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及影响因素分析*

2016-04-10沈友华李青合徐逸湉

山东高等教育 2016年4期
关键词:目标环境大学生

沈友华,李青合,徐逸湉

(宁波工程学院,浙江 宁波 315211)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而一部分大学生在校期间却迷失了人生的方向,常常感觉到压抑、郁闷、空虚和迷茫。有调查显示,由于“缺乏生活目标”而导致心理困扰的大学生达45.4%[1]。之所以会出现以上现象,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部分大学生没有对他们的大学生活进行合理规划,缺乏自我管理能力,从而导致他们的整个大学生活处于紊乱状态。因此,提出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这个研究问题,有其特殊的背景和意义。那么,大学自我管理能力包含哪些内容,影响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发挥有哪些因素,各影响因素之间又是怎样的关系,本文将展开论述。

一、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涵义

大学生自我管理是指大学生根据高校培养目标要求、结合自身特点而确立自我奋斗目标并加以实践的过程。它包括了自我认识、自我设计、自我执行、自我调控和自我反思五个环节,目的在于形成一个独立、健康的人格。

相应地,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是指大学生在进行自我管理活动中所采用的方法和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是大学生在进行自我管理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管理能力,受到大学生主体、行为和环境三个方面的影响。

为了明确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内涵,更好地养成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大学生需要避免对自我管理的三种误解:其一,进行自我管理,就不需要学校的管理了。大学生自我管理是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大学生自我管理必须符合学校的管理要求,学校的管理又必须建立在大学生自我管理的基础上;其二,大学生进行自我管理就是管住自己。“管住自己”只是大学生自我管理的一部分,如情绪的控制,对外界诱惑和不当行为的控制等。但更多的时候是在自我设计的前提下,有条不紊地合理安排自己的大学生活,并根据外界客观条件的变化及时地进行目标调整等;其三,大学生自我管理就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从职业发展的角度来规划大学生在大学期间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爱好的培养、为将来的职业如何做准备,以及走出校门后如何确定职业取向、更好地发挥自身潜能等。它不仅需要靠个体的自我努力,而且需要借助外力来实现。大学生自我管理虽然也是立足于大学生个体的长远发展目标来规划、设计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与职业生涯规划有着密切联系,但它所设定的目标未必与未来的专业发展相联系,这个目标可大可小,可以是自己人生的宏伟蓝图,也可以是自己作息时间、饮食习惯、卫生健康等小目标。大多数高校都设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课程,辅导学生合理设计自己的职业发展,而大学生自我管理更多是靠大学生个体自己来设计和执行。

二、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基本构成

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主要包括自我认识能力、自我设计能力、自我执行能力、自我调控能力和自我反思能力。

(一)自我认识能力

苏格拉底说:“世界上最难认识的就是你自己。”随着认知广度与深度的增加,当代大学生难免会对人生意义、未来发展等问题产生困惑,而回答这些问题就必须对自己进行追问,对自己进行认识。人是社会的存在,人只有在社会生活中才体现自己的价值。首先,认识自己的价值观。“价值观集中反映着一个人的人生观,是一个人为自己的人生所建立的标尺,是为自己定下的认识理想,它对人生轨迹有着强烈和鲜明的导向作用。”[2]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价值观的来源多是父母的灌输与社会的普遍认同。进入大学之后,要结合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结合自己的性格禀赋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树立正确的价值目标,呵护自己的心灵世界。其次,认识自己的身心素质。先天的遗传固然重要,但是通过正确的方法和适当的锻炼,可以弥补不足,从而提高身体素质。一个人的心理素质是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经过后天的环境与教育的影响而逐步形成的。在今天,人的心理素质显得越来越重要。大学生需要增强自己的心理素质,尤其要提高自己的抗挫折能力,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强化心理素质。第三,认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每个人的天赋和成长环境不一样,造就了人们有倾向性的发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得意之处,但每个人也都不会表现得十全十美。人们的优点和缺点都具有相对性,你之前的优点或优势进入一个新的环境中可能就表现的很平常,但某些方面的劣势也可能会遇到“瘸子里面挑将军”的时候就又转化为优势了。这就需要大学生清醒地认识到“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发现自己缺点的同时认可他人的优点,在取长补短中不断进步。最后,认识自己与周围事物(环境)的关系。从外部环境来看,就是要了解社会发展的趋势,了解社会发展给大学生职业发展带来的变化以及对其的要求,了解自己所学专业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同时,还要知道社会发展的复杂性,不能继续以简单的线性思维来判断社会中所发生的事情。

