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别化培养来华留学中医研究生的实践探索
——以南京中医药大学为例
2016-04-10张旭卢金花
万 佼 张旭 陈 蕾 卢金花
差别化培养来华留学中医研究生的实践探索
——以南京中医药大学为例
万 佼 张旭 陈 蕾 卢金花
从南京中医药大学近年来的实践可知,中医专业留学研究生群体差异化特点鲜明,开展差别化培养是提高该类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指出了差别化培养来华留学研究生的具体路径,即分别按留学研究生对中医药文化的认同度、入学前专业背景、汉语言基础、接受能力、学习动机的不同进行分类培养,围绕培养具有“仁德仁术仁人”特征的高层次人才这一目标,在差别化培养来华留学中医研究生方面进行了实践探索,介绍了取得的成效。
中医专业;留学研究生;差别化培养;研究生教育
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我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1]。在中医药学领域开展高层次国际人才培养意义重大,是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研究和发展中医药的重要形式。来华留学中医研究生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受文化背景、思维方式、学习动机等因素影响,个体差异较为明显,因此在中医药院校实践差异化培养新模式,探索提升培养质量的新途径,有助于推动中医药国际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来华留学中医研究生的主要特点
中医药国际教育事业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最初主要以进修教育为主,学习的课程集中在针灸学。“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医药专业对外教育一度中断。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随着中美关系缓和,针灸方法在美国引起轰动,引发了全世界范围的“中医热”。随后,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合作中心在北京、上海、南京建立了3个“国际针灸培训中心”,开展中医对外教育。改革开放后,中医药国际教育事业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以第三次全国留学生工作会议为标志,推动办学形式由进修教育、短期培训扩展至本科生、研究生教育,使得留学生教育及学位制度得到进一步加强和推广,来华留学中医研究生教育开始蓬勃发展。进入新世纪后,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认同中医药理论及其诊疗方法,对中医药高层次国际人才的需求加大,来华留学中医研究生群体发生了新的变化,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
1.规模逐步扩大
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的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以来,来华留学中医研究生数量呈现递增态势,南京中医药大学的来华留学研究生也呈现出同样的特点(见表1)。
2.入学前专业背景多元
受“中医热”持续升温、汉语言学习群体扩大、招录标准放宽等因素的影响,来华留学中医研究生入学前专业背景由单一的中医药学术及从业背景逐步向西医背景、文化宗教背景和无医学背景等多元化方向演变。据统计,目前在我校来华留学中医研究生中,西医或者与医学相关背景的人数占总人数的20%左右,无医学背景的人数占总人数的10%左右。
表1 来华留学中医研究生招生人数变动情况
3.文化认同迥异
由于来华留学研究生所在国家的主流价值观、经济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不同,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生源对包括中医药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度差异较为明显。总体而言,东南亚国家的生源对中医药认同度最高,来自欧美国家及其他地域的生源次之。我校近年来统计数据显示,来华留学中医研究生来自5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泰国、马来西亚、韩国、新加坡等国生源为主(见表2)。
表2 南京中医药大学来华留学中医研究生来源地区占比情况
4.学习动机多样
根据学校近年来的学籍统计数据,来华留学中医研究生年龄跨度较大,从二十多岁至六十多岁不等,不同年龄阶段的生源学习的需求、动机不尽相同,大致分为四类:①兴趣爱好型。此类群体偏好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药,虽然人数较少,但呈增长态势。②事业发展型。此类群体具有一定的中医药理论基础和临床技能,看好中医药未来发展前景,希望通过高层次学习进一步增加自己的财富收入,提高社会地位。这类生源一般年龄相对较大。③劳动就业型。此类生源受家庭或就业压力影响,希望通过学习临床诊疗技能,谋求一份体面的工作,获得一份稳定的收入,他们一般年纪相对较轻。④科学研究型。此类生源学历较高,一般已获博士学位,多从事临床医学或基础医学研究,希望通过学习中医药知识,掌握相应的中医药经典理论、诊疗手段和科研方法,从而拓展和寻求西医临床及基础研究的新方法、新途径。这类生源的人数较少,年龄偏大。
