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西巡抚衙门遗址

2016-04-11张德一

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督军衙门阎锡山

张德一

(山西省文史研究馆,山西 太原 030000)

三晋人文

山西巡抚衙门遗址

张德一

(山西省文史研究馆,山西太原030000)

山西巡抚衙门遗址,在今太原市府东街101号,南临府东街,西接解放路,占地面积近4万平方米,现为山西省人民政府所在地,属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西巡抚衙门遗址历经沧桑,由晋文公庙—巡抚衙门—督军府—人民政府,可谓山西一千余年历史的缩影。

山西;巡抚衙门;遗址

山西巡抚衙门遗址,在今太原市府东街101号,南临府东街,西接解放路,占地面积近4万平方米,现为山西省人民政府所在地,属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山西巡抚衙门旧为晋文公(名重耳)庙,北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建起新太原城,改建为潘美(时任三交都部署)的帅府,嘉四年(1059)后为太原府治所;金为河东北路府署;元为冀宁路(初名太原路)衙门。迄至明朝,中央之下初置“行中书省”,后改“承宣布政使司”,永乐十九年(1421)始在各省设巡抚,其职责也由“巡行各地,抚军安民”转变为总揽一省民政、吏治、司法、监察、军事等大权的“封疆大吏”;山西巡抚衙门就设在元朝冀宁路治所旧址,自明宣德三年(1428)修建后,历明、清两朝500余年不变,一直是山西的巡抚衙门。

山西巡抚衙门坐北面南,主要建筑有照壁、牌坊、大门、二门、大堂、穿堂、二堂、内宅及两旁之关帝庙、侯祠(祀萧何)、东西花园、书吏房等。清康熙十三年(1674)重修后布局如下:署前临街有大照壁及三座牌坊,“保厘重任”坊对正门,“抚绥全晋”坊对东辕门,“提督三关”坊对西辕门,两座石狮分峙左右。大门之内又有二门,二门两旁各有便门,为一般官吏出入之处;大门与二门的西隅为关帝庙与侯祠,东面为书吏房、经历司。进入二门迎面便是大堂,大堂面宽五间,进深三间,九檩梁架,悬山顶,上覆筒瓦;堂内用减柱法营造,宽敞疏朗,悬挂着康熙皇帝御书“清慎勤”、“激浊扬清”匾额及“正己风群吏,精心理庶民”对联,还有雍正御书“泽润丞黎”横匾及上谕《恤刑》一道。大堂之后为穿堂(乾隆版《太原府志》作“川堂”),再后为二堂;穿堂上悬雍正御书“福”字圆匾,二堂挂有康熙御书“宏粹经远”匾额及“抚安千里路,宣布九霄恩”对联。二堂之后为内署,署北建有御书楼,专贮皇帝们的匾额、楹联、诗赋刻石等,楼下东西各建牌坊;内署的东北隅又建有显临阁。巡抚署中轴线以外,尚有东、西花园,专供官宦及其眷属游览开心之用;东花园之后的“勤远楼”,是一座悬山顶、筒布瓦、格棂窗的古典建筑,面宽八间,进深二间,楼基竟高达5米;御书楼和显临阁后为空旷地,乃明代巡抚衙门堆煤之处,后来堆土筑成假山,名曰“煤山”。

这座假山是张之洞(河北南皮人,光绪七年至十年在任)任巡抚时堆起来的,他认为衙门北高南低有靠山,方能官运旺盛长久,于是派遣劳役在署北空旷处堆土造山。假山高20余米(9丈)。东西宽约20余米(9丈),南北长约80余米(27丈);山腰正中建有“当仁洞”,顶端石壁镌刻有高3米之“虎”字大牌,洞壁上嵌有乾隆皇帝御临唐朝陆柬之五言《兰亭诗五首》;下层为会议室,张之洞亲笔题字“邃密深沉之馆”。煤山之上建有凉亭,亭墙圆门上方刻“启明”二字,登山小路之旁镶嵌“发华”二字刻石,山上还有乾隆诗碑三通。

1911年“辛亥革命”后,阎锡山(1883—1960,山西五台人)主政山西,原巡抚衙门先后易名山西都督府、山西督军府、山西省政府、太原绥靖公署等。其中“督军府”一词,成了太原地区民间习惯相沿的称谓。民国七年至八年(1918—1919),阎锡山开始修建督军府,在假山之前新建“自省堂”(大礼堂),在假山之上新建“进山钟楼”;又在穿堂、二堂之后新建面宽十间、进深二间的二层木楼,作为自己的办公地点,同时还对东花园进行改建。民国二十一年至二十六年(1932—1937),阎锡山改建原巡抚署大堂为大办公厅,时称“一楼”;改建原巡抚署大堂为二层木结构重檐歇山顶建筑,将大堂后的穿堂、二堂改建为两座小二楼,时称“二楼”、“三楼”;将原大门东西两侧至原大堂的廊房改建为对称的前后两组(4栋)楼,时称“廊楼”。民国三十四年(1945)日本投降后,阎锡山又拆除督军府里的关帝庙、侯祠,修建西花园及伙房、膳堂、库房等,同时在东花园建“中和斋”(俗称阎公馆)。