(二)自我设计能力

“人只有在能够进行自我规划并为实现规划而持续不断努力的时候才算实现了人的本质,因为只有在这个时候人才是独立的,是一个能动的存在物。”[3]规划是设计目标与实践目标的桥梁,而现在部分大学生停留在“想”的层面。他们缺乏把理想转化为现实的一个重要中间环节,也就是缺乏对理想进行具体设计的过程。

自我设计的目的是规划出一个理想的“我”,作为自己努力奋斗的目标。这个理想的“我”,包括对自己的职业、性格的设计,对人生、对世界的态度。[4]自我设计包括大学生对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娱乐等方面的整体设计和对未来发展所要做的前期准备。在自我设计时,要确定长远和短期的奋斗目标。长远目标统筹长期的发展方向,而短期目标则将其细分,详细到日常点滴,所谓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就是这个道理。

要注意的是,制定目标一定要依据自己的客观条件,做到主观设想和客观条件相一致,使目标建立在可行的基础上,不凭主观的热情和一时心血来潮。确定目标必须考虑三方面的问题,即高校的培养目标是什么,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是什么,个人的未来预期发展是什么。当然,这三者会有不同程度的吻合和差别,这就需要结合个人实际与社会需求提出自己未来的发展目标。大众普遍赞同大学生在校期间的核心任务是学习,但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每个人个性的发展是与他的价值追求和未来的职业取向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大学生自我设计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紧密联系在一起。

由此看来,大学生自我设计主要包括目标的确立和计划方案的制定两个核心组成部分。如何在明确目标之后,依据细分目标制定合理且详细的计划是值得每位大学生深思与实践的,本文依此提出几点可供参考的原则。首先,可操作性原则。大学生在进行自我设计时,设计目标、制定方案、预测环境都应尽可能考虑周密。在目标确定的时候应注意网络化、多样化,目标还必须清楚明确,可以进行自我考核。其次,不断优化原则。大学生在自我设计时不可能把所有的因素都考虑进去,需要根据现实情况的变化来进行修正和优化。最后,独特性原则。大学生进行自我设计要切实自己的实际情况,包括家庭背景、自己的兴趣爱好等因素都要进行综合考虑,切忌跟风随大溜,要做到量体裁衣,每个大学生的自我设计都应是独特的、本色的。正如卡耐基所说:“我们不要模仿别人。让我们找到自己,保持本色。”[5]

(三)自我执行能力

在进行完自我设计、确定好计划方案之后,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对计划方案的实施。自我执行力就是按照自我设计,保质保量完成预订目标的操作能力。自我执行力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以下几方面的因素。

能力与执行力之间存在着一种辩证关系,一个人能力的大小决定了其执行力的强弱,同时,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能力得以体现和提升。所以,大学生在进行自我设计时要根据自己能力的大小来确定合适的奋斗目标,也要认识到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去锻炼和提升自己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大学生在进行自我执行时要合理地进行归因,不能把削弱执行力的一切因素归咎于能力的欠缺。

