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城镇化进程与产业结构变迁动态影响分析——基于甘肃省的VAR分析
2016-04-11马子力姬雪梅兰州城市学院财务处兰州730070
马子力,姬雪梅(兰州城市学院财务处,兰州730070)
区域城镇化进程与产业结构变迁动态影响分析——基于甘肃省的VAR分析
马子力,姬雪梅
(兰州城市学院财务处,兰州730070)
摘要:区域城镇化进程和产业结构变迁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二者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存在着动态关联影响。基于甘肃省2000—2011年的时间序列数据,构建了城镇化和产业结构的VAR模型,实证分析了甘肃省城镇化进程和产业结构变迁间的动态影响,并从空间上对二者的相互影响进行了把握,得出甘肃省城镇化进程和产业结构变迁之间是动态影响的,但产业结构变迁对城镇化进程的影响强于城镇化进程对产业结构变迁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给出了措施建议。
关键词:城镇化;产业结构;VAR模型;甘肃省
一、引言
城镇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依托于产业结构变迁,产业结构变迁会导致人口从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集中,从而使城镇人口逐渐增加,同时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带来的人口的集中会产生集聚效应,使产业发展尤其是二、三产业获取极大的外部性从而获得高速发展,这是国外经济发展现实的经验。所以二者相互之间的关系机理研究对于二者自身和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对于甘肃省这样一个城镇化水平较低,同时产业结构尚不合理的欠发达区域来讲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早期的城镇化进程和产业结构变迁关系研究中,英国经济学家配第和克拉克(1957)在产业结构变动规律的研究过程中指出了劳动力在各产业间流动特征[1];20世纪70年代后研究不断深化,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1969)对各个经济发展时期的产业结构变强和城镇化发展轨迹进行了实证研究,指出了二者的相关性[2];恩瑞特(1990)经过大量研究指出产业发展会引发产业集聚,进而通过提高产业竞争力促进区域城镇化与工业化的联动式发展[3];卡特(1988)则通过城市系统创新的角度进行了相关研究,指出产业变迁是城镇化的主要动力,城镇化通过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来推动经济增长[4];在国内研究中,曾芬玉(2002)利用中国1985—2000年的数据分析了城镇化与三次产业发展状况,指出城镇化进程对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转向二、三产业作用非常明显,而且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也对城镇化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5];黄晓军(2008)等对东北地区多年间产业结构演变与城镇化进程之间关系进行了回归分析,明确指出了城镇化进程与产业结构演变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6]。以上研究表明城镇化进程和产业结构变迁之间存在着交互影响的效应,但大多是定性和静态方法进行分析,对城镇化进程与产业结构变迁之间关系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城镇化动力机制的转化,定性分析和回归模型也无法充分反应产业结构变迁和城镇化进程相互冲击下的动态变化过程。本文采用向量自回归模型(VAR)研究城镇化和产业结构变迁之间的动态关系,利用脉冲响应函数研究城镇化进程对于三次产业结构变迁的动态影响,通过方差分解方法解释三次产业结构变迁对于城镇化的动态贡献度,对于二者之间的动态影响进行总结和解释。
二、模型选择与指标选取
1.模型选择
向量自回归模型(VAR)用于预测相互联系的时间序列系统以及分析随机扰动对变量系统的动态影响,通过把系统中每一个内生变量作为系统中所有内生变量滞后值的函数来构造模型。一个VAR(P)模型的数学形式是:
这里yt是一个k维的内生变量,xt是一个d维的外生变量。A1,…,Ap和B是被估计的系数矩阵。εt是扰动向量,它们相互之间可以同期相关,但不与自身的滞后值相关及不与等式右边的变量相关。
对第i个变量的冲击不仅直接影响第i个变量,并且通过VAR模型的动态结构传导给所有的其它内生变量。脉冲响应函数刻画的是在一个扰动项上加上一次性的一个冲击,对内生变量的当前值和未来值所带来的影响。
yt的VMA(∞)的表达式:
假如VAR(p)可逆,yt的VMA的系数可以由VAR的系数得到。设ψq=(ψq,ij),q=1,2,3,…,则y的第i个变量yit可以写成:
