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克氏原螯虾选育后代生长特性的初步研究

2016-04-11曹昆李杰雄韩晓磊徐建荣

江苏农业科学 2016年2期
关键词:生长特性

曹昆++李杰雄+++韩晓磊++徐建荣

摘要:将抱卵克氏原螯虾的离体幼虾按体质量分为大、中、小3组,进行2次选育,每次试验均设3个平行组,进行选育后代生长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各种规格幼虾培育40 d后,体质量和体长均有极显著变化(P<0.01),存活率均超过50%,大规格幼虾增质量率和体长增长率显著高于其他规格幼虾(P<0.01)。继续培育40 d后发现,大规格螯虾之间的大小差异在减小,而3种规格螯虾种群之间的竞争更加强烈,存活率均低于50%,尤其大规格螯虾之间尤为突出。小规格螯虾的增质量率和体长增长率显著高于其他规格螯虾(P<0.01)。

关键词:克氏原螯虾;选育后代;生长特性

中图分类号: S966.12+9.2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6)02-0279-03

收稿日期:2015-01-27

基金项目:江苏省海洋与渔业局水产三项工程项目(编号:PJ2011-58),苏州市基础研究项目(编号:SYN201120)。

作者简介:曹昆(1986—),男,江苏南通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克氏原螯虾人工养殖研究。E-mail:1275776517 @qq.com。

通信作者:徐建荣,教授,主要从事水产繁殖、养殖与遗传育种研究。E-mail:xujrcs @163.com。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俗称淡水小龙虾,原产于墨西哥东北部和美国中南部[1]。1981年,由美国引进日本,1929年又由日本传入我国江苏南京附近[2],现已广泛分布于全国,成为我国一种重要的淡水虾类资源,深受国内外市场欢迎[3]。目前,人工养殖所需的虾苗大多是从天然水域捕捞或是依靠上年养殖的留塘虾进行自主繁育[4]。由于缺乏系统的良种保持和选育技术体系,这样的虾苗品质参差不齐,生长速率不一,产量低。为了进一步开发利用克氏原螯虾,提高其后代优良品质,本试验对克氏原螯虾选育后代生长特性进行了研究,为克氏原螯虾的选择育种提供科学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从常熟理工学院谢桥基地采集抱卵克氏原螯虾若干尾,试验前暂养10 d。暂养期间养殖用水为曝气24 h的自来水,以增氧泵增氧,并每天适时投喂配合饲料。试验于2014年在常熟理工学院笃行楼实验室进行。试验用克氏原螯虾抱卵虾个体(33.41 ± 5.23) g,要求颜色暗红或深红、附肢齐全、活动能力强、体质健壮。

1.2方法

1.2.1抱卵母体培育将抱卵克氏原螯虾母体置于培养缸(85 cm×50 cm×25 cm)中进行养殖,培养缸中放入适量的隐蔽物,日换水量为原水的1/3,每天水循环2 h,并定时定点投喂配合饲料。培养至幼体自行离开母体而独立生活。

1.2.2幼虾选育试验将离体的幼虾根据体质量分为大、中、小3组。每组随机挑选60尾幼虾进行养殖,养殖前随机挑选10尾幼虾测量并记录体质量、体长(眼柄基部至尾尖的距离),计算每组体质量变异系数和体长变异系数。每组均设3个平行组。投喂配合饲料,每天投喂量为虾体质量的6%~8%。每天在07:00、12:00、17:00、22:00这4个时间点,根据幼虾摄食情况进行投喂,发现死虾和残余饲料及时清除。养殖40 d后捞出所有虾,统计每组幼虾的尾数,并随机选取30尾幼虾测量并记录终末体质量、终末体长,计算每组体质量变异系数、体长变异系数、存活率、增质量率和体长增长率。并从每组中随机选取30尾幼虾按原来的培育方法继续养殖,40 d后再统计每组螯虾的尾数,测量并记录所有虾的终末体质量、终末体长,计算每组体质量变异系数、体长变异系数、存活率、增重率和体长增长率。

