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市旧城区发展规划研究
2016-04-10卢嘉明
卢嘉明
(中山市小榄镇城乡建设服务中心 528415)
中山市旧城区发展规划研究
卢嘉明
(中山市小榄镇城乡建设服务中心 528415)
新型城镇化要求传承文脉,留住“乡愁”。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和《广东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都凸显历史文化保护的重要性。中山市“强心”战略的着力点。珠三角区域一体化和中山的“市-镇”二级体制,既激活了镇区的发展活力,又带来城市发展的“离心化”。通过优化功能、升级产业增强城区的集聚、辐射、带动能力,是中山未来重要的发展战略。
发展;规划;研究
一、研究意义
1.探索中山市老城发展的特色路径。老城区的发展是国内外城市规划建设面临的普遍性课题。中山在20世纪80年代,即提出了“保护旧区建新区,建了新区改旧区”的旧城改造政策,正是政府的正确决策,使老城区不同时代的历史遗迹没有在高强度、大规模的开发中被破坏,成为保留至今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目前,中山已逐步进入“建了新区改旧区”阶段,延续保护政策,实现老城复兴,中山需探索自身的特色路径。
2.以老城发展为抓手,优化主城区空间结构。老城区位于中山市主城区中心,道路网密集,沟通主城四区联系,区位优势明显。由于老城区发展滞后,交通拥堵,已成为主城区整体功能提升的洼地。需要以老城发展为抓手,强化主城区内部联系,优化空间格局。
3.以科学规划转变老城衰落轨迹,激活城市活力,实现社会善治。老城区交通拥堵,建筑老化,产业支撑不足,公共服务设施缺乏,众多因素相互制约,导致人口外移,空挂户多,欠缺“人气”和“吸引力”,呈现衰落轨迹。通过科学、系统规划,分主次,有步骤的解决老城区的发展难题,实现老城区复兴,将重新激活老城活力,实现社会善治。
二、发展历史
作为中山八百年建城史的核心区,由于不同时代文化因子的层层累积,老城区集聚了最具中山文化特色的空间要素,如以“十八间”、骑楼街为载体的商业文化、以华侨建筑群为载体的华侨文化、以孙中山纪念堂、中山纪念图书馆为载体的名人文化、以西山寺、天主教堂为载体的宗教文化、以丛善坊历史街区、扒沙街历史地段等为载体的岭南建筑文化,代表了中山不同历史阶段的文化特色,在空间上构成城市的“文化年轮”。
三、发展现状
1.交通建设滞后,停车设施不足,道路拥堵。目前老城区道路密度严重偏低,T型路口、错位路口多,多为单行道,交通通行能力差。另外,老城区道路功能混杂,道路组织、管理措施不合理,停车设施严重不足,严重降低道路通行能力。
2.公共服务设施、市政设施、公共空间严重缺乏,居住环境较差。老城区公共服务设施不足,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比例偏低,除行政办公、商业金融业、医疗卫生用地外,其他公共设施用地仅占0.10%,医院、文体设施用地规模严重不足。市政建设滞后,排水问题突出,暴雨期内涝严重。缺乏公共空间、缺少公共绿地,难以满足游憩、休闲需求,居住环境差。
3.产业以批发零售业为主,缺乏高端元素,吸引力不足。老城区产业以批发零售业为主,由于缺乏高端要素,文化特色不鲜明,导致老城区目前只能吸引低收入群体,与利和广场、假日广场、大信新都汇等城市综合体的竞争中处于明显劣势。由于人气不足,目前民族路、孙文西路部分商铺已处于停业状态,衰落迹象明显。
4.本地居民外迁,城市空心化,社会治安问题显现。由于老城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滞后,居住环境差,产业支撑不足,对本地居民吸引力下降,年轻一代外迁,空挂户多,人口老龄化、城市空心化问题突出。随着本地居民外迁,房屋租金降低,外来人口增多,社会治安问题逐步显现。
四、行动措施
(一)交通畅顺计划
