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类专业普通动物学课程教学及考核方式改革的探索
2016-04-10詹永乐刘朝良
王 磊, 詹永乐, 刘朝良
(安徽农业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 合肥 230036)
生物类专业普通动物学课程教学及考核方式改革的探索
王 磊, 詹永乐, 刘朝良
(安徽农业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 合肥 230036)
动物学是一门内容广博的基础学科,在生物专业教育中有重要地位。为更好地适应当前生物专业的培养需要,在动物学教学过程中尝试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实践内容以及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改革,以期提高动物学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动物学;教学改革;考核改革
普通动物学是生物类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该学科不仅有广博的理论研究内容,而且与农林牧副渔医工等多方面的实践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对培养学生在动物新品种选育、保护和产业化等方面的技术应用、产业开发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普通动物学主要内容包括以动物演化和进化为主线,由低等到高等,系统地介绍主要动物类群(门)主要特征、形态、结构、功能、分类概况和常见种类,以及与人类关系或经济意义[1]。普通动物学具有内容信息量大,知识体系庞杂、综合性强的特点,因此,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掌握情况不好,随之学习积极性不高,没有取得很好的学习效果。鉴于此,本文将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方法及考核方式就我们在生物类专业的普通动物学教学改革情况进行总结和探讨,以期能促进教学的改革和实践,提高教与学的质量。
1 调整更新课程教学内容与知识体系,教学抓住主线
动物学的内容非常广泛,信息量大,并且近些年课时压缩,使得动物学的教学内容多而课时少的矛盾很突出。为缓解教学压力和学生学习负担,需要重新定位生物类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调整课程教学内容与知识体系[2]。首先,教学内容抓住动物系统演化这条核心线索,从水生向陆生,由低等到高等,着重介绍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各系统的演化路径,如无脊椎排泄系统从无专门排泄系统到原肾管型排泄系统,再发展到后肾管型排泄系统,过渡类型出现在哪个动物门类,有哪些特殊情况,这样便于理解动物的演化和分类信息[3]。其次,在介绍动物主要类群代表动物时,突出与农林牧副渔医工等实践紧密联系的物种,如扁形动物门与人类寄生虫病关系,软体动物门与水产养殖,节肢动物门与害虫防治关系,以生动具体的实例和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现,便于学生理解。最后,补充动物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介绍动物学研究的最新动向和发展趋势[4]。动物学与其他学科有很多交叉融合,如生态学等,就要适当删减动物学中与生态学等部分重复内容。在删减一些动物门类知识内容的同时,还要补充动物学研究的新成果及前沿知识,如小鼠、果蝇等模式动物的研究热点和方向,模式动物在研究人类疾病及药物方面的应用等,拓展学生对动物学的认识。
2 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师生互动
传统教学方法都是以老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的听,容易形成被动听讲的习惯,不利于培养创新思维,也不利于因材施教,不能兼顾学生的个性差异。在改革教学方式方面,我们主要进行了3方面尝试:1)鼓励学生在课前分享动物学相关的有趣资料,培养学生兴趣及参与度。在第一节课的时候就布置学生查找收集动物学各章节相关的视频、图片等资料,在课前5分钟跟同学分享,并就内容进行一些讨论,引出教学内容,使学生结合实际案例丰富了教学内容,也可以了解学生专注的内容在哪些方面,便于调整教学内容。2)角色转换,让学生走上讲台[5]。通过布置特定问题如寄生虫和寄主的相互关系等,让学生5人一组,通过查找相关资料,了解相关科研最新动态,归纳总结以PPT的形式在讲台上展现出来。通过角色转换,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提高了学生文献检索、演讲等能力,增强了学生创新思维。3)尝试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随着网络视频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大大降低了教师进入翻转课堂的门槛,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国际教育界日益走红[6]。在两栖纲的教学过程中,布置学生在课外观看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北京师范大学普通动物学视频,自主学习书本内容,课前通过几个问题考查学生学习的效果及进度,简短总结主要内容,课堂主要让学生讨论几个问题,如“两栖类的种群数量下降的可能原因”、“娃娃鱼在人工养殖的过程中注意的事项”等,训练学生深层次认知能力,增加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通过初步尝试,取得了一些好的办法,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为今后全面开展翻转教学提供可以借鉴的经验。
3 创新实验教学,提高学生主动思维能力
实验课教学在构建学生动物学专业的知识结构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7]。传统动物学实验教学主要是验证性和解剖实验,忽视了学生探索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基于此,我们改革实验教学,对实验内容进行调整,除验证性和解剖实验外,还增加研究性和综合性实验。例如,让学生自己去设计蚯蚓再生能力实验,设计如何切断蚯蚓,如何设置环境温度等方面,探讨影响蚯蚓再生的因素;给学生发放蚕种,在养蚕的过程中观察家蚕发育、食性选择等生物学现象。通过实验教学内容的转变,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4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升教学效果