因此,一般地,由对yj的脉冲引起的yi的响应函数可以求出如下:
2.指标选取
城镇化水平通常采用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城镇用地面积占区域国土总面积等指标来衡量,一般来说城镇人口占比更能良好的反映城镇化与经济发展间的关系,所以本文采用城镇化人口占比来衡量城镇化水平。产业结构(Industrial Structure,简写为IS)划分方法众多,如三次产业划分法、马克思的两部门划分法、霍夫曼系数划分法等,一般来说三次产业的研究较为广泛,也具备较强的应用性,所以本文采用三次产业划分方法,产业结构用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来衡量,分别代表一、二、三产业产值比重。
本文中相关数据来源于《甘肃省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时间跨度为2000—2011年,各年的城镇化水平和产业结构比重由各年数据整理、计算得出,同时对上述时间序列数据均进行了对数化处理,消除数据的异方差,经济时间序列数据对数化后不改变其特征,分析结果的经济意义是合理的,对以上变量名称前加LN代表对数化后的新变量。
三、实证分析
1.ADF单位根检验
ADF检验是检验数据序列的平稳性,如果存在同阶平稳的话,就可以对它们进行协整检验。如表1检验结果所示,所有变量序列的水平值均接受有单位根的原假设,所以LNUR、LNIS1、LNIS2、LNIS3均为非平稳序列,但是一阶差分序列在1%的显著性下均拒绝原假设,所以LNUR、LNIS1、LNIS2、LNIS3为一阶单整,即I(1)时间序列,可以进行二者间的协整检验。
表1 ADF单位根检验
2.协整检验
协整检验的目的是决定一组非稳定序列是否是协整的,也就是观察变量间是否具有长期均衡关系。Johonsen协整检验结果表明,变量LNUR、LNIS1、LNIS2、LNIS3之间存在协整关系,迹统计量检验和最大特征值检验均表明在5%的显著性下,至少存在2个协整关系,说明甘肃省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变迁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符合VAR模型条件。
表2 Johonsen协整检验
3.VAR模型的建立
根据AIC和SC准则确定最优滞后阶数为2,根据式(2)建立VAR(2)如下:
模型的稳定性通过上述VAR(2)模型根的倒数来判断,如图1所示,VAR模型根的倒数全部在单位圆里,满足稳定性条件。
图1 VAR(2)模型稳定性检验
4.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图2体现了城镇化冲击引起的三次产业结构的脉冲响应,各图中横轴表示城镇化冲击的滞后期数,纵轴表示三次产业结构的脉冲响应值。图2表明了城镇化水平冲击对三次产业的影响效应。当城镇化水平产生一个正的冲击后,在第1期对第一产业正影响效应达到峰值,其后不断衰减,在第2期转为负的影响效应,在第4期之后基本保持稳定,说明长期内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会降低第一产业比重,且负的影响效应是逐渐增强的。第二产业比重对城镇化水平冲击的反应在初始是正影响效应,且呈现增强趋势,在第2期正影响效应达到峰值,其后逐渐衰减,在第5期之后正影响效应基本保持稳定,说明长期内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对第二产业比重提高有长期支撑的作用。最后,当城镇化水平产生一个正的冲击后,对第三产业的影响效应初始是为负的,但是呈增长趋势,在第3期转为正效应,并于第4期正影响效应达到峰值,其后保持稳定,说明在长期内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会带动第三产业比重提高。
图2城镇化冲击引起产业结构变迁的脉冲响应输出
综合来看,甘肃省城镇化产生一个正的冲击后,产业结构脉冲响应总体上呈现出由“一、二、三”结构向“二、三、一”结构转变,其后转变为“三、二、一”结构的总体趋势,在第1期城镇化冲击引起三次产业的脉冲响应中,以第一产业的影响效应最大,二、三产业次之;在第2-3期城镇化冲击引起三次产业的脉冲响应中,以第二产业的影响效应最大,三、一产业次之;在第410期城镇化冲击引起三次产业的脉冲响应中,以第三产业的影响效应最大,二、一产业次之。这就说明甘肃省城镇化对三次产业结构有着向高度化和深度化转变的影响效应,但是正负两倍标准差偏离带将X轴包含在内,则表示冲击不显著,说明城镇化对三次产业结构的影响效果是较弱的。
5.方差分解
图3是城镇化过程中各产业的方差分解图,横轴代表滞后期数,纵轴代表各产业对城镇化的贡献度(单位:%),图中曲线代表各产业对城镇化的贡献度变化。图3表明第一产业对于城镇化的贡献度,贡献度在第2期达到了峰值,也仅为1.17%,随后贡献度不断降低,从第3期开始均在1%以下,说明第一产业并不是城镇化水平的提高的主要因素。第二产业对于城镇化的贡献度是不断提高的,在1-4期贡献度高于第一产业但低于第三产业,于第5期开始至第10期,贡献度处于三次产业最高,说明第二产业对城镇化的推动是持续而且明显的。第三产业对于城镇化的贡献度在1-4期增长最为明显,在第5期之后增长放缓保持稳定,说明短期内第三产业发展对于提高城镇化水平的作用是快速增强的,但是长期来看,甘肃省第三产业发展对城镇化水平的贡献度是保持稳定的。