1.提高停车配建指标。依据老城区与外围地区有机融合的理念,提高老城区外围的人民医院、兴中广场、中山路三个重点地段的停车配建指标。利用孙中山纪念堂、华柏园等大型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地下停车场,规范停车,加强查处违章停车力度,实施高峰时段禁止路边停车。
2. 开辟“环老城”公交专线。目前中心城区公交线路主要承担老城区与城市其他区域的长距离公交出行,应结合老城区道路网络,开辟“环老城”公交专线,既满足老城区居民的日常出行需求,又可作为观光旅游巴士。
3. 打造慢行交通路网。根据老城区空间范围较小,居民出行距离短的特点,增加公共自行车租赁点,建设老城区自行车专用道。梳理老城区街巷系统,通过适度铺装改造,提升为平整美观的慢行专用道,禁止机动车进入,打造串联老城区的慢行交通路网。
(二)文脉传承计划
1. 建筑风貌整治。建立建筑分类、整治体系。对历史建筑和不可移动文物,应依据历史建筑保护要求进行修缮;对传统风貌建筑,应保持和修缮外观风貌特征,特别是保护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细部构建和装饰物,允许建筑内部进行改善发展;对与老城区传统风貌协调的其他建筑,作为保留类建筑;对与传统风貌不协调或建筑质量差的其他建筑,采取整治、改造措施。
2. 街巷景观整治。建立街巷分类、整治体系。对保留传统风貌的街巷,应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保护修缮;对特色不鲜明的街巷,应保持和修缮其风貌特征。打通部分街巷,适度拓宽街巷断面,实现老城区的有机串联,增设街巷小品和休憩设施,加强街巷绿化,形成传统风貌展示游径。
(三)幸福家园计划
1. 全面提升市政基础设施。针对老城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问题,应全面规划,统一建设。秉承“海绵城市”理念,实行低冲击开发模式,解决老城区的排水排涝问题,规划建设老城区地下管廊,实现供水、供电、供气、通讯设施下埋。
2. 增设生活休闲类开敞空间。老城区地块零碎,建筑密度高,公共空间封闭,利用率低,缺乏供居民休闲、娱乐的开敞空间。应整合零散用地,结合街巷周边开放空间和绿化用地,建设供居民游憩、休闲的开敞空间。
3. 植入社区养老服务功能。针对老城区人口老龄化严重,社会养老设施不足的问题,应植入社区养老功能,增设社区养老服务中心,配套设施图书阅览室、娱乐室、健身室、日托照料间、用餐食堂等,解决社区养老问题。
4. 建设老城区绿环。以老城区街巷整治为契机进行街巷绿化,串联烟墩山、西山、月山、逸仙湖公园等关键节点,打造“点-线”结合的老城区绿环。对条件允许的建筑,鼓励居民进行垂直绿化,屋顶绿化,建设立体绿化景观。
(四)产业升级计划
1. 打造孙文西路步行街升级版。规划扩大孙文西步行街范围,整合、修缮步行街周边传统建筑,由“街”向“区”拓展。认定“香山老字号”,引入粤式茶楼等地方特色餐饮品牌,鼓励本地居民发展民居式、体验式住宿,增设步行街街道小品,吸引行为艺术家进行街头表演,策划元宵花灯展,艺术作品展等文化类活动,将孙文西步行街打造成文化特色鲜明,集观光、购物、休闲、娱乐、住宿于一体的升级版商业步行街。
2. 引入创意文化产业。规划通过文化氛围的营造,适时引导,发展老城区文化创意产业。依托中山艺术学校,吸引青年艺术工作者创业,依托烟墩山建设“诗书林”,“名人坊”,举办文化主题活动,营造文化艺术氛围,适时培育,逐步引入创意文化产业。
[1]曾金胜.城市文脉危言[J]. 时代潮. 2003(23)
[2]李茂林.旧城改造的人文思考[J]. 资源与人居环境. 2006(06)
[3]曾金胜.城市文脉危言[J]. 时代潮. 2003(23)
TU7
B
1007-6344(2016)08-0070-01
卢嘉明,6.30,男,中山,汉族,本科 城乡规划专业技术人员 城乡规划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