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烹制作业大餐
2016-04-11郭淑岚
□郭淑岚
精心烹制作业大餐
□郭淑岚
▲万玮摄
“你为什么不完成语文作业?”一位老师怒气冲冲地质问学生。
学生低着头,小声应道:“没时间。”
“没时间?”老师火冒三丈,“那你怎么有时间完成英语、数学作业?难道语文不重要吗?”
我正好路过,看到了这一幕,不禁心想:孩子是故意不写语文作业,还是另有隐情?
我将这个学生领到我的办公室,问道:“你能告诉我,老师留的是什么作业吗?”他从书包里掏出两张《素质教育报》,告诉我:“做两个版面的题目。”“噢,确实不少,换我也写不完。”孩子似乎找到了同盟,对我毫不隐瞒:“同学们都讨厌学语文,每天的作业不是抄生字,就是背课文,再就是做这些题目。”唉,原来是作业形式惹的祸!
家庭作业无非是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如果作业布置不合理,只能有两种结果:一是学生不愿完成,二是学生敷衍了事地完成。但无论哪种结果都不会起到预想的作用。
饺子好吃,天天吃也会腻。作业也如此。如何精心烹制作业大餐,让它既好吃又有营养呢?
烹出花样——百吃不腻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守住了这块阵地,也就守住了教学质量。如果老师能让学生当堂吸收、消化所学知识,那么可以不留或少留家庭作业。比如,教学“肺”字时,不少老师生怕学生写错,反复强调右面千万不要写成“市”,结果呢?大部分学生真的就写成了“市”,让老师特别生气:“我越是强调,你们越错,成心和我过不去?”而我在教学时,先用大屏幕出示这个生字,让学生认真观察一分钟,说说自己发现了什么?之后,我带领学生一起书写,写到右面部分时,提示学生共四笔,第四笔用彩色粉笔一贯到底。学生照着描红两次后,再听写时,无一人写错。
打铁尚需自身硬,课堂教学不过硬,依靠大量的题海战术弥补不足,只能造成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老师必须为“高级厨师”,练就扎实的专业本领,并善于把同一种菜做出不同的花样,才能把学生从作业的苦海中解救出来。
老师要照顾大众口味,布置有弹性的作业,让作业更加人性化。对于生字新词,不管学生会不会写,一视同仁,统统抄写,势必会打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前,听写一个单元新词之前,我都会让学生提前写一遍,但全对的只能达到30%左右。后来,我改变了复习的方法:听写之前,在家庭作业中要求学生按自己的方式复习本次听写内容;同时承诺,如果有人听写全对,就可免去当天抄写生字新词的作业,而出现错误的同学需将新词抄写一遍。这一做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自觉性,他们为了“免单”,会全力以赴,甚至还会主动请家长帮忙提前听写。这样一来,每次听写全对的同学达到了70%到80%。对于学有余力的同学来讲,可以节省更多的时间去干自己想干的事情。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他们会还给老师一个惊喜。原来,放手的作业也很美丽。
调出美味——垂涎欲滴
推陈出新创品牌。同样是土豆,却可以有几十种吃法,作业亦是如此。
最近,我有机会到唐山市路南区某实验小学学习,很感动于该校老师的用心与创意:为了扩大一年级学生的识字量,老师组织学生制作“识字剪报”——将收集起来的杂志、报纸甚至广告纸上的字剪下来,贴到纸上,制作自己的小报。看着自己的“作品”,孩子们很有成就感。而在你争我赶的读报展示活动中,学生的识字兴趣被大大地激发出来,这远比让学生简单地抄写几遍生字要有效得多,更最关键的是,学生爱做这样的作业!
多读多写是许多老师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不二法宝,大作文本、小日记本、练习册、造句本等一应俱全,似乎离开了哪一样都不够完备,结果往往自己种下的苦果只能自己尝:光是大作文、小日记两样作业就足以令语文老师“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顾批作业”。
一面是老师负重前行,一面是学生苦不堪言——没内容可写,也写不出来。如何才能突破重围?我的方法是使用“循环日记”,具体做法是:以小组为单位,每组共用一个日记本,小组成员每天轮流在这个日记本上写日记。第一篇日记由每个小组的组长来写,作为给组员的示范。制定周密的评比细则,一周一统计,公布量化成绩。每周设置一堂习作鉴赏课,大到整篇文章,小到一个字词、一个标点,分析其精彩之处,让每个学生都能看到自己的进步,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此外,不定期地对小组进行重组,让全班同学都有机会接触不同的“合伙人”,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共赢,从而让“循环日记本”绽放精彩。
如此一来,老师的负担轻了,学生也乐此不疲,一举两得。
“浅滩拾贝终觉少,碧海深处有珍奇。”作业是一扇门,推开它,应该满是鲜花和阳光。
(作者单位: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工业街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