2结果

2.1培养40 d后不同规格幼虾生长性状比较

由表1可见,经过40 d的培育,刚离开母体的幼虾生长差异极显著(P<0.01),大规格幼虾的变异系数较大。40 d培育后,各组幼虾之间的生长差异极显著(P<0.01),而且体质量和体长均发生明显变化,尤其大规格幼虾生长增质量最明显。从体质量变异系数和体长变异系数来看,大规格幼虾的变异系数最大,小规格幼虾其次,最小的是中等规格幼虾。各规格幼虾变异系数均比试验前提高,尤其大规格幼虾的变异系数变化最大。

2.2培养80 d后不同规格幼虾生长性状比较

由表2可见,经过80 d选育,各种规格螯虾长势差异极显著(P<0.01),体质量和体长均发生明显变化,尤其大规格螯虾生长增质量最明显。而体质量变异系数和体长变异系数均降低,其中大规格螯虾变异系数变化最大,中等规格螯虾变异系数最低。

2.3选育培养后不同规格幼虾生长情况

培育40 d各组幼虾存活率均超过50%,而培育80 d各组螯虾存活率均低于50%,且2次选育中小规格螯虾存活率极显著高于其他规格螯虾(P<0.01),大规格螯虾存活率最低(图1)。

培育40 d各组幼虾中仅小规格幼虾增质量率未超过50%,且大规格幼虾增质量率极显著高于其他组(P<0.01)。而培育80 d 各组螯虾增质量率均高于100%,且小规格螯虾增质量率极显著高于其他组(P<0.01)。培育80 d各组螯虾中的中等规格螯虾和小规格螯虾增质量率均高于培育40 d各组幼虾中的中等规格幼虾和小规格幼虾(图2)。

培育40 d各组幼虾体长增长率均低于50%,且大规格幼虾体长增长率极显著高于其他组(P<0.01)。培育80 d各组幼虾中的大规格螯虾和中等规格螯虾体长增长率均低于50%,而小规格螯虾体长增长率达到63.93%。培育80 d各组幼虾中的大规格螯虾体长增长率低于培育40 d各组幼虾中的大规格幼虾(图3)。

3分析与讨论

3.12次选育不同规格幼虾生长性状分析

通过测量离体幼虾的体质量和体长,发现各种规格生长差异极显著(P<0.01)。未离开母体的幼虾个体较小、易聚团,不便于进行试验,只能选发育完全并自动离开母体的幼虾。试验结果也显示用离体的幼虾进行选育试验比较合适。各规格幼虾培育40 d后,体质量和体长均有极显著变化(P<0.01),大规格幼虾体质量和体长增长最为显著(P<0.01),表明幼虾个体越大,体质越优,生长越快。变异系数是反映群体中螯虾规格差异大小的指标,变异系数越大,螯虾个体间规格相差越悬殊[5]。选育培养40 d的大规格幼虾变异系数高达81.93%,说明个体间差异最大,是商品虾的理想选育对象。而中等规格幼虾变异系数25.26%,说明个体间差异最小,是克氏原螯虾家系的最佳选择对象。连续培养40 d后,螯虾规格越大,体质量和体长增长越显著(P<0.01),表明大规格的克氏原螯虾本身体质较优,生长依旧较快。而且此时大规格螯虾变异系数29.68%,中等规格螯虾变异系数11.11%,小规格螯虾变异系数49.42%,说明随着培养时间延长,大规格螯虾之间的大小差异在减小,这可能与虾的体质、生长极限等有关,大规格螯虾体格较强壮,在竞争中占优势,可以获得更多的食物,所以长得比其他规格虾快,但随着养殖时间的延长,大虾的生长已经接近极限,无法再快速生长,而较小的虾则可以继续生长,差异在减小。从变异系数来看,中等规格螯虾的变异系数依然是最适合用于选育家系的。熊青海等研究指出,变异系数的增大会降低螯虾的市场价值[5],因此克氏原螯虾幼仔经过80 d的培育可以采取捕大留小的方式分批上市,提高经济效益。

