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传递人文精神的途径
2016-04-09江林
江林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孩子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帮助其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今天的绝大多数孩子都过着优裕的生活,优越的环境使得他们很多都有自私、占有欲强的毛病,感恩父母、长辈的优良传统渐渐式微。因此,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师要适时地将课堂与学生生活经验相结合,通过分享生活中的真情和感动,真正打动学生心灵,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形成健全的人格和道德观念,真正实现语文课堂人文精神的传递。
以苏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次抱母亲》一文的教学为例,这篇课文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文本体会母爱的伟大,激发学生对母亲的报答。”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笔者结合这篇课文,进行了一次“感恩母亲,感恩母爱”的主题教学活动。课前,笔者让同学们去搜集一些关于母爱的小故事,记录一件能够体现母亲对自己的关爱的事,学唱一首感谢妈妈的歌。
在教学课文第一部分“我第一次抱母亲”时,笔者首先让学生感受母亲遭受病痛时的艰难,感受母亲的行动不便。在学生感受之后,问:“印象中你的母亲有没有生过病,她是怎样应对的,你又是做了些什么呢?”不出所料,学生在生活中大多没有留意这一情况,课堂一片沉寂。有学生惭愧地说:“因为平时对母亲的关注并不多,没怎么留意母亲的健康状况,也不知道母亲什么时候生过病。”笔者没有责备他们,而是说:“其实不光是你们,其他很多做子女的都会这样,老师有时也会。我们今天所学习的课文中的主人公也是这样,说一说当他第一次抱母亲时,心中是怎样的感受?”
同学们很快就找到了:“难过!”
“为什么难过?”
“此刻母亲已经因为病痛,因为衰老而变得这么轻,而他并不知道。”
“在主人公原来的印象中,母亲是这样吗?”
“并不是,在主人公的印象中,母亲很能干。”
“课文中哪些地方能够反映?”
同学们很快就找到了反映母亲能干的句子。
在七嘴八舌的讨论中,学生找出关键的一句话:“能干的母亲无论肩上的担子有多重,路途有多难走,天气有多恶劣,都没有放弃,不让年幼的我分担一点点。”
笔者让学生理解这句话,说说对母亲的理解。有学生分享了一个震撼人心的故事:“汶川大地震中的母爱——来自天堂的短信”,这跟笔者预想不谋而合,并让学生完整地阅读这个故事,很多学生眼眶都红了,被这个故事深深打动了。
在学习课文最后一个部分“再一次抱母亲”时,学生的感情被带动了起来,朗读时声音都哽咽了。在这一环节,笔者再次请学生说说母亲关心自己的一些事情,孩子们讲得绘声绘色,课堂上没有一点杂音。最后分析课文最后一句话:“可是,我忽然看见,有两行泪水从母亲的眼角流出来……”学生很快就知道这泪水是“感动的泪水、满足的泪水”。此时笔者刻意带领学生回顾课堂最开始提的那个问题:“印象中你的母亲有没有生过病,她是怎样应对的,你又做了些什么呢?假如此时母亲在你面前,你有什么想对母亲说的?”
学生说了很多,表达了对母亲的爱,表达了对之前不关心母亲的惭愧。最后,在《烛光里的妈妈》动情的歌声中,同学们更深刻地领悟到了父母无私的爱和恩情,懂得了关爱和孝敬父母的重要性。显然,这节课是活的,是有血有肉的,它是唤醒人性、以情动情的生命教育课。
在平时教学中,语文教师要能够让学生在刻意创设的情境中领悟情感,要让学生能够通过对一些细微事情的观察发现真善美。本次课前作业让学生通过关注父母的细微变化以及举动,了解父母的艰难,从而激发出他们感恩的心。学生只有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才能够对学习、生活充满激情,不断进步,才能时刻充满希望,才能与他人和谐相处,促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当然,语文学科与生活的结合方式,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无论何种做法,都应该殊途同归:学生在生活中体会美好的情感,又在语文学习中培养良好的文学和品德修养,培养健全的人格,引导自己更好地去生活。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语文课堂的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的传递。生活丰富了语文的精神内涵,语文也成全了生活,促进学生更好地成长和生活,可以说二者相得益彰。◆(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西善桥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万永勇