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本课程:点亮学生心灵
2016-04-11陈静
□陈静
班本课程:点亮学生心灵
□陈静
陈静
踏上讲台16年来,我一直是个“不安分”的老师,但从来没有为管理而劳心。学生们亲昵地称我为“魔法老师”,因为我总会萌发一些稀奇有趣的创意,带领他们徜徉于知识的海洋;而同事们则亲切地喊我“超人静”,佩服我每天都有无穷无尽的精力。如今想想,我到底为学生们做了些什么呢?
据于生——班本课程随兴而发,意在唤醒
一位已步入大学的学生给我发来短信:我的魔法老师,原来您真的会魔法!您的想法和做法真的好超前!每每看到电视中那些火爆的节目,如《我的一本课外书》《超级演说家》《子午书简》等,我都会忍不住惊叹并骄傲——早在小学的课堂上,您就将这些东西带给我们了呢!
一语惊醒梦中人。是啊,当年接手新班后,我发现班上的学生特别不爱读书,很多家长对儿童课外书的概念仅限于《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为了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我自己买来一批课外书,每天抽课前五分钟和午间十分钟的时间读给学生听,美其名曰“魔法老师讲故事”。渐渐地,学生们爱上了阅读,而五分钟、十分钟的短暂“魔法时间”无法满足他们的胃口,越来越多的学生主动捧起书,沉浸到了书的世界。
有阅读就有感受,有感受就需要分享。于是,“好书分享”活动应需而生,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讲述自己的阅读故事。因此,每天中午到校后,预备铃打响前的十分钟是我和孩子们最期待的时刻——全班62个人,每天选一人上台推荐一本自己最喜欢的书。62天的坚持,62本推荐书,大大激发了师生共读的兴趣。一轮活动结束,大家意犹未尽:接下来做什么呢?“小小演说家”活动因此出炉,孩子们热情似火地投入其中。
有段时间,很多家长向我反映,他们的孩子在家格外懒惰。我思考了一晚上,拿出了一个名为“厨神争霸赛”的方案:学生们在家练厨艺,班内展手艺;个人讲心得,众人尝滋味。如此风风火火进行了一个月,每位学生至少学会了做两菜一汤。
家事,班事,事事上心;育人,学习,齐头并进。总之,那些备课时突如其来的想法,或者因学生某句精彩发言而点燃的灵感,以及每天在班级管理的大事小事中所悟出的窍门,都让我有种想做做看的冲动。我把这些紧随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体系之外的微课程,统称为“班本课程”,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克服传统义务教育课程在促进学生多样化、差异化、个性化发展方面存在的局限性,深入开发学生的实践能力,使他们顺应天性自由成长,更加凸显“以学生为本位”“为了每一个孩子的终身发展”的课程理念。
事实上,因为这些随兴而发的班本课程,我的课堂总是红红火火,学生们一个个都积极踊跃,而那些植根于我的教育梦的自由的种子,也逐渐成长为生机盎然的葱葱绿树。
依于需——班本课程自由有序,多方共赢
走过最初激情燃烧的岁月,我慢慢发现了一些问题:有时候想法太多,或是太急于投入实践,结果常常因为前期缺乏合理的规划,对课程定位不准,导致班本课程在实施中出现若干问题,有时甚至无法继续下去;还有的时候,我的考虑不够周全,没有顾及到全体学生的需求,当大多数学生都是被动参与时,他们便会缺乏积极性,时而有家长看到活动照片后询问我:“为什么我的孩子没有参加这次活动呢?”我这才真正认识到:班本课程的主体必须是学生,要永远将学生放在课堂的正中央;班本课程建设,就是要将形而上的理念与零碎的想法可视化、系统化,使之成为可操作、可持续的做法。
不破则不立,我决心打破现状,重新开始。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段能力培养目标,有针对性地设计班本课程,特别注意吸引学生参与到班本课程的开发之中。
1.基于学科拓展的需求
识字。低年级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如何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帮助学生克服识字的畏难情绪,尽快进行自主阅读。所以,我设计的一年级班本课程就是各种识字活动,如将“成语故事大赛”“名字的故事”“蔬菜进行曲”等引入课堂,让学生在充满童趣的氛围中识字。