大门 清代抚院大门为一层,阎氏在此基础上改建为庄重典雅、具有传统风格的二层重檐歇山顶建筑。一层面宽五间,进深三间,柱间置三门,柱头施三踩双昂斗,前廊出檐覆黄绿琉璃瓦;二层面宽三间,进深二间,四周围廊,檐下有木雕斗耍头,梁枋绘清式彩画。大门之旁置石狮二,八字墙向外延伸,显得空旷宽敞,地面铺设青砖;大门之内有东、西二间门卫房,东间设有木梯可登二层。大门之内有二门及两旁小门,依原样保留,平时中门关闭,仅开两小门让人进出。

一楼 位于督军府二门以内正北中轴线,是在清代抚院大堂上修建的二层砖木结构、悬山顶楼房(1986年改称“渊谊堂”)。这座楼的主体建筑平面呈“凹”字形,内部中间为大厅,两侧是由承重砖墙筑成的二层楼房,楼内分隔成若干小间,是阎锡山副官们的办公之处。大堂正面为半圆形壁柱及圆拱门构成的石质立面,门之上方镌有国父孙中山手书“天下为公”石匾;楼门之前辟面宽三间的卷棚歇山式抱度,檐周为龙形雕花,柱头为五踩斗,上覆琉璃瓦饰。楼内大厅中央,有阎锡山所书“官吏若不忠于职务,不主张公道,民主政治的人民必制裁你”题刻。

自省堂 位于假山之前的原内署、御书楼、显临阁一带。这是一座面宽九间、进深八间,平面呈“工”字形的中西合璧建筑,前后均设上下两层檐廊,旁侧入口处为西洋式倚门及尖拱窗;两山墙之上下,为对称的狭长窗户,堂顶为卷棚歇山式样,覆盖着绿色琉璃瓦;堂之四角隅,加盖有四角攒角式角楼,柱、额、枋均彩绘,上以琉璃瓦覆顶,典雅秀美,装饰独特。大堂内部的四周设柱,建有上下两层木构围廊,均饰以彩绘,古色古香,富丽堂皇;堂之中央具有宽敞的空间和舞台(主席台),可容纳500余人,是阎锡山召开大型重要会议和接待贵宾的场所。抗日战争前夕,中共周恩来多次在此与阎锡山洽谈联合抗日事宜,曾怒斥托派张慕陶。督军府里的自省堂,又有“小自省堂”之俗称,以区别文瀛湖畔“自省堂”而名。

进山楼 阎锡山执政山西后,取《论语》中“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之意,改督军府内煤山为“进山”,同时暗喻“改进山西,使山西进步”的决心。民国八年(1919),阎锡山在这座假山的左、右、后三面增土叠石,使假山面积扩至东西宽33米、南北深100余米;又在山上建了一座欧洲哥特式的“进山楼”,上置西洋自鸣钟,每到正点便发出震耳钟鸣声,整个太原城都能听见钟声;接着又在假山上立了一通题名碑,正面有阎氏亲作之序文,背面题录清顺治以来至阎锡山统治山西的117名巡抚和提督的姓名、籍贯、任期。民国十年(1921),阎锡山在进山下面的“邃密深沉之馆”召开两年零四个月的“进山会议”,其后又创办“进山中学”。日本侵略军攻占太原城时,炮弹将进山钟楼炸毁,将山下的“邃密深沉之馆”炸塌;其后重修时,假山内改砌为三眼石窟窑洞。

东花园 即明清巡抚衙门之东园,民国时期改建成阎锡山的私人宅院,由花园、北厅、南厅、东偏院、西偏院及连通各处的长廊、佣人房、卫士房等附属建筑组成,按照家人的身份辈数划分为几个居住区,又名“阎公馆”。北厅位于花园正北处,是九间坐北面南的厅堂,为阎锡山起居、办公之处;中间为阎氏居室,东面是阎氏的办公室,西面是内客厅;这座建筑之后还有一规模较小但式样相同的五间厅堂,是阎锡山的内书房。南厅位于花园的南部,是一座分为前后两院的七间厅堂,分别居住着他的次媳赵秀锦、四子志敏、五子志惠及一些孙辈。东偏院位于南厅之东,院南有座中西合璧的二层水泥楼房,是阎的二夫人徐兰森居室;院北有一小巧玲珑的二进四合院,是阎的五堂妹阎慧卿住所。西偏院又名“中和斋”,位于南厅西南,是一个方形的大庭院,由仿歇山式北内庭和两座面宽五至七间的卷棚顶、带前廊小院组成,乃是阎锡山的秘书长、参谋长及参谋办公处;北内庭面宽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悬山式瓦顶,庭内采用减柱造法,很是宽敞明亮,挂有许多阎氏手书的条幅、横幅,是他召开重要小型会议的场所。1937年11月2日,阎锡山在此主持召开抗日、守太原等重要问题的第二战区高级军事会议,中共周恩来(中央军委副主席)、彭雪枫(八路军驻晋办事处处长)代表第十八集团军出席会议。

