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道绰净土思想的承先启后理论特色简析

2016-04-10赵佳旻

社科纵横 2016年3期
关键词:念佛大正藏祖师

赵佳旻 崔 涛

(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 山西 太原 030006)



道绰净土思想的承先启后理论特色简析

赵佳旻崔涛

(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山西太原030006)

【内容摘要】佛教自印度传入我国以来,在我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唐宋之间佛教更是在我国成为了主要的宗教。在中国佛教长期的发展历史中,形成了各种派别、宗派。禅、净二宗是中国佛教传播过程中影响力最大、影响范围最广的宗派。然而在我国有着更为广阔的民众基础的宗派就是流传范围更大、影响力更大的净土宗。随着净土宗这一宗派研究的不断深入,渐渐形成了昙鸾—道绰—善导这一条发展线。相较昙鸾法师和善导法师,专家学者对道绰法师的思想研究较少,然而道绰思想却是昙鸾思想的继承和善导思想的启蒙,作为中间的连接体,在净土宗的整个研究过程中占据着重要作用。本文以道绰思想在净土宗中的承上启下为主要研究思路,对这一宗派的研究思想做出一些浅要的梳理归纳。

【关键词】中国佛教净土宗道绰承上启下

一、前言

净土宗在我国佛教传播中有着极为广阔的群众基础,在群众生活中的影响力极广。净土思想自古印度传入中国,后由山西玄中寺的昙鸾、道绰、善导三位祖师弘宣法化,将这一思想进一步在群众中发扬光大,随着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变成为一宗。从这一角度而言,净土思想能够逐渐转变为一宗,昙鸾、道绰、善导三位祖师功不可没,甚至从宗派学说意义而言,这三位祖师可以成为净土宗的创始人。当然,这三者之中,又以昙鸾为初始,道绰为继承,善导为发扬。

二、道绰生平及主要思想

(一)道绰生平

道绰,隋唐时佛教净土宗高僧。俗姓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县)人,生于北齐河清元年(562年),于唐贞观十九年(645年)圆寂。道绰十四岁出家,十五岁恰逢周武帝废佛,这段期间古文中并未记载其经历。之后他在太原蒙山开化寺师从慧瓒禅师(536—607)研求佛法真理,四十八岁时(隋大业609年)到山西交城县石壁玄中寺,在这里他看到了记载昙鸾生平的碑文,深受感动,从此于玄中寺中研读弥陀经典和昙鸾的著作,修习弥陀净土。他继承和发展了北魏昙鸾法师的净土思想,大力提倡称名念佛的念佛方式,取得了众多信众的支持和响应,使净土宗真正成为一个拥有广泛群众基础的佛教新宗派。

(二)《安乐集》的往生思想

《安乐集》是道绰所撰写,其中蕴含的净土思想也是道绰的主要思想。“安乐”是《无量寿经》所说西方阿弥陀佛的佛国净土的名字,在《阿弥陀经》和《观无量寿经》中译为“极乐”即“极乐世界”。道绰在《安乐集》中主要论述了净土经典,论述了专修净土法门,其中蕴含了浓厚的往生去往西天极乐世界的往生思想,当然这中间更是包含了对安乐的净土的向往,也就是净土思想的主要体现。《安乐集》自唐朝开始在我国佛教传播中都占据了重要地位,对佛教传播有着深远影响。全卷根据内容划分为十二个大部分,称“十二大门”,其中主要阐述了两个中心内容。一是净土宗的判教学说,即通过修行就能够摆脱人生苦海,远离生死,得到救赎,很大意义上来说,这表明净土思想是适应民众的佛法。二是强调念佛与往生的关系,阐述往生必须通过念佛的各种形式来达到。