大学在提升自我执行能力时,首先要端正做事的态度。人们常说“态度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这就是态度的重要性。很多时候我们并不因为能力问题而完不成任务,而是因为态度问题。积极的态度往往是即时行动的利导因素,详细的计划也只有在行动中才能体现其价值,强大的执行力是行动中的不断修正与完善。其次,要善于抉择。即要分清任务的轻重缓急。每天,我们都会面临着诸多的事情,同时又会面临着诸多的诱惑,而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有限,在自我执行过程中,就必须要按照事情的轻重缓急来处理,“好钢用到刀刃上”。一般说来,方向重于细节,策略重于技巧。始终抓住重要的事情,才是高效的执行。大学生在抉择学业与社团工作时,应分清轻重急缓,认识到面面俱到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最后,要善借外力。在自我执行过程中要恪守量力而行的原则,可很多人狭隘地理解了这里的“力”,以为就是自己所具备的力量,结果他们做的事情很有限。大学生的能力相对有限,要善于借助外力来达到自己目标。现在每所学校都配备有班主任、辅导员,有的学校还配备有学生导师,还有的学校施行学长制,其目的就在于帮助大学生更好地成长,大学生要善于利用这些身边的资源,顺利完成预定的目标。

(四)自我调控能力

大学生在自我管理的过程中,尤其是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问题,这就需要具备一定的自我调控能力。

自我调控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其一,前期对目标的调控。如果确立目标时的前提和条件发生了变化,也应随之进行变通和调整;其二,执行过程中对目标的调控。实施计划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来调整计划方案,从而顺利达到预期目标;其三,目标和计划方案都不变,通过对外部条件和自己身心的调控来确保计划方案的实施,从而实现目标。前两种调控相对比较简单,而最后一种调控往往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才能实现,其中离不开对自制力的培养和对身心的调节。

自制力的培养和身心的调节是调控能力的集中体现。自制力强的人能从大局着眼,冷静思考问题,控制自己可能造成不良后果的感情和行为,用理智控制情感,用理智指导行为。处于管理相对宽松的环境下,自制力是大学生抵制纷繁社会里不良诱惑的利器。另外,及时排遣出负面的情绪也有助于目标的实现。合理的情绪有助于把握调控过程中的调控量、调控幅度和自我预期,避免对计划进行违背客观事实与主观情况的不当修改。

(五)自我反思能力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成为肤浅的知识。”为此,他提出一个成长的公式“经验+反思=成长”。该公式提出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应该是一个总结经验、捕捉问题、反思实践的过程。[6]从自我管理过程来看,自我反思能力就是对自我管理活动以及活动中所涉及到的事物、信息、思维、结果等的反方向思考能力。自我反思是一个管理周期的终点,也是另一个管理周期的起点,经过自我反思会使我们的下一步行动更加清晰。

从时间上看,自我反思不仅仅是我们达到一定目标之后才进行的,要贯穿于自我管理的全过程。这就要求大学生不仅要对自我管理进行阶段性的反思,还需要坚持进行经常的、及时的日常性自我反思。局限于以学期为单位的反思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在日常不断进行自省;从内容上看,自我反思主要是对关键事件反思和思想的反思。在自我管理的过程中,通过对关键事件的反思,总结出成功的经验或汲取失败的教训,从而为下一步的行动奠定基础。同时,我们还需要对自己的思想观念进行反思,要不断在行动过程中叩问自己的思想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理念,并在反思之后给予合理的自我评价,及时对行为的反馈有助于提升自信心。

三、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因素

研究人类行为的起因是心理学的一个中心问题,不同的心理学家对此给出了不同的解释。环境决定论者认为,行为(B)是受作用于有机体的环境(E)刺激控制的,因此,他们的公式是B=f(E)。与此相反,个人决定论者认为,本能、驱力和特质等内部事件,驱使有机体按照某些固定的方式行事,也就是说,环境取决于个体如何对其发生作用,因此,他们的公式是:E=f(B)。目前,越来越多的数据表明,环境与个体的影响是双向的,所以既要关注个体(P)也要认识到环境因素的重要性,用公式来表达就是P=f(P⟺E)。20世纪60年代,心理学家班杜拉认为行为本身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为此,他提出了人的行为是三元交互作用的理论。三元交互决定论将环境因素、行为、个体的主体因素三者看成是相互独立、同时又相互作用从而相互决定的理论实体。所谓交互决定,是指环境、行为、人三者互为因果,每二者之间都具有双向的互动和决定关系(如图1)。

