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艺术:传统与当代
——朱乐耕环境陶艺展研讨
2016-04-11本刊编辑部
陶瓷艺术:传统与当代
——朱乐耕环境陶艺展研讨
吕品昌(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教授):朱乐耕把自己的作品放到了一个更广阔的社会空间里,把原来一个静态的东西做活了。现在他从表现形式到展示方式,包括所有的技法和材料的运用等都大大地拓宽了,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这些年来,他对陶瓷界的最大的贡献,就是他把当代陶艺与公共空间环境紧密的结合起来。这种贡献不仅是中国当代的陶艺界,乃至对世界当代陶艺界来说都是一个非常大的贡献。朱乐耕把陶瓷材料的特性很好地表达出来了,又很好地结合了具体的场地。这是一种非常复合性的表达形式。从这个角度来讲,朱乐耕先生实现了一个很好的身份转换过程。同时,朱乐耕先生的东西又是属于他自己的,是他自己的语言,自己的方式,也是东方的,也是中国的,也是这个时代的东西。
丁宁(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瓷器这样的运用彻底改写了我们之前对瓷器的理解。原来的生活用品,某个器皿,因为艺术家的创作,而变成了建筑的一部分。陶瓷变成了跨艺术的存在。同时,瓷器也是最能体现中国文化的符号之一。朱老师作品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在国际的平台上来显示中国陶瓷的魅力。另外,在这些作品中,艺术家的风格语言是非常鲜明的。可以说,艺术家把陶瓷艺术的概念改写了,而且这个改写的过程几乎展示了一种无限的可能性。
当代艺术有两个概念,一个是从时间上解读,是区分现代之前的,这是特别广义的。另外还有相对比较狭义的概念,是反传统的、前卫的、先锋的概念。如果是以这两种概念来定义朱老师的作品,我觉得都不完全能够定义,特别是后面一种方式,说它反传统吗?它不反传统,它充满了东方传统的意味,有很多是技艺上的、手头上的东西。并不能以他做的方式鉴定它是不是当代的属性。今天说的当代艺术,更重要的维度是国际的共享的一种文化形象,这大概是最重要的。
尤其是在今天的中国。一个国家强大的本身伴随着一种文化的自信。这个文化自信的确证,就是我们的作品能够在超出本土以外的地方赢得大家的承认与赞美。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朱老师的艺术是走到了这一步的。
杨会来(《中国美术》主编):作者把陶瓷应用到建筑空间中,让我很震撼。尤其是看到韩国的音乐厅里的那个作品,把陶瓷应用到音乐厅那么恢弘的一个建筑空间,完全已经超越了观赏的功能,包括到了视听的环境里去了。这可说是一个创举。其次,朱老师的陶瓷作品从表现形式到展示方式,都是非常现代的。他的艺术形式是跨界的。
王明贤(中国艺术研究院建筑艺术研究所副所长):我看了朱乐耕先生将陶瓷作品跟环境空间相结合的作品,有一种很新奇的艺术感受。我想到两点:第一,朱乐耕先生将作品介入环境空间的布局。他对空间感受非常好。20世纪90年代末,他开始提出环境陶艺的概念,探讨如何将环境艺术与陶艺相结合。到了21世纪初,他已完成了非常精彩的作品,如韩国的这一建筑。同时,朱乐耕先生很认真地考虑空间,在展示上别具一格。第二,目前中国的这种城市建筑环境需要朱乐耕先生这样的陶艺作品。中国城市近年来的发展,一个很遗憾的结果就大量的历史建筑物被拆掉了,丢失了城市环境的诗意。如果我们的城市建筑中有着像朱乐耕先生这样的陶艺作品,我们就可领略到城市的诗意,并进一步发展公共艺术。
刘巨德(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教授):朱乐耕先生的当代陶艺完全是跨界的,超越了我们以前对陶瓷艺术的认识。朱乐耕把陶瓷艺术的有界变成了无界,视觉也进入了无界的状态。他从一个点,一条线,一片地或者是一块土放射到无限的地方。他的作品又是一种能量的释放和交换,他将自己的生命和泥土的生命、自然的生命相互交融。他是从生命的角度体验冥想、歌颂生命的无限性。同时,他的作品不是单个的,而是以空间为单位的。这个空间也是一种精神能量的映照和释放。而他的当代性又来自于与传统的联系。他立足于传统,产生于时代,又超越了时代,这才是一种永恒性。
责任编辑:蔡郁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