值得关注的是,昙鸾祖师著作《往生论注》中提及的往生思想是道绰《安乐集》中往生思想最主要的来源。另外,道绰之后的善导法师的著作《观经疏》中的往生思想也是佛学界的主要研究对象。相较昙鸾与善导两位祖师的这两本著作而言,道绰《安乐集》的研究并不热门,然而通过这三本著作的深入研究,通过联系三本著作中的主要思想内涵,可以很明确的得出,道绰《安乐集》的往生净土思想主要是源自昙鸾,而后经善导得到进一步发展。《安乐集》第三大门中提出往生净土思想就是易行道。难行道、易行道的说法最早是由龙树菩萨在《十住毗婆沙论·易行品》中提出:“佛法有无量门,如世问道,有难有易,陆道步行则苦,水路乘船则易。菩萨道亦如是,或有勤行精进,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阿毗跋者。”[1]其认为大乘菩萨道的修行方式既是易行道也是难行道。而到了昙鸾祖师,便将易行道定义为往生净土,而将菩萨道定义为难行道,这一论点也在《往生论注》中得到了论证。他说:“难行道者,谓于五浊之世,于无佛时,求阿鞞跋致为难。此难乃有多途,粗言五三,以示义意。一者外道相善,乱菩萨法。二者声闻自利,障大慈悲。三者无赖恶人,破他胜德。四者颠倒善果,能坏梵行。五者唯是自力,无他力持。如斯等事,触目皆是。譬如陆路,步行则苦。易行道者,谓但以信佛因缘,愿生净土,乘佛愿力,便得往生彼清净土。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之聚。正定,即是阿鞞跋致,乘船则乐。”[2]道绰《安乐集》中就继承了这一思想,他将佛的教法分为圣道门和净土门,其中净土门就是易行道。他说:“何为圣道门?于娑婆世界凭自力,断惑证理,入圣得果之法,名为圣道门。何为净土门?称念名号,乘佛本愿,往生净土,入圣得果的教门,称为净土门。”[3]这就是道绰的圣净二门论,也是道绰思想对昙鸾思想继承的体现之一。

三、道绰思想的“承”

关于道绰思想的来源,道绰祖师在《安乐集》卷中提及中国净土思想的师承,卷中指出留支、慧宠、道绰等六位主要的中国净土思想传承者。当然,卷中并未直接提及关于净土思想的直接传授,而净土思想是大鸾法师三世的净土论最主要的内涵,更是道绰思想的中心,其中的往生思想更是昙鸾思想的延伸。因此,中国佛教传播史上的普遍认为道绰思想师承昙鸾。

昙鸾祖师的往生净土思想的主要体现是《往生论注》的撰写。这一著作以世亲祖师的《往生论》依据做出的注释。昙鸾在《往生论注》提到:“如观无童寿经言,有人造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无量苦。临命终时,遇善知识教南无,无童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便得往生安乐净土,即入大乘正定之聚,毕竟不退,与三涂诸苦永隔。”[4]这里强调了念佛的作用,尤其是临终之前能够依靠阿弥陀佛的本愿力,以念佛之里往生而至安乐净土之地。道绰在《安乐集》中对念佛这一形式的强调也更说明了道绰往生思想是继承自昙鸾思想。

道绰在《安乐集》中曾引用天亲祖师的净土轮中的“发菩提心即是愿作佛心。愿作佛心即是度众生心”的说法来作为主要的论据证明道绰净土思想中的主张。从思想内涵来说,道绰思想中的中心内涵——净土思想是以菩提心为出发点,而念佛就是其实行往生,前往西方极乐世界的主要手段。另一方面,道绰强调了念佛的重要性,提出念佛功德无量,念佛三昧定然能够在死后行至佛前,得到救赎。他说:“计今时众生,即当佛去世后第四五百年,正是忏悔修福、应称佛名号时者。若一念称阿弥陀佛,既能除却八十亿劫生死之罪。一念既尔,况修常念?即是恒忏悔人也。又若去圣近,则前者修定、修慧是其正学,后者是兼。如去圣已远,则后者称名是正,前者是兼。何意然者,实由众生去圣遥远,机解浮浅暗钝故也。”[5]道绰强调称名为正学,其他修行方法为兼学,称名念佛可使众生罪灭心静,往生净土。道绰法师不仅在理论上立称名念佛为正学,在实践中也积极推广称名念佛。他劝导信众念“阿弥陀佛”名号时用麻豆之类计数,念一声佛名便下一粒,念念相续,念佛多者积80至90石豆,中等的得50石,最少的也有30石。人们称这种念佛方法为“小豆念佛”。后来,他又借鉴《木槵子经》中数珠念佛的方法,教人穿菩提子作数珠以为数法,他经常自己穿制念珠,送给信众。后世的念珠念佛之法便是从道绰这里传下来的。

道绰对念佛思想的重要性的不断强调与昙鸾思想是基本一致的,这也能够很大程度上证明道绰思想是昙鸾思想的继承。

四、道绰思想的“启”

在中国佛教净土宗的传播过程中,自昙鸾传播至道绰而后,又有道扰、僧衍、善导等人对净土思想进行了更为广阔的传播。这其中,善导净土思想的传播影响更为深远,而在对善导思想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发现净土思想也是善导的主要思想。