动物学野外实习是对课本知识的深化和补充,应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多元化教学方法,提高野外实习的教学质量[8]。我们通过去野生动物园和鹞落坪国家自然保护区实习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野外实习。在野外实习中,不仅要学会动物辨认,标本采集与制作,还要学会通过利用实习工具及检索表等尝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调动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能力,以培养独立从事动物学研究的能力[4]。通过分组实习,共同完成实习任务,还可以培养学生组织能力,团队合作意识。
5 改革考核方式,培养创新能力
动物学课程传统考核方式主要是笔试,由于普通动物学信息量太大,学生们很担心考试,把学习时间都花在死记硬背知识点上,不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及动手能力。因此,针对普通动物学课程考试改革势在必行[9]。在考试改革方面,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改变成绩组成。改变传统的平时成绩与考试成绩比例,增加平时成绩的比例,使平时成绩占50%[10]。2)增加平时成绩组成。出勤占30%,课堂交流占20%,平时作业占20%,课程内容答辩占30%。3)改变试题形式,去除死记硬背的客观题,增加动物学的热点问题,实际问题及具体应用方面的论述分析题,题型主要是实验设计、实例分析及发展论述等。4)增加奖励分值,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在3类以上期刊发表动物学相关的科研论文奖励5~10分。5)在教学过程中作相应的调整,在讲授的基础上引入交互式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布置分类检索等课堂作业,留出适当时间给学生汇报答辩学习心得与体会,并做出合理的评判。
[1]刘凌云,郑广美. 普通动物学(第4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3-12.
[2]阎锡海, 黄其春, 罗茂春, 等. 动物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原则初探[J]. 龙岩学院学报,2010,28(5):115-117.
[3]张志强. 高等农业院校动物学课程教学方法改进与体会[J]. 生物学杂志, 2014,31(4):110-112.
[4]温茹淑, 方展强. 新课标下高师《动物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尝试[J].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2005,25(4): 492-496.
[5]吕秋凤,胡建民,于业辉,等. 动物学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9(5): 750-752.
[6]何克抗. 从“翻转课堂”的本质,看“翻转课堂”在我国的未来发展[J]. 电化教育研究,2007, 255(7):5-16.
[7]田丽. 改革动物学实验教学 提高学生综合技能[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9, 28(7):119-121.
[8]徐善良, 王丹丽, 谢志浩, 等. 动物学野外实习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 生物学杂志, 2013,30(1): 100-102.
[9]樊月圆, 富国文, 王绍卿, 等. 《动物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 家畜生态学报, 2012, 33(6): 122-124.
[10]卢祥云, 韩曜平, 勾影波, 等. 动物学课程考试改革的实践[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7(12):57.
Exploration of teaching and test reform in general zoology for biological major
WANG Lei, ZHAN Yong-le, LIU Chao-liang
(School of Life Science, 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Hefei 230036, China)
General zoology is a wide range of basic subjects, and it has important role in professional education for biological major. 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cultivation needs for biological major, authors attempted to do some reforms including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ethods, practical teaching and test mode in general zoology teaching, to promote the innovation abilities of students.
zoology; teaching content; test mode
2015-09-09;
2015-09-17
应用生物科学国家级教学团队资助
王磊,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动物学教学研究工作,E-mail: wanglei20041225@163.com
Q95;G642.4
C
2095-1736(2016)05-0123-02
doi∶10.3969/j.issn.2095-1736.2016.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