图中B代表行为(Behavior),P代表主体因素(Person),E代表环境(Environment),箭头代表因果关系的作用方向。图1 三元交互决定论模型

在分析这三个决定因素的来源时,不能把某一个因素放在其他两个因素之上的位置。尽管在某些特定情景中,某一个因素可能起支配作用,但就一般而言,这三者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7]。同时,三元交互决定论并不意味着三个因素具有同等的交互影响力,其间交互作用的模式也不是固定不变的。三者之间的交互影响力及其交互作用模式在不同的情境中、对不同的个体或在不同的活动中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某些情境条件对行为具有强大的限定作用,而在三元交互系统中凸显为主要的决定作用。[8]三元交互决定论吸收了行为主义、人本主义和认知心理学的优点并批判指出了它们各自的不足,具有自身的鲜明特色,与传统心理学隐含的人性观及其“一元决定论”因果模式相比,它真实地把握了人与环境的关系,在理论上具有更大合理性和实证性。[9]班杜拉的三元交互理论不仅为我们解释了人的行为的起因,而且对于我们理解人类行为能力的影响因素也有重要的启发。

依据班杜拉的三元交互决定理论,自我管理是主体、行为和环境三个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10]这为我们分析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因素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可以视为大学生自我管理主体、自我管理行为和自我管理环境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的结果。大学生自我管理主体主要包括性别、年龄等生理特征和信心、意志、动机等心理特征两种影响因素。自我管理环境主要包括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一般间接作用于大学生,本文暂不做主要考察对象)。其中,家庭环境主要是指父母的受教育程度以及他们的管教方式、家庭的经济状况、家庭人员的构成、生长地等因素;学校环境包括学校管理方式、学习氛围等软环境以及为大学生学习、生活、娱乐所提供的基础设施条件等硬环境。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是大学生自我管理主体、自我管理行为和自我管理环境三者交互影响的结果,是这三要素的综合集成。下面分别论述三者之间的交互作用。

(一)自我管理主体与自我管理行为之间的交互作用关系

人的信念、期待、意向、自我概念等认知因素往往强有力地支配并引导其行为,即人怎么想就会怎么去做。但人是有理性的,他的理性不允许其思维朝任意性方向发展,通过对行为及其结果的理性反馈来反作用于思维。所以,一方面思维决定行为,另一方面,行为及其结果反过来又影响并最终决定思维的内容与形式以及行为主体的情绪反应,二者之间具有双向的交互决定关系。另外,主体因素也包括人的生理属性,它与行为之间也具有双向的交互作用关系。它不仅为行为提供了现实基础,而且也给行为规定了限度。同时,行为经验的发展反过来又塑造并改变着行为主体的存在状态。[11]大学生在自我管理过程中,其对自我的认识程度、对自我的设计程度直接决定了其所采用的行为方式。大学生对自己的预期不一样,那么,他们在具体行动中的表现也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比如,同样是在学习,有的同学仅仅是想考试及格将来能够顺利毕业就行了,而有些同学则想通过现在的认真学习为将来继续深造作准备,那么,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行为表现就迥然不同。同时,如果自我管理行为没有达到我们预期的目的,则说明我们的思维未能把握对象存在方式的规律性,我们的认识水平还有待提高,我们的设计方案还需要进行调整和纠正。