道绰《安乐集》中净土法门的思想贯穿其的整个思想内涵,善导法师受到道绰的影响,主张往生前往净土极乐世界,而善导思想的传播使其恰逢百姓深受战乱之苦,民不聊生,百姓更多的将信念寄存与佛教的解脱,希望能够信教念佛得到自我救赎。这也是善导思想在唐朝之后得到迅速发展的原因之一。

善导的净土思想在民众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之后更是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教义体系,成为了目前净土宗的思想的基本构架。善导净土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是主张“罪恶凡夫”皆可往生。净土宗中主张世界众生罪恶的,甚至主张人性本恶,净土三经(《无量寿经》、《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中主张五恶、五痛、五烧、五浊、五苦,强调众生下界都是遭罪业。众生要得到救赎,就需要相信阿弥陀佛的意念之力,救赎众生。很大程度上来说,这是倡导民众放弃自我救赎,完完全全的信赖阿弥陀佛,通过念佛三昧而获得新的救赎。善导净土思想主张一切的善恶都可以通过修行得到往生,获得解救,众生所范“恶业”都能够通过阿弥陀佛之力洗清罪恶获得往生,前往净土之地。善导思想在继承昙鸾、道绰净土思想的同时,将往生思想作为了其思想的重要内涵。这一主张需要及其强调信仰、虔诚的重要性,指出“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6]即信徒对信仰的绝对虔诚是得到往生成就大业的重要条件。善导思想传播的主要期间,社会生活动荡,群众生活变数大,这一主张也是鼓励信徒要坚持本心,尽可能避免其他因素对自身信仰的影响和动摇。

其二是强调称名念佛的重要性。他说:“然望佛愿意者。唯劝正念称名。往生义疾。不同杂散之业。如此经及诸部中处处广叹。劝令称名。将为要益也。”[7]善导认为,称名念佛是佛的本意,只有持名念佛才能称为正定业。他还在《往生礼赞谒》中提到了称名念佛的多种利益:“若称阿弥陀佛一声,即能除八十亿劫生死重罪,礼念已下亦如是。《十往生经》云:‘若有众生,念阿弥陀佛愿往生者,彼佛即前二十五菩萨拥护行者,若行若坐,若住若卧,若昼若夜,一切时一切处,不令恶鬼恶神得其便也。’”又如《观经》云:‘若称礼念阿弥陀佛,愿往生彼国者,彼佛即遣无数化佛、无数观音势至菩萨,护念行者。’”[8]善导法师继承道绰以称名念佛为正业,其余诸善万行都为助业的思想,使净土的修行方法得以简化,净土宗的称名念佛之法的特色由此确立,也奠定净土教义作为独立系统的基础。

总结

宗教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内容,很大程度上来说是人们思想的依托。净土宗作为我国佛教传播中影响力最大的宗派之一,研究其思想发展路线对我国的佛学思想研究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我国佛教的净土学说自昙鸾产生,以道绰为继承,而后经善导发扬建立了一整条完善的理论体系,然而这一思想学派在我国只能够作为净土信仰而存在,没有形成成熟的中国净土宗。因此,完善昙鸾—道绰—善导思想宗派体系,深入研究其思想内涵一定能够为中国的佛学事业再添砖瓦。

参考文献:

[1]龙树菩萨著.十住毗婆沙论·易行品,大正藏(第26卷),第41页.

[2]昙鸾著.往生论注,大正藏(第四十卷),第826页.

[3]道绰著.安乐集,大正藏(第四十七卷),第4页.

[4]昙鸾著.往生论注(卷下),大正藏(第四十卷),第838页.

[5]道绰著.安乐集,大正藏(第四十七卷),第8页.

[6]观无量寿经疏,大正藏(第三十七卷),第249页.

[7]观无量寿经疏,大正藏(第三十七卷),第272页.

[8]往生礼赞偈,大正藏(第四十七卷),第447页.

·教育改革研究·

*作者简介:赵佳旻(1990—),女,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研究生;崔涛(1974—),男,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讲师,博士后。

中图分类号:B94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106(2016)03-0145-03

猜你喜欢

念佛大正藏祖师
早期刻经、写经的文本流变及其语言文字学价值
以北齐响堂山石刻佛经看《大正藏》文本变化
达摩祖师
北齐响堂山石窟刻经与《大正藏》用字比较研究
发扬沩山灵祐祖师的“水牯牛精神”
阿弥陀佛
“在最坏时候,懂得笑,哭得出”Wywan笔下的祖师奶奶
张爱玲祖师奶奶的音乐世界
中国古代禅净合流的三种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