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
2016-04-10周刘波重庆巴蜀中学重庆渝中400013
周刘波 刘 航(重庆巴蜀中学,重庆渝中 400013)
“互联网+”背景下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
周刘波 刘 航(重庆巴蜀中学,重庆渝中 400013)
“互联网+”背景下,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它需要我们创新适应“互联网+”特点的传统文化教育新模式,开发适应“互联网+”要求的传统文化教育课程资源,构建适应“互联网+”要求的传统文化教育新平台,开展“主题—渗透”式“互联网+”传统文化教育实践活动,不断提高对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效性。
“互联网+”;传统文化教育;实施对策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已经进入了“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时代给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了新的机遇,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建构“互联网+”时代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路径,应成为教育者深入思考的话题。
一、“互联网+”对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的影响
(一)“互联网+”给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了机遇
1.“互联网+”丰富了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的新内容。“互联网+”背景下,优质资源将不再局限于少数发达地区、少数名校,受教育者可以自由选择不同学习主题进行学习,内容更为开放,空间更为广阔。这给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向深度、广度发展带来机遇。传统文化是历史的积淀,也是历史的升华。互联网与传统文化教育的对接,为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了更新的载体、更广的平台。“互联网+”背景下,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的精品课程、学术讲座、学习资料、主题活动、水平测试等都可以实现网络化与数字化操作,丰富了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的新内容。
2.“互联网+”提供了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的新方法。“互联网+”时代,青少年被动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框架将被打破,他们能利用互联网便捷化、高效性服务来获取更多教育信息。互联网技术为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了新的渠道,突破了传统教学中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教育方式,使青少年可以突破时空限制进行学习,教育方法呈现多元化特征。以互联网为支撑,创新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环境,培育和推广新型传统文化教育模式,引导学生依托互联网实现主动学习、个性学习、合作学习,成为了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的新趋势。
3.“互联网+”增强了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的新效果。以“互联网+”为驱动实施教育,并非互联网与传统教育的简单叠加,而会产生“1+1>2”的教育效果。“互联网+传统文化教育”,教育者可以利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突破以往简单、枯燥的教学模式,开发和利用符合青少年认知规律的网络课程资源,实现传统文化教育“形”与“神”的有机结合。互联网技术快捷、高效的特点,将拓宽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的渠道,有利于提升传统文化教育的效益。
(二)“互联网+”对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的挑战
1.“互联网+”时代各种信息涌动,易扰乱青少年的价值判断。互联网的高度开放性,使得互联网空间的各种信息涌动,呈现价值多元化的局面。“互联网+”时代给青少年提供了多元化的选择,互联网技术也不可避免地会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传统文化产生碰撞和冲击。海量信息真假难辨,价值观多元无所适从,也容易扰乱青少年的价值判断,使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陷入复杂、棘手的困境中。
2.互联网弱化了学校的权威性,动摇了教育者的主导地位。在传统教育中,教育的话语主导权存在于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一方,学校的权威性和教育者的主导地位毋庸置疑。而在“互联网+”背景下,网络教育资源的开放性、丰富性、多样性和平等性使学校的权威性和教育者的主导地位受到挑战。但是,如果任由互联网技术主导教育话语权,则很可能出现信息错误、价值观偏差等系列问题。因此,教育者如何改进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和方式,掌控教育的主导权,成为适应“互联网+”时代传统文化教育新要求的必然选择。
3.“互联网+”对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互联网+”时代,使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处于更为多元、更为复杂的信息环境中。同时,互联网的张扬个性和崇尚自我,冲击了传统文化中循规蹈矩的特征;互联网蕴含的开放性和创新性,冲击了传统文化中相对封闭的行事方式。过去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显著的地域特征被互联网的无疆界性打破,外来文化直接冲击着传统文化教育。如何整合、协调和创新“互联网+”时代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成为当前教育者值得思考的新问题。
二、“互联网+”背景下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对策
(一)创新适应“互联网+”特点的传统文化教育新模式
过去的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以“接受式学习”为主,其特点在于教师将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作为现成结论性知识加以传授,学生则被动学习和接受。这种“接受式学习”常常会因为教育形式陈旧、教育内容单一、受教育者认知水平差异等因素而产生问题。
“互联网+”时代,“云课堂”、慕课、翻转课堂等新教育模式应运而生。基于云的教育服务、云端一体的技术设施为创新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模式提供了各种可能性。我们可以利用云端做认知工具,也可以用云端来共享教育资源,还可以支持探究性学习、一对一学习、游戏化学习,进行翻转课堂教学,为学生创设个性化的学习环境。在“互联网+”的环境下,更多的人可以参与到传统文化的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中来。在网络化的传统文化教育新模式中,教育方式得以革新,师生交流更加自如,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的效益将得到提升。
(二)开发适应“互联网+”要求的传统文化教育课程资源
优质的课程资源是“互联网+”时代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保障。对于青少年而言,兴趣是其选择学习资源的主要标准之一。同时,多样化的课程资源也有利于拓展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实施空间,提高教育效能。我们可以将传统文化中教育价值高、趣味性强、符合青少年认知规律的教育内容进行整合,开发成“互联网+传统文化教育”课程资源。
例如,依托《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等经典,融入互联网技术,就可以开发出符合青少年认知规律的智能化学习系统。此外,学校和教师还可以开发适合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课程资源,引导学生从自己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出发,利用互联网自主学习。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资源开发尤其“要克服课程内容知识化倾向,防止传统文化教育变成空洞的说教”[1]。
(三)构建适应“互联网+”要求的传统文化教育的新平台
“互联网+教育”突破了以往一所学校、一个教室、一位老师的限制,给教育领域带来了革命性变化。我们应积极挖掘“互联网+”对于教育的积极影响,从传统文化教育目标和学生需求出发,构建“互联网+传统文化教育”新平台。
我们可以依托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开发适合不同学段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平台。在这类网络数字化学习平台上,教育者可以引导学生突破时空限制,通过互联网接受传统文化教育,获得更丰富、更多元的传统文化知识。我们还可以利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主体的平民化、传播的即时性、内容的海量性等优势,构建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新平台。教育者可以借助这一平台,将传统文化教育延伸到课堂之外、生活之中,提高传统文化教育的覆盖面和渗透力,实现“互联网+”与传统文化教育的深度融合。
(四)开展适应“互联网+”环境的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活动
“互联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教育环境。在这个新环境下,我们可以设计和开展各类主题实践活动,找准青少年的兴趣点,提高他们的知晓度、参与度,推进传统文化教育。例如,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微博、微信公众号原创大赛,开展网上征文、网上讲故事、发表感言心声等活动,把学生的关注点与传统文化教育有机结合,增强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效性。
“互联网+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活动应立足于“渗透式教育”。有学者把“渗透式教育”的效果形象概括为“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2]。今天,互联网已渗透到学生身边的各个领域,深刻改变着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传统文化教育实践活动,应充分利用互联网载体,营造符合青少年认知特点的教育氛围,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感染,在潜移默化中使他们的传统文化素养得到陶冶和提升。
总之,“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给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带来了挑战和机遇。我们应该因势利导,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技术优势,实施更为有效、符合青少年认知规律的传统文化教育,以不断提升青少年的传统文化素养,培养有民族自豪感、自信心的中国人。■◢
[1]周刘波,宋杰.以传统文化教育为载体培育中学生人文素养研究.[J].教育探索,2016,(1):87
[2]王祚桥.试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创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2,(9):27
*本文系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重点课题“挖掘和利用本地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的实践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2015—JC—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