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生态农业发展面临的困境及发展途径探讨

2016-04-10罗延军

中国农业信息 2016年15期
关键词:生态农业意识生产

罗延军

(北京思拜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北京 100022)

我国生态农业发展面临的困境及发展途径探讨

罗延军

(北京思拜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北京 100022)

作为我国农业发展的阶段性诉求,生态农业是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必然趋势,其代表着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传统农业向生态农业的过渡转变是一项系统、漫长的过程,必然会面临各种困境,而如何解决这些困境,就成为生态农业未来发展的重要课题。文章主要针对我国生态农业发展面临的困境进行系统的阐述,并提出生态农业发展的途径与建议,旨在为推动我国生态农业事业的发展提供相应的理论参考。

生态农业 困境 发展途径

生态农业指的是在环境与经济有效协调的基础上,整理各类农业生产模式的经验,根据生态经济学、生态学等相关原理,通过系统工程方法构建高效、高产、优质与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农业发展体系。根据我国国情,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对农业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业生产条件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农业发展良性循环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1]。

1 生态农业发展面临的困境

1.1 农业可持续利用技术欠缺

所谓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技术,指的是投入到农业生产进程中,各种物质资源的循环利用,而这些物质资源主要包含水资源、土地资源等。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技术,不仅是生态农业得以发展的先决条件,而且也是推动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然而,我国社会化小农业生产进程中,针对水资源、土地资源的循环利用意识有所欠缺,相关技术层面也存在一定的滞后性。通过调查可知,社会化摒弃了传统小农循环农业生产技术,因而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技术呈滞后性,导致大多数社会化小农耕种土地,出现自然肥力持续降低的情况,且有效耕地面积也在逐年递减。过去种植1年的蔬菜所需的肥力,明显小于来年的肥力。种植面积也因肥力下降、水土流失、土壤板结等而逐渐缩减[2]。需要注意的是,因为农业生态环境污染存在的负外部性特征,农业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方面存在缺失,有效耕种面积则存在逐渐递减的关键因素。

1.2 农村地区生态意识薄弱

基于我国长时间的城乡二元结构基础,农业本身的收益不高,农村高素质的青年群体存在往发展城市单向流动的现象。当前,农村劳动力逐渐呈现为妇女化、老龄化的状况,且综合素质、文化水平、在学习能力,以及接受新理念、事物、思想方面的能力不足,在环保意识、参与意识、环境权利及维权意识等方面都较为薄弱,根本没有意识到农村环境污染的严重性与环境保护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3]。正是由于在环境污染与环保法方面的认知欠缺,因而对不当或者过量使用化学品所引发生态环境污染的严重后果浑然不知,为追求片面经济利益则存在污染环境的行为。除此之外,农村地区长久以来,针对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方面的宣传缺失,也是导致农民群体环保意识薄弱的关键因素。

1.3 农业环境污染不断加剧

当前,我国农村地区主要存在大气、土壤及水资源等污染的状况,再加上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导致农村地区水土流失、食品安全及植被破坏等现象进一步加剧。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为提升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农膜、除草剂、农药及化肥等各类化学品开始大规模应用于农业生产,导致我国耕地资源生态质量持续下降。同时,部分区域为追求片面的经济效益,仍旧沿用“先发展,后治理”的模式,仅仅引入先进生产技术提升生产效益,却没有引入先进的污染处理技术,使大量产生的废弃物无处理堆积或排放,导致农业生态环境遭受进一步破坏。此外,因为改革开放进程中,对农业生态环境的不当利用,比如焚烧秸秆、破坏植被、乱占耕地及滥砍滥伐等,导致我国许多农村地区爆发大气污染、水土流失、沙尘暴及沙漠化等问题,严重阻碍了生态农业事业的发展。

2 生态农业发展途径与建议

2.1 加大生态农业科技创新力度

农业科技创新不仅是达成农业生产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重要措施,而且也是全面促进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