二、差别化培养来华留学中医研究生的必要性
1.差别化培养是抢抓来华留学中医研究生教育发展机遇的需要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对外开放不断提速,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因此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学习、研究、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潮。中医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诊疗方法以较好的疗效、低廉的成本、生态环保的优势受到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的追捧,来华留学中医研究生教育将迎来巨大的发展机遇。因此,实行差别化培养来华留学中医研究生,适应学生的不同特点,认同他们之间的差异,精准培养,使不同基础的留学研究生都能获得满意的教育,是迎接挑战、抓住机遇的必要措施。
2.差别化培养是适应研究生教育特性的实践要求
研究生教育相对于本科生教育而言有着明显的区别,研究性和创新性是两者间的主要区别。“认同差异、因材施教”这一差异化培养的核心内涵正是研究生教育应秉持的,这为培养与提升研究及创新能力奠定了基础。来华留学中医研究生群体因入学前专业背景多元、文化认同迥异、学习动机多样等特点,个体间差异较为明显,且无趋同的可能。只有认同差异,因人而异,采用灵活多样的培养方式,开展分层次分类别教学,才能适应学生的特点,确保培养质量。
3.差别化培养是对来华留学中医研究生学习需要的基本尊重
中医药专业基础理论艰涩难懂,要学好学精对于国内研究生而言也并不容易,更何况是文化背景、语言基础、学术条件更弱的来华留学研究生们。因为语言交流的障碍、教学进度的要求、学生接受能力问题,“满堂灌”的方式多见于留学研究生的课堂。留学研究生被动接受知识是教学常态,教师讲课学生听课,教师板书学生笔记,师生之间互动较少。这与留学研究生群体,特别是来自欧美国家的学生群体所习惯的教育模式截然不同,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因而得不到发挥,学习兴趣受到抑制。因此,迫切需要对来华留学中医研究生群体有针对性地开展差异化教育,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进而从根本上提高培养质量。
4.差别化培养是促进中医学科人才培养理念与学科学术理论内涵高度吻合的现实需求
中医学是思想、文化、技能的综合体,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其学术观点全部来自于临床个案经验的积累,核心理论是“辨证论治”,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中医理论认为,同一疾病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可以出现不同的证型;而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又可能出现同样的证型。因此有“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的原则[2]。差异化、个性化的治疗原则是中医的学术理论内涵。学科人才的培养理念与学科学术理论内涵的吻合,有利于促进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5.差别化培养是推动中医传统教育模式与院校教育模式有机结合的有效形式
中医药传承千载而不衰,延绵百世而不坠,这与师承制言传身教、口传心授和耳濡目染的教学方式密不可分。自古以来中医药人才辈出,培育和造就了华佗、孙思邈、李时珍等一批医术精湛的名师大家。差异化培养与古代师承制有异曲同工之美,尊重个性的发展,因材施教是两者共有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差异化培养更符合中医药学科人才培养的内在规律。中医药院校教育是在近代顺应西医教育模式而建立起来的,是以政府办学的模式,通过合理的学科和课程设置,通过规范的教学和临床、科研实践,来达到规模化、标准化和制度化培养中医药高层次人才的目的。在来华留学研究生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在院校教育中引入差异化教学的理念,开展差异化教学的实践,结合了两种培养模式的优势,较好地解决了生源数量增长和培养质量下降之间的矛盾。
适应来华留学中医研究生群体特点的理论研究、要素整合、模式创新呼之欲出,因此,研究和尝试差别化培养来华留学中医研究生意义重大,有利于培养出一大批高水平、强能力、好医德的中医药国际人才,使他们能够充分利用所学专长为民众的健康服务;有利于加快中医药国际化进程和全球化战略的实施,进一步在全球范围内扩大中医药的影响力,推动和争取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认同、接受中医药文化;有利于实现中医药人才传统培养模式和院校培养模式的有机结合,进一步扩大中医药人才培养品牌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国际友人来华学习研究中医药,积极推动中医药国际教育市场的健康发展;有利于加快整合国外优质资源,学习借鉴国外办学经验,助推中医药教育改革,促进中医药事业的长远发展。