阅读。作为语文老师,我首先关注的重点是对语文教材和相关文学资源的横向整合。在我的课堂中,语文书仅是作为范例而存在,我用几周时间将其讲解完毕后,便开始有意识地引导大量有价值的相关文学性课程资源走进课堂,如古文、诗词、优秀童书、现代散文等,给学生无限的阅读自由和空间。以三年级为例,一学期结束,我班学生的阅读量为人均12本,几乎是新课标规定的小学六年的阅读总量。课堂容量的扩充,让学生的识字量、背诵量、阅读量稳步增加。
2.基于班级管理的需求
主题活动成序列。作为一名班主任,难免会在接班初期遭遇迷茫和困惑。特别是带一年级的新生时,怎样才能与他们快速熟悉起来呢?我为此开发了一系列以识字为主题的破冰课程:开学第一天,家长带孩子来报到时,我便邀请他们加入班级家长微信群;随后,我在群里发布为孩子制作姓名牌的具体步骤和示范图片,请家长照此为自家孩子制作姓名牌;上课时,每个孩子课桌上摆放着各自的姓名牌,让老师一目了然的同时,顺理成章地开始“向你介绍我”活动,请学生拿着姓名牌上台做自我介绍,增强学生之间的互动,实现人际破冰;接下来,我借助“诵读《百家姓》”活动,带领学生认识了解更多的姓氏,邀请他们从中寻找亲人、师友的姓氏,激发学生的识字热情,也为后续的班级管理带来很大便利。
3.基于兴趣激发的需求
无论怎样整合资源,都要在充分了解本班学生的实际学情基础上,注重学生的兴趣激发和习惯养成,开发出独具本班特色的教育资源。在此理念指导下,“大眼睛看中国”系列课程应运而生。
每学期开学后的第一节课,都是我们班孩子最期待的时刻。从二年级开始,我就要求他们用独特的方式展示自己在假期的收获。如暑假过后的“大眼睛看中国”专题活动,学生们可以把自己假期的游历过程用PPT、绘画等多种方式呈现出来,和大家分享。而寒假过后的“我和我的春节故事”,则更多地展示传统节日时大家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台上讲述的学生神采飞扬,台下聆听的学生眼睛闪亮,每一种体验都化为学生的学习资源。
4.基于资源整合的需求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要提高教学实效,就要重视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
地方教育资源的优势整合。本地的教育资源往往有着最贴近的教育意义,所以我首先立足地方实际开发班本课程。如我所处的河南省漯河市,是“字圣”许慎的故里,中国第一本字典《说文解字》就诞生在这里。在班本课程的开发建设中,我充分利用这一优势,设计了“以字启智,画说汉字”系列活动,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汉字,从查找资料到制作海报,组员间协商好分工,合力展示此字从甲骨文到楷书的层层演变,尝试总结揭示汉字的变化规律。如此,既培养了学生分工合作、整合资料的能力,又激发了他们对母语的兴趣。
跨越时空资源的深度融合。决定教室容量大小的,不是教室的空间和设施,而是教师的视野、智慧和气度。做好各类资源整合,使教室不仅是接受知识的场所,更是蕴含无数成长力量的场所,拥有温暖幸福的气场。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我把班级微信群建设成了“空间教室”,及时捕捉教室中有趣味、有价值、有意义的动态信息,用文字、图片记录并发布,让快乐永驻教室;班级邮箱成了师生、家长乃至其他相关人员共同耕耘的田园,在这里,大家资源共用,幸福同享。
生活处处是课程。与校园文化整合,校内的名言警句成为低年级学生识文认字、高年级学生素质养成的学习资源;与社会生活整合,学生无论是去福利院献爱心,还是到郊外远足散心,所见所闻都是生动丰富的写作素材;与家庭整合,“与家长共读一本书”“做家庭小厨师”等实践活动,让语文走出教室,融入多彩的生活。
5.基于师生专长的需求
教学相长,相得益彰。班本课程的开发,要从师生本身挖掘利用课程资源。