(1)养殖、种植技术创新。综合参考我国社会化农民人力资源的分布特征。同时,集合我国农产品市场的发展现状与农业生态环境的承载水平,政府应当积极组织农业科研部门,进一步加大生态农业养殖、种植科学技术发展的研发,并提供符合我国农业生产的技术方案。对于位于城中村与城市边缘的社会化农民来说,应当重视生态农业养殖、种植技术的创新,以及不断变化的农产品需求信号及农产品市场,发挥农业的区位优势。农业科研部门应充分利用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信息化及城市化过程的各种机遇,主动为农业生产提供品种丰富、层次分明的养殖、种植技术。对于处在较偏地区的社会化农民,应当从地区农业生态环境着手,充分发挥农业规模生产优势,针对生态农业的社会分工进行明确的定位,将生态农业产业进行科学的布局,并提供简单、便捷、战略性的生态农业技术。比如,生态农业养殖、种植技术和生态旅游相关技术等,帮助塑造具有当地特色的品牌,使生态农业的产业价值链得到有效拓展[4]。

(2)农业生态系统保护制度创新。现阶段,我国有关生态农业执行的保护方案,主要包含土壤污染修复制度、沙漠化土地综合治理制度、水土保护技术、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退耕还林制度及基本农田保护制度等。应针对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范围,进行有效的覆盖。然而,各个制度之间的执行力与关联度不足,无法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整体性层面发挥有效的作用,需要针对农业生态系统保护制度进行创新。

2.2 加大生态农业理念宣传力度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要想促进我国生态农业的有序发展,必须从思想层面做出改变。当前,针对我国农村地区生态意识薄弱现状,应当在农村地区加大生态农业文明的宣传力度。同时,着手生态环境保护的立法工作,通过相关的政策与制度,保障法律法规的有效落实,将生态农业理念与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到农民群体的实际行动中。(1)进一步发挥舆论所具有的导向、宣传及监督作用,促使农民群体生态保护与资源循环利用意识的提升,使农民群体意识到农产品绿色生产与绿色消费的重要性。(2)加大环境保护政策、法规的宣传教育工作,使广大农民群体逐渐树立生态保护法规的维权意识、农业资源的忧患意识及生态保护的参与意识。(3)主动转变农民群体的消费理念,在大力宣传生态农业的同时,构建生态补偿机制,鼓励农民群体参与绿色生产[5]。(4)加大农业科技创新知识、绿色致富信息的宣传教育力度,把农村脱贫致富、生态教育、科技兴农等理念与农民综合素质的提升进行有效的整合,使农民群体能够真正将环保意识渗入到生活、生产当中。

2.3 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主要从农业资源循环利用、农业环境保护及农业经济利益提升的层面着手,在农业资源投入、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整个流程中,把依靠资源消耗的线性增长生产模式,转变为依赖生态型资源的循环生产模式[6]。具体来说,需要针对农业生活、生产及加工流程中存在的废弃物,进行合理的循环利用,在缓解环境污染的同时,提升农业经济效益。比如,在农村地区大力推广秸秆利用、太阳能等新兴技术,大力发展农业区域循环、能源利用、生态养殖,以及农业废弃物的肥料化、能源化、饲料化和再循环利用方式,使农业发展真正实现清洁生产,最终形成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及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此外,在农业生产的同时,还必须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土壤资源、水资源、空气资源的修复与保护工作,逐渐在农村地区形成利用与补偿并重、开发与保护并重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对地方政府来说,应当建立健全有利于发展生态农业的市场体系,针对绿色消费与绿色市场给予政策方面的倾斜,使生态农业的生产、分配、流通及消费等相关流程,均能够实现良性循环。

3 结语

生态农业是人类经济发展到特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不仅是传统农业改造的根本出路,而且也是最可能盈利的新兴产业。应意识到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性,针对我国生态农业发展面临的困境进行系统的分析,制定应对措施,通过加大生态农业科技创新力度、生态农业理念的宣传力度,进一步促进生态农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1] 王欧,张灿强.国际生态农业与有机农业发展政策与启示.世界农业,2013,(01):48~52

[2] 卢代富,邵海.产业化背景下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困境与法律对策.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3,(03):103~112

[3] 李文华,刘某承,闵庆文.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生态农业发展的新契机.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2,(06):663~667

[4] 杨新荣,吴忠才.基于湿地保护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研究—以洞庭湖区为例.农业经济问题,2012,(06):97~103

[5] 张军以,苏维词.基于低碳经济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与对策探讨—以三峡库区为例.农业现代化研究,2011,(01):82~86

[6] 王权典.生态农业发展法律调控保障体系之探讨—基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视角.生态经济,2011,(06):115~121

猜你喜欢

生态农业意识生产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征稿简则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用旧的生产新的!
“三夏”生产 如火如荼
代工生产或将“松绑”
旅游“井喷”带动生态农业“泉涌”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S-76D在华首架机实现生产交付
意识不会死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