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师者,需有一颗匠心

2016-04-10武宏钧

河北教育(德育版) 2016年9期
关键词:教书匠师者活儿

○武宏钧

为师者,需有一颗匠心

○武宏钧

名师之所以成为名师,是因为他们都有一种精神——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作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工匠们喜欢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享受着产品在双手中升华的过程。工匠们对细节有很高要求,追求完美和极致,对精品有着一贯的渴望。“把品质从99%提高到99.99%,其利虽微,却长久造福于世。”

“教书匠”一词起源于何,笔者无从考证。但我知道,没有一点“匠”的技艺、“匠”的心思,是难以做一个好教师的。

中国历史中不乏善于创造的能工巧匠。“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这就是最早的“匠人治国”的案例。早期的工匠,不仅用自己的发明创造,解决了同时代人的生活需求,同时也实现了自身价值、赢得了尊敬。如鲁班,他的名字实际上已经成为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象征。

令人痛惜的是,中国社会出现了长期轻视工匠的集体意识。自隋朝至清朝的1300多年间,中国社会最精英的人群,毕生追求的事业就是通过科举制度“学而优则仕”。

时间来到21世纪,最稀缺的还是人才。在我看来,“匠”就是这个时代最稀缺的人才之一。李克强总理说,“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所言极是。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格外需要这种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的内涵包括:专注,严谨,求精,执着,诚信。工匠精神是一种原则,一种修行,一种价值。

首先要走心。活儿不在心上,做不成匠人,顶多算个“二道毛”。做一名优秀的“教书匠”要有一颗简单而专注的心。世界如此之大,万象如此眩目,我们能否心无旁骛?著名作家王蒙曾说过:人的一生要做许多事情,但最重要的不是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而是清醒地知道自己不应该做什么。如果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要潜心钻研教育教学之技能,有所为,有所创,不要总是艳羡杏坛之外的风光。

然后要把活儿做精。对于工匠而言,最怕的莫过于砸了招牌、丢了祖师爷的脸。因此,对待手里的活儿,他们往往小心翼翼,反复校验,力求最优。

马克思写作,进度多是很慢,常常是没完没了地修改。以至于生前只出版了《资本论》的第一卷,二、三卷和第四卷《剩余价值学说史》都是恩格斯整理出版的。马克思对待自己著作的态度是对待新生儿的态度,不仅是生下来,还要把婴儿“舔光”。

做教师也应如此,每一个教案、每一堂课,每一个班会、每一个活动,都力争做成精品,有亮点,有特色,有价值。

有论唐诗者说,杜可学,李不可学也。杜甫虽是大师,诗法却谨严,门径清晰,虽难至,但好歹可拾级而上;李白天纵奇才,不可羁勒,如朝霞绮雾,美则美矣,如何而至?在“大师”帽子满天飞的当下,务实一点,如工匠般日有所学、所做更为紧迫。天赋异禀,成就超拔,固然可羡,但以专注与累积做出实绩,同样值得称道。“精神到处文章老,学问深时意气平”,日复一日地打磨教育技艺,思索教育规律,终有一天,你会从普通的“教书匠”成为名师。

再者,要有所开拓。工匠精神并非墨守陈规,无限重复,“创新”也是工匠精神的核心之一。教师也应像优秀工匠们那样,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在传承中与时俱进,融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思想情怀,给教育带来新的突破。创新有风险、有压力,需要创新者有勇气、有担当,为推动这个行业的前行出一份力。

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精神,崇高的事业需要榜样的引领。今天的中国从未如此接近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以“工匠精神”将一项一项教书育人的工作干到底、做到位,是一名教师给这个伟大时代最好的献礼。

猜你喜欢

教书匠师者活儿
打假是个技术活儿
师者,值得人间敬爱
“说话”是门技术活儿
“说话”是门技术活儿
非凡的教书匠
我只说给月光
陈俊玲 师者应有“常流水”
师者风范
终身做个“教书匠”
终身做个“教书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