图3产业结构变迁对城镇化的方差分解
综合来看,三次产业变迁对于甘肃省城镇化进程发展都是有促进作用的,三次产业中尤其以二、三产业对于城镇化的贡献较高,说明甘肃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二、三产业发展。伴随着时期的推移,第二产业对于城镇化的贡献是不断增强的,可以认为甘肃省的城镇化水平处于第二产业加速推动增长的过程中,第三产业对于城镇化的贡献较低且保持稳定说明甘肃省城镇化进程处于外延式增长过程,还未进入内涵式增长过程。总体上,伴随着时期的推移,产业结构中二、三产业比重不断提高,产业结构变迁对城镇化的推动力越为明显。
四、甘肃省城镇化进程及产业结构变迁空间演变
区域城镇化进程与产业结构变迁的相互影响不仅体现在区域整体之上,同时还会在区域内部形成不同的影响,造成其空间结构的改变,对于城镇化水平较高、产业结构较为先进的区域来说,二者的相互推动会使自身的城镇化水平和产业结构程度不断提高,而对于相对落后的地区来说,二者的滞后会无法形成有力的相互影响,使其落后程度更为明显。图4中以二、三产业所占比重反映产业结构状况,体现了2000和2011年甘肃省产业结构的空间分布,图5以城镇人口所占比例反映城镇化水平,体现了2000 和2011年甘肃省城镇化水平的空间分布,从图中对比可以发现,在2000年,兰州、嘉峪关、金昌、酒泉、白银等城镇化水平较高的地区,其产业结构程度也较高,到2011年这些地区的城镇化水平和产业结构程度仍然领先于其他地区,说明在这些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城镇化发展和产业结构变迁形成了良性的互动影响,二者呈现出同步提高的趋势。而以甘南、临夏、定西、平凉、武威等为代表的地区,2000年时城镇化水平较为落后,同时其产业结构处于较低层次,二者较低的水平无法形成相互促进的动态影响,到2011年,这些地区的城镇化水平和产业结构层次还是落后于省内其他区域,对于这些地区而言,周边地区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和产业结构的升级还会使其人口和经济要素不断外溢,使其城镇化进程和产业结构升级更为严峻。
图5 2000—2011年甘肃省城镇化水平空间演变
五、结论与建议
从甘肃省的城镇化进程与产业结构变迁的历史数据来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变迁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而且这种影响是动态的、发展的。产业结构的变迁持续地推动着城镇化水平,产业结构转变是城镇化的重要驱动力,同时城镇化对于产业结构变迁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加速了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和深度化。
1.以产业结构转变为动力提高城镇化水平
城镇化的实质是将包含人口在内的经济要素由农业转向非农产业的过程,所以产业结构中的二、三产业的发展对于城镇化至关重要。从甘肃省的实际出发,首先,要继续做强包括石化、冶金、装备制造、农副产品加工业等为主的主导产业,将这些产业作为促进城镇化发展的支柱产业,为城镇化稳定发展提供产业基础支撑;其次,重点培育包括新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等为主的潜导产业,将这些产业作为促进城镇化发展的先导产业,为城镇化进程发展提供产业动力;第三,加速发展包括金融服务、科研开发、物流商贸等为主的现代服务业,通过生产性服务业水平的提高,为第二产业的加速发展提供平台,最大程度的发挥第二产业对城镇化的促进作用。
2.以城镇化进程为载体促进产业结构变迁
产业结构的变迁是经济生产效率提高的必要路径,和城镇化同属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二者有着重要的联系,城镇化可以作为加速产业结构变迁的手段。基于甘肃省城镇化进程对产业结构变迁影响较弱的现实,应当注重通过城镇化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变迁,尤其是二、三产业的发展。首先,应当加大城镇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包括交通网、能源供应、供水等生产性基础设施,为二、三产业发展提供便利的平台;其次,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包括科技研发、信息交流、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增强城镇中二、三产业集聚过程中的知识、技术、信息外溢,并为二、三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第三,做好城镇规划,包括城镇规模体系、城镇内部区划等规划,明确城镇之间、城镇内部的职能分工,在此基础上合理分布产业,完善产业体系,增强产业间的关联度,促进产业结构变迁。✿
参考文献:
[1]C.C1ark.The Conditions of Economic Progress[M].Macmillan edition,1957.