1949年4月太原解放,阎锡山的督军府回归劳动人民手中,成为中共山西省委、山西省人民政府的办公场所。当时的布局和称谓是:一号楼(原清代抚院大堂,后名渊谊堂)为秘书厅,副秘书长、秘书主任、秘书处占楼上,人事处、行政处、参事室在楼下;二号楼(原清抚院穿堂)为省委、省政府领导办公楼,主要领导占楼上,省政法委、政研室、机要室在楼下;三号楼(原清抚院二堂)由省人事厅、民政厅、文教厅占用;四号楼(原阎锡山办公楼)先为省委办公厅,后改省财政经济委员会;五号楼(原清代御书楼)为图书资料室;六号楼(原清代勤远楼)驻省委组织部及宣传部;七号楼(原勤远楼西四合院)为厅局长宿舍;八号楼(原西花园内小二楼)为统计局办公室;九号楼(大门西侧第一排廊楼)为财政厅办公室;十号楼(大门东侧第一排廊楼)为农业厅办公室;十一号楼(大门西侧第二排廊楼)为省办公厅行政处、收发室;十二号楼(大门东侧第二排廊楼)为劳动局及印刷所;东花园是省委、省政府领导的宿舍。1951年后,人民政府对省委、省政府大院进行了一系列的维修、改建:

1951年,在省府东院新建省委办公楼,次年竣工;同时揭顶翻修一号楼,拆除二门辟建马路。

1952年,改“进山”为“梅山”,改“自省堂”为“梅山会议厅”,同时对其进行较大规模改建、扩建。

1953年,在四号楼后新建省政府主席办公楼,次年秋天竣工。

1955年,于梅山会议厅东侧新建省级领导宿舍。

1956年,拆除省府大院西侧四合院。起建省计划委员会办公楼,次年竣工。同年,因四号楼木料腐烂漏水,拆除四号楼顶层。

1959年,拆除六号楼(即勤远楼),起建与西面计委楼相对称的四层楼,后因事耽搁,未按计划完工。

1960年,翻修,重建四号楼(仅剩底层)中间的五间会议厅。

1964-1965年,改建二号楼、三号楼两侧的二层木楼,新建为钢筋水泥结构,楼高四层。

1967-1968年,拆除清代御书楼,修建“地下战备指挥所”。

1971年,在战备指挥所顶部的平台上,修建四合院。

1976年,省政府主席办公楼顶加筑一层,使其成为四层楼。

1983年,拆除二号楼、三号楼两侧的低矮建筑,将大院的进出马路由3米扩展为8米,于路旁栽植灌木花丛。

1985-1986年,改建一号楼为贵宾接待厅,原国务院副总理薄一波题写“渊谊堂”厅名。

1989年,中共山西省委机关及所属部委迁迎泽桥东新办公大楼,省府大院由省政府独家使用。

1990年,二次改建六号楼并加层,使之与七号楼相对称。同年还将四号楼全部拆除,于空隙处栽种草坪、花卉,又置荷花水池及喷泉,建成院内园林小公园。

1998-1999年,省政府根据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关规定,鉴于大门、渊谊堂及两侧廊楼皆是督军府之旧建筑,于是将原来临解放路之西便门正式辟为省府西大门,建有仿古式门楼。同时期还拆除了“文化大革命”时所建战略工事,新建宽、深近50米的新办公大楼,该楼总占地面积2400平方米,整个院落全部用龙骨架玻璃封顶,摆放有各种盆景、花卉。

山西巡抚衙门遗址历经沧桑,由晋文公庙—巡抚衙门—督军府—人民政府,可谓山西一千余年历史的缩影。这里的梅山及梅山会议厅,至今尚存明末清初傅山(太原府阳曲县人,著名思想家、书法家、医学家)亲书“可以栖迟”木匾一块、清乾隆诗碑三通、乾隆皇帝临摹唐朝陆柬之《五言兰亭诗》石刻一方、民国九年(1920)所立《山西巡抚兼提督题名记》石碑。诗碑上的三首诗均系乾隆所作,其中有一首是赐赠山西巡抚鄂弼(乾隆二十四年至二十七年在任)的,勖勉鄂弼办理公务时要朴实、公正、清廉,凡事俭约做下属官吏表率,别辜负朝廷的厚望。这首诗对当前党中央提倡的“廉政教育”亦有积极的意义,特附录于后以飨读者:

旬宣此初任,嘉尔副予望。

出政宜除细,移风在嘉良。

公为众官表,俭是晋民长。

保障休轻视,家声勖继芳。

(责任编辑白继英)

K928.72

A

1008-9012(2016)03-0077-04

2016-08-23

张德一(1951—),男,山西太原人,山西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猜你喜欢

督军衙门阎锡山
这条规矩阎锡山坚守了38年
我读封面
诸葛亮制木牛流马
买到假货?到衙门去喊冤
神偷胖三
偷神胖三
旧衙门
清代珲春副都统衙门档之户口册浅析
阎锡山与西安事变
阎锡山与晋军的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