学生资源。教师应注重学生的思维方式,关注学生现有的学习和生活经验,挖掘其中可利用资源来形成班本课程。五年级时,学生的兴趣、个性已经呈现出鲜明的特点,他们敏感羞怯又渴望被关注,他们富有个性且需要自我展示的机会,因此我设计了针对学生专长的“微讲座”系列班本课程,请学生任选专题,自制PPT,举行讲座。例如,热爱军事的学生可以开展“武器的变迁”微讲座,热爱旅游的学生可以开展“旅行家养成记”微讲座。
教师资源。教育其实就是浸润,即教师用善行、良言、真爱为学生做出示范。因此,教师的一言一行,皆能成为教育的宝贵资源。我从小就喜欢读书和写作,所以经常和学生交流此类话题。当我向他们展示自己的阅读日记,分享读书经验时,学生们往往更加信服,还会将我的一些想法记录到各自的日记本中。得到了他们的肯定,我就在黑板的右下角开辟了一个小专栏,叫做“每周一句陈老师赠言”:发现班上争吵的现象多了,就写上“君子责己,小人责人”;发现班上有学生乐于助人,就送上“如果想让自己和别人感到温暖,就让我们成为阳光”……慢慢地,学生纷纷学会了从这里寻找力量和勇气,也学会了自我反省与自我鼓舞。
6.基于家校合作的需求
故事妈妈,邀请家长走进来。“故事妈妈讲故事,故事娃娃听故事”,是针对低年级的学生喜欢听故事的特点,也是为了唤起低年级学生家长亲子共读的意识,而开发的“故事妈妈进课堂”班本课程。每周五,我会邀请一位“故事妈妈”志愿者来班上,为孩子们讲故事。在活动的带动下,更多家长愿意将生动的文字转化为温暖的话语,用爱意笼罩孩子们;家长在通过讲故事将自己的感受传递给孩子的同时,也会有意识地引领孩子们感悟书中的真谛。就这样,在家校合作带领下,一张张进入书香世界的通行证被送到了孩子们手中、心中,他们因书香的浸润而拥有更加幸福美好的体验,向着优秀、优美、优雅的方向成长。
家长联盟,和家长一起走出去。建立班级家长委员会,构建家长和学校交流的桥梁和平台,对于促进家校沟通合作,创设良好的教育发展环境,完善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在班本课程建设中,为充分调动家长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挖掘家长资源,我开设亲子课程,并支持家长委员会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如春游踏青、暑期远足、秋游赏菊、寒冬献爱心等,号召家长与孩子共同参与,实现多方共赢。
游于艺——班本课程全员参与,形式灵活
班本课程因其容量较小又呈现序列性,所以表现形式较为灵活,一般用时为10—20分钟,可以根据班级实际情况,灵活安排在各个时间段里。
1.晨读——幸福人生从清晨开始
周国平说,人类最美好的享受是那些传统而古老的方式所带来的。每天20分钟的晨读时间,是我班经典诵读的自由展示时刻——“崇德读经会”。微凉的清晨里,师生静心共读经典,让《大学》《中庸》《论语》等圣贤的智慧以最朴素的方式娓娓道来,教育的理念、学习的热情、生活的智慧像泉水一样,自自然然地浸润心灵。不仅如此,我还与课题组的老师一起开发整理出了《经典诵本》等系列材料,使得课程资源更加丰富多彩,让学生有了更广阔、更自由的阅读空间。
2.午秀——活力绽放的魅力舞台
活动类的班本课程一般放在午后,因为小团体的展示往往需要较多的准备时间。午间秀场,“原创童话剧巡演”“我们最喜爱的歌词”等活动纷纷登台。洋溢着童趣的角色,无比灿烂的笑脸,汇成了童年最美的画面。
3.课前——小时间凝聚大幸福
每天语文课前的“精彩三分钟”,是我班的保留项目,主要是为个人展示提供平台,如《成语大赛》《新闻播报》《班级日志展播》《好书分享》等。学生手持话筒,轮流登台主持和展示,培养了良好的台风,大大提升了他们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班本课程之路渐行渐远,我的思考也渐行渐深。虽然我只是一名普通的语文教师,能做的很少,但每一天,在面对那些枝头悄然钻出的嫩芽,默默蓄力等待绽放的花苞,草叶上闪亮的露珠时,我都会在心中提醒自己:时刻敬畏并热爱这些鲜活的生命,发现更多可用的教育资源并在课堂上进行有效整合,用课程提升教育质量,用思考点亮学生心灵。走在通往幸福的大路上,我始终相信,人生在世,芬芳别人,方能美丽自己。
(作者单位:河南省漯河市第二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王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