3.2试验条件下克氏原螯虾个体间竞争现象分析

克氏原螯虾种内斗争不只发生于成虾[6]之间,亚成虾[7]和仔虾[8]也会为了食物、氧分、隐蔽场所等资源产生激烈的格斗。培育80 d的幼虾社会性行为显著[9],通过种内斗争形成较稳定的优势等级[10]。试验中幼虾培育存活率反映了克氏原螯虾群体内的斗争强度。试验结果表明存活率与幼虾规格密切相关,幼虾规格越大,存活率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培育80 d各组螯虾种群之间的竞争相比培育40 d各组幼虾之间的竞争更加强烈,大规格螯虾之间尤为突出。由于克氏原螯虾具有明显的优势等级制度,在争夺种群中的社会地位以及食物、空间的优先权和所有权时,个体间往往会发生对抗[6,9,11],幼虾规格越大这种现象越明显。培育40 d大规格幼虾增质量率和体长增长率极显著高于其他规格幼虾(P<0.01),表明在实验室有限的培育条件下,大规格幼虾之间竞争相对比较激烈,弱势个体在试验中被淘汰,使得存活下来的个体拥有相对大的生存空间,存活到试验结束的个体均为优质个体,生长相对比较好。随着培养时间延长,发现培育80 d小规格螯虾的增质量率和体长增长率均极显著高于其他组(P<0.01),表明实验室培育的克氏原螯虾规格越大,个体间的相互接触和打斗增加,身体的大部分能量消耗在争夺隐蔽场所、食物和对抗上,用于生长的能量相对减少[12]。因此在克氏原螯虾培育时要采取适当的措施,如要合理安排培育幼虾的密度、定时投喂饵料、适当增加遮蔽物的数量等,降低幼虾之间的斗争强度,提高养殖成活率。

参考文献:

[1]Huner J V. Procambarus in North America and elsewhere[M]. London:Croom Helm Ltd,1988:239-261.

[2]朱玉芳,崔勇华,戈志强,等. 克氏原螯虾抱卵与非抱卵孵化比较研究[J]. 水利渔业,2002,22(4):16-17.

[3]李飞,李喜莲,贾永义,等. 克氏原螯虾家系建立及幼虾生长比较的初步研究[J].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14,41(1):38-43.

[4]黄鲜明,朱俊杰,李飞,等. 克氏原螯虾室内人工育苗技术[J]. 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2011,17(12):72,79.

[5]熊青海,陈婷,李佳佳,等. 亲缘关系对克氏原螯虾仔虾种内斗争的影响[J]. 水产科学,2011,30(5):291-294.

[6]Figler M H,Blank G S,Peeke H S. Shelter completion between resident male red swamp crayfish Procambarus clarkii(Girard)and conspccific intruders varying by sex and reproductive status[J]. Marine and Freshwater Behaviour and Physiology,2005,38(4):237-248.

[7]Figiel J C,Babb J,Payne J. Population regulation in young of the year crayfish,Procambarus clarkii(Girard,1852)(Decapoda,Cambaridae)[J]. Crustaceana,1991,61(3):301-307.

[8]Issa F A,Adamson D J,Edwards D H. Dominance hierarchy formation in juvenile crayfish Procambarus clarkii[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iology,1999,202(24):3497-3506.

[9]Graham M E,Herberholz J. Stability of dominance relationships in crayfish depends on social context[J]. Animal Behaviour,2009,77(1):195-199.

[10]Schneider R Z,Schneider R S,Moore P A. Recognition of dominance status by chemoreception in the red swamp crayfish,Procambarus clarkii[J]. Journal of Chemical Ecology,1999,25(4):781-794.

[11]刘国兴,李玲,彭刚,等. 放养密度对克氏原螯虾生长和养殖水质的影响[J]. 江西农业学报,2014,26(4):86-89,93.

[12]Van Tol A,Van Gent T,Scheek L M,et al. Lipoprotein structure and metabolism during progression and regression of atherosclerosis in pigs fed with fish oil-derived fatty acids[J].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Medicine and Biology,1991,285:417-421.成钢,杨花密,王宗宝,等. 温度与畜禽粪便配比对养殖蚯蚓生长与繁殖的影响[J]. 江苏农业科学,2016,44(2):282-285.

猜你喜欢

生长特性
梨的生长特性及其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桉树的生长特性与种植管理技术研究
荷叶铁线蕨生长特性及繁殖技术研究
提升柠檬品质的措施
五强溪太湖新银鱼春群和秋群生长特性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