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创游”中寻找失落的游戏
2016-04-11邵灿
文|本刊记者 邵灿
在“大创游”中寻找失落的游戏
文|本刊记者 邵灿
成都市第三幼儿园
不论过去还是现在,关于游戏的话题始终不断,它的地位和作用得到了一次又一次的确认。1832年,福禄贝尔在其《人性教育》一书中这样谈到:“游戏是儿童发展的最高阶段,一个能够痛快地、有着自动的决心、坚持的游戏、直到身体疲劳为止的儿童,必然会成为一个完全的人,有决心的人,能够为了增进自己和别人的幸福而自我牺牲的人。”
成都市第三幼儿园,一所同行口中的实力园,自1914年建园以来,一直秉持着“尊重人的自然发展、激励人的自信发展、成就人的自主发展”的“三自”理念,坚持“游戏为儿童基本生活”的办园原则,从上世纪80年代到现在,一直将游戏视为研究的重点,构建“幼儿自主游戏”与“单元教学活动”为一体的“自主游戏化课程体系”,形成了以“游戏”为特色的幼儿园。
他们认为幼儿园里需要的是一种承载儿童灵魂和童年精神的新的游戏样式,儿童在自己的游戏领地中可以回归生活,实现自主发展。于是,在不断的摸索中,他们的“大创游”让理想照进了现实。
在游戏中给孩子多一点自由
首先,让游戏突破教室围墙。幼儿园利用一楼7个小功能房及露天廊道,加上一大一小两个户外小广场创设出一条“游戏街”。这打破了班级有限的环境,创设了室内和户外可以随意交替的空间,摆脱了场地对儿童游戏的限制,让孩子们能做在班级游戏里不能做的事,玩在班级游戏中无法开展的游戏。
其次,消除班级界限,构建充满刺激的人际环境。安排同龄的三个班级在同一时间进行混班游戏,选择各种同伴,大大增加了游戏的冲突性和可变性。
再次,合并传统作息时间,保障每天“一小时”。将每天传统的半小时室内区域游戏和半小时户外活动进行合并,将游戏时间增长至每天一小时。总之,相对区域自选活动,“大创游”分别在地域空间、玩伴人数、游戏时间三个元素上进行了“放大”,使游戏更具开放、可变、整合、体验的特征。
在自由中学习责任
在“大创游”中,对于儿童游戏行为习惯的问题,幼儿园奉行一个原则,不干涉儿童游戏的自由,但一定督促儿童承担自己的责任。游戏诚信卡便是其中的重要体现。
孩子们自制的诚信卡代表了参加游戏的资格,而只有在游戏结束时,收拾玩具的孩子才能顺利地从老师手中取回自己的诚信卡,参加下一次的游戏活动。这一方式得到了孩子的认可,乱扔乱放的现象逐渐减少,收拾整理的情况也大为好转。
可以说,“大创游”保护了儿童追求自由的权利这种生命本能,儿童则用成人所期许的“承担责任”做出了回报。
“大创游”突出地表现出幼儿游戏的体验性,而它的价值也就在于这种体验带来的一种状态:幼儿整个身心的自由与和谐。可以说,成都市第三幼儿园通过游戏这一载体所传达出的这种状态,既是教育开始的最佳起点,又是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