三、差别化培养来华留学中医研究生的路径
来华留学中医研究生群体具有三重教育特性:从教育内容角度看,它是一种以中医药理论和实践为中心的教育;从教育对象角度看,它以具有一定的汉语表达沟通能力的国外学生为对象,教育管理过程也以科学和文化交流为主;从教育层次角度看,它属于高端人才培养层次,受教育对象已具备较强的中医药理论和实践的基础,培养目标要求更高。来华留学中医研究生教育,“既不能完全沿袭传统的人才培养经验,又不能全面照搬西方医学教育经验,必须按照中华民族医学的特殊结构和现代化发展的具体要求”[3],必须重视生源的实际情况、个体差别,有的放矢地实施差别化培养。
差别化培养既是因材施教的实践要求,也是差异化教学理论的具体体现。差异化教学,就是在教育体系中,教育者根据兴趣导向以及天赋差别的不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人才培养和教育,引导学生自觉学习,促进学生特殊才能和个人素养迅速提高,具备较高的理论修养、业务知识和道德品质,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专业人才[4]。差异化教学一般包括分层教学、动态教学、个别化教学、柔性化教学、多元化教学、研究性教学等。差异化教学的核心就是尊重并认同个体差异,并依据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差别化培养来华留学中医研究生可以围绕以下五种路径去实施:
1.按对中医药文化的认同度实行分类培养
以生源地国家和地区是否立法确认中医药合法性为依据进行划分,对来自认同度较高的国家和地区的学生可以侧重于中医临床技能和中医药研究,辅以中医文化及古籍的教学;对来自认同度低的国家和地区的学生则侧重于中医药文化熏陶、中医药理论教学,辅以简单、安全、有效的临床技能的教学。
2.按入学前的专业背景实行分层次培养
以学生入学前的中医学科背景、西医学科背景和无医学学科背景为依据进行划分,对于有中医学科背景的学生,以掌握学科前沿知识和深入学习中医经典理论,跟师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适当参与科研活动为培养目标;对于有西医学科背景的学生,侧重于学科基础知识和临床基本技能的教学,鼓励他们多参与科研活动;对于无医学学科背景的学生,则加强课程教学,在他们补修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和现代医学的基础知识后,进入研究生课程学习阶段,延长课程学习时间,相应缩减临床实践时间。
3.按汉语言基础实行分类培养
留学生入学后学校组织汉语言知识综合考试,依据考试成绩开展分类培养。汉语言基础扎实的学生接受常规教育,让他们先学习经典理论,后学习临床技能,适度参与科研活动;对于汉语言基础较差的学生,第一年让他们学习语言,在打牢语言基础后再接受常规教育。
4.按接受能力实行差别培养
对于45岁以下接受能力强、精力充沛的青年学生,培养时既要求他们学好经典理论,又要求他们练好临床技能,还要适当参与科研工作;45岁以上的中年学生,年纪较大,接受能力较弱,学习精力有限,学校要求他们在完成一定的经典理论学习后,侧重于临床技能学习,并可适当延长学习时间。
5.按学习动机实行分类培养
对兴趣爱好型生源以传授中医药文化知识为主,辅以健康养生类科普知识的教学,让他们适度掌握一些安全有效的临床技能。对事业发展型生源以临床跟师实践,提高中医诊疗技能为主,理论学习为辅。对劳动就业型生源要求他们掌握坚实的学科基础知识,具有熟练运用学科诊疗技术和科学研究的能力。对科学研究型生源多为个别化培养和研究性培养,以中医的基础知识教学和课题研究为主,让他们适当参与临床实践活动。
四、差别化培养来华留学中医研究生的实践探索
近年来,学校根据国际市场中医药高端人才的需求,围绕培育具有“仁德仁术仁人”特征的高层次人才这一目标,在差别化培养来华留学中医研究生方面作了积极研究和探索。
1.强化汉语言培训
为了帮助留学生提高汉语水平,专门设立了汉语培训中心,聘用的师资全部具有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以上学位,同时承担海外孔子学院的教学和校内留学生的汉语教学工作。中心在以HSK考试为评价标准的普通汉语教学的基础上,组织“走近中医”系列活动,为留学研究生从语言学习过渡到专业学习架设了一座桥梁。
2.抓好师资队伍建设
按照双语授课的教学标准,设立专门教研室,加强课程师资力量培训;同时加快高端人才引进,开展名医名师退休返聘为留学研究生导师工作,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学校人才引进刚柔并济,努力打造一支满足中医药国际化教育需要的师资队伍。近年来,学校按照高学历、高学术、高科研能力的标准引进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6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入选者2人、江苏省特聘教授9人,名医名师退休返聘为留学研究生导师22人。目前任课教师中副高及以上职称者占74.66%。
3.分类制定培养方案
按照分类培养的要求,在坚持质量第一的前提下,依据留学生入学时的语言基础、入学前学科背景和学习动机等差异制定不同的培养方案。目前来华留学研究生培养方案设有学术型、专业型、全英文授课、医学背景型、无医学背景型等多种类型,此外还根据国别、学习要求等为学习小组量身定制培养方案。现有各类型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共计22种。
4.优化课程体系
