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工会机遇
2016-04-10周霖临何春林杨华斌
周霖临 何春林 杨华斌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工会机遇
周霖临 何春林 杨华斌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针,就是要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扩大有效供给,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这就意味着包括职工在内的劳动力生产要素面临着“去产能”的主动改革,职工下岗进社保、参与创业再就业将成为这一轮经济结构调整的必然取向。所以工会组织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既要积极响应中央的号召,遵循市场配置资源的基本规律,又要置身推动改革,依法维护好职工的合法权益。这对于工会而言,既是挑战又是机遇。
在党政主导维护职工群众权益这个“格局”中激活维权职能
本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形成后推动的改革,属主动性改革,既具备一般改革的基本条件,又要求工会必须协同跟进。
一要在企业改革改制领导小组中围绕整体行动安排发挥工会职能。在改革改制企业中依靠区域性党政工组织设立领导小组推动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集中力量“解难题”的具体体现。各级工会维权工作不能单独出击,只能在总体维权格局中去影响改革改制方案的走向,以体现改革改制领导小组对外整体作用的发挥。
二要启动劳动关系预警应急机制畅通职工诉求渠道。围绕劳动关系预警机制建设加强与改革改制企业职工诉求的沟通,切实发挥企业劳动关系监测点、区域性劳动关系监测点和工会年度“蓝皮书”等建立起的“大数据”功能,进行定期分析和研判提供本底、趋势参照。
三要坚定职工立场鲜明工会维权主张。新时期工会一定要践行“替职工说话、为职工办事”的本职,切实当好职工的“娘家人”,对不同的改革改制企业应采取“一企一策一标准”方式对待,对合法合情合理的职工诉求要据理力争,反之也要教育引导好职工。
抓住职工分流安置方案这个“牛鼻子”切入企业改革改制核心工作
职工分流安置方案能否顺利组织实施,是检验企业改革改制成功与否的核心标准。新一轮的企业改革改制取向,一定要让职工获得更多的利益,一定要让职工分享到改革发展的成果。
一是必须高度关注不同类别职工的诉求。在劳动合同法的规范下,正常运转企业的员工身份已经淡化,但进入改革改制程序的要注重区别,对待国有身份员工要更多体现贡献长之诉求;对待农民工身份员工要更多体现平等之诉求;对待关键少数身份中高管员工要特别发挥示范引领之作用。
二是要坚持依法按程序有利于职工的基本原则。改革改制企业职工分流安置方案应充分体现法治底线权益保障刚性原则,凡是法律法规政策明晰各类职工应该取得补偿利益的,方案中都必须明确载明。工会要积极推动有利于职工原则在方案中最大限度的体现和落地。
三是提早明晰促进再就业政策路径有利于事半功倍。政府主导的“三去一补一降”战略性改革重组企业,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机制扩大再生产。与上一轮国企改革所不同的是,改革的结果存在更多的就业载体,因此,完全可以把职工的分流政策和安置政策并用,既符合多数职工的最大愿望,也符合重组企业的发展需要,有利于加快改革改制企业的转型升级进程。
主导做实职工代表大会制度这个“法定平台”让职工有序参与进来
依法建立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是推进基层民主制度建设的重要形式,是多方利益民主决策的“法定平台”,特别是涉及职工利益调整的重大问题、重大方案等,必须经过职工代表大会讨论表决通过后方可实施。
第一,要团结、引导、教育、依靠职工代表让其走前列。职工代表既是承接所在选区职工诉求的桥梁,又是传递改革改制企业领导小组决定的纽带。要采取多种形式培训职工代表,灌注其法治意识、规则意识、认同意识。
第二,在确保方案通过的前提下需留足有效释放不良情绪和破坏动能的空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职工利益诉求多元化认同方式的选择,就是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也就是说只要追求方案通过,就是我们的具体目标,而不一定要追求高票通过,这毕竟不是党内会议,一般掌握在70—75%即可。企业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是民主与法治的平台,其基本原则是少数服从多数,其表决结果受法律保护。
第三,要正确认识和对待投反对票的职工代表。具有一定数量反对票的表决案有利于顺利实施,因为它依法按程序反映了最基本的民意。投反对票的职工代表真实代表了所在选区职工的主流诉求,是依法履行代表职责的体现,其行为是受法律保护的,仍然是我们团结和依靠的对象,要引导和做好他们的转换工作,维护民主决策的统一性,形成合力推动“方案”顺利实施。
(周霖临系遂宁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市总工会主席;何春林系人大民族宗教外事侨务旅游委员会主任;杨华斌系遂宁市总工会保障部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