(二)自我管理环境与自我管理主体的交互作用关系

在环境与人之间,不仅环境影响人,而且人也影响环境。对于大学生来说,家庭背景和就读学校是对大学生直接产生影响的环境因素。在家庭背景中,父母的受教育程度以及他们的管教方式、家庭成员的构成、家庭经济状况、生长地等都影响着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品质的形成,同时,大学生的性格特点、信念、期待、意向等主体因素也在影响着家庭环境的变化,比如,大学生自我认识能力就会改变父母的管教方式。学校环境也同样对大学生主体产生着影响,不同层次的学校给大学生所提供的软硬件环境不一样,对大学生素质的形成、职业发展的预期产生着很大影响。易中天教授说,“大学不是读出来的,而是熏出来的”,说的就是大学环境对大学生的影响作用。除了学校大环境对大学生主体产生影响外,大学生所在学院、系部尤其是宿舍小环境更是直接对大学生产生影响。以大学生宿舍环境为例,如果同宿舍其他同学都积极上进并十分自信,对未来的发展也充满了希望,那么,这种氛围也会影响到个体自己,个体也将会变成和他们类似的人。同样,如果宿舍里其他同学都不思进取,意志消沉,而个体自己也甘愿堕落,那么,久而久之,也就变成和他们一样了。但人是有主观能动性的,环境在影响我们的同时,我们也在影响和改变着环境。在大学生里,常常是一个表现好的同学就能带动周围一批同学向好的方面发展,进而扭转了整个宿舍甚至一个班级的学习风气。大学生校园文化的沉淀也正是经过一届届毕业生的表现来实现的。由此看来,大学生自我管理主体与自我管理环境之间是互为因果的。

(三)自我管理行为与自我管理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关系

大学生自我管理行为作为大学生主体与环境之间的中介,是大学生主体用以改变环境,使之适合大学生自我管理的需要而达到自我管理目的,并改善大学生与环境之间适应关系的手段。因而,大学生自我管理行为不仅受到大学生需要的支配,同时也受到自我管理环境的现实条件的制约。有什么样的自我管理环境条件,就要求大学生采取什么样的自我管理行为,否则自我管理行为就是无效的。

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大学生自我管理环境并不是以某种固定的方式一成不变地影响大学生主体的。对大学生来讲,自我管理环境是否对他们产生影响,还取决于大学生主体是否采取行动来激活它。我们常常看到,有时候大学已经给大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但部分大学生仍然不能很好地利用这些优越的环境条件来实现自己的发展,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没有经过行动来激活这些环境条件,并使之对自己产生积极的影响。与此同时,大学生能通过自我管理行为来改变环境,有时候我们所处的环境并不随我愿,但经过自己的行动也能使所处的环境发生改变。比如,一些学校图书馆管理者担心大学生弄乱图书而采取闭架式借阅方式,这样就大大地限制了大学生们借书的自由,但如果大学生们都能够按照图书馆有关要求借阅图书,那么,图书馆就会采取开架式的图书借阅方式。大学生自我管理行为与自我管理环境之间存在这种双向的交互作用关系,大学生主体在受到自我管理环境影响的同时,也在创造着自我管理环境,这种创造是经过自我管理行为产生的。

大学生自我管理是个复杂的过程,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也受到诸多方面的影响。大学生在看到环境因素对自己行动产生影响的同时,也应该采取积极的行动来利用和创造环境;在看到自己思想、期望对行动的指导作用的同时,也应该通过实际的行动来改变自己的一些看法;在看到环境对自己身心素质影响的同时,也应该通过自己态度来正确对待周围环境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万素英,张秋山,李维意,等.大学生生活质量调研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69.

[2] 严中华,蔡美德,彭文晋.大学生自我管理技能开发[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42.

[3] 王洪才.心灵的解放与重塑——个性哲学的终身教育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4.

[4] 肖雪慧,韩东平.自我实现——主体论人生哲学[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204.

[5] 施旺红.战胜自己——顺其自然的森田疗法[M].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09:183.

[6] 国簃.学生生涯规划设计[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166.

[7] 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358-360.

[8] 高申春.人性辉煌之路——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40.

[9] 金凌志,王小敏.基于三元交互决定论的博士创新能力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2011,(4):49-53.

[10] 转引自陆根书,于德弘.学习风格与大学生自主学习[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57.

[11] 高申春.人性辉煌之路——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41.

猜你喜欢

目标环境大学生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环境
大学生之歌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