[2]安虎森.区域经济学通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295.
[3]Enright.M.Geographic Concentration and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Unpublished Ph.D.Dissertation [M].Harvard:Harvard U-niversity,1990:23.
[4]Robert.A.Carter.Innovation in urban systems:the inter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 and nat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J].Annals of Regional Science,1988,(22):66.
[5]曾芬钰.城市化与产业结构优化[J].当代经济研究,2002 (9):31-36.
[6]黄晓军,李诚固,黄馨.东北地区城市化与产业结构演变相互作用模型[J].经济地理,2008(1):55-58.
[7]姜爱林.中国城镇化理论研究回顾与述评[J].城市规划汇刊,2002(3):44-49.
[8]李清娟.产业发展与城市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146.
[9]杨文举.中国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关系的实证分析[J].经济经纬,2007(1):78-81.
Dynamic Impact Analysis of Urbanization Progress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Change: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Gansu Province With VAR Model
MA Zi-Li,JI Xue-Mei
(Finance Section,Lanzhou City University,Lanzhou Gansu 730030,China)
Abstract:Urbanization progress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change as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economic development,the dynamic correlation effects in the proces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continuously.Based on Gansu province in 1978—2011 time series data,building the VAR model of urbanization progress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change,analysis of the dynamic effect between urbanization progress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change in Gansu province,and grasp the mutual influence of both from spatial evolution,between urbanization progress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change is dynamic effect in Gansu province,but the impac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change on urbanization progress is stronger than the impact of urbanization progress on industrial structure change,Suggestions are given on this basis.
Key words:urbanization;industrial structure;VAR model;Gansu province
作者简介:马子力,女,甘肃临夏人,硕士,兰州城市学院财务处高级会计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姬雪梅,女,河南林州人,硕士,兰州城市学院财务处高级会计师,研究方向:金融学。
基金项目:教育部青年基金项目“西北民族地区经济差异及其成因分析”(13yjc790009)。
中图分类号:F299.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672(2016)02-0119-05
收稿日期:2015-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