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祠凝家魂 家法护家风

2016-04-11王沛郁

支部建设 2016年18期
关键词:孙氏祠堂孙子

■ 王沛郁

家祠凝家魂 家法护家风

■ 王沛郁

在河东大地的峨嵋岭下,有一个小村庄——闻喜县岭东村,村里有一个最古老的建筑孙氏祠堂,它是孙氏族人供奉祭祀祖先、接受家风教育的重要场所,凝聚着开枝散叶的孙氏后人的精神之魂。

孙氏家族是闻喜县历史上的名族。其始祖孙良辅自元初由临汾迁至这里,至今已有34世。在明清两代,家族入县学者56人,出进士1人、举人4人、副贡2人。孙氏祠堂创建于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三月初十,重修于清乾隆五年(1740)八月二十二日,建筑面积500平方米,总面积2000平方米,属四合串门院,是典型的明清建筑。大门两侧有门洞,门楣为砖质,缪篆阳刻,右书“明洁”,左书“静嘉”。进入大门,正面有垂花门,其上方有木匾,题额“绍闻衣德”。走过垂花门,是一方庭院,正前方有三开间大殿,面南背北,檐下有两根石柱,柱上有一副石刻对联:脱斮徒丰非俎豆,蒿怆不射是云礽。殿内正中上方悬木匾一块,阳刻行书“昭假燕宜”,下方墙体凹内,立一始祖碑。院内古柏参天,肃穆庄严。建筑雕梁画栋,图纹精美。特别是祠堂的台阶左右爬着两只神兽,传说此兽吃尽了人间珍稀财宝还不满足,还想吞食天上的太阳,结果掉在东海里淹死了,故而称此兽为“”。它与正堂石柱上所刻之莲藕图案,匾额上所题的训诫文字,都在潜移默化地教育孙姓子孙,要清白做人,切莫贪浊。

孙氏祠堂的左山墙上镶刻有“家法三十条”:冠礼、婚礼、丧礼、祭礼、拜扫、立宗子、立家长、立家贤、立家督、立义学、正宗、正伦、正齿、正名、正身、培贤、恤茕、差役、坟茔、存义、闺教、立节、戒恶、戒讼、戒赌、戒奢、齿钱、业钱、荣钱、经费。“家法三十条”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伦理教化,是孙氏族人立身立德、立言立行的总依循。“子弟能读者,年未四十,免其夫役”,“子弟能读书而无力供给者,合族延师,设馆以教之”之规定,体现了孙氏家族对教育的重视;“族之长而贤者,立以主事”,“族之有爵而贤者,立以主礼”,“凡结亲私议定必须告之宗人,不许贪富,择其清白良善者方许可之”之规定,体现了孙氏家族对贤良的渴求;“如有徇私受贿,不副众望者,从公议指实,更立之”之规定,体现了孙氏家族对清廉的期许;“一切叛逆世恶仆役之家,不许结亲”,“间有不孝不悌、窝叛盗劫、奸淫、邪术诸大恶,公议处死”,“子弟不许赌博浪嫖,违者公处之”之规定,体现了孙氏家族对丑恶现象的鞭挞;“送殡不许道场,不许唱戏”,“一应宅第冠服器用,必须循分合礼,不许妄图华丽以干名分”之规定,体现了孙氏家族对节俭的提倡;“十八成丁,六十告老,如穷极者,公议帮贴”,“妇人年老夫无子及年少苦守节者,合族须礼敬之,则赡养之”之规定,体现了孙氏家族对弱势的帮扶。

正是这些符合主流价值观、体现社会正能量的家规家法,使孙氏家族形成了良好的家风,促进了孙氏家族和孙氏族人的成长与发展。

治国必先齐家,家规涵养家风。孙氏祠堂里的祖训家法,是宗族的召唤和号角。忠孝治家、道德铸魂不仅是孙氏家族的精神所在,更是流淌在孙氏子孙血液中的不变基因。岭东孙门第十二世孙子昶,幼年丧父,事母笃孝。清康熙十八年(1679)考取进士,授河南长垣县令,因其廉介自持,县民称他“白菜孙公”。康熙四十一年(1702)任通许县令,自书一联于县衙:“居心似水,若受赂贪财,使一个抱屈者,神诛鬼灭;执法如山,倘通情畏势,有一事不公者,男盗女娼”。表达了孙子昶清正为官,不受贿赂,不徇私情,不畏权势,公平办事,依法办案的精神节操。这幅楹联像誓词,又像今日的承诺书,公诸于众,接受大家的监督和评判。任职期间,孙子昶力除积弊,为民办事,河南巡抚徐潮曾召集州县官员,面嘱他们要向孙子昶多多学习。孙子昶的一生正是彰显孙氏家风的剪影。一代代孙氏族人在家法的牵引和启迪下,栉风沐雨,砥砺前行,践行着“清清白白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坦坦荡荡为官”的家训。

(责编:许树坪)

猜你喜欢

孙氏祠堂孙子
梁家祠堂史话
心魔
孙子壵
孙子列传
心魔
追爱就要厚脸皮
追爱就要厚脸皮
孙子垚
孙子垚
祠堂,华夏山水间的独特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