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唯物辩证观视域下学生适应、竞争、创新意识的培养

2016-04-10任尚峰

生物学教学 2016年1期
关键词:矛盾规律竞争

任尚峰

(辽宁省朝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122000)

众所周知,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包括对立统一规律(即矛盾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1],其中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在生物学教学中,运用自然辩证的观点,着力培养学生的适应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对于学生的生物学启蒙教育、生物学深化教育、培养学生成为当代社会的复合型有用人才具有相当重要的积极意义。

1 运用对立统一规律辨析生物的适应现象,着力培养学生的适应意识

1.1 对立统一规律的内核,揭示了生物适应环境的基本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矛盾的统一性和对立性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就是一个充满矛盾的集合体,没有矛盾就没有事物或世界的发展,矛盾的双方总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在生物界本身的范畴中,同化作用与异化作用、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物质代谢与能量代谢、遗传与变异、能量的贮藏与释放等等,各都是一对矛盾,生物体就是在这些矛盾的对立统一中不断适应环境,才得以正常的生长发育。像植物根的吸水与失水就是矛盾的两个方面,水分子在细胞膜的两边相互扩散,并可因细胞外液浓度的变化而随时改变吸水或失水状态,进而影响生物体是否能够适应所在的环境。对于任何人来说,适应意识不可或缺,要想在社会上立足,就必须有效地适应环境。

1.2 列举生物适应性的实例,启蒙学生的适应意识 在生物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对立统一观点,强调现存生物的整体都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探究生物适应性的形成,理解生物的适应现象。例如,花粉粒小而多,易随风飘散,适于风力传粉,但不适于昆虫为其传粉;花的色艳、味香,适应于吸引昆虫为其传粉,与风力传粉无关。由此使学生在对这种既对立(方式不同)又统一(传播花粉)的认识中,理解花的形态结构与环境相适应的特性。还有动物的保护色、警戒色和拟态,都是其在体色、外形上适应环境的典型实例。在教学中把这些生命现象,紧密地与适应意识的培养相结合,进而使学生在学到相关知识的同时,启蒙和培养适应意识。

1.3 通过生物适应的相对性实例,深化学生的适应行为 由于生物的生存环境客观多变,因此,生物对其生存环境的适应在一定程度上是相对的,很多生物常常在其生存环境迅速变化时,不能适应新的环境而灭绝。例如,某地严重的环境污染,可能导致此地原有的某些物种从此消失。古代恐龙的灭绝和当今许多珍稀动植物的濒于灭绝,也证明了生物适应的相对性。学生在学习这些内容时,无疑会清醒地认识到,生物只有适应变化了的新环境,才能够生存和繁衍,进而深化学生的适应意识。在此教师还可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用适应的理念去思考复杂多变的人类社会,只有具备了强烈的适应意识以及各种与社会相适应的知识、能力,才能立足于社会,并能更好地生存与发展。

2 运用质量互变规律辨析生物的竞争现象,着力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2.1 质量互变规律的核心,昭示了生物生存的竞争规律 唯物辩证法认为,自然界的一切生物永远处于运动变化之中,而这种变化是在竞争的基础上,由量的积累逐渐发展到质变。地球上的各种生物都有繁殖过剩的倾向,但其生存的空间和食物却是有限的,所以生物必须为生存而竞争。竞争是个体能够生存且能繁衍后代的动力和源泉,在竞争中随时都接受大自然的选择,一些在竞争中更适应环境的优良性状保留下来,并逐步积累微小变异向显著变异发展,由此体现了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现今人们从古生物学、胚胎学、比较解剖学等方面寻找到的证据,证明了生物是按照由单细胞到多细胞、由水生到陆生、由低级到高级的规律不断变化发展的。

2.2 运用生物生存竞争实例,启蒙学生的竞争意识 生长在同一地域的植物,彼此为争夺阳光、水分和营养物质而竞争[2],动物之间的捕食和反捕食也表现为生存竞争,但当环境发生骤变时,如天敌数量的增多、食物的骤少、生活空间的缩减等这些量的变化都可能导致生物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在开花植物的有性生殖中,若干落到雌蕊柱头上的花粉粒,争相萌发,齐头竞进,但最终只有一个花粉管进入一个胚囊中完成受精,其余则被淘汰。通过这些实例,使学生理解生存竞争是生物生存和发展的法则。同理引导学生运用竞争法则,以平等竞争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去适应自己未来的社会新情境。

2.3 运用生态自然观观点,深化学生的绿色竞争行为 生态自然观是人们对现代生态危机反思的结果,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其核心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关注人类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发展。其中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是目前生态危机的三大主要表现。在生态自然观的视角下,主张绿色竞争,不过度竞争,严格遵从自然规律,合理解决人口数量与环境容量的矛盾,避免通过过度竞争而过度开采资源或导致污染环境。力主在自然生态系统中通过自然调节以保证生态平衡,如在某一草原上狼、羊、牧草、无机环境的链条,如果哪个环节由于过度竞争而趋于断裂,都将影响整个链条的可持续性。因此,运用生态自然观的理论,引导学生深刻认识绿色竞争的意义。

3 运用否定与否定规律辨析生物的进化现象,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1 否定与否定规律的要点,阐释了生物发展的创新规律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一个一个过程的连续,而过程的更替周期通常为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但否定之否定后的状态并不是原有的肯定状态,而是一种发展趋势为前进、上升的新的层次后的“扬弃”,正是因为否定不是“抛弃”,而是“扬弃”,是在肯定基础上的再发展,是集中了前面积极成果后的更加完善,才体现了事物的创新,科学是不断推翻不断创新的过程,例如,一粒种子经过萌发,生长发育,到结出种子,就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而新的种子是创新后的产物,它要比旧的种子更有生命力。这样,学生在学习中会逐渐体会和树立创新意识。

3.2 运用实验探究法,诱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牛顿看到苹果从树上掉下来这种适应大自然的现象,通过探究实验,并进行创新思维进而揭示了这个现象的本质(万有引力定律)。生物学是最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诱发创新欲望的学科,创新欲望是驱使创新者产生创新行为的心理动机。教学中,在有效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创设否定传统认知的情境,鼓励学生像科学家那样探索大自然的奥秘,采用探究式教学法,如让学生探索“花的秘密”、“蝗虫各个足的作用”等问题,这样,不仅使课堂教学目标能顺利地完成,而且能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表现欲。

3.3 运用成功案例激励法,强化学生的创新行为 研究表明,成功的经验会提高个体的自我效能信念。据此,在教学中有意识地为学生设置适度的创新目标,使学生在通过探索解决了未知问题的成功喜悦中,产生更加强烈的创新需要,进而形成稳定的创新行为[3]。如引导学生分组设计对比实验,创新性地探索蝗虫分别在前翅或后翅的有无、几对足的有无等方面对飞行的影响,并分析其机理。每当学生有新的发现时,就会有一种成功的喜悦感,这无疑能加深学生对自身潜在创新能力的认同,进而强化学生的创新行为。同时,可利用巴布洛夫与条件反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等科学家与创新成果的史实,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树立致力于生物创新的远大理想。

猜你喜欢

矛盾规律竞争
几类树的无矛盾点连通数
再婚后出现矛盾,我该怎么办?
规律睡眠中医有妙招
找规律 画一画 填一填
找排列规律
矛盾的我
对矛盾说不
感谢竞争
巧解规律
儿时不竞争,长大才胜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