课堂设计和教学内容有创新的感觉,会在短期内迅速提高学生对课堂体育教学的兴趣。但是仔细斟酌一下,这种做法可以说是一种自我作秀和表现的行为,在平时的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是很难有效长时间推广借鉴的。户外运动作为一门与自然和社会亲密接触的课程,在平时的活动当中就有很多未预设而突发的状况发生,这非常真实地锻炼了青少年的应急处理生活问题的能力。现代社会中,大部分学生是独生子女,大多缺乏一些生活必需的技能,比方做饭、缝纫等。此外,也缺乏团结合作、克服困难的精神和勇气。因此在青少年户外教育过程中,应该首先尝试着了解青少年己有的知识结构和生活经历,把户外运动课程与其自身的真实生活情景相结合。这样的户外教育课程在青少年的心目中才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和用得上的教育课程,不再是简简单单枯燥乏味的体育运动课程。
3.4 生态教育
青少年户外教育作为一种与自然亲密接触的生态教育,在生态化方面主要考虑无求、无华和无痕。说到无求,这是大自然的根本品格和至高境界。青少年户外教育应该追求无求之境。在青少年进行户外运动的过程中,就接受着一种教育活动,这个活动没有虚无缥缈的教育理想,没有任务艰巨的教学目标,作为受教者的青少年不需要担心成绩分数,他们要做的只是全心全意地投入到户外运动中,尽情享受户外运动带给他们的快乐。因此,我们要大力倡导回归原生态的户外教育,让青少年教育远离功利,远离物欲,恢复其“无求”的本来面目。另外,青少年户外教育作为一种生态教育,还应该追求无华的境界。简单的说,就是青少年户外教育课程会尽量给青少年一个贴近生活实际的外部教育环境,这一块在前面的生活教育中已有提及,只是这里的生活教育区别于广义范畴下人的日常生活。作为提供给青少年去经历的整体教育生活,如果“完善”和“过滤”得太过毫无瑕疵,就失去了“整体”的真实意义,更可怕的是青少年体验和经历了这样一种“完美”的教育生活。当青少年由于年龄和家庭变故等原因要离开这一理想场景,遭遇“现实”生活时,就会遭受到各种挫折。因此,户外教育在给学生进行“真善美”熏陶的同时,还应该不失时机地通过真实情境和切身体验让青少年去把握人、自然与社会的“原生态”关系。如果说无求是一种教育理念,无华是一种教育方法,那么,无痕就是一种教育境界。青少年户外教育所追求的无痕,指的是青少年在进行户外运动过程中所获得的一种内在领悟,一种潜移默化。当然从某种程度上讲,青少年户外教育追求的无痕其实可以理解为是要让青少年学会自我学习和教育。自然对人的滋养,对人的教化,就是一种“自我教育”[7]。大海用自己的坦荡和宽广,教人懂得不择细流,容纳百川;草原用自己的辽阔和碧绿,教人懂得无拘无束,追求自由。
4 推进青少年户外教育的有效路径
4.1 注重户外教育理论研究,分阶段有序推进户外教育
户外教育理论研究是户外教育的基础和前提。拥有理论研究的成果和指导,户外教育活动才不会盲从,才能真正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教育。通过相关研究可以从整体上把握住中国青少年的户外教育状况,针对目前青少年户外教育存在的问题可以借鉴发达国家进行深入地挖掘与系统地整理。
4.2 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户外教育体系,扩大户外教育的影响力
学校是青少年户外教育的主阵地,学校应从户外教育的整体建构和培养目标出发,将户外教育纳入到整个学校教育体系之中,丰富教育的方式和方法,努力营造一种爱自然爱生命的学校氛围[8]。然而,户外教育不能仅仅依靠学校,青少年家长也必须承担起应有的责任,要自觉意识到户外教育在青少年良好品质形成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努力营造一种平等、民主、和谐、健康、向上的家庭氛围。最后,社会各界也是青少年户外教育的重要推动者,特别是电视、广播、报刊和互联网等大众传媒通过像“爸爸去哪儿”这样的青少年户外教育节目,在全社会努力营造良好的户外教育氛围。
4.3 创新户外教育的方法手段,增强户外教育的实效性
要将户外教育渗透到体育课堂户外运动过程中。通过在户外的实践操作,将青少年的户外教育意识渗透到体育教材和课程之中,例如在体育课堂当中增加一些生命化和生活化的教育内容[9]。当然,也可以借鉴国外童子军的活动形式,通过定期举行大型的户外露营活动,来宣传和推广青少年户外教育文化。
5 结束语
青少年时期的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还处于一种低水平、待开发的状态,他们对一些事物和问题的判断还很浅显,特别是他们对于健康和生命的认识未加重视,对于生活的能力还很缺乏。因此,对于青少年户外教育内容的构建刚好解决了这个难题,相信通过户外运动的这种体验式教育可以使青少年真正健康成长,学会勇于担当,正确面对以后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
参考文献:
[1] 裴吉尔特·白尔福.童子军首创者贝登堡传[M].程育德译.上海:世界书局印行,1945:45~65.
[2] [美]理查德.洛夫著.林间最后的小孩—拯救自然缺失症儿童[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3] Liz O'Brien,Richard Murray. A marvellous opportunity for children to learn [EB/OL]. http//www.forestry.gov.uk/pdf/ fr0112forestschoolsreport.pdf/$file/fr0112forestschoolsreport.pdf
[4] 儿童森林幼儿园[EB/OL]. http://iizuna-gakuen.ed.jp/ kodomonomori/top.html.
[5] 祝怀新,潘慧萍.德国环境教育政策与实践探析[J].全球教育展望,2003(06):78.
[6] 尤传豹.体育教学的生活回归—基于陶行知生活教育的视角[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1(5):71~73.
[7] 傅钢强,冯祎中,周红伟.贝登堡户外教育思想下高校体育教学内容改革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16(1):122~125.
[8] 王 帆,杨雪芹.生命安全诉求下学校体育运动教育的价值[J].体育学刊,2012(1):78~81.
[9] 周红伟,傅钢强.我国青少年户外教育开展现状调查及分析[J].青少年体育,2013(4):9~11.
Study on the Construction of Youth Outdoor Education System in China
FU Gangqiang, ZHOU Hongwei
In recent years, the cont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has some problems, to a certain extent, restricts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young people's physical and mental.aims for the future of China's outdoor youth education research provide certain theoretical reference.
Teenagers; Outdoor education; Connotation; Architecture
1007―6891(2016)05―0020―04
10.13932/j.cnki.sctykx.2016.05.06
G895
A
2016-06-15
2015年度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体育专项)课题:我国青少年户外教育内容体系构建研究(zgt201522);2015年度浙江省教育厅科研资助项目:我国青少年户外教育发展路径研究(Y201533288)。
浙江农林大学体育军训部,浙江临安,311300。
Zhejiang A & F University, Linan Zhejiang, 311300,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