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海东市平安区农牧业扶贫思路
2016-04-10段伟
段 伟
(青海省海东市平安区农牧局,海东 810600)
青海省海东市平安区农牧业扶贫思路
段 伟
(青海省海东市平安区农牧局,海东 810600)
2016年青海省海东市平安区全面落实精准扶贫战略方针,坚持八项扶贫工作原则,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努力开创脱贫致富奔小康、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崭新局面。
农牧业 精准扶贫 思路
1 青海省海东市平安区发展现状
海东市平安区地处青海省东南部,自然条件不佳,经济基础薄弱,历来是贫困多发地区。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平安区政府锲而不舍的努力,平安区的经济得到长足的进步,人民生活得到极大的提高。但是,截至目前全区总人口8.312 5万人,贫困人口7 530人,贫困发生率8.99%。
1.1 致贫原因
(1)因病致贫。家庭成员中,由于患大病或患慢性病或丧失劳动力,亲戚、儿女不能资助和赡养而导致贫穷。
(2)因灾致贫。近年来,极端的气候对农业生产产生较大影响。加之,不能适时调整产业结构,从种养业中获得的收入少,也是导致贫困的主要客观和普遍原因。
(3)因学致贫。贫困村经济来源有限。但是,在培养孩子读书方面还是下大力气的,尤其是边远山区的贫困户培养1个学生很不容易,培养1个大学生需花费不小的支出,当大学生毕业时,农户也成了贫困户。
(4)因劳动能力弱致贫。农村的产业已无法将青壮年留在农村专心务农,导致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家中从事农业劳动的大多都是老弱群体,家庭经济十分困难。
(5)其他原因致贫。大多数贫困户安贫守旧,观念落后,缺乏脱贫信心和勇气。由于家庭经济来源有限,又因婚姻彩礼、天灾人祸等,使家庭被掏空家底而陷入困境的。
1.2 农牧业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产业发展生产要素方面。平安区可用的耕地面积零散,陡坡地多,不利于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生产。种植人员的基本素质较低,科技操作水平不高,引进的科技人才留不住,不利于产业的发展。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带动辐射范围有限,产业发展不均衡。产业发展化程度低,影响着产业的良性发展。
(2)地方标准尚未制定,阻碍产业发展进程。适宜平安区的科学种养技术生产标准尚未制定,生产的富硒农产品品质无法保障。目前,粗放的生产不利于产业发展。粗放生产过程中,由于投入农资繁杂,富硒农产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商品性降低。
(3)农牧产业发展链条尚不完善。由于产业链尚未形成,农户的利益、企业的效益无法平衡和保障,制约着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4)平安区种养结构调整没有突破。主要经济的种养品种与邻近县市种养的品种相类似,所以市场竞争力不强,商品附加值无法有效提高。
(5)农牧业作为高投入产业,投入资金无法保障。农牧业抗灾减灾能力不强,面临着多种自然灾害的影响。农牧业作为高投入产业,需要更多的资金、人员和技术保障。高投入制约着产业的发展,投入的资金如果无法得到保障,同样制约着产业的发展。
2 平安区农牧业扶贫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政策优势。一是中央连续11年出台1号文件和强农惠农政策,省委、省政府及县委、县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农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促进农牧产业的发展。二是生态立省的方针和策略,从保障生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增强农牧产业发展,保护生态环境。
中央“一带一路”战略和马铃薯主粮化政策给平安区现代农业发展带来了非常难得的历史机遇,融入“一带一路”为平安区农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2)资源优势。一是特色农牧业资源明显。平安区现有的富硒资源优势有利于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和大健康产业经济体系。二是独特的冷凉气候和资源条件为发展特色农业创造了条件。全区境内海拔2 066~3 100 m,年平均气温0.3~6.4℃,年平均降水量300~600 mm,平均无霜期210 d。
(3)市场优势。平安区生产的农畜产品具有品质优良、富硒、无污染、口感好等优点。马铃薯即可用作生产种薯,也可食用,且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设施富硒果蔬可进行周年生产,不仅填补了该区冬季没有果蔬的空白,而且还能够就近上市销售,经济效益好,并为平抑物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 平安区农牧业扶贫的思路
3.1 生态优先,科学布局
应严守生态红线,减少农业生产活动对环境的污染与破坏。以资源为依托,综合考虑产业基础、区位优势、发展潜力、市场条件等因素,使自然资源得到合理开发与利用,突出区域特点和地方特色,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将潜在的比较优势转化为现实的产业竞争优势。
3.2 坚持自愿,市场导向
在选择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形式和利益机制中,应充分尊重农民和企业的意愿与经营决策权,全面调动和发挥企业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根据市场需求,发展适销对路的农副产品,找准产品定位和市场定位,重点发展商品率高、市场前景好的富硒特色农产品。
3.3 重点突破,品牌引领
开发特色产品。应在产品的生产、加工、宣传、包装、促销及健全现代流通服务体系上下功夫、求突破。做好地域品牌和产品品牌,树立开放、合作、共享的理念,全方位、多层次、多形式、宽领域地开展招商引资。
3.4 坚持创新,科技兴农
应依靠农业科技创新和应用,提高生产率和产品质量,把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生产生态协调作为基本要求,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改造现有生产经营方式,并通过引进新优品种,利用高新技术,提高特色产业科技含量,促进特色产业成规模、上档次、增效益。
3.5 财政支农资金精准投向原则
紧盯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生产生活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和贫困群众获得感最强的项目,整合全区优势资源,集中投入,重点攻坚。在富民产业增收方面,集中培育壮大草禽畜、马铃薯、蔬菜等富民特色优势产业,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确保扶贫政策到位,项目落实到位,投入安排到位。
3.6 坚持产业扶贫和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的原则
应科学谋划,统筹推进,把生态环境保护理念融入到农牧产业扶贫工作中去。
3.7 允许适当调整原则
在实施过程中,应根据扶持资金规模及各规划村实际情况的变化,对不适宜的规划村或规划项目及其规模做适当调整,以保证项目安排更加切合实际,扶持效果更加明显。
新的发展时期,平安区现代特色农牧业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需要在充分发挥已有优势的基础上,不断吸纳新思想、新思维和新理念,集合各方力量,助力现代特色农牧业的全新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