为尊重来华留学研究生的学习需求,减少他们的学习障碍,学校增加了课程设置的柔性和弹性,增设短而精的模块化、研讨类和实践类课程。建立了基础理论类、经典研究与实践类、临床进展类、科研方法类、人文素养类等不同模块的留学研究生课程体系,在此基础上开展双语授课和全英文授课。目前已实现双语授课课程全覆盖,全英文授课课程已有7门。
5.尝试教学方法创新
顺应互联网+的发展潮流,积极尝试通过慕课、微课、教学平台等现代化方法手段开展教学,推动师生互动交流,从而提升教学满意度。目前,中美中心、中英中心来华留学研究生教学已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
6.强化关键节点控制
利用信息管理系统,严格把控课程学习、学术活动、临床实践、学位论文等主要环节。建立课程学习、临床实践、学位论文三个质量评价体系。课程教学建立了从制度框架到质量标准再到质量管理“三层立体”的培养制度体系。临床实践形成了出科考核、年度考核、中期考核、毕业考核的质量保障体系。学位论文形成了查重、盲审、抽检的监督体系,真正实现高层次国际人才培养的宽进严出。
7.建立学习互助小组
为了更好地帮助来华留学中医研究生克服语言、文化的障碍,学校根据自愿的原则为留学生组建学习小组,学习小组配备多名英语口语能力强、专业成绩优秀的国内研究生。通过组建学习小组,缩短留学生来华学习、生活的适应时间,同时也提高了国内研究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
五、差别化培养来华留学中医研究生的主要成效
积极尝试和探索差别化培养来华留学中医研究生培养新模式,既提升了学校培养中医药高层次国际人才的影响力,又推动了中医药国际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成效显著。
1.促进了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外部人才引进和内部梯队培育,打造了一支适应中医药国际化教育需要的师资、学术和科研队伍,现有具备全英文带教能力的导师21名。
2.课程建设取得突破
“针灸学”“推拿学”分别于2014年、2015年被遴选为江苏省来华留学全英文授课精品课程。中医基础理论类中英文双语慕课课程已处于立项建设中。
3.培养质量明显提升
实施差别化培养以来,来华留学研究生的理论基础、临床技能、学术能力及论文质量等都有了较大提高。近三年来,来华留学研究生课程考核通过率达到90%左右;临床毕业考核一次通过率达到80%左右;论文查重合格率、盲审通过率均上升到80%左右。在学位授予要求中并无学术论文发表要求的情况下,近三年每年均有10%左右的留学研究生在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其中包括SCI论文1篇。
4.建成了一批双语教学实践基地
学校围绕医院整体实力、外事带教能力、带教经验、临床教学的规范等条件,从上百所各级各类实践教学基地中精选了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中医院)和第三附属医院(南京市中医院)承担留学研究生的临床培养工作。为医院培养了一批双语教学的临床骨干。
5.生源数量和质量得到保证
在全国中医院校激烈的优质生源争夺战中,南京中医药大学以质量为品牌,吸引着世界各国爱好中医、有志于发展中医药事业的高层次人才。2016年招收了来自美国的临床医生、博士、教授3名,担任多个国际期刊主编的生源1名。
6.建立了多种质量反馈渠道
围绕教学方式、课程设置、实践技能、学术论文、科学研究、文化交流等人才培养内容,通过座谈会、调查问卷、开设校长院长邮箱等形式,定期收集学生的需求及看法,及时改进出现的问题。
7.留学生教育工作得到了认可
2016年学校通过了国家来华留学生培养质量认证。近年来,学校两次被评为全国来华留学教育先进集体,1人获全国来华留学教育先进个人称号,3人获江苏省外国留学生管理先进个人称号。在2016年马来西亚中国高等教育展上,学校受到专门表彰并位列荣誉榜之中。
[1] 颜涛,罗艳,王振兴.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课程体系构建[J]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15,34(4):338.
[2] 吴瑕,郭志平.中医辨证论治和辨病论治[J] .时珍国医国药,2012,23(10):2652.
[3] 杨天仁.学位与中医药研究生教育概论[M]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7:37.
[4] 包水梅,高洁.从本科生与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比较看研究生教育的本质[J] .现代教育科学,2006(1):139-142,145.
(责任编辑 周玉清)
10.16750/j.adge.2016.12.010
万佼,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助理研究员,南京 210046;张旭,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院长,教授,南京 210046;陈蕾,南京中医药大学外国语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党总支书记,副研究员,南京 210046。
教育部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项目“海外中医药实践基地建设中心”(编号:ZG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