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2016-04-10四川省达州市开江中学实验学校
●四川省达州市开江中学实验学校
陈 伟
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四川省达州市开江中学实验学校
陈伟
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使学生具有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当今世界,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发生了变化,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人们无须走出家门,只要在计算机前鼠标轻点,就可以从网络中获取大量知识和信息。这样,传统的人文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激烈挑战,人文因素逐渐减弱。人文科学被淡化正是人文精神不被重视的表现。这使我们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历史教师深感责任重大。为此,弘扬人文精神,塑造学生的完美人格,成为我们责无旁贷的重任。
一、历史教师应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这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前提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智慧的启蒙者,还是学生灵魂的塑造者。学生有很强的向师性,教师的行为规范对青少年的成长起着重要作用。
作为一名合格的历史教师,应是一个知识渊博、品德高尚的人,有蓬勃朝气、浩然正气的人,有坚强毅力、面对困难具有勇往直前、百折不回勇气的强者,是温文尔雅、个性鲜明、具有良好师德的人。只有教师人格健全,才能培养出有健全人格的学生。
二、提倡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个性
历史是一门人文学科,它不仅是史实的载体,更是人文精神的载体。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改变那种单纯以掌握基本知识、技能、解题技巧等陈规,应当更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历史学科陶冶情操,提高精神境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的人文功能,充分利用其启迪学生心灵、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益智功能。
作为教师,谁都希望自己的课生动、有趣、引人入胜,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既掌握知识又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然而他们重任在身——各种统考及高考需要高分。所以只能把追求升学率作为首要目标,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放在其次。学校之间比成绩,同一学校同科目教师比分数,为了及格率、优生率、平均分,教师不得不在课上花费大量宝贵时间突出重点、考点,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节省时间,不得不运用填鸭式方法,从而使整个教学充满了功利色彩。
作为历史教师,应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课堂上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不应高高在上地说教,而应平等地与学生对话,这样学生才会心情愉悦,不伤自尊,增强自信,张扬个性,走向成功。
如今几乎所有学校都在进行教学改革,美其名曰培养学生素质,但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在现有条件下,多数教改对学生素质的培养功效寥寥,尤其对人文素质的培养更是难见成效。在高考指挥棒导引下,学生还是无法从中学到妙趣横生的历史知识。鲜活动人的历史人物、极具人文色彩的历史事件演绎成为一个个抽象枯燥的问题,人文素质的培养又从何谈起呢?
毋庸置疑,中学历史教学不能只重问题,而轻视情感、思想、理性等方面的培育,否则又怎能培养出对国家、对社会具有高度责任感、自身具有高尚品德鲜明个性的人呢?
三、用丰富的史实和优秀的历史人物培养学生的完美人格
历史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感知、积累、理解历史,更要让学生通过学习历史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个体人格、人性、文化素养与精神境界得以提高完善,塑造完美人格。
历史内容包罗万象,历史知识浩瀚无边,我们只要进行挖掘,积极思考,就不难从中探寻到典型的人文历史素材,使学生从中汲取营养,培养他们的健全人格。
例如,爱国诗人屈原多次被罢官流放,爱国之志却始终不移,秦攻陷楚都郢,屈原悲愤绝望而投汨罗江,这种至死不渝的高尚情操永远激励着后人。汉朝爱国者苏武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在荒无人烟的异域牧羊十余载,非人的生活没能改变他的爱国之志,当他手持汉节回归汉朝之时,赢得无数人的赞誉。在近现代,无数志士仁人为反抗外来侵略舍生忘死前赴后继,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换来国家的自主独立,他们身上承传着中华民族绵绵不绝的不畏强暴、百折不挠的爱国精神,这是支撑中华几千年而不衰的中国脊梁。
总之,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倡导人文精神,强调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并重。真正具有科学知识和人文精神的人才才是我们现代化建设真正需要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